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莽莽雪浮浮,远想山阴泛剡游。
高兴共成何更尽,子猷安道喜同舟。
汉江莽莽雪浮浮,远想山阴泛剡游。
高兴共成何更尽,子猷安道喜同舟。
李廌

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学家。字方叔,号德隅斋,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华州(今陕西华县)人。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3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谓之天下殊牧大和¹三年佐²故吏部沈公³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藉中。后一岁,公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又二岁,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译文: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注释:¹大和:唐文宗年号(—),也作“太和”。²佐:辅佐。³吏部沈公:沈传师,字子言,吴(今江苏苏州)人,大和(太和)二年(年)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曾召杜牧为幕僚。大和(太和)九年(年)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⁴幕:幕府,将军的府署。⁵乐籍:乐部的名册。古时官伎隶属于乐部。⁶移镇宣城:沈传师于大和(太和)四年(年)九月调任宣歙观察使。⁷沈著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字子明,大概曾任著作郎或者著作佐郎,故称。⁸双鬟:将头发盘曲绕成环状,挽成双髻,为年少女子的常见发型。一说指一千万钱。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君为豫章¹(shū)²,十三才有余。
译文: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注释:¹豫章:郡名,即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即驻于此地。²姝:美女。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翠茁¹凤生尾²,丹叶莲含跗(fū)³
译文:像嫩绿凤尾刚生芽,像晕红莲花还含苞。
注释:¹茁:生长。²凤生尾:植物,当即凤尾竹。³跗:花萼的基部。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高阁¹倚天半,章江联碧虚²
译文:高阁依在半天里,章江连接碧云霄。
注释:¹高阁:指滕王阁,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所建,旧址在江西新建县西章江门上,西临大江。²碧虚:天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yán)¹铺。
译文:在这里请您试珠喉,专为此把华丽宴排铺。
注释:¹华筵:丰盛的宴席。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主公¹²四座,始讶来踟(chí)(chú)³
译文:主人公环顾四座客,正惊讶您来得踟蹰。
注释:¹主公:指沈传师。²顾:回头看。³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
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裾。
吴娃¹起引²赞,低徊映长裾(jū)³
译文:吴娃就起身引您上前,还犹豫掩长袖半遮面。
注释:¹吴娃:吴地的美女。²起引:搀扶引领。³裾:衣服的前襟。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rú)¹
译文:一双发髻高低恰合宜,青螺小袄正显身娇俏。
注释:¹罗襦:丝罗制成的短袄。
盼盼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盼盼¹下垂袖,一声雏凤呼。
译文:明眸妩媚静垂下双袖,歌喉啭动犹如雏凤鸣呼。
注释:¹盼盼:贞元间名伎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为武宁节制徐建封所宠。这里代指张好好。
繁弦迸关纽,塞管引园芦。
繁弦¹(bèng)²关纽³,塞管引园芦。
译文:急促的弦索弹出关纽,高亢的管乐像要吹裂圆芦。
注释:¹繁弦:急促的乐声。²迸:喷射,裂开。³关纽:琴弦的转轴。⁴塞管:即芦管,一种少数民族乐器。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众音不能逐,袅(niǎo)¹穿云衢(qú)²
译文:多少乐声都跟不上您的歌唱,缭绕飘渺飞向那碧云天路。
注释:¹袅袅:歌声绵延不断。²云衢:天空。
主公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主公¹再三叹,谓之天下殊。
译文:主人公赞叹了还又赞叹,说这样的歌声天下称罕。
注释:¹主公:一作“主人”。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赠之天马锦¹,副²以水犀(xī)³
译文:送给您天马绸缎,还配上水犀头梳。
注释:¹天马锦:用沙狐皮做成的皮大衣。沙狐活动于沙丘地带,身小皮白,肚子下的皮称为天马皮,下巴下的皮称为乌云豹,都是极为贵重的皮料。²副:配上。³水犀梳:用珍贵的水犀角制成的梳子。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龙沙¹看秋浪,明月游东湖²
译文:到龙沙洲去看秋浪,在明月下畅游东湖。
注释:¹龙沙:地名,在南昌城北,因其地多白沙并呈龙形,故名。²东湖:地名,在南昌城东,与章江相通,也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译文:从那以后我们便常常会面,三日不见就要算时隔太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玉质¹随月满²,艳态³逐春舒
译文:美丽资质随着月亮变得丰满,浓艳风情跟着春天更加展舒。
注释:¹玉质:玉体。²满:丰满。³艳态:娇艳的姿态。⁴舒;舒展。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绛唇¹渐轻巧,云步²转虚徐³
译文:深红的嘴唇渐渐轻灵乖巧,轻盈的步态越发从容自如。
注释:¹绛唇:红唇。²云步:像云彩一样飘逸的脚步。³虚徐:轻柔,舒缓。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jīng)(pèi)¹忽东下²,笙歌随舳(zhú)(lú)³
译文:旌旆旗帜忽然东下,笙歌乐舞转随舳舻。
注释:¹旌旆:旌旗。²东下:指沈传师调任宣州。³舳舻:船尾为舳,船头为舻,指首尾相连的船只。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霜凋(diāo)谢楼¹树,沙暖句溪²蒲。
译文:秋霜凋萎谢楼楼畔树,春沙温暖句溪溪边蒲。
注释:¹谢楼:谢朓楼,在宣城北,又名北楼,南朝齐宣城太守谢所建。²句溪:又名东溪,从宣城东流过,曲折如同“句”字,故名。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身外任尘土,樽(zūn)¹前且欢娱。
译文:身外事任由它等同尘土,酒杯前且尽人生欢娱。
注释:¹樽:酒杯。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飘然集仙客¹,讽赋²³相如
译文:集仙殿里飘然客,作赋压倒司马相如。
注释:¹集仙客:指沈述师。²讽赋:作赋。³欺:压倒。⁴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著名文学家,初名犬子,因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pìn)¹之碧瑶²佩,载以紫云车³
译文:聘您使用碧瑶珮,载您动用紫云车。
注释:¹聘:下聘,用礼物订婚。²碧瑶:碧绿的玉佩,形容贵重。³紫云车:仙人乘坐的车子,形容豪华。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洞闭水声远¹,月高蟾(chán)影孤²
译文:从此洞门关闭水声远,明月高悬蝉影孤。
注释:¹洞闭水声远:这里暗指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不再与故人往来。²月高蟾影孤:此处暗示张好好独守空房,孤单寂寞。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尔来¹未几岁,散尽高阳徒²
译文:自那时过了没几年,已经散尽了我们这些高阳酒徒。
注释:¹尔来:从那时起。²高阳徒:即高阳酒徒。
洛阳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洛阳重相见,婥(chuò)婥为当垆(lú)¹
译文:洛阳城东重又相见,您身姿绰约正酒店当垆。
注释:¹为当垆: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垆,指卖酒,垆是酒店里安放酒坛的土台。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怪我¹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译文:奇怪我“为什么事情所苦,年轻轻的就白了须胡?
注释:¹怪我:对我感到惊奇。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朋游今在否,落拓(tuò)¹更能无?
译文: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
注释:¹落拓:无拘无束,自由放纵。
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门馆恸(tòng)哭后¹,水云愁景初。
译文:在我哭悼沈公后,水天尽染初秋色。
注释:¹“门馆”句:指诗人因为沈传师的去世而痛哭。因为杜牧曾为沈传师的幕僚,故有此称。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yú)¹
译文:斜阳冷光照衰柳,凉风暗生起座隅。
注释:¹座隅:座边。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泪水洒满胸衣襟,短歌一曲为您书。

  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为了这一次试唱,人们特为准备了铺张的“华筵”,高朋满座。而处于这一切中心的,便是张好好。

  此刻,她正如群星拱卫的新月,只在现身的刹那间,便把这“高阁”的“华筵”照亮了。为着表现张好好的惊人之美,诗人还不忘从旁追加一笔:“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主公,即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当时诗人正充当他的幕僚);“来踟蹰”,则化用《陌上桑》“使君从东来,五马立踟蹰”之意,描写沈传师在座中初睹张好好风姿的惊讶失态的情景,深得侧面烘托之妙。

  然后便是张好好的“试唱”,诗中描述她在“吴娃”的扶引下羞怯登场,低头不语地摆弄着长长的前襟;一双发鬟高下相宜,缕缕发辫才曳过短襦——寥寥数笔,画出了这位少女的无限柔美羞怯之态。令人不禁要怀疑如此小儿女家,竟有声震梁尘的妙喉。然而,“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当她像贞元(785-805)间名妓关盼盼那样乍一摔袖,席间便顿时响彻小凤凰一般清润圆美的歌鸣。这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以至于琴弦快要迸散关钮、芦管即将为之破裂。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却还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商女奏乐之妙,全借助于连翩的比喻描摹;此诗则运用高度的夸张,从伴奏器乐的不胜竞逐中,反衬少女歌喉的清亮遏云,堪称别开蹊径。

  一位初登歌场的少女,一鸣惊人,赢得了观察使大人的青睐。她从此被编入乐籍,成了一位为官家卖唱的歌妓。未更人事的张好好,自然不懂得,这失去自由的乐妓生涯,对于她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她大约到是满心喜悦地以为,一扇富丽繁华的生活之门,已向她砰然打开——那伴着“主公”在彩霞满天的秋日,登上“龙沙”山(南昌城北)观浪,或是明月初上的夜晚,与幕僚们游宴“东湖”的生活,该有无限乐趣。最令诗人惊叹的,还是张好好那日愈变化的风韵:“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不知不觉中,这位少女已长成风姿殊绝的美人。当沈传师“旌旆”东下、调任宣歙观察使时,自然没忘记把她也“笙歌随舳舻”地载了去。于是每遇霜秋、暖春,宣城的谢朓楼,或城东的“句溪”,就有了张好好那清亮歌韵的飞扬。这就是诗之二节所描述的张好好那貌似快乐的乐妓生活——诗人当然明白,这种“身外(功业、名声)任尘土,樽前极欢娱”的“欢娱”,对于一位歌妓来说,终竟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长久。但他当时怎么也没预料,那悲惨命运之神的叩门,对张好好竟来得如此突然。而这一节之所以极力铺陈张好好美好欢乐的往昔,也正是为了在后文造成巨大的逆转,以反衬女主人公令人惊心的悲惨结局。

  这结局在开始依然带有喜剧色彩:“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仙人所乘)”。

  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的聘娶者,就是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诗序称他“以双鬟(一千万钱)纳之”,可见颇花费了一笔钱财,故诗中以“碧瑶佩”、“紫云车”等夸张之语,将这出“纳妾”喜剧着力渲染了一番。张好好呢,大约以为终于有了一个归宿,生活拘检起来,正如传说中的天台仙女一般,关闭“洞门”,不再与往日熟知的幕僚交往。“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二句,叙女主人公为妾景象,虽语带诙谐,字里行间毕竟透露着一种孤清幽寂之感,它似乎暗示着,女主人公身为侍妾,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

  诗情的逆转,是数年后的一次意外相逢:“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当年那绰约风姿的张好好,才不过几年,竟已沦为卖酒东城的“当垆”之女。这令诗人十分震惊。奇特的是,当诗人揭开张好好生涯中最惨淡的一幕时,全不顾及读者急于了解沦落真相,反而转述起女主人公对诗人的关切询问来:“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此四句当作一气读,因为它们在表现女主人公的酸苦心境上,简直妙绝——与旧日朋友的相逢,竟是在如此尴尬的场合;张好好纵有千般痛楚,教她也无法向友人诉说。沉沦的羞惭,须得强加压制,最好的法子,便只有用这连串的问语来岔开了。深情的诗人不会不懂得这一点。纵有千种疑问,也不忍心再启齿相问。诗之结尾所展示的,正是诗人默然无语,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使得诗人落泪不止的,便是曾经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的张好好的不幸遭际;便是眼前这位年方十九,却已饱尝人间酸楚,终于沦为卖酒之女、名震一时的名妓。

  这首诗正以如此动人的描述,再现了张好好升浮沉沦的悲剧生涯,抒发了诗人对这类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苦难女子的深切同情。作为一首叙事诗,诗人把描述的重点,全放在回忆张好好昔日的美好风貌上;并用浓笔重彩,表现她生平最光彩照人的跃现。只是到了结尾处,才揭开她沦为酒家“当垆”女的悲惨结局。这在结构上似乎颇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不平衡,便在读者心中,刻下了张好好最动人美丽的形象;从而对她的悲惨处境,激发起最深切的同情。

  解释二:孤灯残月伴闲愁,

  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

  从今而后谢风流。

  这是杜牧的爱人张好好写给他的诗,诗里有爱,爱重含愁,愁中又透着决然。

  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是在南昌沈传师的府上认识的。当时的的杜牧尚未成家,风流倜傥,而张好好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参加宴会时两人经常见面,张好好倾慕杜牧的才情,杜牧爱上张好好的色艺双绝。他们湖中泛舟,执手落日,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本应该留下一段佳话,让人没想到的是,沈传师的弟弟也看上了张好好,很快纳她为妾。张好好作为沈传师家中的一名家妓,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杜牧亦官位低微,只好一认落花流水空余恨,就此互相别过。

  张好好出嫁时留下此诗,从此一入侯门。后杜牧在长安抑郁而死,张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了家人到长安祭拜,想起相爱与别离的万般凄楚,竟自尽于杜牧坟前。

  所以不是什么同情,是爱情诗篇。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腰垂锦带佩吴钩¹,走马曾防玉塞²秋。
译文:腰间垂坠着锦带佩戴着吴地弯刀,曾经参加过防卫敌军、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注释:¹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²玉塞:指玉门关。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莫笑关西¹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²
译文:不要嘲笑关西的将家子弟,只将那满腔思念倾注在《凉州曲》中。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以西。²凉州:指《凉州曲》。

  首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它耐人寻味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0-711页

biān

 tángdài 

yāochuíjǐndàipèigōu zǒucéngfángsàiqiū 
xiàoguān西jiàngjiā zhǐjiàngshīliángzhōu 
姑熟再见胜之,次前韵
姑熟(shú)¹再见胜之²,次前韵³
注释:¹姑熟:又称姑孰,今安徽当涂县。²胜之:徐守君猷的侍女。³次前韵:前韵指《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中的泉、仙、苑、圆、妍、面韵,本词步其韵而作。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浥(yì)¹香泉²。相如³依旧是臞(qú)。人在瑶台阆(láng)(yuàn)
译文:离别已成过去,如一江流水,伤别的眼泪还湿润着香帕。司马相如依旧是清瘦的神仙。住在神仙住的仙宫,令人向往。
注释:¹浥:湿润。²香泉:美人的眼泪。³相如:司马相如。指代女主人公的情人。⁴臞仙:清瘦的神仙。臞:消瘦。⁵瑶台阆苑:仙宫。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住之地。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阆苑:阆风之苑。唐李商隐《碧城诗》:“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此处指朝廷。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花雾¹(yíng)²(piāo)(miǎo),歌珠³滴水清圆。蛾(é)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译文: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歌声圆润美妙如明珠滴入水中。女子的眉毛刚刚画成,极其美丽。骑马回来时还半遮着脸面。
注释:¹花雾:《广记》:弱质纤纤,如雾蒙花。²萦风:回旋的(秋)风。³歌珠:歌声如贯珠。⁴蛾眉:细而长的眉毛。蛾:蚕蛾。⁵新作:新画。⁶妍:美丽。⁷便面:障面,盖之类也。不欲见人,以此自面障面而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

  这首词上片回忆当年徐守君猷与侍女胜之黄州情。“别梦已随流水”,别离匆匆,如一江流水。“随”字蕴含着年华的虚度,精神的空虚。岁月无情,人生如梦,哀而不伤。“泪巾犹浥香泉”,写当年胜之的娇态。青春、美貌、人格几乎完全衰退的胜之,现在仍然陷入痛苦、哀怨、无奈的变态之中。谁知她当年在太守面前撒娇,泪如泉涌,湿润着香帕。“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元代妓女真氏《解三酲》),美中带娇。至今东坡还记忆犹新。“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又写徐守君猷的美好晚景:如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那样,文采奕奕,风流翩翩,儒居山泽,住在“瑶台阆苑”,成为“臞仙”,令人向往。短短四句,跨越历史的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想圆一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梦。

  下片,直面无情的胜之,婉而不怨。“花雾萦风缥缈,泉珠滴水清圆。”以生动新颖的比喻,写胜之纤弱婀娜的身段如雾蒙花那样柔美,如秋风回旋那样纤细,飘渺不定。随着音乐的节拍,泉声如贯珠延绵,如“滴水清圆”,换来的只是冷酷的现实。较之黄州时期的“双寰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秒舞蹁跹”的体态美和舞姿美要逊色多了。她脱离情海,又陷入苦海,不免有些悲哀。最后两句,在哀伤中容颜不减青春美,仍以婉曲出之:“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蛾眉”比不上“眉黛翠”,“十分妍”也不能与“人间谁敢更争妍”(《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同日而语。哪怕是泉声依旧,刚刚画成的“蛾眉”,“十分妍”,留给人们的却是胜之不欲见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今非昔比的印象。不仅不会令人厌恶、反感,反而会令人无限同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决定的。

  全词运用三维(东坡、徐守君猷、胜之)观照,时(黄州时)空(姑熟现实)交错的技法,悼念了徐守君猷,哀而不伤;直面了胜之,婉而不怨。东坡透过这“别梦已随流水”的风流韵事,流露出苍茫的失落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877-880

西jiāngyuè··biémèngsuíliúshuǐ--shì

shúzàijiànshèngzhīqiányùn

biémèngsuíliúshuǐlèijīnyóuxiāngquánxiāngjiùshìxiānrénzàiyáotáilángyuàn

huāyíngfēngpiāomiǎozhūshuǐqīngyuáné((éé))méixīnzuòshífēnyánzǒuguīlái便biànmiàn

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汉守分麾,尧庭请瑞,方面凭心膂。风驰千骑,云拥双旌,向晓洞开严署。拥朱轓、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天阁¹英游²,内朝密侍,当世荣遇。汉守分麾(huī)³,尧庭请瑞,方面凭心膂(lǚ)。风驰千骑,云拥双旌(jīng),向晓洞开严署。拥朱轓(fān)、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译文:尚书台的英才,内朝的密侍,是当世荣耀的待遇。奉旨出任州官,从朝廷拿上符信,主持一方军政要务。千骑风驰电掣而过,众人簇拥着旌旗,快天亮的时候,官瑞的大门庄严地打开。簇拥着贵人乘坐的车架,喜笑颜开欢声笑语,到处竞相对我称颂。
注释:¹天阁:尚书台。²英游:英才。³汉守分麾:奉旨出任州官。⁴尧庭:指朝廷。⁵瑞:符信,凭证。⁶方面:一方军政事务。⁷心膂:心和脊梁。比喻骨干。⁸朱轓:贵人乘坐的车。⁹来暮:称颂地方官德政之辞。
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甘雨车行,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棠郊成政,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
吴王旧国,今古江山秀异,人烟繁富。甘雨车行¹,仁风扇动,雅称安黎庶(shù)²。棠郊成政³,槐府登贤,非久定须归去。且乘闲、孙阁长开,融尊盛举。
译文:这里是旧时吴国,自古以来就是景色优美,人烟稠密、繁华富裕的地方。官员的德政、仁政如同微风吹拂,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广施惠政,从学士院高升,不用久等就要归到京城了。姑且趁着这闲暇,打开大门,其乐融融共同举杯畅饮吧。
注释:¹甘雨车行:称颂官员。²安黎庶: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³棠郊成政:惠政。典故出自《诗·召南·甘棠》记载召公在南国郊野棠树下断案听讼。⁴槐府:宋代学士院的一个厅名。⁵孙阁:三国时吴国孙氏的宅邸。引申为贵人宅邸。⁶融尊:其乐融融。

yǒngèrzhīèr··xiēzhǐdiào--liǔyǒng

tiānyīngyóunèicháoshìdāngshìrónghànshǒufēnhuīyáotíngqǐngruìfāngmiànpíngxīnfēngchíqiānyúnyōngshuāngjīngxiàngxiǎodòngkāiyánshǔyōngzhūfānhuānshēngchùchùjìngláiwángjiùguójīnjiāngshānxiùrényānfángānchēxíngrénfēngshàndòngchēngānshùtángjiāochéngzhènghuáidēngxiánfēijiǔdìngguīqiěchéngxiánsūnzhǎngkāiróngzūnshèng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七千里外二毛人¹,十八滩²头一叶身。
译文: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
注释:¹二毛人: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²十八滩:在赣江险处,惶恐滩即其中之一。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¹
译文: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
注释:¹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长风送客添帆腹¹,积雨浮舟减石鳞(lín)²
译文:长帆受风,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
注释:¹帆腹:帆受风,鼓起像肚腹,故称“帆腹”。²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地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¹
译文: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我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
注释:¹知津:《论语·微子》:“使子路间津焉。”问津,本义为询问渡口,后人常借用作请求指点。这里“问津’即识途,语意双关。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颈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又有象征的暗示,轻快旋律,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尾联苏轼充满自信地说:“我一生长途行船,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参考资料:
1、 李炳海编著.春梦秋云:历代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01月:147-149

yuèchūgànguòhuángkǒngtān

shì sòngdài 

qiānwàièrmáorén shítāntóushēn 
shānhuānláoyuǎnmèng mínghuángkǒngchén 
chángfēngsòngtiānfān zhōujiǎnshílín 
biàn便guānchōngshuǐshǒu shēngzhǐèzhī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