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词表现的是作者的家国之思。以“十年”开头,突出地显示出时间的悠长。词人将这悠长的时间背景与一双泪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块,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动人心魂的复合意象。古人有“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在这里,词人正是将他无限的愁怨与忧伤借这“阿睹”传达出来。使词作劈空而起,先声夺人,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解释十年愁眼不开的原因。“今日思家,明日思家”,则是十年来天天思家,却天天没有回去的希望。词人被这旷日累年、遥遥无期的乡思所折磨,愁苦之极,彻夜无眠,抬头所见,唯有“一团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乡明”,词人特别点明是“燕月”,意在强调自己身在异乡异国的事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月而念及故乡;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由月的运行而写出人的不眠。这首词写月,实兼以上二家之长,而一个“燕”字对渲染身居异乡敌国的凄伤情怀尤其有力。
一团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词人愁上加愁。楼上、塞上却又传来阵阵胡笳声,真是“那堪更听边城角。边城角,又添烦恼,又添萧索”(《忆秦娥·风声恶》)。月是“燕”月,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见所闻,都莫不勾起词人国破家亡、离乡别土的痛苦,将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极限。
上片前三句,从总体背景落笔,写十年间悠长的愁思;后三句从细节入手,写不眠之夜的痛苦。前者有如电影中的推镜头,展现的是时间流逝中的乡思之情;后者又象一个特写镜头,展现的是时间片断上的乡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样,说明词人十年来夜夜不眠,时时对月,时时听胡笳。而燕月亏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家国之思的痛苦却一天天在增加,如重山累迭,无穷无数,无尽无期。
下片从“思家”转为怀人,先回忆离家时的情景。“流霞”泛指美酒。“玉人”不详确指,《忆秦娥》词中也有“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不见心如焦”句,当是实有其人。
当初离别之时,“玉人”杯酒相劝,因为词人此去实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但遭此国难,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头的哀伤,所以只是与她默默相对,借着不成曲调的琵琶来抒发不堪言说的断肠意。“一从别后”便只有愁眼对月,枉自思念,正如《望江南》词中所说的“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归期未卜,相见无日,词人愁断肝肠。
思念之极,终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然而一转念,却又是“莫寄梅花”,一则故国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处,自己茫然不知;再则“彩笺难寄,水远山遥”(《忆秦娥·马萧萧》),纵然知道寄往何处,又如何能寄去,何况即使寄到了,也只能为她增添愁闷和担忧,有何益处。这两句词,以平浅的语言将词人那种极其矛盾的心理刻画得非常细腻,实是心理描写的妙笔。
全词抒写的虽是思家之情、怀人之意,却无不染上国破家亡的痛苦色彩。从那一双“愁眼”中,从那“弦弦掩抑”的“琶琵”声里,是不难体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词人的乡思就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
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是怀念远人之情。上片写玉砌朱扉的华屋中,居人一任良辰美景虚掷,终日紧锁门扉,索居独处,无奈夜深幽寒,好梦不成;下片写因地远路遥,消息沉沉,归期未卜,相见无凭,夜月砧声不能慰藉相思,反而更添相思之苦。全词运用映衬、联想、渲染等表现手法,形象具体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此词写怀恋远行久别之人。“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这两句意谓:在春光明媚、四下里花儿开放的日子里,我却独自一人紧掩朱门,没有兴致去欣赏那盎然的春色。“夜寒不去寝(梦)难成”是说白天是那副样子,而到了夜晚就更加的牵挂思念。那寂静的夜如此漫长,让人不停地想,至思量到天蒙蒙亮才抱着无奈睡去。“炉香烟冷自亭亭”一句功力颇为深厚,却是与整体思想无大干系的渲染。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更妙在意境的渲染。那已经点了许久的香炉尚有余烬,青烟冷冰冰兀自亭亭升起,仿佛对我那烦乱的心绪漠不关心。这里有点像蒙太奇手法。
过片“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这是此词的神来之笔。辽阳的月亮,秣陵的砧石,两者之间分明是不相干的,这时候词人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话分两头,各表一枝”了。在遥远的辽阳,出征人夜晚未眠,仰望着苍穹之上的月亮;而在秣陵,佳人在河畔浣纱洗衣,敲打着砧石。有谁知,就是那东升西落的月亮和不觉与耳的捣衣声传递着两个人心灵上的感应,那传递的不是军情,而是刻苦铭心的思念。“黄金窗(台)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黄金的窗户自然不是平常人家所用,所以理解起来难免就见仁见智了。可能是随着出征人的功劳,这个家庭的地位也提高了。这位思妇也享受到了些许荣华,可能也不必自己到溪边去浣纱了。但是忽然有一天,她在午睡中突然惊醒,感慨当远离的征人归来之时,已经美人迟暮,青春不再,以自己的感受去猜测对方的心情,情真意切,更有一份祈愿在其中,令人感动。
这首词粗读感其一往情深,而苦于归趣难求;继而反复细味,其中蕴含的是人生路上的一段追求、盼望、幻灭的曲折经历。词中流荡着一种迟暮之感,虚幻之情。
上片“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写出词人内心的寂寥幽暗、孤独凄冷的深层感受。“西楼淡月凉生晕”句,可谓情景交汇,含蓄蕴藉。然其妙处却在移情于物,颇有“通感”技艺,月晕,此乃视觉意象;而“淡月”,已具有了某种心理因素,是感觉意象;“凉生晕”,由于月之残光而感到凉意,则纯属幻觉意象。视觉、感觉、幻觉的三种意象挪移,相辅相成地创造出一个凄凉孤寂的词境,从而强化了词人别去亲密友人的悲哀心绪。这种意象复加的艺术手法,原是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长期锤炼出的一种重要表现方法,它被词人娴熟地运用到这首词里,具有一种强烈的景情互补共生的作用,使词的意蕴显得愈加生动丰富了。下文“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又引出了词人对友人舟行前途的挂念。由于钱塘江潮水险恶,多覆行舟,词人祈祷着潮水的平稳安静,俾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表现出词人对舟行友人的“一路平安”的祝福和期待。
下片把视线集中到钱塘江水上,并把江水拟人化。“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意谓钱塘江水好像懂得了词人对友人离去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预示着江面的平静,而与上片的“潮来稳”遥相呼应。于是,期待在此终成现实,友人的烦恼也为之一扫而空。“南风”,也可作《南风》之诗解,则可串讲为“佳人(友人)弹奏着养民的《南风》之诗乐,化解了心头的怨恨。”而后,“莫学时流轻久困”,是对时人说的,即不要用世俗的眼光,轻视苏秦当年作说客未成的临时大困吧。意谓自己与友人在政治上、事业上必会有后效。末二句“频寄问,钱塘江上须忠信。”是总揽别情归结到一句话:即不要忘记老朋友,别后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全词心物交融,情溢望中;章法奇妙,错落有致。此词是一首“送客词”,却不言送客当时的情景,反从“送客归来”的心理感受写起,愈显出词人对友人的深厚怀思情感。可谓逆向推波,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