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年昔不永,尔墓今犹存。英英弱冠子,谁遽探清浑。
尔年昔不永,尔墓今犹存。英英弱冠子,谁遽探清浑。
广哉郭有道,成美由片言。
广哉郭有道,成美由片言。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汉人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平”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平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近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近)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xiàoshī--fànyún

hánshāmiànpíngfēixuěqiānjīng

fēngduànyīnshānshùshījiāochéng

cháozuǒxiánzhènbáoxiūyíng

shìqiánjūnjīnzhúpiáoyáobīng

shīdàoxíngzhòngchíliúwèiqīng

suǒlàijīntiānzihàndàoxiūmíng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晋灵公¹不君²。厚敛³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ér)熊蹯(fán)不熟,杀之,寘(zhì)诸畚(běn),使妇人载¹⁰以过朝。赵盾¹¹、士季¹²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¹³,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¹⁴¹⁵¹⁶,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qǐ)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¹⁷不有初¹⁸,鲜¹⁹²⁰有终²¹。’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jì)之固也,岂惟群臣赖²²之。又曰:‘衮²³职有阙(quē)²⁴,惟仲山甫²⁵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gǔn)²⁶不废矣。”
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人做事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可以善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注释:¹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²不君:不行君道。³厚敛:加重征收赋税。⁴雕墙: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雕,同雕,画。⁵宰夫:厨子。⁶胹:煮,炖。⁷熊蹯:熊 掌。⁸寘:通置。⁹畚: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¹⁰载:装车。¹¹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¹²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¹³不入:不采纳,不接受。¹⁴三进:始进为入门,再进为由门入庭,三进为升阶当霤。¹⁵及:到。¹⁶溜:霤,屋檐下滴水的地方“。¹⁷靡:没有什么。¹⁸初: 开端。¹⁹鲜:少。²⁰克:能够。²¹终:结束。²²赖:依。²³衮: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²⁴ 阙:同“缺”,过失。²⁵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²⁶衮:指君位。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犹不改。宣子骤¹谏。公患之,使鉏(chú)(ní)²³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译文: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注释:¹骤:多次。²鉏麑:晋国力士。³贼:刺杀。⁴辟:开着。⁵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⁶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⁷主:春秋战国时期称卿大夫为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秋九月,晋侯饮(yìn)¹赵盾酒,伏²³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sǒu)夫獒(áo)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¹⁰
译文: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骖乘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注释:¹饮:给人喝,使动用法。²伏:埋伏。³甲:披甲的士兵。⁴右:车右。亦名骖乘。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车人居中,骖乘居右,以有勇力的人担任。⁵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⁶趋登:快步上殿堂。⁷三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⁸嗾:唤狗的声音。⁹獒:猛犬。¹⁰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初,宣子田¹于首山²,舍³于翳(yì)。见灵辄(zhé)饿,问其病,曰: “不食(shí)三日矣。”食(sì),舍其半。问之,曰:“宦(huàn)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wèi)之。”使尽之,而为之箪(dān)¹⁰与肉,寘诸橐(tuó)¹¹以与之。既而与¹²为公介¹³,倒戟(jǐ)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译文: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注释:¹田:后来写作“畋”,打猎。²首山:首阳山,在今 山西永济东南。³舍,住一晚。⁴翳桑:首山附近的地名。⁵灵辄:人名,晋国人。⁶食之:给他东西吃。食:给……吃。⁷宦:做贵族的仆隶。⁸遗:送给。⁹箪:盛饭的圆筐。¹⁰食:饭。¹¹橐: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¹²与:参加。¹³介:甲 指甲士。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乙丑,赵穿¹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²³曰: “赵盾弑(shì)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戚’,其我之谓矣!”
译文: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注释:¹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²大史:太史,掌纪 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³书:写。⁴竟:同“境”。⁵贼: 弑君的人,指赵穿。⁶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⁷怀:眷恋。 ⁸诒:同‘贻”,给。⁹伊,指示代词,那个。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¹也,书法²不隐³。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译文: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注释:¹良史:好史官。²书法:记事的法则。 ³隐:隐讳,不直写。⁴恶:指弑君的恶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宣子使赵穿逆¹公子黑臀(tún)²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³
译文: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注释:¹逆:迎。²公子黑臀:即 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³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妺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轲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
郑人游于乡校¹,以论执政²。然明³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pǐ)。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¹⁰以损¹¹怨,不闻作威¹²以防¹³怨。岂不遽(jù)¹⁴止?然犹防¹⁵¹⁶: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¹⁷,不如吾闻而药之¹⁸也。”然明曰:“蔑(miè)¹⁹也今而后²⁰知吾子之信²¹可事²²也。小人²³实不才²⁴。若果行此,其²⁵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²⁶臣?”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堵塞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堵塞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注释:¹乡校: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除了"乡校"一词,还有学府、太学、国子监、庠、私塾、书院、国学、官学、蒙学等古代用来表示学校的词语。²执政:指掌握政权的人。³然明: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⁴毁: 摧毁,这里指废除。⁵何如:如何,等于说怎么样。⁶何为:为什么?表示不同意的诘问。⁷夫:句首语气词,引起议论。⁸退而游焉:退:工作完毕后回来。游:闲逛。焉:句末语气词,无意义。⁹善否:好和不好。¹⁰忠善:尽力做善事。¹¹损:减少。¹²作威:摆出威风。¹³防:堵住。¹⁴遽:立即,马上。¹⁵防:堵塞。¹⁶川:河流。¹⁷道:同“导”,疏通,引导。¹⁸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药:名词作动词,以...为药,当作(治病)的良药。之:指郑人的议论。¹⁹蔑:指郑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²⁰今而后:从今以后。²¹信:确实,实在。²²可事:可以成事。²³小人:自己的谦称。²⁴不才:没有才能。²⁵其:语气词。²⁶二三:泛指复数。这些,这几位。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仲尼¹闻是²语也,曰:“以是³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是:这。下文“以是观之”的“是”同。³是:这(是)。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nǎ)¹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zhe)全无是处。
译文: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注释: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¹那:同“哪”。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¹。只疑(yí)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¹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龚胜传》有“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592-593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600-1601
3、 秦新民.感情真切 描绘入微——读辛弃疾《西江月·遣兴》.文史知识,1995(05).

西jiāngyuè ·qiǎnxìng

xīn sòngdài 

zuìqiětānhuānxiào yàochóugōng jìnláishǐjuérénshū xìnzhequánshìchù 
zuósōngbiānzuìdǎo wènsōngzuì zhǐsōngdòngyàolái shǒutuīsōngyuē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苦斋者,章溢¹先生隐居室室也。室十有(yòu)二楹(yíng)²,覆室以茆(máo)³,在匡山室巅。匡山在处(chù)室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室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è)皆苍石,岸外而臼(jiù)。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shuài)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zhòng)室,其味皆苦,而物性室苦者亦乐生焉。
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乡野的房舍,有十二间,是用茅草盖成的,坐落在匡山的顶上。匡山在处州府的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像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臼似地。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
注释:¹章溢:字三益,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²楹: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³茆:同“茅”,茅草。⁴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⁵崿:山崖。⁶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于是鲜支¹、黄蘗(bò)²、苦楝(liàn)³、侧柏(bǎi)室木,黄连、苦杕(dì)、亭历、苦参(shēn)、鉤(gōu)(yāo)室草,地黄、游冬¹⁰、葴(zhēn)¹¹、芑(qǐ)¹²室菜,槠(zhū)¹³、栎(lì)¹⁴、草斗(dǒu)¹⁵室实,楛(kǔ)竹室笋¹⁶,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suǐ)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室黄杜,初食颇苦难(nán),久则弥(mí)觉其甘,能已¹⁷积热,除烦渴室疾。其槚(jiǎ)(chá)¹⁸亦苦于常荼。其洩(xiè)水皆啮(niè)石出¹⁹,其源沸沸²⁰(gǔ)²¹,瀄(jié)(mì)²²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²³,味苦而微辛,食室可以清酒。
译文: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葴、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注释:¹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味苦。²黄蘖: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³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⁴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味苦涩。⁵苦杕:不详。⁶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药,味苦。⁷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⁸鉤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⁹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味苦。¹⁰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¹¹葴:即酸浆草,也叫“苦葴”。¹²芑:一种苦菜。¹³槠:常绿乔木,种子可食。¹⁴栎: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¹⁵草斗:栎树的果实。¹⁶楛竹室笋: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¹⁷已:治。¹⁸槚荼:苦茶树。荼,“茶”的古字。¹⁹啮石出:从石缝间穿石而出。啮,侵蚀。(一共有三种意思,一是“咬”,二是“缺口”,三是“侵蚀”)²⁰沸沸:水腾涌的样子。²¹汩汩:水急流发出的响声。²²栉滵:水疾流的样子。²³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室往来,故遂择其窊(wā)¹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²(yǔn)(tuò)³以蓺(yì)(sù)(shū),茹(rú)(dàn)其草木室荑(tí)实。间(jiàn)则蹑(niè)(jī)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líng)。樵(qiáo)歌出林,则拊(fǔ)石而和(hè)室。人莫知其乐也。
译文: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注释:¹窊:低洼地。²启:开辟,扫除。³陨箨:落下的笋壳。⁴蓺:种植。⁵菽:豆类。⁶茹啖:吃。⁷荑:草木始生的芽。⁸蹑屐: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⁹拊:击打。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先生室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¹者也,人知乐室为乐,而不知苦室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fú)膏粱室子²,燕坐³于华堂室上,口不尝荼(tú)(liǎo)室味,身不历农亩(mǔ)室劳,寝必重(chóng)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yú),是人室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yù)肥室肠,不可以实疏粝(lì),籍(jiè)柔覆温室躯,不可以御蓬藋(diào)¹⁰,虽欲效野夫贱隶,跼(jú)¹¹跳窜(cuàn)伏,偷性命于榛(zhēn)¹²而不可得,庸¹³非昔日室乐,为今日室苦也耶(yé)?故孟子曰:‘天室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室苦,吾室乐;而彼室乐,吾室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¹⁴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xīng)¹⁵,无亦犹是也夫?”
译文: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室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药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湎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践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注释:¹相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²膏粱室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³燕坐:安坐。⁴荼蓼:指野苦菜。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⁵重:双层。⁶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这里指仆役。⁷艾:尽,停止。⁸疏粝:指粗劣的饭食。⁹御:用。¹⁰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¹¹跼:曲,屈。¹²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¹³庸:岂。¹⁴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室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¹⁵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刘子¹闻而悟室,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译文:我听了这番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
注释:¹刘子:作者自称。

zhāi

liú míngdài 

    zhāizhě zhāngxiānshēngyǐnzhīshì shìshíyòuèryíng zhīmáo zàikuāngshānzhīdiān kuāngshānzàichǔzhīlóngquánxiàn西nánèrbǎi jiànzhīshuǐchūyān shānmiànqiào yánè崿jiēcāngshí ànwàiérjiùzhōng xiàwéibáiyún shàngduōběifēng fēngcóngběiláizhě shuàinénggānérshàn zhízhòngzhī wèijiē érxìngzhīzhěshēngyān 

    shìxiānzhī huáng liàn bǎizhī huánglián  tíng shēn gōuyāozhīcǎo huáng yóudōng zhēn zhīcài zhū  cǎodǒuzhīshí zhúzhīsǔn érluóshēngyān fēngcháojiān cǎihuāsuǐzuò wèi shānzhōngfāngyánwèizhīhuáng chūshínàn jiǔjuégān néng chúfánzhī jiǎchácháng xièshuǐjiēnièshíchū yuánfèifèi zhìzhé zhù zhōngduōbānwénxiǎo zhuàngchuīshā wèiérwēixīn shízhīqīngjiǔ 

    shānrénshāoyuǎn wéixiānshēngyóu ércóngzhěduōjiānhūnchénzhīwǎnglái suìérshìyān xiétóngérshùrén yǔntuòshū dàncǎozhīshí jiànnièdēng xiūérxiào huòjiàngérlínqīnglíng qiáochūlín shíérzhī rénzhī 

    xiānshēngzhīyányuē   xiàngwéizhě rénzhīzhīwéi érzhīzhīwéi rénzhī érzhīshēng xiàngnéngzāi jīngāoliángzhī yànzuòhuátángzhīshàng kǒuchángliǎozhīwèi shēnnóngzhīláo qǐnchóng shízhēnměi chū shìrénzhīsuǒwèi dànyùnqióngài diānpèishēng érzhīzuìchúnféizhīcháng shíshū róuwēnzhī péngdiào suīxiàojiàn tiàocuàn tōuxìngmìngzhēnmǎngér yōngfēizhī wéijīnzhī mèngyuē  tiānzhījiàngrènshìrén xiānxīnzhì láojīn è饿  zhàoyuē  liángyàokǒubìng zhōngyáněrxíng  zhī zhī érzhī zhī wénjǐnggānjié cún chāihānjiǔwáng érgòujiànchángdǎnxīng yóushì  

    liúwénérzhī míngshìyuēzhāi zuò zh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