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迹纡皇览,稽谋藉老成。位因推隽起,国以用儒荣。
旧迹纡皇览,稽谋藉老成。位因推隽起,国以用儒荣。
凤阁纶为草,龙门史作程。所希调鼎鼐,延首咏升平。
凤阁纶为草,龙门史作程。所希调鼎鼐,延首咏升平。

sòngtàiquánxiānshēngnándōuzhǎngyuàn--mínbiǎo

jiùhuánglǎnmóulǎochéngwèiyīntuījuànguóyòngróng

fènglúnwèicǎolóngménshǐzuòchéngsuǒdiàodǐngnàiyánshǒuyǒngshēngpíng

黎民表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功名不是关心事,富贵由来自有天。
译文:加官进爵从来不是我关心的事情,富贵荣华是否降临于我也完全看天意。
任是榷酤亏课利,不过抽得俸中钱。
任是榷(què)(gū)¹亏课利²,不过抽得俸中钱。
译文:即便是卖酒的行当欠收一些课税,对我而言仅仅是少得一点俸禄罢了。
注释:¹榷酤:亦作“ 榷沽 ”。 汉 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²课利:汉定额的赋税。

shìyóuxiǎosōnghuángyángběnzhígōngshǔzhī西chuāngzuòjuéchénglìngzhāngchéngsān--chénghào

gōngmíngshìguānxīnshìguìyóuláiyǒutiānrènshìquèkuīguòchōufèngzhōngqián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山中有流水,借问¹不知名。
译文: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注释:¹借问:犹询问。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映地为天色,飞空¹作雨声。
译文: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注释:¹飞空:飞入空中。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转来深涧(jiàn)¹满,分出小池平。
译文: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
注释:¹深涧:两山中间很深的水。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恬澹(dàn)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译文: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注释:¹恬澹:同“恬淡”。清静淡泊。汉王符《潜夫论·劝将》:“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咏山泉》作为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参考资料:
1、 李 淼.禅诗三百首译析.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12

yǒngshānquán

chǔguāng tángdài 

shānzhōngyǒuliúshuǐ jièwènzhīmíng 
yìngwéitiān fēikōngzuòshēng 
zhuǎnláishēnjiànmǎn fēnchūxiǎochípíng 
tiándànrénjiàn niánniánchángqīng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¹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碧(mèi)²
译文:分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惆怅。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注释:¹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²无碧:失眠。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楼高目断¹,天遥云黯(àn),只堪憔(qiáo)(cuì)²。念兰堂红烛³,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译文: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¹目断:望尽,望而不见。²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³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⁴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⁵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唐宋词小令精华》: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3页
2、 周汝昌,唐圭璋,俞平伯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402—403页
3、 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年:第146页
4、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 词曲赋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
一派明云荐¹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²。伯符³耶?寄奴耶?嗟(jiē)已往。
译文:一派明净的云彩,献上了秋天的爽气,响亮的秋声在天地间回响。这一片江山徒然苍茫,孙伯符呢?刘寄奴呢?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做了古。
注释:¹荐:进献,如荐酒,佐酒也。²莽苍:①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飧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②空旷无际貌。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有“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³伯符:三国孙策,字伯符,孙权之兄,勇武有力,割据江东。⁴寄奴:南朝宋高祖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晋安帝义熙五年、十二年,刘裕先后率晋军北伐,灭南燕、后秦,收洛阳、长安等中原之地。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
十载羞厮养¹,孤负煞,长头大颡(sǎng)²。思与骑奴³游上党。趁秋晴,蹠(zhí)莲花,西岳掌
译文:十年来,我寄食于他人,真是感到羞愧和无奈。辜负了一生的才学,还有天生得到的异相。很想携一二仆从游览上党,要趁着秋天晴日,脚踏莲花峰,手据华山掌。
注释:¹厮养:旧称干杂事劳役之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之走仆。《战国策·齐策五》有“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厮,析薪养马者。”²颡:额。³骑奴:骑马之从仆。《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有“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宋王安石《两生》诗有“好与骑奴同一处,此时俱事卫将军。”⁴蹠:踏。⁵西岳掌:西岳华山,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其形如掌。

  “一派明云荐爽”一首,结构与“秋气”篇略同,上片写景怀古,下片抒情。首句为眼前秋景,次句为耳中秋声。“明云荐爽”的秋空,固然迥别于万马横排的阴霾;“碧空中响”的秋声显然也不同于“一点点,滴人心碎了”的三更素商。它或许是霜晨雁叫,或许是唳鹤排云、萧瑟之中又饶清丽。然而,景观虽异,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感触则同。作者一想到秋阳下如此莽莽苍苍的大好河山已处于异族统治之下,不能不慷慨生哀。一个“徒”字,便已曲折地传达了此中消息;而嗟叹伯符、寄奴之已往,更将这层心事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来。寄奴即宋武帝刘裕,东晋末曾率兵北伐,企图将中原地区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亦是借咏刘裕以表达自己的抗金复国之志。这个典故的含义较为明白。伯符即孙策,一般人多不过以为他少年英雄,骁勇善战而已。实则据《三国志·吴志》本传,“建安五年,曹公(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可见他还是一个汉家天子的忠臣。陈维崧嗟叹伯符已往之真意,或即在此。要之,伯符、寄奴皆喻抗清复明之志士。斯人已逝,恢复无望,作者安得不嗟!

  昔日英雄既已往矣,而作者自己虽有雄才大志,但亡国之余,沦落憔悴,无从一展身手。换头三句即道此意。“厮养”犹言厮养卒,取薪者为厮,造食者为养。作者虽未必真的躬操贱役,但其弟宗石序其词集,有“中更颠沛,饥驱四方”之语,则其时作者生活处境之艰难,概可想见。“十载”未必是实数,但如作实数看,亦无不可。盖清兵入关在甲申(1644),后十年为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至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四岁时始应诏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走上仕途,则1654年前后自视有如厮养卒,亦无足怪。“长头”谓身材伟岸,语出《后汉书·贾逵传》及《南史、范岫传》。“大颡”义犹“长头”。作者以“长头大颡”自喻怀抱之高,才学之富。长头大颡之人而沦为厮养卒,作者怎能不羞?怎能不自觉有负平生之志?

  但作者并未消沉下去。结尾三句从前面的悲嗟叹息、羞愧自责的心情中突然振起:趁此秋晴时候,快马著鞭,往游上党;再掉臂西行,登上壁立千仞的西岳莲花峰,观看巨灵神为通黄河而擘开华山与首阳山时留下的掌迹。按上党在山西东南,为战国韩地。秦并天下,置上党郡,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而华山在陕西境内,两地相去甚远。作者这里显然是以登临之高、所观景象之壮丽,来喻示自己志向之大。读其词,正可想象出作者当日意气干云,“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形象与气概。豪情快语,足令当时与后世读者为之浮一大白。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据《山海经·北次三经》晋郭璞注,衔西山木石以填沧海的精卫鸟所居的发鸠之山,即座落在上党境内,精卫填海与巨灵擘山,虽一成功一不成功,但都是对天地山河的一种改造。如果说所谓游上党、登华岳不仅仅是说登高远眺,而且另寓深意,当非厚诬古人。

  维崧之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这从上文的简析中已可概见,无须多说。须特别提出者,他又是清初四六名家。《清史稿·文苑传》论其骈文“导源庾信,泛滥于初唐四杰,故气脉雄厚。”骈文的一大特点是用典。维崧万卷在胸,作骈文时用典固然随手拈来,作词时也技熟手快,用来毫不费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一方面使词味醇厚耐咀嚼,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之意包裹在一层迷离朦胧的古典罗之中,减轻了因干触时宪而可能招致的政治迫害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屏居¹负山郭²,岁暮³惊离索
译文:背倚着高山离群而居,蓦然发现已是一年将尽。
注释:¹屏居:隐居。²山郭:山峦。³岁暮:晚冬。郊:城郊,当时柳宗元住在愚溪,属城郊。⁴离索:隐居。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野迥(jiǒng)¹(qiáo)唱来,庭空烧烬落。
译文: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
注释:¹迥:远。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世纷因事远,心赏¹随年薄²
译文: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悠然的心境也随岁末而流逝。
注释:¹心赏:有契于心,悠然自得。²薄:迫近。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默默谅(liàng)¹何为,徒成今与昨。
译文:默默无语也不知因为什么,空留下今天与昨天的无限叹息。
注释:¹谅:料想。

  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寄住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元和五年,搬迁至潇水西岸愚溪侧畔,并在此构筑家园,过着“甘终为永州民”的定居生活。当时,古城在潇水东岸,潇水以西的愚溪自然称为“郊”。在此“郊居”的五年时间,诗人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郊居岁暮》就是其中一首,写于元和十年冬。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诗的首联和颔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还用极富岭南色彩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岭南所特有的风情画。永州属古楚地,也被称为“南蛮之乡”。这里缺乏开发,民风淳朴。宗元所居之地,背倚山峦,面临溪水,乔榛遍野,“蝮虺”出没,与诗人任职京师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的颔联以“野”字极为精炼地概括出“郊居”之地的景物特色。山峦连绵、溪水淙淙是“野”,人烟稀少、南蛮风气是“野”,樵夫担柴、唱歌抒怀是“野”,烧榛种田、庭院空寂是“野”。在诗人的笔下,“野”味十足,“野”趣横生。诗人囚居永州已近十年,仿佛已读懂了背负的“山郭”,烧荒残留的余木,踏歌归来的樵夫,离群索居的自己。在这幅极富“野”味的画面中,不仅有冷峻峭拔的景物,还有热情淳厚的樵夫,更有空坐庭院的诗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诗、画共为一体,景、人、情浑然天成。

  诗的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诗的颈联阐明了摆脱现实、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就这两句而言,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又自然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但现实却使诗人不能回避,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其中苦味,常人很难明白。所以,诗人在尾联中抒发了自己想“为”却不能“为”,一切都成“今与昨”的忧怨感愤。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属柳宗元贬永末期的作品。这时的柳宗元,怨忧穷戚,失望至极,心中苦味无以倾诉,只有写作诗文抒发怨怒、愁苦的情怀。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了这种苦味:诗的前两句以“屏居”始、以“离索”终,囚居之苦跃然纸上;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能“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之苦得以尽情倾吐;年关已近,贬居近十年,自己已近“迟暮”,但“例召”却杳无音讯,空怀大志而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背山面水,幽静怡人,本应怡然自得,而诗人却如负重荷,惊魂落魄,压抑之苦不言自明。

  全诗围绕“野”字描摹物象,抒发了诗人“徒成今与昨”的忧愁感伤的情怀。诗人在描摹物象时强作欢颜,以为如此就可摆脱现实的烦忧,愈是这样,诗人就愈痛苦,诗中透出的苦味就越浓烈。

jiāosuì--liǔzōngyuán

píngshānguōsuìjīngsuǒ

jiǒngqiáochàngláitíngkōngshāojìnluò

shìfēnyīnshìyuǎnxīnshǎngsuíniánbáo

liàngwèichéngjīnzu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