曲水通龙沼,荒塍次鹿园。风尘湖外断,云气岛中鶱。
曲水通龙沼,荒塍次鹿园。风尘湖外断,云气岛中鶱。
静院鸟双下,寒檠客对言。谁知朝市里,丛桂得扳翻。
静院鸟双下,寒檠客对言。谁知朝市里,丛桂得扳翻。

tóngxiào宿lónghuá--mínbiǎo

shuǐtōnglóngzhǎohuāngchéng鹿yuánfēngchénwàiduànyúndǎozhōngxiān

jìngyuànniǎoshuāngxiàhánqíngduìyánshuízhīcháoshìcóngguìbānfān

黎民表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官员魏扶,他是唐朝名相魏征的四世孙,魏扶也曾在唐玄宗年间出任过宰相。这首诗是他担任某次科举主考官监考时,步入贡院,看参加考试的学子很多都又紧张又忐忑,于是便即兴写了这首诗勉励他们。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贡院中森然的环境和氛围。正值深秋时节,梧桐叶被飒飒秋风吹得落满森然的庭院,贡院的朱红大门紧紧关闭,学子们都在幽深的庭院深处奋笔疾书。这两句的描写看似写的是贡院环境,但也是应试学子们的焦虑心情,因为紧张焦虑的内心,所以在他们的感觉中所处的环境便是这般冰冷森然。

  后两句则是对于广大应试学子的勉励,同时也是对他们的承诺。这里曾经也是自己考试的地方,自己也曾在这里辛苦挥洒汗水,希望这次应试的学子能够保持平常心,不要忘记当初是为什么而读书。同时,自己也不会辜负当年的初心,也知道学子的不容易,定然会在考试中公正严明,不徇私。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8字,却是写出了一个前辈读书人对于后辈读书人的寄望和关怀,虽然看似写得没那么温情,但是想想当时魏扶主考官的身份,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写得很有水平。在《历代诗话》中对于这首诗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当时科举放榜制后,有位应试学子落榜,他觉得魏扶并没有做到公正严明,于是便将魏扶的这首诗每句减掉了两个字,以此来嘲讽魏扶。减字后的诗当是“叶落满庭院,朱门试院深。当年辛苦地,今日负初心”,改了以后其实前三句意思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最后一句意思却是截然相反,由“不负初心”变成了“负初心”,讽刺意味十足。

gòngyuàn--wèi

tóngluòmǎntíngyīnsuǒzhūménshìyuànshēncéngshìniánxīnjiāngjīnchūxīn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踏阁¹(pān)林恨不同²,楚云沧海³思无穷。
译文:登上楼阁观景,攀上丛林览胜,只恨当年和我一起携手登楼,相约上山的王卿已经远去多时,景同而人已无。面对着苍茫天空,滔滔大海,引起我无限情思。
注释:楼:指滁州北楼。王卿:诗人的朋友。卿:是对人的尊称或朋友间的亲切称呼。¹阁:险峻处架木通行的小路。²恨不同:恨不能共同踏阁。³楚云沧海:指诗人在楚地,而王卿在海滨。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数家¹(zhēn)(chǔ)²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译文:秋风吹拂的山下,传来断断续续的砧杵声。极目远眺,荆榛树丛莽莽一片,一望无际,几乎塞满了全郡的每一处。
注释:¹数家:极言人烟寥落。²砧杵:捣衣所用的工具。这里是砧杵声,指代秋声。

  开头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读者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

  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的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粗看去,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惟有这释写,才静隋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五代南唐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用“一郡”形容“荆榛”,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三、四两句写景,字字不离诗人的所见所闻,正好切合诗题中的“登楼”。然而,诗人又不只是在单纯地写景。砧杵声在诗词中往往是和离情连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凄凉的声音震动了他的心弦,激起了他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又仿佛从迷迷潆漾的雨中荆榛的画面上,看到了自己离恨别绪引起的无边的惆怅迷惘的具体形象。因而。进入诗中的“砧杵”“荆榛”“寒雨”,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他用自己的怨别伤离之情开凿出来的艺术境界。所以,三、四句虽然字字作景语,实际上却又字字是情语;字字不离眼前的实景,而又字字紧扣住诗人的心境。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了抒写离情的调子。在这两句的映照下,后面以景寓情的句子才不致被误认为单纯的写景。景中之情虽然含蓄,却并不隐晦。实笔具体写出对友人的思念,使作品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耐人寻味,又使前两句泛写的感情得以落实并得到加强。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之致,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08 :第742-744页

dēnglóuwángqīng--wéiyīng

pānlínhèntóngchǔyúncānghǎiqióng

shùjiāzhēnchǔqiūshānxiàjùnjīngzhēnhánzhōng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采莲人和采莲歌¹,柳外兰舟²过。不管鸳(yuān)(yāng)梦惊破,夜如何³?有人不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译文:采莲人唱着采莲歌,杨柳岸边一叶小舟轻轻地划过。那一片欢声笑语,全然不顾忌把静夜中的鸳鸯梦惊醒,怎么了?此时有人独自来到江楼上。别云唱那让人伤心的南朝旧曲,以免引得失意的人落泪。
注释:越调:十二宫调之一。小桃红:曲牌名。此曲调分属正宫与越调,又名《武陵春》《采莲曲》、《绛春桃》、《平湖乐》等。¹采莲歌:泛指江南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²兰舟:木兰制的舟,此为采莲船的美称。³夜如何:现在是夜里的什么时辰?言夜已深。⁴南朝旧曲:南朝梁武帝萧衍尝作乐府《江南弄》,其中一曲名《采莲曲》其子简文帝萧纲也作有《采莲曲》;作者由《采莲曲》联想到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故“莫唱”。借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⁵司马:州刺史的辅佐官,在唐代实为闲职。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首小令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兴亡之感。采莲曲原是乐府旧题,多写南国水乡,歌咏爱情。杨果沿用采莲曲的旧题,写的却不是爱情,而是兴亡,是惆怅。

  小令依据内在的情绪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二句写采莲人的热闹,“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作过渡,后两句写了独上江楼之人的寂寥与惆长。

  小令开篇,短短两句,写了一幅热烈的江南夜景图。夜凉如水,新月如钩,静谧的湖面上突然传来采莲人热闹的歌声。采莲人兴致高品,相相互唱和,乐音高品。循着歌声望去,只见一艘精致的小船从柳树繁密之处驶出,那轻松愉快的采莲歌便是从那里飘扬面至。月夜踏歌采莲,荡舟湖面,一幅美好热闹的江南采莲图画!但这两句之后,小令突然由乐转悲,让人猝不及防。热闹的采莲曲惊醒了熟睡人的美梦,让他再难以入睡,只得“独上江楼卧”。“夜如何”三字极有韵味,热闹的夜是属于采莲人的,而对于从鸳鸯梦中惊起而独上江楼的人来说,这样的夜是悲凉的,三个字自然引出下半部分。

  热闹是他们的,对独上江楼的人来说,什么也没有。独上江楼的人疏离在这个热闹的场量之外,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伤痛,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孤独。至此,小令开头的喜悦气氛已渐渐被冷清的氛所取代,悲的情结丝丝缕缕沁入夜色里,而“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三句则是将原本若隐若现的悲哀情绪推向高潮,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小令将采莲众人的欢畅与独上江楼之人的悲威作对比,将采莲歌与南朝旧曲作对比,悲喜互见,哀乐相形。作者深谙“以乐景写哀情”之法,有多繁华就有多落寞,有多热闹就有多寂寥。杨果一生经历了金元两个时代,金初曾登科及第,担任官职。金亡之后,他经人举荐也曾出来做官,与元好问拒不仕新朝虽有不同,他虽身在新朝,却心怀旧恨,有着遗民独有的亡国之恨,失节之悲。他目睹了金的繁荣与衰亡,朝代更迭的兴亡之感挥之不去。小令中虽未言明,但亡国之音“南朝旧曲”,多多少少包含了作者对于金统治者昏庸无度的影射和对金灭亡原因的思索。

参考资料:
1、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07. 5-6

xiǎotáohóng ·cǎiliánréncǎilián

yángguǒ yuándài 

cǎiliánréncǎilián liǔwàilánzhōuguò guǎnyuānyāngmèngjīng  yǒurénshàngjiānglóu shāngxīnchàng náncháojiù lèihénduō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¹初成竹旋栽。
译文: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院前刚刚开辟出一条狭窄的小径,边上栽了许多篁竹。
注释:¹狭径:小路。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zhuàn)¹烟来。
译文:当轩静坐,细细的竹梢影洒落到茶碗中,竹叶响声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注释:¹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碗雪压摧。
译文: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闲坐此地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枝。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译文: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

  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zhúxuānshīxìng

zhāng sòngdài 

cháiménfēngjuǎnquèchuīkāi xiájìngchūchéngzhúxuánzāi 
shāoyǐngcóngcháwǎn shēngqīngzhúzhuànyānlái 
shǔtiānjuànxīngchuān穿tòu dōngzhòuxiányínxuěcuī 
xiǎngshíyīnggènghǎo qiángxiàzhūméi 
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¹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
译文:寓居寺院挡不住思乡的感情,潇湘之夜又勾起愁思绵绵。
注释:¹客:指娄图南。
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丘。
病依居士室¹,梦绕羽人丘²
译文:病卧寺庙却仍然一心向“道”,羽人国常在你梦里绵延。
注释:¹居士室:指娄图南所居开元寺的房舍。²羽人丘:传说中的羽人国。
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味道¹怜知止,遗名得自求。
译文:体悟大道而喜爱“知止不殆”的嘉训,遗失名利去追求更高的境界。
注释:¹道:揣摩、品味“中道”之说。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
¹空残月曙(shǔ)²,门掩候虫秋³
译文:残月微光映照着空壁石岩,虚掩门扉等候秋虫入室长鸣。
注释:¹壁:一作“堂”。²曙:光亮。³候虫秋:秋虫入室鸣叫。
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
(miù)委双金¹重,难征杂佩²(chóu)
译文:承蒙厚爱,赠与我黄金一般贵重的诗作,欲酬杂佩,却使我羞愧汗颜。
注释:¹双金:一对金杯。²杂佩:环形的佩玉。委金酬佩,是指柳娄二人唱和应答。
碧霄无枉路,徒此助离忧。
碧霄(xiāo)无枉路,徒此助离忧¹
译文:碧天云霄,本没有来去之路,就让我写下这首诗消除离人忧怨。
注释:¹离忧:离人之忧。

  此诗的前二句就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愁怨忧思。娄图南常年飘零在外,羁旅天涯,今又客居他乡,难免不生愁绪。这一“思”一“愁”,既抒发了情感,又点明了娄的部分病因。三、四句“梦绕羽人丘”,进一步剖析娄病的主要原因。原来,娄整日魂牵梦绕的是如何入道,虽然被称为“居士”,也“将入道”,但终究还没有入道,个中滋味,常人很难了解,只有诗人深谙其中奥秘。诗的前四句,诗人不仅摹写其状,更主要的是通过娄病这一情形的描摹观照娄的内心,为下文劝勉娄图南做了铺垫。

  诗的五、六句为诗人劝勉之句。娄图南甘于清贫,乐于求道,并为入道孜孜以求,文才“传咏都中”之名已丧失殆尽。要想找回“遗名”,诗人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途径:“得自求”。两句中一“怜”一“得”,表明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诗人在《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中指出:“(娄)为处士,吾以为非时也……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并针对娄图南“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之道,发出激问:“……其于道何如也?”

  “壁空残月曙,门掩候虫秋”两句,勾画了一幅独守残月空壁、候虫入室长鸣的清幽愁伤的楚地秋夜图:天上悬挂着弯弯残月,透着星许亮光。月光下,寺院幽寂,寺门虚掩,石壁空空,秋虫“唧唧”。这里有残月的微光,秋虫的长鸣,声光俱见,情景交融。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愁肠百结、思绪绵绵。这两句历来被后来的诗人学者所推崇。

  诗的最后四句既是劝慰之句,又是抒怀之言。作为朋友,应礼尚往来。娄图南“委以双金”,诗人却很难酬以杂佩。这当然是诗人的谦逊之辞。对娄一心只想羽人飞天,诗人郑重指出:“碧霄无枉路”,意即无碧天云霄的来去之路,求道的结果也只会是“徒此助离忧”,奉劝娄不要继续迷恋于入道,应清醒过来,奉行“君子之道”。

  全诗以“愁思”开头,以“离忧”结尾。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写娄图南的忧愁情怀。其实只要联系柳宗元贬永十年的非凡遭遇,就不难发现,诗人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愁思”、“离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