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深处隔黄埃,怪杀渔郎误入来。早识落花流水去,当初好莫把桃栽。
武陵深处隔黄埃,怪杀渔郎误入来。早识落花流水去,当初好莫把桃栽。
何梦桂

何梦桂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厌厌难觉。
凤额绣帘高卷¹,兽环朱户频摇²。两竿红日上花梢³。春睡厌厌难觉
译文:绣着凤凰图案的帘帐已经卷起,朱门上的兽环频频晃动。红日已经升到两根竹竿那么高了,阳光已经照上花梢了。春天困乏,精神不振,很难醒来。
注释:¹凤额绣帘高卷:凤额绣帘,横额上绣有凤凰图案的帘帐;高卷,高高地卷起,说明夜色早已过去,夜间所用的帘帐已经卷了起来。²兽珠朱户频摇:兽环,古时门上常镶一野兽之头的装饰物,兽头的嘴里叨着一铜环,所以称为兽环;朱户,红漆的大门;频摇,有节奏地晃动,指兽环在晃动。³两竿红日上花梢:两竿红日,升起有两棵竹竿那么高的红日;上花梢,太阳光已经照到开花的树梢。⁴春睡厌厌难觉: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此句是说:这位小姐在此春日的大好时光里睡的时间已经很长,但仍然一付精神不振难以醒来的样子。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好梦¹狂随²飞絮,闲愁³浓胜香醪(láo)。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译文:刚刚做了一个得遇有情郎的好梦,谁知却像飞絮一样,很快就不见了。百无聊赖的春愁比浓香的美酒还要浓烈。朝云暮雨还没成就,就醒来了。又是一次美好的梦中风光过去了。
注释:好¹梦:怀春之梦,梦得有情郎。²狂随,很快地随着。³闲愁:因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忧愁。⁴香醪,非常醇厚的美酒。⁵不成雨暮与云朝:雨暮与云朝典出宋玉《高唐赋》,楚襄王田猎于高唐,夜梦一神女自称为炎帝之女瑶姬,现为巫山之神,与楚襄王成就了一夜的夫妻情爱,到天明临走之时告诉楚襄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人们就以朝云暮雨比喻男女之性爱。⁶韶光:美好的春光,此指梦中的好风光。此句之意是:又是一次美好的梦中风光过去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sà)¹西风满院栽,蕊(ruǐ)²寒香冷蝶难来。
译文: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注释:¹飒飒:形容风声。²蕊:花心儿。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年我若为青帝¹,报²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¹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²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后两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发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豪迈意志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2-1303

huā

huángcháo tángdài 

西fēngmǎnyuànzāi ruǐhánxiānglěngdiénánlái 
niánruòwéiqīng bàotáohuāchùkāi 
长生徒有慕,苦乏大药资。
长生徒有¹慕,苦乏大药资。
译文:长生往往只是一种自己的念想,世间没有灵丹妙药可以供给。
注释:¹徒有:只有。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生丝。
名山遍探历,悠悠鬓(bìn)生丝。
译文:访遍名山大川,历经悠悠岁月,两鬓生出丝丝白发也无济于事。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微躯一系念,去道日远而。
译文:微贱的身躯一旦被私念所系,偏离(致良知的)大道就越来越远了。
中岁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中岁¹忽有觉,九还乃在兹。
译文:中年之后内心忽然有了觉悟,返老还童的灵丹就在这里。
注释:¹中岁:中年。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非炉亦非鼎,何坎复何离。
译文:不用炉也不用鼎来炼丹,也无须来算坎卦、算离卦。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本无终始究,宁有死生期?
译文:(致良知)本来就不必考究开始和结束,难道它还有死生期?
彼哉游方士,诡辞反增疑。
彼哉游方士,诡(guǐ)¹反增疑。
译文:那些游荡江湖的方术之士多么可笑,他们诡异的言论反而增加了人们的猜疑。
注释:¹诡辞:诡异的言论。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
纷然诸老翁,自传困多歧(qí)
译文:许多寿星,缘由各不相同,其实难以找到相同的途径。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
译文:内心蕴涵着宇宙间的乾坤变化,还需要另外寻求解除困惑的东西?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译文:历史上无数圣人只是过眼云烟,良知是我们人生真正的导师。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朝雾弥¹琼宇²,征马³嘶北风
译文:早晨整个天空雾气弥漫,战马在怒号的北风中嘶叫长鸣。
注释:张冠道中:1947年3月中旬,胡宗南指挥国民党军十四万余人,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进攻。3月18日晚,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随后,他在陕北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县转战。张冠道,是他当时转战中经过的一条道路。¹弥:弥漫,表示充满、遍布。²琼宇:即玉宇,指天空。³征马:这里指战马。⁴嘶北风:在怒号的北风中长鸣。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露湿尘难染¹,霜笼鸦不惊。
译文:由于雾天霜重,空气潮湿打湿黄土地,尘土难以沾染衣物,雾气笼罩的树林里也听不见寒鸦的叫声。
注释:¹露湿尘难染:该句写寒露打湿黄土地,尘土难以沾染衣物。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戎衣犹铁甲¹,须眉等银冰。
译文:军服因雾沾露湿结冰,像铁衣一样又重又硬,眉梢霜染结成银色的冰。
注释:¹戎衣犹铁甲:该句写军服因雾沾露湿而结冰,像铁衣一样又重又硬。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chí)(chú)¹张冠道,恍若塞上²行。
译文:在张冠道中缓慢前行,仿佛像在塞北行走。
注释:¹踟蹰:徘徊不进,此为慢行。²塞上:边塞之上,古代多指西北边陲。

  首联“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写的是凌晨部队出发的场景:雾气弥漫,北风萧萧,偶尔传来马的阵阵嘶鸣,给人以苍凉宏大之感。这两句写部队凌晨出发。马匹在行进中,是顾不上叫的。而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或突然停下来时,则会发出习惯性的嘶鸣。例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别友人》)、“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李白《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王维《从军行》),便是这种情形。这首诗写马不写人,是因为大雾弥天,一切都笼罩在浓雾中。写马,是因为听得见马嘶,不写人,是因为征人保持着肃静。雾作为一种物候,其特点是弥漫性,诗人用“琼宇”这个词来形容雾晨,可见当天的雾很大。“征马嘶北风”,容易使人联想到《古诗十九首》的“胡马依北风”,原句有禽兽亦恋故土的意思。这也比较符合人们离开一个驻地,哪怕是暂住地的时候的心情。何况每到一地,老乡都会给自己的部队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临去时难免依依不舍。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两句写张冠道中行军的情形。“露湿”、“霜笼”是互文,兼管上下句。《诗·秦风·蒹葭》有“白露为霜”的名句,所以诗中“霜”、“露”往往连带出现,这里偏重于霜。由于雾天霜重,空气潮湿,尽管部队在通过,道上却不起尘埃,树林里也听不见寒鸦的叫声。特别提到“鸦不惊”,是因为作者在长期的军旅生活中,习惯了早行中听见鸦叫,在月夜尤其如此。骤然听不见鸦叫,反而使征人感觉异样。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两句写到官兵的感受和形容,突出的感觉是寒冷。“戎衣”即军装。古代军人穿铠甲,唐代诗人岑参写白雪的奇寒,有“都护铁衣冷难着”之句。解放军的军装是棉布制作的,比“铁衣”或“铁甲”保暖性好一些。然而由于太冷,感觉上却接近,故云“犹铁甲”。紧接着以一个精彩的细节来表现天气的寒冷,那就是官兵的眉毛、胡子上挂满了银白的冰粒。写出这样的细节,就使人感到冷得新鲜,寒得有趣,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这些诗句颇使人联想到岑参笔下的“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及“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写环境的艰苦,同时就突出官兵的不怕艰苦。

  后两句是抒情。“踟蹰张冠道”对前六句是收束,描写行军,却用“踟蹰”二字,这是耐人寻味的。“踟蹰”,在词典中的释义是犹豫、徘徊的样子,这表明在张冠道上的行军不是急行军而是慢行军。为什么会慢行军呢?这就必须提到毛泽东的“蘑菇”战术了。毛泽东撤出延安后曾发电报给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兵团,确定西北战场作战方针为“蘑菇”战术——“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灭之……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踟蹰”就是“蘑菇”。“蘑菇”是老百姓的语言,就是磨蹭,磨磨叽叽,消耗,牵制。不过,“踟蹰”还有一读,就是“踌躇”——不是踟蹰不前,而是踌躇满志——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怎能不踌躇满志呢。

  张冠道的这段路,让诗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塞上风光。天气的恶劣、敌人的追剿都难不倒众志成城的将士,诗人以豪迈的笔调写出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100页

 ·zhāngguāndàozhō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zhāoqióng zhēngběifēng 
shī湿chénnánrǎn shuānglǒngjīng 
róngyóutiějiǎ méiděngyínbīng 
chíchúzhāngguāndào huǎngruòsàishàngxíng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皇帝¹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dān)虑,祗(zhǐ)²顺德意;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或连数城,亡诵弦声。倡而不和,教尼³不行。
译文: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注释:¹皇帝:这里指宋仁宗。²祗:恭敬。³教尼:教学受阻。教:教育,指导。尼:阻止;阻拦。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三十有二年,范阳¹祖君无泽²知袁州³。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què)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通判(yǐng)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厥(jué)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殿堂门庑(wǔ),黝(yǒu)(è)丹漆,举以法。故生师有舍,庖(páo)(lǐn)有次。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译文: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注释:¹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²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³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⁴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⁵陈君优: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⁶黝:淡黑色。⁷垩:白色土。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舍菜¹且有日,盱(xū)²李觏(gòu)(shěn)³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áo)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zī)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xiáng)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睢(suī)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译文: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注释:¹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²盱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³谂:规劝,告诉;勉励。⁴草茅:指在野的人。⁵谭:同“谈”。⁶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
译文: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在《袁州州学记》中,李觏记叙了宋仁宗三十二年,祖无择到袁州任知州,看到学宫破坏、孔庙狭窄的现状,决定兴建一座新学宫的过程。当学宫落成,举行“释菜”祭孔的时候,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发了一通议论。他说,秦始皇想万代做皇帝,但刘邦一带头造反,函谷关就守不住了。秦朝的大小将领,叛变投降,争先恐后。为什么?是《诗》、《书》的大道理被抛弃了,人们只见私利,而没有听过正义之声呀!而汉武帝、汉光帝努力发扬儒家学说,纯善的风俗教化一直延续,结果民间读书人敢讲正直的话,连功高震主的军阀,也不敢胆大妄为,圣贤的教化深入到了这个地步。如今,你们袁州的读书人能得到神圣天子的关怀,在本地的学校学习古代圣贤,就应该培养忠孝礼节,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只是舞文弄墨,求得功名富贵,那不仅是耻辱,也让朝廷为政者担忧呀!

  凡是读过《袁州州学记》的人,会觉得李觏有一股封建卫道者的味道。文中充满了对皇帝的崇敬,反复宣示“为臣死忠,为子死孝”的说教。但再读思之,则又释然。范仲淹不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吗?倘若能把这个“君”解读成国家的话,就不难理解李觏那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了。

  作为宋代散文的经典,《袁州州学记》虽然不像欧阳修散文那样摇曳多姿,也不像苏东坡散文那样豪放与婉约兼备,但它凝炼庄重的语言让我们领略到散文厚实的格调。如果撇去它的文学意义不论而从广告层面上去看,《袁州州学记》可能是较早宣传宜春(袁州)的报告文学了。就凭这一点,我们也有理由感谢李觏。据史志载,最早在宜春兴建昌黎书院(当时称韩文公祠)的正是《袁州州学记》中的主角祖无择。由此很自然会让人想到,倘若昌黎书院还在,何不以此为基础,建成一个反映宜春古代教育的场所——就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展示北京的文明史——让人们能真切地触摸到宜春的一段文化史。

yuánzhōuzhōuxué

gòu sòngdài 

    huángèrshíyòusānnián zhìzhàozhōuxiànxué wéishíshǒulìng yǒuzhéyǒu yǒudān zhīshùn yǒujiǎguānjièshī gǒuwénshū huòliánshùchéng sòngxiánshēng chàngér jiàoxíng 

    sānshíyòuèrnián fànyángjūnzhīyuánzhōu shǐzhì jìnzhūshēng zhīxuégōngquēzhuàng réncáifàngshī xiàokuòshū chènshàngzhǐ tōngpànyǐngchuānchénjūnshēn wénérshìzhī  xiàngjiùmiào xiáàigǎiwéi nǎiyíngzhìzhīdōng juézàogāng juéwèimiànyáng juécáikǒngliáng diàn殿tǎngmén yǒuèdān  shēngshīyǒushè páolǐnyǒu bǎiěrbèi bìngshǒuxiézuò gōngshànqín chénzhǎn yuèmíngniánchéng 

    shècàiqiěyǒu jiānggòushěnzhòngyuē  wéidàizhīxué kǎozhūjīngjiàn qínshān西áoliùguó wànshì liúshì érguānménshǒu jiànjiàng màixiángkǒnghòu  ?shīshūzhīdàofèi rénwéijiànérwényāněr xiàochéngfēng shìchūróngxíng jiēxuéshù huàzhīhòu yánlíng xiàn cǎomáowēiyánzhě zhéshǒuérhuǐ gōnglièzhènzhǔzhě wénmìngérshìbīng qúnxióngxiàngshì gǎnchénwèi shàngshùshínián jiàodàozhījiérénxīn jīndàizāoshèngshén ěryuánxiánjūn ěryóuxiáng jiànrénzhī tiānxiàzhì tányuètáomín yǒuxìng yóudāngzhàngjié wéichénzhōng wéixiào shǐ使rényǒusuǒlài qiěyǒusuǒ shìwéicháojiājiàoxuézhī ruònòngyāoér èrsānzhīxiū wéiguózhězhīyōu  

    niánshízhìjiǎ xiàmǒuyuèji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