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所写,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明月当空之时,世间万物归于沉寂的景象,且诗中从十到一的数字排列,也给此诗带来了独特的趣味。
首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便有恢宏气势,从一个广大的视角来开篇。大地上的十里长亭已经没有旅途中的人过往,浩瀚的九重天繁星点点。诗人承题写夜晚之景,先以远景来铺排气势,从茫茫大地到万里苍穹,尽是夜景。
颔联“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转入对城池、河港的描写。各色河港里的船只都停止活动,回港休整;各府各县也都紧闭门户,不再办公。这里“八河”“七千”皆是虚数,极言河港、府县众多。
颈联“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融合了四个数字,写出了万物俱寂的景象。并承接上联。州县之外、皇宫之内、五府之中皆是休息的时候,大小河流里也都没了垂钓的人儿。这样就与颔联结成一体,对人世间各种人的活动都交代了一遍,体现出夜晚来临人们都不再活动的特点。
尾联“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交代了上述景象产生的缘由,钟鼓声响起,休息的时间已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而世间已经没了动静。两声清脆的钟鼓辉映托升出一轮美好的明月,整个意境也就形成了。
整首诗大气磅礴,从各个角度来写寂静的夜色,景物布置构思精妙,颇具匠心。数字的加入,使得诗歌更有韵味和节奏感。
蒿里在泰山下。迷信传说,人死之后魂魄归于蒿里。歌的开头提出疑问:“蒿里谁家地?”疑问的所以提出,在于下一句:“聚敛魂魄无贤愚。”人间从来等级森严,凡事分别流品,绝无混淆,似乎天经地义。所以诗人不解:这“蒿里”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那里为什么不分贤愚贵贱?人间由皇帝老子、王公大臣及其鹰犬爪牙统治,那么,这另一个世界,是“谁家”的天下,归谁掌管呢?人活着的时候绝无平等可言,死后就彼此彼此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两句说,“鬼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一旦他叫你去,你想稍稍踟蹰一下也不可能。“催促”得那样急,到底为的什么?求情祷告不行,威逼利诱也不行。人间的万能之物——权势、金钱、这时候完全失去效用,不能代死。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看来,“鬼伯”是最公正廉洁的。然而,他可敬却不可亲,没有人不怕他。不管凤子龙孙,也不管皇亲国戚,他都是一副铁面孔,决不法外开恩,也不承认特权。无论什么人,对他都无计可施。
这篇歌辞反映人们对生死问题的种种思索。但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其认识还不能离开唯心论的前提。
艺术表现上,此诗则以自然见其本色。全篇四句,两两设为问答,如随口吟唱,联类成篇。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