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如山海,沉湎徒云性灵改。松关冥坐真天人,朗如玉树生华采。
朱门酒肉如山海,沉湎徒云性灵改。松关冥坐真天人,朗如玉树生华采。
涧阿霁雪新泉清,风吹石鼎茶烟横。悠然对语白日晚,俯听万井苍蝇声。
涧阿霁雪新泉清,风吹石鼎茶烟横。悠然对语白日晚,俯听万井苍蝇声。

zhǔchá--lín

zhūménjiǔròushānhǎichénmiǎnyúnxìnglínggǎisōngguānmíngzuòzhēntiānrénlǎngshùshēnghuácǎi

jiànāxuěxīnquánqīngfēngchuīshídǐngcháyānhéngyōuránduìbáiwǎntīngwànjǐngcāngyíngshēng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陵阳¹佳地²昔年游,谢脁(tiǎo)³青山李白楼。
译文:想当年曾在宛陵城游览胜地,谢玄晖与李太白都留下足迹。
注释:¹陵阳:山名,旧传因陵阳子明于此山成仙而得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北,这里用作宛陇的代称。²佳地:胜地。³谢朓:字玄晖,南齐诗人。⁴青山:泛指此处群山,此处的“青山’与“楼”为互文,不是分属于谢朓和李白。⁵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唯有日斜溪上¹²,酒旗³风影落春流。
译文:溪水倒映斜阳实在令人遐想,迎风飘扬的酒幌也映入小溪。
注释:¹日斜溪上:溪水倒映着斜阳。²思:想,遐想。³酒旗:酒家的酒幌。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默默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3-1294

怀huáiwǎnlíngjiùyóu--guīméng

língyángjiāniányóuxiètiǎoqīngshānbáilóu

wéiyǒuxiéshàngjiǔfēngyǐngluòchūnli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¹欲二更²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注释:¹堂:泛指房屋的正厅。²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雨中山果¹落,灯下²草虫鸣³
译文: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注释:¹山果:山上的野果。²灯下:点出夜。³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白发终难变,黄金¹不可成。
译文: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注释:¹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欲知除老病¹,唯有学无生²
译文: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注释:¹老病:衰老和疾病。²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

qiūzuò--wángwéi

zuòbēishuāngbìnkōngtángèrgèng

zhōngshānguǒluòdēngxiàcǎochóngmíng

báizhōngnánbiànhuángjīnchéng

zhīchúlǎobìngwéiyǒuxuéshēng

寒甃千寻汲井花,病身一浴不胜佳。
寒甃(zhòu)¹千寻²(jí)井花³,病身一浴不胜⁴佳。
译文:从深井里汲来一桶冷水,冲了冲凉,只感觉十分舒爽。
注释:¹寒甃:寒凉的水井。甃,本意是指以砖瓦等砌的井壁,亦用以指井。²千寻:形容极长或极高。古时以八尺为一寻。³井花:指清晨初汲的水。在此诗中当泛指井水。⁴不胜:非常,十分。
追凉不得浑闲事,烧眼生憎半幅霞。
追凉不得浑闲事¹,烧眼生憎²半幅霞。
译文:荷池纳凉不成,本来有些失望,在冲凉之后,对“追凉不得”已经不放在心上了。看到天边火红的晚霞,好像眼睛都被它灼伤一般。
注释:¹浑闲事:犹言寻常事。²生憎:最恨,偏恨。

yóuchíshàngshǒu ·èr

yángwàn sòngdài 

hánzhòuqiānxúnjǐnghuā bìngshēnshèngjiā 
zhuīliánghúnxiánshì shāoyǎnshēngzēngbànxiá 
门前一沟水,日夜向东流。
门前一沟水¹,日夜向东流。
译文:门前一沟淙淙流水,不知疲倦地日夜流向东方。
注释:¹沟水:小沟里的水。
借问归何处?沧溟是住头。
借问¹归何处?沧(cāng)(míng)²是住头³
译文:请问它们究竟流到哪里呢?遥远的大海就是它停留的地方。
注释:¹借问:请问。²沧溟:海水弥漫的样子,这里指大海。³住头:停留的地方。

  这首诗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写出了沟水不舍昼夜,滚滚滔滔,流向大海的情景。沟水,绢绢细流,微不足道,但是它始终按一定的方向流去,与大江大河汇合,以汹涌澎湃之势,直奔大海。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一条小小的沟水,表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揭示了水流千里归大海这样的历史发展规律。

  一沟流水,没有动人的景致,没有广阔的场面,平常又平常,实在难以下笔。但是,诗人从时间、空间上给予展开,由当时,联想到沟水的日日夜夜;从眼下,联想到沟水的千里归宿,把一沟流水同“千里流归大海”这样的道理联系起来,使沟流水闪烁出哲理的光辉,耐人寻味。诗中“住”字用得很好,“住”是人的动作,用它就使沟水拟人化了,富有了感情。若用“尽”字就显得太客观,没有生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儿童特有的心理,充满情趣,给人亲切的感受,也使全诗活泼生辉。

  诗虽然简短,却富于哲理,寓意深刻。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想起了汉代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像小溪水一样流逝,自己一定要发愤努力,不辜负大好的时光。诗人也或许从奔流的小溪联想到人生的历程:小溪不停地流入沧海,象征着一个人从童年逐步地走向成熟、富有智慧,终于汇入浩瀚的人生的大海。诗里还隐隐流露出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

参考资料:
1、 韩盼山.儿童古诗赏读: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07月第1版:第43页
2、 白雪主编.聪明少年故事精品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87页
3、 马美信 贺圣遂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599-600页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译文:喜欢自己这个像小蜗牛的不大的房舍,并且还能容纳燕子筑的窝巢让我不感到寂寞。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绿筠(yún)遗粉箨(tuò)¹,红药²绽香苞(bāo)
译文:绿色的竹皮上还遗留着笋壳,红芍药花绽开了它的香苞。
虎过遥知阱,鱼来且佐庖。
虎过遥知阱¹,鱼来且佐庖(páo)
译文:老虎经过这里远远地就知道有防御的陷阱,小鱼顺溪流而来且辅助厨房的菜肴。
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醪。
慢行成酩(mǐng)(dǐng),邻壁¹有松醪(láo)²
译文:散慢的步行成了醉酒的样子,邻居家还有饮不完的松 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