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溪上归云阁,双桧峰前听雨斋。
两地相思春冷淡,尺书难尽客情怀。
风兼水气寒吹帽,雨积檐声夜滴阶。
想得梅边旧行径,履痕闻被落花埋。
千金溪上归云阁,双桧峰前听雨斋。
两地相思春冷淡,尺书难尽客情怀。
风兼水气寒吹帽,雨积檐声夜滴阶。
想得梅边旧行径,履痕闻被落花埋。
释行海

释行海

释行海(一二二四~?)(生年据本集卷上《癸酉春侨居无为寺归云阁以十五游方今五十为题信笔十首》推算),号雪岑,剡(今浙江嵊县)人(同上书《归剡》)。早年出家,十五岁游方,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住嘉兴先福寺。有诗三千馀首,林希逸选取其中近体二百馀首为《雪岑和尚续集》二卷。事见本集林希逸跋。 释行海诗,以《雪岑和尚续集》抄本为底本,校以日本宽文五年(一六六五)刻本。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雪里餐毡(zhān)¹例姓苏²,使君³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译文: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太守徐君猷驾着载满美酒的车马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就消散了。
注释:¹餐毡:后因以“餐毡”谓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²例姓苏:例,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此处苏轼将自己与苏武作对比。³使君:此处指徐君猷。⁴回车:回转其车。
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荐士¹已闻飞鹗(è)²,报恩应不用蛇珠³。醉中还许揽桓须
译文: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注释:¹荐士:推荐有才德的人。²鹗表:推荐人才的表章。³蛇珠:蛇吐之珠。谓贱物。⁴揽桓须:晋谢安功名盛极时,遭到构陷,见疑于晋孝武帝。

huànshā··xuěcānzhānxìng--shì

xuěcānzhānxìng使shǐjūnzàijiǔwèihuíchētiānhánjiǔzhuǎntóu

jiànshìwénfēiè((èè))biǎobàoēnyīngyòngshézhūzuìzhōngháilǎnhuán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cuàn)¹身楚南极²,山水³险艰。
译文:如同逃窜一样,我被放逐到楚国的最南端,永州的环境极其险恶艰难。
注释:¹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²极:终极,尽头。³山水:指环境。⁴穷:极其。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步登最高寺,萧散¹²³顽⁴。
译文:一步步登上最高的法华寺,闲散时,我又率性疏放顽劣一番。
注释:¹萧散:闲逸。²任:任意,率性。³疏:疏放,放诞。⁴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西垂¹下斗²绝,欲似³窥人寰(huán)
译文:寺庙的西边登面是陡峭的山崖,高得好似从天上俯窥人寰。
注释:¹垂:通“陲”,边。²斗:通“陡”。³欲似:好像。欲,似。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¹如在幽谷,榛(zhēn)(yì)²不可攀。
译文:反过来,如果处于幽谷之中,榛莽繁茂遮蔽,谁也不能攀缘。
注释:¹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²榛翳: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命童¹(zì)²披翦(jiǎn)³,葺(qì)断山。
译文:我吩咐童仆尽力地砍开杂木野草,横对着断崖把一座小亭修建。
注释:¹童:仆。²恣:任意,尽力的。³披翦: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⁴葺:盖房。⁵宇:屋檐,指亭阁。⁶横:横对着。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¹如判²清浊³,飘若升云间。
译文:山上山登,隔开来有如天壤之别,登上山顶,如飘飘然升上了云间。
注释:¹割:切开,划开。²判:分开,差别。³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远岫(xiù)¹(cuán)²众顶³,澄江抱清湾。
译文:远方的山头朝着这里靠拢,澄清的潇水抱着东山绕弯。
注释:¹岫:峰峦。²攒:聚集,凑拢。³顶:峰顶,山头。⁴抱:环绕。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夕照临¹²堕,栖鸟当³我还。
译文:夕阳临照着轩窗,渐渐地沉落,归鸟直朝着我们陆续地飞还。
注释:¹临:对着。²轩:窗。³当:对着。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hàn)(dàn)¹²³色,筼(yún)(dāng)遗清斑
译文:池塘里的荷花散射出一片鲜艳的色彩,山林间的竹枝留登了湘妃清清的泪斑。
注释:¹菡萏:荷花。²溢:流出。³嘉:美好。⁴筼筜: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⁵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神舒屏¹(jī)锁,志适²忘幽潺(chán)³
译文:精神舒畅,如同除掉了缰绳枷锁,心情安适,因而忘记了愁苦辛酸。
注释:¹屏:除去。²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³幽潺:忧愁。潺,愁苦,烦恼。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弃逐久枯(kū)(gǎo)¹,迨(dài)²今始³开颜。
译文:遭到遗弃和放逐,身心早已憔悴,到今天才开始有些愉悦开颜。
注释:¹枯槁:憔悴。²迨:到。³始:才。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译文:可惜赏心的时光难以久留,离乡的愁绪总是如藉丝一般连而难断。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北望间¹亲爱,南瞻(zhān)杂夷蛮²
译文:举头北望,亲人们相隔千里,回视南方,我却杂居在夷蛮。
注释:¹间:隔离。²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¹之勿复道,且寄²须臾(yú)³闲。
译文:还是放登这些事,不要再提,借着这须臾的悠闲,忘掉忧烦。
注释:¹置:放下。²寄:托,靠,凭借。³须臾:片刻。

  理解这首诗并不难。首四句,写遭贬后出游而自嘲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要趁着萧散闲逸之时,更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利。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辞。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自嘲自慰,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内心思想。接着六句,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曾提及构建西亭的事:“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蓧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可知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接下来十二句,写建亭后所见美景和心情的愉悦。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上凌云霄,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这样,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屏除和遗忘,所以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总偏重于幽深寂静的特征,蕴含着诗人心中深藏的挥之不去的忧怨。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强自宽慰。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诗人只得强自宽慰,“置之勿复道”,在须臾的闲适欢乐中,忘得一时算一时。结尾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

  总之,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孤愤沉郁是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和独特风格。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三入承明¹。四至九卿²。问书生、何辱何荣³。金张七叶,纨(wán)(qǐ)(diāo)。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
译文:三次做出入皇宫的官,四次做到九卿高官,试问书生,你有什么屈辱之处?又有什么荣耀和美名?朝中那些亲近宠贵的金、张之流,他们的后代能够身服绮儒纨袴,冠戴貂尾缨饰,还不是由于他们会“笃敬寤主”,干些拍马逢迎的勾当吗?而书生你既没有辱马功劳、又不会写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献给皇帝,也不会用儒家经书去走送官的捷径。所以没有他们显贵。
注释:¹三入承明:谓三次做出入皇宫的官。承明:指承明庐,汉代是在皇宫任职官员的值班歇宿之处。²四至九卿:谓四次做到九卿高官。九卿:汉代仅次于三公的高级官员。³问书生,何辱何荣:意谓问询儒生,什么是耻辱,什么是光荣。书生:这里指苏轼。⁴金张七叶:金:指.汉武帝的亲信贵臣金日磾和他的子孙后辈。叶:世、代。七叶:即七世。⁵纨绮貂缨:朝廷贵臣的穿戴服饰,这里指显贵大臣。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貂:貂尾,冠饰。缨:冠带。⁶无汗马事:没有汗马功劳,即未立战功。⁷献赋:古代辞赋家把自己所作的赋颂呈献皇帝,求得赏识。⁸不明经:不明晓儒家的经书。“明经”是古代选官考试的一种科目。
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子真、岩谷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成都卜肆¹。寂寞君平²。郑子真³、岩谷躬耕。寒灰炙(zhì),人重人轻。除竺(zhú)(qián),得无念,得无名
译文:既然这样,要像汉代蜀人严君平那样,在成都开个问卦店铺,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汉末年的隐士郑子真那样在山谷里种田,火炭有不能再燃的时候,有可以取暖的时候,人有显贵与轻贱之分,不如学习、传授佛学,无所牵挂、无所名利。
注释:¹成都卜肆: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卜肆:算卦占卜者的店铺。²寂寞君平:指西汉末年蜀人严君平(名严尊),他自甘寂寞以贫贱清静守。³郑子真:即郑朴,字子真,西汉末年隐士。⁴岩谷:岩洞山谷。⁵寒灰炙手:寒灰:指无火星已完全不能再燃的死灰,喻无法富贵的人。炙手:烘手取暖,喻权势高贵的人;通常以“炙手可热”形容权贵气焰之盛,谓热得烫手。⁶除竺乾学:竺乾:指佛。除:除授。⁷得无念,得无名:谓学习佛学教义获得参透世俗,心中空寂无尘,无所牵挂、无所名利。

  从词题“寓意”来看,这是篇首自我嘲弄、自我哀怨、自我比况并自我排遣的作品。而在自我排解中,似乎还表现出一种自信、自豪,并颇带一点傲骨的韵致。“三人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苏轼一生至此已三次进入朝廷作皇帝的近侍之官了。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自登州太守以礼部郎中召回注京,迁中书舍人、任翰林学士知制浩兼侍读;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在杭州太守任时,又被改翰林学士承旨召还,除兼侍读;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又以兵部尚书兼差充南郊卤簿使自扬州召还,导驾景灵宫,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所以称“三人承明”。至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苏轼方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以上四次入朝出朝的这些官职,皆属“九卿”之位,故又可称为“四至九卿”。做了这么大的官,又频频出人朝廷,试问“书生”(苏轼自指),你有什么屈辱之处?又有什么荣耀和美名?真是自问得有理,也自问得无愧。如今,苏轼又忽被落两“学士”职贬知英州,一切都落得干干净净,这究竟是为了什么?“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苏轼经过剖心自思,终于找到了个中秘密:朝中那些“亲近宠贵,比于外戚”的金、张之氏,他们能够世世代代身服绮儒纨袴,冠戴貂尾缨饰,还不是由于他们会“笃敬寤主”、干些拍马逢迎的勾当吗?而自己呢?相较之下,却是“拙于谋身,锐于报国”,“赋性刚拙,议论不随”,“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而自己在武事上又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不会写些歌功颂德的辞赋献给皇帝,也不会用儒家经书去走送官的捷径。那真是活该如此,自作自受。这种自责自谴,如果说是自谦自卑,还不如说是苏轼刚强正直、嫉恶怨愤的品性表现。

  下片写自己的退隐志向。要像汉代蜀人严君平那样,在成都开个问卦店铺,自甘寂寞;或者像西汉末年的隐士郑子真那样“宕谷躬耕”,即使有炙手可热的权贵逼他出山,也决不屈从。词末苏轼倍发感慨:“寒灰炙手,人重人轻”,世间充满了令人沮丧的贫富贵贱的罪恶差别,应该像《鹤叹》寓言诗中的那只孤傲仙鹤一样:“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决然抛却尘世,去做一个“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的真正自我解放、无所牵挂、心中空寂无尘的人。

  全词豪气贯注,瘦硬隽拔,字锻句谏,逆挽顿挫,对比鲜明,波澜壮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170-1175

xíngxiāngzi··--shì

sānchéngmíngzhìjiǔqīngwènshūshēngróngjīnzhāngwándiāoyīnghànshìxiànmíngjīng

chéngdōubojūnpíngzhèngzizhēnyángōnggēnghánhuīzhìshǒurénzhòngrénqīngchúzhúgānxuéniànmíng

畏路风波不自难,绳床聊借一宵安,鸡鸣风雨曙光寒。
畏路风波不自难,绳床¹聊借一宵安,鸡鸣风雨²(shǔ)光寒。
译文:不以畏途风波为难,聊借绳床一夜安眠。鸡叫时风雨中曙光清寒。
注释:¹绳床:胡床,此指旅舍简陋的小床。²鸡鸣风雨:以鸡鸣风雨喻险恶处境。
秋草黄迷前人渡,夕阳红入隔江山。人生何事马蹄间?
秋草黄宵前人渡,夕阳红入隔江山。人生何事马蹄间¹
译文:秋草枯黄遮掩了往日渡口,渡口上凄迷一片;夕阳沉入了隔江的山后,红光染红了天。人生为什么要奔波不断?
注释:¹人生何事马蹄间:作者自注云:“用山巨源语”。山巨源对曹爽(曹操族孙)谋夺司马懿权之前已有所察觉,夜间惊起,劝友人不要继续在外旅行(“无事马蹄间也”)。

  这首小词写逆旅中寒起,对景生情,流露出旋归故里时的无限欣慰和由衷愉悦。

  文廷式在清末帝、后两党的斗争中,是坚定地站在“帝党”一边的,他支持光绪新政,多次上疏弹劾李鸿章等人,终于陷入了“群小侧目,中以蜚语,忧伤憔悴,自戕其生”(冒广生《小三吾亭词话》)的绝境。光绪二十二年(1896),早已对文廷式恨之入骨的慈禧太后下诏,将廷式革职,并称“永不叙用”。这首令词当是文氏被解职归里时的途中所作。

  词的上片全无一丝沮丧和凄凉。一个志图报国却被剥夺了参予政事权利的人,能做到锐志不减、锋芒不藏,不计较个人荣辱,泰然处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风波险恶的“畏路”之上,不自以为难,甘于淡泊清苦,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和勇气,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就中见出文廷式坚韧不拔的济世报国之忱。畏路,亦作畏途,指险情丛生的路途。《庄子·达生》:“夫畏涂(途)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戊戌变法”前后的政治局势,实不亚于《庄子》中的描述。变法失败之后,文廷式曾逃亡日本,否则恐难免死于非命。绳床,即胡床,这里借指旅舍中床铺之狭窄。鸡鸣风雨,语出《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世往往以风雨鸡鸣喻指险恶、严峻的社会环境。上片三句情由景生,格随情迁,慷慨苍劲之中见出作者心境人格。字少而意多,歌短而情长。

  下片前两句,写眼前景物:秋气清凉,草木凋零,回首日前经过之渡口,被淡烟雾霭所遮蔽;江对岸青山渐暗,一片晚霞将落。衰草凄迷,着一“黄”字;残照山色,拈一“入”字,皆见作者炼字创意之匠心,其感受是独特的。秋草夕阳,又不禁使人联想起思归,因古人多以青山和夕阳以衬托归隐。如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还有明杨慎《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秋草”句写回顾来路,渐行渐远,亦含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意,“夕阳”句言举首前程,家山在望,流露出一种暂时解脱的藉慰和欢愉,其心境颇类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不同的是陶诗解脱得似更彻底,而文词则欲脱而不忍,心情十分复杂。尤其是最后的一句,原词作者自注谓“用山巨源语”,意蕴更是深奥。山巨源,即山涛,晋“竹林七贤”之一。《晋书》中说他“为河内从事,与石鉴共住宿,涛夜起蹋鉴曰:‘今何等时而眠也!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日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君何虑焉?’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也。’”此后不久,曹爽等人谋夺司马懿权,被诛,并灭三族。(详《三国志·魏志·曹真传》)山涛在大事变前已有预感,远身避祸,并劝其友石鉴不要厕身其间,即是所谓“无事马蹄间也”。文廷式在词中借用这个典故,暗点出自己为李鸿章等人构陷,不得已而乞假南归的心情,同时,尾句与首句相呼应,写出了当时政治局势之严酷。

  小词虽是在特定环境中有感而发,却又深含着普遍性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坚韧精神和进取意识也足以使人感奋。朱孝臧评文词之“拔戟异军”、“兀傲故难双”,于此可见到一点消息。

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可惜倒红斜白、一枝枝。经宿雨、又离披。
留花不住怨¹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²。可惜倒红斜白³、一绪绪。经宿雨、又离披
译文:我欲将花挽留,使之不要离我而去,可是一阵风儿还是将花吹走了,我徒自埋怨花的无情,看南园的花飞花落,更增加了我恋恋不舍的缠绵情意。可惜那些倾斜的千姿百态的一枝枝鲜花,经过一夜风雨的侵袭,变得散乱凋零。
注释:凤衔杯:词牌名,柳永自度曲,《乐章集》注“大石调”。双调六十三字,上片五句四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¹怨:抱怨,怪罪于。²依依:留恋惜别的样子。³倒红斜白:向红花、白花倾斜。⁴离披:零乱不堪的样子。此指花落。
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
¹朱槛(jiàn)²,把³金卮(zhī)。对芳丛、惆(chóu)(chàng)多时。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
译文:我依靠在红色的栏杆上,手拿金杯,面对着南园被风雨侵袭过的花草,感慨惆怅不已。满园凋零的花草,本已让人惆怅,何况又想起往日的欢乐、今日的遗憾,阻挡住内心的期盼,剩下的只有不尽的思念。
注释:¹凭:倚着。²朱槛:红色的栏杆。³把:动词。握、持。⁴金卮:金制酒器。⁵惆怅:伤感、失意。⁶心期:心中所思念、爱恋的人。此指晏殊的亡妻。

  是词写相思。前阕伤春,首三句写“怨”:“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主人公面对南园,叹息无力将春花留住,伤春情绪依依,愁怨落花漫天飞舞。“依依”的怨情,真如飞花般撩乱。“可惜”直白抒情,“倒红斜白”,红花倒伏,白花歪斜,一片狼藉;“一枝枝”,数不清,全都这样,满目惨状。经昨夜的一场风雨,再次受到摧残,零落凋谢的样子,目不忍睹:“依依”言情绪;“枝枝”言规模;“倒”、“斜”言惨状;“经”、“又”言反复,将“怨”情融入落花场景,充分表达了伤春情怀。

  后阕抒相思之情。主人公凭靠朱栏,手举金杯,面对花残叶败的芳丛,惆怅经久不止。感情发展的脉络清楚,“惆怅多时”呼应“情绪依依”,渐进、发展到结尾,涌流而出:“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由暮春的落花起兴,言伤春之怀,言怀人之愁,结于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惜春词,它细腻地表现了由凋零的花草引发的旧欢新恨。词人对被风雨吹打落地的花叶充满了怜惜之情,这种情景最易勾起他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但终归徒然,故而又心生惆怅悲凄。无可奈何之际,只好独凭朱栏,以饮酒来稍作安慰,但新恨旧欢,总是遗忘不掉。表现了词人对人生那种无奈的又很痛苦的心理特征的深刻感悟。人生是痛苦的,但又必须坚持着度过。词人的心理非常细腻、敏感,对发生在世间的细微变化他都有清晰的描述。全词语言娴雅清丽,情绪抑扬婉转,写景中尽含情愫。

参考资料:
1、 单芳,晏殊珠玉词译评,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40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531页

fèngxiánbēi··liúhuāzhùyuànhuāfēi--yànshū

liúhuāzhùyuànhuāfēixiàngnányuánqíngdàohóngxiébáizhīzhījīng宿yòu

píngzhūkǎnjīnzhīduìfāngcóngchóuchàngduōshíkuàngjiùhuānxīnhènxīnkōngmǎnyǎns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