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南地,澄江小翠微。讼清衙散早,路僻客来稀。
自古江南地,澄江小翠微。讼清衙散早,路僻客来稀。
季子高风在,春申故宅非。晚凉无一事,携酒坐苔矶。
季子高风在,春申故宅非。晚凉无一事,携酒坐苔矶。

chūdàojiāngyīnjiàozhòngxiángshǒu--cáo

jiāngnánchéngjiāngxiǎocuìwēisòngqīngsànzǎolái

zigāofēngzàichūnshēnzháifēiwǎnliángshìxiéjiǔzuòtái

曹伯启

曹伯启

曹伯启(1255—1333)元文学家。字士开。砀山(今属安徽)人。元世祖至元中,荐除冀州教授,累迁集贤侍读学士,进御史台侍御史,出浙西廉访使。泰定初以年老告退。天历初,起任淮东廉访使,拜陕酉诸道行台御史中丞,辞疾不起。赠河南行省左丞,谥文贞。性庄肃,奉身清约。著有《曹文贞公诗集》(一名《汉泉漫稿》)十卷。生平事迹见《曹文贞公诗集》附录曹鉴《溢文贞公神道碑铭》、《元史》卷一七六。 ▶ 3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华隆好弋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隆未苏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选自《太平广记》)
华隆¹²(yì)³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隆后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¹⁰矣。犬彷徨¹¹(háo)¹²,往复路间¹³。家人怪¹⁴其如此,因¹⁵随犬往,隆闷绝¹⁶委地¹⁷。载归家,二日乃¹⁸苏。隆未苏¹⁹之际,犬终不食。自此爱惜²⁰,如同于亲戚²¹焉。
译文:华隆喜欢射箭打猎,他养了一只狗,名字叫“的尾”,每次打猎都带着它跟随自己。后来有一次,华隆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全身。于是狗将蛇咬死。但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的尾”在他周围心神不宁地吼叫,在华隆的家至江边的路上走来走去。家人对这只狗的举止感到奇怪,于是就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看见华隆窒息倒地,将他送回家。两天后才苏醒。在他还没有苏醒之前,狗一直都没有吃饭。从此他十分爱惜这只狗,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注释:¹华隆:人名。²好:喜欢。³弋:射。⁴畜:养。⁵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将:带,领。⁶后:后来,以后。⁷遂:于是,就。⁸咋:咬。⁹仆:到。¹⁰无所知:一点也没知觉。¹¹彷徨:徘徊。¹²嗥吠:吼叫。¹³往复路间:在华隆的家至江边的路上走来走去。¹⁴怪:感到奇怪。¹⁵因:于是。¹⁶闷绝:窒息。¹⁷委地:倒在地上。委:倒。¹⁸乃:才。¹⁹苏:苏醒。²⁰惜:怜。²¹亲戚:亲人、亲属。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¹庄公娶于齐²东宫³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zǎo)死。其娣(dì)戴妫生桓公¹⁰,庄姜以为己子。
译文: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妻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注释:¹卫: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一带。²齐:国名,姜姓,在今山东北部、中部地区。³东宫:太子的居所。⁴庄姜:卫庄公的夫人,“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则是她娘家的姓,故称庄姜。⁵硕人:典出《诗经 · 卫风》中的一篇,乃歌颂庄姜美丽的诗篇。⁶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⁷厉妫:“厉”和下文“戴妫”的“戴”均为谥号,“妫”是娘家的姓。⁸蚤:通”早“。⁹娣: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可随姊同嫁。¹⁰桓公:名完,在位十六年,后为州吁所杀。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公子州吁,嬖(bì)¹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译文: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军事,但庄公不禁止,庄姜很厌恶他。
注释:¹嬖人:出身低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卫庄公的宠妾。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石碏(què)¹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²,弗纳于邪。骄奢(shē)淫佚(yì)³,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lù)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hàn)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¹⁰¹¹¹²,而速¹³之,无乃¹⁴不可乎?”弗听。
译文: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那这就是导致祸乱的阶梯了。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注释:¹石碏:卫国大夫。²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³佚:这里指逸乐。⁴阶:导致祸乱的阶梯。⁵眕: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⁶鲜:少见。⁷陵:欺侮。⁸将:应当。⁹祸:祸害。¹⁰是: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无意义。¹¹务:副词,一定、尽力。¹²去:去除。¹³速:招致。¹⁴无乃:恐怕。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¹,乃老²
译文: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注释:¹立:继承。²老:告老致仕。

  如何爱子,对一个国君来说,决不单单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将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正因妹这样,所以石碏才进谏卫庄公。但石碏进谏,并没有像许多进谏者那样,举述以往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是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切入谏旨,提出“爱子”应“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观点。接着,便有的放矢地指出“骄、奢、淫、佚”是使“爱子”走上邪路的来由;而这四种恶习的养成,则是妹人君者过分溺爱所致。然后,话题轻轻一转,就落到州吁身上。须知,州吁作妹庶子而“好兵”,这往往是作乱的前兆。所以石碏一针见血却又语重心长地指出:“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妹祸。”之后,又连用四个顶针(也叫“顶真”或“联珠”)句,断定州吁决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人下。再接下来,又根据传统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规范,总括出“六逆”和“六顺”,提醒庄公:“去顺效逆”只能加速祸患的发生,作妹人君必须防患未然,全力消除祸患的根由。这样,就把“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这一爱子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突出出来。然而,被糊涂蒙了心的卫庄公却根本听不进去。

  石碏的谏言有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入情入理,深入地分析了由“宠”导致灭亡的必然性。其一,“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说明骄奢淫逸来源于娇纵溺爱;其二、受宠爱就会变得骄横,骄横就不会安于自己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就会有怨恨之心,心生怨恨就不会安分守已;其三,从此以后,地位低贱的就会欺压地位尊贵的,年纪小的就会想办法凌辱年纪大的,关系疏远的就会找机会离间关系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小的欺凌大的,淫乱的就会破坏有道德的。如此这般,祸事就注定要来了!

  劝主谏君,须在紧紧把握谏旨韵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理,则须说透,说到位。做到了这点,被劝谏者却听不进去,那只能证明被劝者太顽固不化,《石碏谏宠州吁》正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的爱子方法,历来被认妹有借鉴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 吴调侯 .古文观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5
2、 傅德岷 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社,2008:5-6
3、 邬志华 译注.春秋 左传.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10-12

shíquèjiànchǒngzhōu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wèizhuānggōngdōnggōngchénzhīmèi yuēzhuāngjiāng měiér wèirénsuǒwèi shuòrén  yòuchén yuēguī shēngxiào zǎo dàiguīshēnghuángōng zhuāngjiāngwèi 

    gōngzhōu rénzhī yǒuchǒngérhàobīng gōngjìn zhuāngjiāngzhī 

    shíquèjiànyuē  chénwénài jiàozhīfāng xié jiāoshēyín suǒxié zhězhīlái chǒngguò jiāngzhōu nǎidìngzhī ruòyóuwèi jiēzhīwèihuò chǒngérjiāo jiāoérnéngjiàng jiàngérhàn hànérnéngzhěnzhě xiǎn qiějiànfángguì shàolíngzhǎng yuǎnjiànqīn xīnjiànjiù xiǎojiā yín suǒwèiliù jūn chénxíng  xiào xiōngài jìng suǒwèiliùshùn shùnxiào suǒhuò jūnrénzhě jiānghuòshì érzhī nǎi  tīng 

    hòuzhōuyóu jìnzhī  huángōng nǎilǎo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我心恐且怪,再拜忽祸殃。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臣实居下土,不意涉此方。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既得接威灵,敢问固不量。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神官呼我前,告我无不臧。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岂惜尽告汝,於汝恐不庠。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至如人间疑,汝敢问於王。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扣头谢神官,臣言大为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骇汗忽尔觉,残灯荧空堂。

  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作者的倾向不便明言,于是便借鉴了古代诗人屈原和李白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以梦境反映现实,借天上影射人间。这就使得全诗既闪烁着诗人的奇情异彩,又显示出其批判政治现实的锋芒,成为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诗一开始,就用奇幻的笔调描写了作者梦登河汉的情景:“夜梦上河汉,星辰布其傍。位次稍能辨,罗列争光芒。”灿烂的银河、闪烁的群星,在诗人也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神话般的境界。诗人情不自禁地轻曳脚步在银河两旁巡礼,于排列有序、熠熠争辉的繁星中看到了东方苍龙之一的箕星、牵牛星、织女星以及北斗七星。“自箕历牛女,与斗直相当。”两句诗表面上若不经意,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于此可见作者诗思的慎密。

  “既悟到上天,百事应可详。”这两句是由写景到叙事的过渡。从中既透露出诗人内心郁积已久的对人间百事不解的迷惘;也可以看出:此时此刻,他对从天上求得答案满怀着希望。

  接下去,诗人却笔锋陡转,用充满夸饰的色彩,勾画了天神威严可怖的形象:“其中有神官,张目如电光。玄衣乘苍虬,身佩水玉珰。丘蛇与穹鳖,盘结为纪纲。”这样一个目光如电、身着黑衣、左右又盘结着蛇和鳖的神官形象,较之屈原《离骚》中不予开门的“辛阍”和李白《梁甫吟》中发怒的“阍者”,都刻画得更为具体,也更具有威慑力。他的出现,为方才还明净神奇、充满浪漫情趣的天空涂上了一抹阴森的色彩,使诗人从对仙境的陶醉中猛醒过来,生出“我心恐且怪”的惶惶不安之感。这里,天上神官的象征意义虽未点破,但在其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中,已蕴含着对读者的丰富的启示。

  面对突然出现的挣狞可怖的“威灵”,诗人仍然斗胆发问,显示出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一连五问,以排比的句式、充沛的气势喷射而出:“有牛岂不力,何惮使服箱?有女岂不工,何惮缝衣裳?有斗岂不柄,何惮挹酒浆?卷舌不得言,安用施穹苍?何彼东方箕,有恶务簸扬?唯识此五者,愿言无我忘。”这一连五问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在那首著名的讽刺诗里,历数了一系列天文星象,说织女不能织;牵牛不能拉车;北斗杓星不能舀酒浆,箕星不能簸扬,指出它们徒有虚名而不切实用。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指出:有牛不让拉车;有织女不让缝衣裳;有斗不让挹酒浆,有舌而不得言。暗喻朝中贤士有用的不能见用,有言责的不能进言,唯有恶人却可以像箕星一样任意簸扬其恶,肆虐猖狂。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以其痛快淋漓的发问尽情倾吐了胸中的不满及讥讽,并猛烈抨击,将全诗推向高潮。不仅集中表明了作者对这场政治斗争的鲜明态度,而且显示出他深邃犀利的思想和敢于斗争的勇气。

  接下去写神官的回答却使诗情陡然下跌。他的话两句一顿,层层递进:“上天非汝知,何苦诘其常?岂惜尽告汝,于汝恐不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子王?”意思是说:“天上的事本来不是你所应该知道的,何苦一定要寻根究底呢?如果你一定要把天上名实不符之事问个明白,哪里是我不肯告诉你,只恐天机泄漏给你,于你反有不祥。这其中的奥秘不难弄懂,譬如人间有种种荒谬不平之事,难道你敢统统拿去话问王者吗?”神官的这几句话虽是劝告之辞,却揭示出丰富深刻的道理,它一方面表明大千世界到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人间如此,天上亦然。同时以“至如人间疑,汝敢问于王”两句直接点醒正意,有力地批判了权奸当道、阻塞贤路、打击贤臣、实行恐怖高压的黑暗政治现实。

  仙境倏然消失,梦亦随之破灭,诗至此戛然而止。作者在这里没有多费笔墨交代梦醒后的感想,但透过“残灯荧空堂”这凄清而悲凉的景象,表现出作者那失意怅惘的心情。然而尽管如此,全诗最突出的却是作者不畏强权、不怕高压,从心底发出的不平的呐喊。这是正义的呼声,任凭什么压力也无法将它扑灭。诗人的斗争精神,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法,使诗歌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内容充实,想象奇特,一气贯注而又跌宕生姿,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他在《寄滁州欧阳永叔》一诗中曾说:“直辞鬼神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这首《梦登河汉》诗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诗歌主张。

mèngdēnghàn--méiyáochén

mèngshànghànxīngchénbàng

wèishāonéngbiànluólièzhēngguāngmáng

niúdòuzhíxiāngdāng

dàoshàngtiānbǎishìyīngxiáng

zhōngyǒushénguānzhāngdiànguāng

xuánchéngcāngqiúshēnpèishuǐdāng

qiūshéqióngbiēpánjiéwèigāng

xīnkǒngqiěguàizàibàihuòyāng

chénshíxiàshèfāng

jiēwēilínggǎnwènliàng

yǒuniúdàn使shǐxiāng

yǒugōngdànfèngshang

yǒudòubǐngdànjiǔjiāng

juǎnshéyánānyòngshīqióngcāng

dōngfāngyǒuèyáng

wéishízhěyuànyánwàng

shénguānqiángàozāng

shàngtiānfēizhīcháng

jǐngàokǒngxiáng

zhìrénjiāngǎnwènwáng

kòutóuxièshénguānchényánwèikuáng

hàihàněrjuécándēngyíngkōngtáng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纠纠¹葛屦(jù)²,可以履霜?掺(xiān)³女手,可以缝裳?要(yāo)之襋(jí)之,好人服之。
译文: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注释:¹纠纠:缭缭,缠绕,纠结交错。²葛屦:指夏天所穿葛绳编制的鞋。³掺掺: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很柔弱纤细。⁴要:衣的腰身,作动词,缝好腰身。一说钮襻。⁵襋:衣领,作动词,缝好衣领。⁶好人:美人,此指富家的女主人。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好人提(tí)¹,宛然²左辟(bì)³,佩其象揥(tì)。维是褊(biǎn),是以为刺
译文: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注释:¹提提:同“媞媞”,安舒貌。²宛然:回转貌。³辟:同“避”。左辟即左避。⁴揥:古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篦。⁵维:因。⁶褊心:心地狭窄。⁷刺:讽刺。

  此诗虽然题为《葛屦》,实际上却是写了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缝衣女因受女主人的虐待而生不满,故作此诗而加讽刺。旧说如《毛诗序》云:“《葛屦》,刺褊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褊急,而无德以将之。”朱熹《诗集传》云:“魏地陋隘,其俗俭啬而褊急,故以葛屦履霜起兴而刺其使女缝裳,又使治其要襋而遂服之也。”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夫履霜以葛屦,缝裳以女手,……以象揥之好人为而服之,则未免近于趋利,”“不惟啬而又褊矣,故可刺。”这些说法都没有抓住要害。

  全诗共两章,前章先着力描写缝衣女之穷困:天气已转寒冷,但她脚上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因平时女主人对她的虐待和吝啬,故她不仅受冻,而且挨饿,双手纤细,瘦弱无力。尽管如此,她还是必须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自己受冻,所做新衣非但不能穿身,还要服侍他人试穿,这非常凄惨。

  因前章末尾有“好人服之”句,已引出“好人”,故后章作者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女主人之富有和傲慢。她穿上了缝衣女辛苦制成的新衣,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还故作姿态地拿起簪子自顾梳妆打扮起来。这种举动自然是令缝衣女更为愤慨和难以容忍的。

  至此,读者可以清楚地发现,此诗实际上用了一个很简单而又常见的手法,即对比。作者有意识地将缝衣女与女主人对照起来描写,两人的距离立刻拉开,一穷一富,一奴一主,马上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了十分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比,此诗在艺术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便是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性格常能起大作用,小说中常有,诗歌中并不常用。由于此诗有两个女性人物在内,所以作者也进行了细节描写,如写缝衣女只写她的脚和手,脚穿凉鞋,极表其受冻之状;手儿瘦弱,极表其挨饿之状。这两个细节一经描摹,一个饥寒交迫的缝衣女形象便跃然纸上。再如写女主人,作者并没有描摹她的容貌,只是写了她试穿新衣时的傲慢神态和扭身动作,以及自顾佩簪梳妆的动态,便刻画出了一个自私吝啬、无情无义的女贵人形象。

  最后要说的是此诗的点题作用。坦率地说,如果没有末尾“维是褊心,是以为刺”两句,仅以前面的描写和对比论,很难说出它有多少讽刺意义;只有当读者读至末二句,方知这诗具有讽刺意味,是一首讽刺诗。这便是点题的妙用。有此两句,全诗的题意便立刻加深;无此二句,全诗便显得平淡。当然,讽刺诗在末尾才进行点题,跌出真意,这是常有的,但读者不得不承认这实际上已成了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06-207页

míng xiānqín 

jiūjiū shuāng xiānxiānshǒu féngcháng yàozhīzhī hǎorénzhī 
hǎorén wǎnránzuǒ pèixiàng wéishìbiǎnxīn shìwéi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我在巴东¹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é)眉。
译文: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想家乡峨眉。
注释:¹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月出峨眉照沧(cāng)¹,与忆万里长相随。
译文: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忆万里相随。
注释:¹沧海:此泛指江湖。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黄鹤(hè)¹前月华²白,此中忽见峨眉客³
译文: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忆。
注释:¹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²月华:即月光。³峨眉客:指蜀僧晏。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译文: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¹
译文: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注释:¹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此指长安。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黄金狮子¹乘高座,白玉麈(zhǔ)²谈重玄³
译文: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忆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注释:¹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²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³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我似浮云殢(tì)吴越¹,君逢圣主游丹阙(què)²
译文: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注释:¹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²丹阙:指皇宫。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一振高名满帝都¹,归时还弄峨眉月。
译文: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¹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此诗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水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