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岂谓去年非,漠漠慈颜认旧闱。眷属不离居士室,劳生元息丈人机。
今年岂谓去年非,漠漠慈颜认旧闱。眷属不离居士室,劳生元息丈人机。
村僮警夜当风语,汀雁嫌泥带雪飞。三陟自知吟更苦,早春怜尔远游归。
村僮警夜当风语,汀雁嫌泥带雪飞。三陟自知吟更苦,早春怜尔远游归。

guǐmǎozǎochūnkǒuzhànchéngyǒurén--chénzishēng

jīnniánwèiniánfēiyánrènjiùwéijuànshǔshìshìláoshēngyuánzhàngrén

cūntóngjǐngdāngfēngtīngyànxiándàixuěfēisānzhìzhīyíngèngzǎochūnliáněryuǎnyóuguī

陈子升

陈子升

(1614—1673)明末清初广东南海人,字乔生。陈子壮弟。明诸生。南明永历时任兵科右给事中,广东陷落后,流亡山泽间。工诗善琴。有《中洲草堂遗集》。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衰荣¹无定在²,彼此更³共之
译文:衰落与荣盛没有定准,双方不断变更,相互转化。
注释:¹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²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³更:更替,交替。⁴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shào)¹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译文:邵平晚年因为贫穷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哪里还有当年东陵侯的样子了。
注释:¹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寒暑有代谢¹,人道²³如兹(zī)
译文:寒来暑往有更替变化,人生的道理或规律常常便是这样。
注释:¹代谢:更替变化。²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³每:每每,即常常。⁴兹:此。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达人¹解其会²,逝³将不复疑。
译文:通达事理的人会明白理之所在,我将隐居独处不再怀疑。
注释:¹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²会:指理之所在。³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一樽 一作:一觞)
¹与一樽(zūn)²酒,日夕欢相持³。(一樽 一作:一觞)
译文:快快地给我来杯酒,从早到晚拿着它痛快畅饮。
注释:¹忽:尽快。²樽:指酒杯。³持:拿着。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uāiróngdìngzài gènggòngzhī 
shàoshēngguātiánzhōng nìngdōnglíngshí 
hánshǔyǒudàixiè réndàoměi 
rénjiěhuì shìjiāng 
zūnjiǔ huānxiāngchí  (zūnzuò   )
黄鹄飘然下九关,江船载月客俱还。
黄鹄(hú)¹飘然下九关²,江船³载月客俱还。
译文:黄鹄飘然地飞下九重天,明月与君同船而行。
注释:周子充:周必大,字子充,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大臣,为人刚正,言事不避权贵。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唐宋时常以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任左、右史。周必大其时正任起居郎、中书舍人,故称左史。奉祠:宋代所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点提宫观等职,不需任职,只领俸禄,周必大“奉祠归庐陵”实即离任回故里。¹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大鸟,形似鹤,色苍黄,善高飞,古人说它能一飞千里。黄鹄一般谓指天鹅,也有指黄鹤的,这里喻指周子充。²九关:原指天门九重,可指天宫,可指京城、朝廷,这里双关。³江船:泛指行旅。
名高岂是孤臣愿,身退聊开壮士颜。
名高¹岂是孤臣²愿,身退聊开壮士³颜。
译文:高洁的名声不是孤臣所愿,抽身而退才能真正的开怀。
注释:¹名高:高洁的名声,指抽身引退。²孤臣:本指封建王朝中孤立无援的臣子,也常指不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清正朝臣。³壮士:指周必大。
倾盖当年真旦暮,沾巾明日有河山。
倾盖¹当年真旦暮²,沾巾³明日有河山。
译文:当年一见如故的情景恍惚就在昨日,明日分别山河远隔。
注释:¹倾盖:道中相遇,停下车子,两盖稍斜,亲切交谈。盖:车盖,形如伞,车停前辕着地,则车盖前倾,因此“倾盖”意指停车。以后“倾盖”就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交谈的情况。《史记·邹阳传》有“白头奶新,倾盖如故”之语,因此, “倾盖”也常用来指偶然相遇。即成莫逆的朋友。²旦暮:昼夜之间,形容时间短暂。³沾巾:泪湿衣巾。
后期淹速都难料,相对犹怜鬓未斑。
后期¹淹速²都难料,相对犹怜³(bìn)未斑
译文:你我什么时候能够再会不可预料,但来日方长仍可期待。
注释:¹后期:再会之期。²淹速:迟早。³怜:爱惜。⁴鬓未斑:鬓发尚未花白,指来日方长。

  这首诗是范成大送周必大归故里庐陵之作。该诗的首联以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周必大飘然出朝,连夜乘船而归,突出他飘逸不群、洒脱不羁的襟怀。颔联说退隐高名是皇帝给的,并非臣子所愿,不过身退倒也使人欢欣喜悦,这就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了皇帝。颈联忆当年结交,哭明日分别。尾联在后会难期的痛苦中,以年纪未老相安慰,意为来日方长,总会相见。这首诗秀整精严,情随事出,笔致苍凉动人。

  首联起兴,暗含辞归之意,带起全诗,既写周必大归家时的情景,又隐含着对周必大的评价。黄鹄在此句中既可喻指周子充,又可指他回家时所乘的船。九关在此句中即指天宫,亦指京城,二者皆一语双关,体现了对周必大人品的赞誉。 “江船载月”句,颇具诗情画意。由于日夜兼程,明月也会和友人同船而行,陪伴着友人一同回还。这样,在漫长的征途上,友人也会少了许多寂寞和惆怅。此种描写,一反多数送别诗那种消沉凄苦之情,给友人以安慰和鼓舞,寄寓着宽解“奉祠”故里的朋友的情意。

  颔联紧承前联而来,正面写辞官归去之事。并对此发表看法,进一步对友人做劝慰,分析和希望兼有。诗句的内容仍紧扣着“奉祠”这个中心。诗中“孤臣”与“壮士”皆指周必大。历来引退被看作邀取高洁之名的举动,但友人这一次却非本人所愿,一切皆由朝政不纲、谗佞之臣竞用所致。友人的心愿是为国效力而非邀此高名,这样的名声愈高,而君主的过失也就会愈重。反诘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加强烈,对友人遭遇的不平以及对朝政的委婉指责都可从中悟出。

  下句“身退聊开壮士颜”,由黄庭坚《谢何十三送蟹》诗中点化而来,诗中云: “风味可解壮士颜。”此句是说不“身退”,职务在身,而无法尽责,就会心怀惭愧,不可能“开颜”了。 如今你虽然是奉祠还乡,但就此脱离了纷繁多变的官宦生涯,得以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大丈夫能伸能屈,来日方长,以后再出山完全有这个可能。那么,这一次你就暂且高兴一番吧。诗句虽脱胎于前人,但用在此处贴切自然,毫无拼凑之嫌。

  颈联抒写情谊,形成转折,转入对周必大友情的追忆及后事的预料。“倾盖当年真旦暮”,这句是说回想当年诗人与周必大初见就情投意合,长为知已,这一切好像在朝夕之间、如同昨日才发生一样。而明天则“沾巾明日有河山”,从此一别河山险阻,情长莫及,想起这些就不由得使人泪落湿巾。诗人从回顾“当年”与瞻望“明日”落笔,把痛惜“当年”相处之日短,憾恨“明日”、“河山”之远隔这两种不同的感情融汇在一联之中,两相对照,由此而强调出自己与周必大情谊之深厚。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范成大借用此意,以“沾巾”隐指相别。

  “沾巾明日有河山”即在感叹从此相别,一在临安,一在庐陵,河山远隔,再见日难,挚友相思,情何以堪。这样,范成大与友人意趣相投。情深谊长,相送惜别之情,就在这忆昔思别之中,得到了巧妙的发挥。作为律诗,颈联必须用对仗,此联也是一样,且对仗工整平稳。如“倾盖”对“沾巾”、“当年”对“明日”、“真”对“有”,都是工对,而“旦"和“暮”、“河”和“山”则都是句中自对,然后在上下句中“旦暮”对“河山”。本来“旦暮”属于名词中的时间类, “河山”属于名词中的地理类,两者相对,不算工对,但由于它们都已在句中自对,所以也就是工对了。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诗人自己的感慨,表共勉之意,归结全诗。这两句是说,如今二人相对,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鬓角都还未染上白色,但再会之日或迟或早却难以预料了。到那时,不要说我们时值暮年,就是生生死死也恐怕说不上来了。“后期”用了白居易《祭中书韦相公文》: “灵鹫山中,既同前会;兜率天上。岂无后期?”的典故。尾联第一句表面上虽是说重逢之期难以逆料,但观石湖本意,则希望曾觌一类小人即遭远斥,刚正之士再为重用,自己与朋友也可很快重逢的心意,自是再明白不过了。末句说犹堪喜慰者,相互皆属年青,来日方长,正宜好自珍重。石湖以此解慰朋友。并示共勉之意。

  末尾四句,一气呵成,情深意切,读来催人泪下。这里边既有对挚友之情、离别之苦的倾诉,也有对家国前途、个人命运的忧患,流畅自然的笔调,将各种复杂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悲则悲矣,但悲之有物,非无病呻吟,毫无做作之态。诗以情动人,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综观全诗,这首诗从多方面写送别,诗中有对辞官归去的故友的宽解,有对品格刚正的友人的赞赏,有对朋友间探厚情谊的抒写,有安慰朋友的表达,内涵极为丰富,却又自始至终地围绕着诗题展开。写送别情意真挚动人,但绝不落凄切缠绵的俗套,情感显得豁达慷慨,深沉而爽朗。诗为七律,格律谨严,对仗工整,无华丽堆砌之辞藻,而具清丽雅逸的情致。人评石湖诗,说其七律“极有樊川(杜牧)英爽俊逸之风”,这首送别诗正显示了石湖律诗精雅温润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顾志兴主编,《范成大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8-81页
2、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079页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赖焉: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阙,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¹予游庐山,见隐者²³。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之,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万物咸¹⁰: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¹¹,有足者以履(lǚ)¹²。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¹³。及其入也,天下黯然¹⁴,无物不废¹⁵。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¹⁶(quē)¹⁷,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¹⁸,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¹⁹²⁰也,入而死者未尝耗²¹也,性一²²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²³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²⁴²⁵者知之,故日出于卯²⁶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²⁷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²⁸,非命而何²⁹?月不自明³⁰,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译文:以前我游览庐山,在那里见到一位隐居的人。他给我谈论性命之学的理论时说:“性好比是太阳,身体好比是月亮。”我怀疑这种说法,就追问他,他就说:“人起初只有性罢了,性所寄居的地方是身体。天起初只有太阳而已,太阳所寄托的物体是月亮。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它升起时,万物都依赖于它: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见物体,有手的人都可以握持东西,有脚的人都可以行走。至于山石草木,也是没有太阳就不能存在和生长。到了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天下一片黑暗,万物没有不废止的。然而太阳却从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它所寄托的物体,就有圆满和缺损,这一圆一缺的物体就是月亮。性也是这样。伴随生命而出,又伴随死亡而入。出生时,未曾有所增加,死亡后也未曾有所减损,性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而已。只是它所寄居的身体,却有死和生,一生一死的是身体。虽然有生有死,然而这个死亡了,那个又出生了,从不曾停息下来。身体和月亮都一样。古代研究学说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太阳在卯时升起称之为命,月亮所在之处称作身。太阳落入地下,虽然不曾变化,却不被世人所利用;又从东方升起,然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不是命又是什么呢?月亮自己不发出光亮,由太阳的光才得以明亮。因为太阳远近造成月亮的圆缺,不是身体,又是什么呢?这种学说,是符合于道的。世上研究这种学说的人对以上说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注释:¹昔:过去,以前。²隐者:隐居的人。³焉:兼词,于是,在那里。⁴性命之理:性和命的道理,即性命之学,道学基本理论之一。⁵犹:犹如,好似。⁶诘:责问,追问。⁷寓:寄居,寄托。⁸咸:全部,都。⁹赖:依赖,依靠。¹⁰焉:于是,于彼。¹¹执:握,持。¹²履:踏,踩。¹³遂:顺利地长成,这里是得以存在、生长的意思。¹⁴黯然:黑暗的样子。¹⁵废:停止,衰败。¹⁶盈:充满,引申为圆满。¹⁷阙:通“缺”,缺少,缺损。¹⁸亦然:也是这样。¹⁹未尝:不曾。²⁰增:增长,增多。²¹耗:损耗,减损。²²一:始终如一,保持不变。²³息:停止。²⁴治:治理,研究。²⁵术:思想,学说。²⁶卯:十二时辰之一,等于现今的早晨五点到七点。²⁷不为世用:不被世上人所利用。²⁸睹:看见。²⁹非命而何:不是命,又是什么呢。³⁰明:发光。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因志其言于壁。
予异¹其言,而志²之久矣。筑室于斯³,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kuò)无障(zhàng),几与天际。每月之望¹⁰,开户以须¹¹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¹²而不去¹³。一夕,举酒延¹⁴客,道¹⁵隐者之语,客漫¹⁶不喻¹⁷,曰“吾尝治术矣,初¹⁸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¹⁹,客徐悟²⁰曰:“唯唯²¹。”因志其言于壁。
译文:我认为他的言论很奇异,念念不忘已很久了。在这里建了座房屋,把它的东南面开辟出来作为小轩,轩的前面空阔一片,没有遮挡的东西,几乎与天边相接,每个月的十五,打开门等着月亮的到来。月光照进我的小轩,我就坐在轩上,同它一道徘徊不离去。一天晚上,我置办酒宴请客,说出庐山隐居之人的话,客人完全不明白,他说:“我曾经研究过这类学说,但在这之前还没有听到这种说法。”我替他反复讲解那种道理,客人慢慢领悟道:“是啊,是啊。”于是我把隐居之人的言论题记在小轩的壁上。
注释:¹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异,奇妙。²志:心中记住。³斯:这里。⁴辟:开辟。⁵轩:堂前屋檐下的平台。⁶廓然:空阔、广大的样子。⁷障:障碍,挡住的东西。⁸几:几乎,差不多。⁹天际:天边。¹⁰望: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¹¹须:等待。¹²徘徊:来回地走。¹³去:离去,离开。¹⁴延:引进,迎接,引中为邀请。¹⁵道:说。¹⁶漫:遍,都,完全。¹⁷喻:明白。¹⁸初:先前,此前。¹⁹反复其理:反复地讲解那种道理。²⁰徐悟:慢慢领悟。²¹唯唯:谦恭的应答声。

  这是一篇谈“性”论“道”的文章。文中的庐山隐者,实是一位道家人物,他讲的“日”“月”“生”“死”,反复变化,就是在阐明道家(老子)的理论。道学被后人称为“性命之学”。第一段记载庐山隐者畅谈道家的性命之理的言论,通过作者的诘疑,引发对道家理论的探讨阐发;第二段写作者将这篇记文题于待月轩壁上的缘由。这篇文章目的在阐发道家的玄理,而“道”是深奥、抽象的。作者运用比喻束贯穿全文说理,扣住“性犹日也,身犹月也”的中心来论述,这就将抽象、隐晦而难懂的哲理表达得比较清楚明白了,后一部分记事简洁而生动,对话之情景如在目前。

  全篇文章,主要部分是记庐山隐者的话。“性犹日也,身犹月也”是全篇议论的中心。用比喻来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用常见易知的事物,来比附所要讲的难于理解的道理。他说人的“性”是依附于“身”来表现的,“日”之性是依附于“月”来表现的。文章既以日、月之出入与盈阙来打比方,就先将喻体讲清楚。日出则万物皆遂,日入则万物皆废;太阳虽然有出有人,但太阳是没有变化的。月虽然有盈有阙,它只是证明日的不变,不变就是一,“性一而已”。接下去讲“身”,“身”当然是人,人有生有死,“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就好比月亮有盈有阙,循环不止。这就是“道”,也就是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在论述了生死不息的正题之后,庐山隐者说:“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归根到底,“日”的出入,“月”的盈阙,“人”的生死,都是合于“道”的,世界没有增长,没有消耗,“性一而已”,“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说到底是客观唯心论,这些道理,在隐者的讲述里,是玄而又玄的。难怪在苏辙讲给友人时,“客漫不喻”,就是客人听的很糊涂,经反复解释,最后客人也不便再说其他了,只好“唯唯”算了。苏辙之所以给他的小轩命名为“待月轩”,正是他从道家的玄理中取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韩愈等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3 图文珍藏版.北京:线装书局,2010:349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¹,著身²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³下,一枕(zhěn)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译文:知音者太少,算算天地之间如此之大,哪里才是我托身之处。我早已下定决心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后才肯退隐,但不知何日才到我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在这多景楼前,垂虹亭下,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官位真是误我太深,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¹许大:这么大。²著身:安身,立身。³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⁴虚名:指官位。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不是奏赋明光¹,上书北阙(què)²,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jū)尘土。白璧(bì)³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chún)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译文:我不是没有向朝廷献上辞赋,不是在向朝廷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可能是我心太急了,皇上只是暂时还没有答应让我做官,所以我现在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我没法参与了。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决心明天就归隐了。
注释:¹明光: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²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³白璧:白玉璧。⁴君:您,指辛弃疾。⁵浩然:不可阻遏、无所留恋的样子。

  词之开篇,刘过便直抒胸臆。“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词人认为能理解自己心中抱负的知音太少,天地虽大,却没有英雄豪士的立身之地。朝廷偏安江左,作为主战派一员的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却始终未得重用,他甚至曾上书宰相,向其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却从未被采纳。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爱国志士,抱负无处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前两句大气磅礴的语势之下,是词人无尽的苍凉和无奈。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作者感慨,年华已逝,岁月渐老,如果真要等到“功成”才肯“身退”,那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归隐。这两句词人直接倾诉,读之甚为苦涩。在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主和派手握重权,主战派处处被压制,刘过想要举兵北伐,建功立业实为不易。

  接着,词人开始就“着身何处”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表达其归隐江湖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这三句,词人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提到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亭,想象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实际上寄托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景虚而情实。

  词人一直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最终却枉费十年辛苦。入仕做官,手握实权是举兵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作者胸怀恢复之志,多年努力,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如今,年事渐高,所以心生幽怨和感慨。十年辛苦之所以被“枉费”,实是因为他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作者在此开始解释他报国无门、立身无处的原因。之所以“十年枉费辛苦”,未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不能向皇帝呈辞献赋,也不是因为他不能上书北阙,陈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而是因为皇帝不肯赏识、重用他。词人虽然非常积极努力,却奈何“天未许”,最终只“赢得衣裾尘土”,其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此处语言犀利,怨意颇深。

  词人与辛弃疾相聚之时,追欢卖笑;离别之际,不提友情,不言世事,只谈相聚时的美好;“白璧”三句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最后,作者用张翰之事来表明其归隐之意。“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作者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整首词如此结束,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而渠成。

  临别之时,面对友人,人称“天下奇男子”的刘过自述生平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倾吐满腹悲愤。整首词慷慨激昂,风格粗犷,狂逸之中又饶有俊致,感染力极强。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548

niànjiāo··liúbiéxīnjiàxuān--liúguò

zhīyīnzhěshǎosuàngānkūnzheshēnchùzhídàigōngchéngfāngkěn退tuìxúnguīduōjǐnglóuqiánchuíhóngtíngxiàzhěnmiánqiūmíngxiāngshíniánwǎngfèixīn

shìzòumíngguāngshàngshūběiquējīngrénzhīcōngmángtiānwèiyíngchénbáizhuīhuānhuángjīnmǎixiàojūnwèizhǔchúnjiāngshànghàoránmíngguī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潜虬(qiú)媚幽姿¹,飞鸿响²远音³
译文:沉潜的龙,姿态是多么的幽闲多么的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传远啊!
注释:¹潜虬媚幽姿:潜游的虬龙怜惜美好的姿态。²响:发出。³远音:悠远的鸣声。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¹霄愧²云浮,栖(qī)³(zuò)渊沉
译文:愧不能像飞鸿那样飞上云霄以施展抱负,也无法像深潜水中的虬龙,隐退沉潜于川谷。
注释:¹薄:迫近,靠近。²愧:惭愧。³栖川:栖息水中。⁴怍:惭愧。⁵渊沉:指深潜水中的虬龙。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进德¹智所拙,退耕²力不任。
译文:我仕进修德,却智慧拙劣;我退隐耕田,却又力量无法胜任。
注释:¹进德: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xùn)(lù)¹反穷海,卧疴(kē)²对空林。
译文:为了追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兼又卧病在床,面对着光秃秃的树木。
注释:¹徇禄:追求禄位。²疴:病。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qīn)枕昧(mèi)节候¹,褰(qiān)²暂窥临。
译文:(每天)蒙著被子,睡著枕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间揭开窗帷,暂且登楼眺望。
注释:¹衾枕昧节候:卧病衾枕之间分不清季节变化。衾,大被。昧,昏暗。²褰开:揭开帷帘,打开窗子。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qū)(qīn)¹
译文: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波动的声音,举目眺望有那巍峨高峻的山岭。
注释:¹岖嵚:山势险峻的样子。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初景革绪风¹,新阳改故阴²
译文: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
注释:¹初景革绪风:初春的阳光消除了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²新阳改故阴:新春改变了已过去的残冬。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¹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译文:(不知不觉)池塘边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
注释:¹塘:堤岸。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qí)祁伤豳(bīn)¹,萋萋感楚吟。
译文:想起《出车》这首豳诗,真使我伤悲,想到《春草生兮萋萋》这首楚歌,更是让我感慨。
注释:¹祁祁伤豳歌:“采蘩祁祁”这首豳歌使我悲伤。祁祁,众多的样子。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索居¹易永久,离群²难处心³
译文:唉!独居的生活真容易让人觉得时间难捱、特别长久,而离开群体的处境也真是让人难以安心。
注释:¹索居:独居。²群:朋友。³处心:安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持操¹岂独古,无闷²³在今。
译文: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所谓的“遯世无闷”今天在我的身上已经验证、实践了。
注释:¹持操:保持节操。²无闷:没有烦闷。³征:验证,证明。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窥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看起来,这一联诗(特别是前一句)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应该注意到,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伤豳歌”,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的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带有暗喻的意思。“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无闷”语出《周易·乾卦》,意谓大德之人,避世而无所烦忧。这两句意思是: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37-640
2、 河边拙.读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文自学指导,1994,02.

dēngchíshànglóu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qiánqiúmèiyōu姿 fēihóng鸿xiǎngyuǎnyīn 
xiāokuìyún chuānzuòyuānchén 
jìnzhìsuǒzhuō tuì退gēngrèn 
xùnfǎnqiónghǎi duìkōnglín 
qīnzhěnmèijiéhòu qiānkāizànkuīlín 
qīngěrlínglán tiàoqīn 
chūjǐngfēng xīnyánggǎiyīn 
chítángshēngchūncǎo yuánliǔbiànmíngqín 
shāngbīn gǎnchǔyín 
suǒyǒngjiǔ qúnnánchǔxīn 
chícāo mènzhēngzài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