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粟。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楚云无迹,萧萧梦断银竹。都胜三五寻常夜,高河新泻下,雪波霜瀑。臂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燕子楼空,凤箫人远,幽恨悲黄鹄。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
冰轮驾海,破寒烟、万点苍山凝绿。清逼嫦娥秋殿静,桂树香飘金粟。万顷琉璃,一天素练,光彻飞琼屋。楚云无迹,萧萧梦断银竹。都胜三五寻常夜,高河新泻下,雪波霜瀑。臂冷香销成独坐,顾影□愁千斛。燕子楼空,凤箫人远,幽恨悲黄鹄。夜阑漏尽,梅花声动湘玉。

niànjiāozhōngqiūyuèyáoxiàoníngyùn--zhāngniáng

bīnglúnjiàhǎihányānwàndiǎncāngshānníng绿qīngchángéqiū殿diànjìngguìshùxiāngpiāojīnwànqǐngliútiānliànguāngchèfēiqióngchǔyúnxiāoxiāomèngduànyínzhúdōushèngsānxúnchánggāoxīnxièxiàxuěshuānglěngxiāngxiāochéngzuòyǐngchóuqiānyànzilóukōngfèngxiāorényuǎnyōuhènbēihuánglánlòujǐnméihuāshēngdòngxiāng

张玉娘

张玉娘

张玉娘(1250 ~1277),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处州松阳(今浙江松阳)人。南宋女词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聪慧异常,工女红,好读书,过目成诵。擅诗词,时人以汉班昭比之。她自幼饱学,敏慧绝伦,诗词尤得风人体。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折檐(yán)¹之前有隙地²,方³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yīn)映,未尝植物。因洿(wū)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zhòu)不筑,全其自然。纵锸(chā)以浚(jùn)之,汲(jí)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¹⁰。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yǎn)¹¹其上,潜形于毫芒¹²;循¹³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¹⁴忧隘¹⁵而娱穷独¹⁶也。
译文:衙署回廊前的一块空地有四五丈见方,正对着非非堂。此处修竹环绕林荫遮蔽,没有栽种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没有用砖砌,也没有筑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态。我用锹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满。池塘清澈见底,波光荡漾,微风一吹便泛起波纹,风一停便水平如镜。星与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边休息时,水中的影像纤毫毕现;绕着水池散步,仿佛徜徉在浩荡的江湖之间。这足以让人抒发内心的忧郁不畅,安慰我这个困窘寡助的人。
注释:¹折檐:屋檐下的回廊。²隙地:空地。³方:方圆,大小。⁴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⁵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物的意思。⁶洿: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⁷甃:砌墙。⁸锸:铁锹。⁹浚:疏通。¹⁰清明:清澈、明亮的样子。¹¹偃息:休息。¹²毫芒:微小的东西。¹³循:沿着。¹⁴舒:舒展。¹⁵忧隘:忧愁和郁闷。¹⁶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乃求渔者之罟(gǔ)¹,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hú)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²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³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yín)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译文:我于是请渔人撒网捕鱼,从他那里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书童认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鱼放养在内,而丢弃大鱼。我感到很奇怪,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可叹啊,这个书童怎么如此糊涂而无知!我看见大鱼丢在一边干渴,得不到安身之处,而那群小鱼却在那又浅又窄的池塘中嬉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了这篇《养鱼记》。
注释:¹罟:渔网。²活: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活着。³怪:认为....奇怪。⁴无乃:难道不是。⁵嚚昏:糊涂昏庸。⁶观:观察。⁷自足:悠然自得的样子。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影射了当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却“嚣嚣于廊庙”的现象。

  文章分为两段,第一段记自己挖池“以舒忧隘而娱穷独”的事。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做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既不提养鱼之事,也不言他事,仿佛浑然不晓世事之状。然而最后一句“舒忧隘而娱穷独”却隐隐透出了作者志怀高远而不得伸展的心理。

  转入第二段,作者开始提及养鱼之事。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养鱼,而是极为轻描淡写地以两句话便述完此事。转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个可怕的现实:“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以简练的话语点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叙而不议,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体现了欧公一贯的淳厚文风。以饱满的笔法叙写文章的次要部分,作为铺垫,以凝练的笔法点触主旨,点到即止,不再生发议论。

参考资料:
1、 《唐宋八大家全集》编委会.《唐宋八大家经典集》.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页

yǎ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éyánzhīqiányǒu fāngzhàng zhíduìfēifēitáng xiūzhúhuánràoyīnyìng wèichángzhí yīn洿wéichí fāngyuán rènxíng zhòuzhù quánrán zòngchājùnzhī jǐngyíngzhī zhànwāngyáng jīngqīngmíng wēifēngér érpíng ruòxīngruòyuè jīngcǎixià yǎnshàng qiánxíngháománg xúnyán沿àn miǎorányǒujiāngqiānzhīxiǎng shūyōuàiérqióng 

    nǎiqiúzhězhī shìshùshí tóngyǎngzhīzhōng tóngwéidǒuzhīshuǐnéngguǎng广róng gàihuóxiǎozhěérzhě guàiérwènzhī qiěshìduì jiē tóngnǎiyínhūnérshí guānzàipáng suǒ érqúnxiǎoyóuqiǎnxiázhījiān yǒuruòyān gǎnzhīérzuòyǎng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未遇¹行藏²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³良匠画形容。当风名借力,一举入高空。
译文: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
注释:¹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²行藏:指出处或行止。³无端:谓无由产生。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⁴良匠:泛指在某方面技艺精湛的人。⁵形容:形体和容貌。⁶当风:正对着风。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才得吹嘘(xū)¹身渐稳,只疑远赴蟾(chán)²。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xiāo)³中。
译文: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
注释:¹吹嘘:吹助,指风吹。²蟾宫:月宫,月亮。唐以来称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因以指科举考试。³碧霄:青天。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假如有人把你的相貌绘于风筝之上,即使你相貌英俊,恐怕也不会高兴,或许要勃然动怒,或者告他个侵犯肖像权或者恶语相向或者诉诸武力了。然而侯蒙却没这样做,他不但不动怒,还见之大笑,并为此写了一首词,题写于风筝之上,可见侯蒙绝非一般人物。

  绝非一般人物的侯蒙写的词又如何呢?

  这首词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风筝来写诗人个人的志向、意愿和理想。

  未遇行藏谁肯信?是自问亦是自答,自己其貌不扬,又年长无所成就,谁又能了解自己呢?世上的人有谁不以貌、以权、以钱取人呢?人们看到的都是外在的东西,内在的修养才学志向抱负谁又能看到呢?不为人理解相信当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诗人的名声却一下子显扬起来,原来不知是哪个画家把他的形象绘制于风筝上,他也就随着风筝飞上了天空。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是如此呢?才能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机遇,没有可以借力的风,即使一个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们,你们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样子,和你们似乎一样;但你们要知道,一旦风起,那临风飘举就是我!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

  才得吹嘘身渐稳,是写风筝已飞上天空迎风飘举的样子;只疑远赴蟾宫,是诗人借风筝来表明自己的志向,那就是去“蟾宫”折桂,成就自己的功名事业。雨余时候夕阳红,是写雨过天晴,傍晚时分夕阳无限红。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同是也是诗人所遭受的人生的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属于自己的阳光终究会到来,哪怕来得晚一点,但诗人始终坚定的相信,他终将会大器晚成。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表面是写绘有诗人形象的风筝飞翔于碧空之中,平地上人们都在观看;其实是借风筝飞翔碧空来表达自己的不凡志向。正如《红楼梦》中贾雨村借月亮来表达的自己志向的诗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一样,诗人要表达也是同样的志向。

  或许我们今天看似一样,但谁又能知道明天会如何呢?明天,就在明天,我们也许就会判若霄壤,因为你们是“翱翔蓬蒿之间”的蜩与学鸠,而我则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你们是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而我则是志向高远的豪杰之士。

  非豪杰之士不能写出豪杰之词,此词便是豪杰之士写的豪杰之词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见善,修然¹必以自存²也;见不善,愀(qiǎo)³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⁴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zāi)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yú)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译文: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像有灾祸一样似地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追求好的德行永远不满足,受到劝告能够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
注释:¹修然:整饬的样子。²存:察,审查。³愀然:忧惧的样子。⁴介然:坚固的样子。⁵菑然:意思是如同有灾害在身。菑,同“灾“。⁶贼:害。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¹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yú)。是是、非非²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³,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译文: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的叫做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中伤贤良叫做谗毁,陷害贤良叫做残害。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叫做正直。偷窃财物叫做盗窃,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轻易乱说叫做荒诞,取舍没有个定规叫做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的叫做大贼。
注释:¹和:附和,响应。²是是、非非:意思是能辨别是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这里的第一个“是”和“非”作动词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意思。³谗:用言语陷害人、攻击人。⁴趣舍:取舍。趣,通“取”。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志意¹²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译文: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醒明,那么身外之物就微不足道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做它;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做它;侍奉昏乱的君主而显贵,不如侍奉陷于困境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怠慢道义。
注释:¹志意:志向。²修:荀子书中常用语,表示修正、修炼、美好。³传:古书所传之言。先秦典籍中常用“传曰“表示引用古代的话。⁴乱君:大国暴乱之君。⁵穷君:小国窘迫之君。⁶顺:顺利。这里指顺行道义。⁷折阅:亏损出售。折,亏损。阅,卖。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kuǐ)步而不休,跛(bǒ)(biē)千里;累土而不辍(chuò),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dú),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bǒ)(biē)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译文: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就能达到了。所以一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甲鱼也能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中断,土山终究能堆成;塞住那水源,开通那沟渠,那么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就是六匹骏马拉车也不能到达目的地。各人的资质悬殊,哪会像瘸了腿的甲鱼和六匹骏马之间那样大呢?然而,瘸了腿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其他的缘故啊,有的去做、有的不去做罢了!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而闲荡的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决不会很远的。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
年华¹(rǎn)²催人老,风物³萧萧又变秋。
译文:年华不断逝去催着人慢慢地变老,今日登上阊门,眼前风物萧萧,又是一年秋来到。
注释:阊(chāng)门:原江苏苏州城西北门。吴王阖闾欲破楚,楚在吴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也叫破楚门。¹年华:岁月,时光。²苒苒:慢慢,渐变貌。³风物:风光,景物。⁴萧萧:萧条、廖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破灭,非兵¹不利,战不善²,弊(bì)在赂(lù)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¹兵:兵器。²善:好。³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⁴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⁵互丧:彼此相继灭亡。⁶率:都,皆。⁷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⁸完:保全。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秦以攻取¹之外,小²则获邑(yì),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³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祖父,暴霜露,斩荆(jīng)(jí),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jiè)。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¹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¹¹。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¹²矣。至于¹³颠覆¹⁴,理固宜然¹⁵。古人云:“以地事¹⁶秦,犹抱薪(xīn)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¹⁷
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注释:¹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²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³其实:它的实际数目。⁴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⁵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⁶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⁷视:对待。⁸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¹⁰厌:同“餍”,满足。¹¹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¹³判:决定。¹³至于:以至于。¹⁴颠覆:灭亡。¹⁵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¹⁶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¹⁷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¹²五国迁灭³,何哉?与嬴(yíng)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qīng)为计,始¹⁰¹¹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¹²,李牧连却之¹³。洎(jì)¹⁴牧以¹⁵¹⁶诛,邯(hán)(dān)为郡¹⁷,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¹⁸,可谓智力¹⁹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²⁰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²¹,当²²与秦相较,或未易量²³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为谗言陷害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注释:¹终:最后。²继:跟着。³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⁴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⁵既:已经。⁶免:幸免。⁷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⁸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⁹斯:这。¹⁰始:才。¹¹速:招致。¹²再:两次。¹³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¹⁴洎:及,等到。¹⁵以:因为。¹⁶谗:小人的坏话。¹⁷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¹⁸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¹⁹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²⁰向使:以前假如。²¹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²²当:同“倘”,如果。²³易量:容易判断。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呜呼!以¹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²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³。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¹⁰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¹¹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注释:¹以:用。²礼:礼待。名作动。³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状。咽:吞咽。⁴势:优势。⁵而:却。⁶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⁷劫:胁迫,劫持。⁸日:每天,名作状。⁹月:每月,名作状。¹⁰以而。¹¹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¹,而犹有可以²不赂而胜之之势。苟³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注释:¹势弱于秦。于:比。²可以:可以凭借。³苟:如果。以,凭着。⁴下:降低身份。⁵从:跟随。⁶故事:旧事,先例。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弊地,封天下弊谋臣;以事秦弊心,礼天下弊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弊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弊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弊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弊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弊中,付弊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弊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弊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弊地。子孙视弊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弊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liùguólùn

xún sòngdài 

    liùguómiè fēibīng zhànshàn zàiqín qínérkuī mièzhīdào huòyuē liùguósàng shuàiqín yuē zhězhěsàng gàishīqiángyuán néngwán yuē zàiqín 

    qíngōngzhīwài xiǎohuò chéng jiàoqínzhīsuǒ zhànshèngérzhě shíbǎibèi zhūhóuzhīsuǒwáng zhànbàiérwángzhě shíbǎibèi qínzhīsuǒ zhūhóuzhīsuǒhuàn zàizhàn juéxiān shuāng zhǎnjīng yǒuchǐcùnzhī sūnshìzhīshèn rén cǎojiè jīnchéng míngshíchéng ránhòuānqǐn shìjìng érqínbīngyòuzhì ránzhūhóuzhīyǒuxiàn bàoqínzhīyàn fèngzhīfán qīnzhī zhànérqiángruòshèngpàn zhìdiān rán rényún  shìqín yóubàoxīnjiùhuǒ xīnjìn huǒmiè  yánzhī 

    rénwèichángqín zhōngguóqiānmiè zāi yíngérzhùguó guósàng miǎn yānzhàozhījūn shǐyǒuyuǎnlüè néngshǒu qín shìyānsuīxiǎoguóérhòuwáng yòngbīngzhīxiào zhìdānjīngqīngwéi shǐhuòyān zhàochángzhànqín èrbàiérsānshèng hòuqínzhàozhězài liánquèzhī chánzhū hándānwéijùn yòngérzhōng qiěyānzhàochǔqínmièdàijìnzhī wèizhìwēi zhànbàiérwáng chéng xiàngshǐ使sānguóài rénqín xíng liángjiàngyóuzài shèngzhīshù cúnwángzhī tǎngqínxiāngjiào huòwèiliáng 

     qínzhīfēngtiānxiàzhīmóuchén shìqínzhīxīntiānxiàzhīcái bìng西xiàng kǒngqínrénshízhīxiàyàn bēi yǒuzhīshì érwéiqínrénwēizhīsuǒjié xuēyuè wáng wéiguózhěshǐ使wéiwēizhīsuǒjiézāi 

    liùguóqínjiēzhūhóu shìruòqín éryóuyǒuérshèngzhīzhīshì gǒutiānxiàzhī xiàércóngliùguówángzhīshì shìyòuzàiliùguó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