鸲鹆乘天巧,幽篁学语繁。江南气候正,莫过鲁东门。
鸲鹆乘天巧,幽篁学语繁。江南气候正,莫过鲁东门。

huàliùjué--zhèngshàn

chéngtiānqiǎoyōuhuángxuéfánjiāngnánhòuzhèngguòdōngmén

郑善夫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 8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花谢水流倏(shū)¹,嗟(shū)²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chì)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³,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zān)
译文:倏忽之间,花朵凋谢,流水匆匆,感慨年少的青春时光飞逝。在那段时光里,有位佳人天生蕙质兰心,美丽的容貌何止值千金。然而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病体缠绵,让其不堪承受。即便神仙的五色灵丹也无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士。
注释:¹倏忽:很快地,忽然。²嗟:叹息。³翠弱红衰:形容女子生病时的衰弱。⁴缠绵:形容久病不愈。⁵胜任:承受得住。⁶委瓶簪:丢掉瓶子和簪子。指女子死亡。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沈沈 一作:沉沉)
人悄悄,夜沈(chén)沈。闭香闺、永弃鸳(yuān)(qīn)¹。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²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yǎo)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译文:夜色深沉,人默然无语。香闺的房门紧闭,鸳鸯被永远搁置。想来那佳人的魂魄还没走远,然而即便是鸿都方士也难以追寻。最凄苦的是,往昔的美好时光,畅饮歌唱,欢声笑语,都只成为了对她温柔音容的空虚怀念。极目远望,巫山十二峰缥缈遥远,千古暮云深深不知处。
注释:¹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²洪都方士:鸿都研究道法仙术的人。洪都,疑为“鸿都”。³杳杳:幽远的样子。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有鬻(yù)¹²与矛³,誉之曰:“吾(dùn)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¹⁰,于物无不陷也。”或¹¹曰:“以¹²¹³之矛陷子之盾,何如¹⁴?”其¹⁵人弗(fú)¹⁶¹⁷也。夫不可陷之¹⁸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¹鬻:卖。²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³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⁴者:...的人。⁵誉:赞誉,夸耀。⁶曰:说,讲。⁷吾:我。⁸莫:没有什。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⁹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¹⁰利:锋利,锐利。¹¹或:有人。¹²以:使用;用。¹³子:您,对人的尊称。¹⁴何如:怎么样。¹⁵其:代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¹⁶弗能:不能。弗,不。¹⁷应:回答。¹⁸之:的。

xiāngmáodùn

hánfēi xiānqín 

    chǔrényǒudùnmáozhě zhīyuē  dùnzhījiān néngxiàn  yòumáoyuē  máozhī xiàn  huòyuē  zhīmáoxiànzhīdùn   rénnéngyìng xiànzhīdùnxiànzhīmáo tóngshìér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¹见孟子,曰:“暴见(xiàn)于王²,王语暴以好乐(yuè),暴未有以对³也。”曰:“好乐⁴何如?”
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注释:¹庄暴:人名。²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³对:回答。⁴乐: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shù)¹乎!”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注释:¹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zhū)?”
译文: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王变乎色¹,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²好世俗之乐耳。”
译文: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注释:¹变乎色:改变了脸色。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色:脸色。²直:不过、仅仅。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曰:“可得闻与?”
曰:“可得闻与?”
译文: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独乐(yuè )(lè)¹,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孟子说:“独自一人(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注释:¹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前一个“乐”欣赏音乐 名词 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
曰:“不若与人。”
曰:“不若与人。”
译文:齐王说:“不如与他人(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译文:孟子说:“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曰:“不若与众。”
曰:“不若与众。”
译文: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yuè)之音¹,举²疾首蹙(cù)(è)³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tián)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máo)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译文:(“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注释:¹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这里泛指音乐。管,籥,两种管乐器,前者跟笛子相似,后者似是排箫的前身。²举:皆、都。³疾首蹙頞: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疾首,头痛。蹙頞,皱眉头。頞,鼻梁。⁴羽旄: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旄,牦牛尾。⁵极:《说文》:“栋也。”《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¹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孟子说:“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注释:¹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文章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通过孟子与齐王的对话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4、因势利导,论辩灵活

  孟子见到齐王就“好乐”的事向齐王发问。齐王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理亏,因而“变乎色”,忙拿“直好世俗之乐”来作托词,不料孟子却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此时孟子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表现了论辩的灵活性。而后的两个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引导齐王将谈话的话题引入自己的轨道,逐步明确自己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和气¹吹绿²³,梅雨洒芳田。
译文:阴阳混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梅雨洒在稻田里。
注释:¹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²绿:绿色。³野:田野。⁴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新流添旧涧,宿雾(wù)¹足朝烟²
译文:刚刚下雨产生的水流汇流到河沟里,夜里雾气追随清晨炊烟的脚步。
注释:¹宿雾:即夜雾。²朝烟:指早晨的炊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yàn)湿流无次,花沾¹²更鲜³
译文:露水打湿了大雁羽毛,飞流没有了次序,花沾上露水颜色更加鲜艳。
注释:¹沾:沾上露水。²色:颜色。³更鲜:更加鲜艳。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对此欣登岁¹,披襟(jīn弄五弦³
译文: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敞开衣襟拨弄着五弦琴。
注释:¹登岁:指丰年。²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³五弦:为古代乐器名。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卷一.国学原典·集部.[引用日期2014-09-29]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他皆携(xié)酒寻芳¹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译文:朋友拿着酒去外游赏美景,我只好独自关上房门安静睡觉。
注释:¹寻芳:游赏美景。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¹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译文: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因为风把它带到我的床头边上。
注释:¹唯:只。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