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烟树万山菁,泉冽潺湲弭客旌。已觉玄霜开玉液,却疑仙掌坠金茎。
千山烟树万山菁,泉冽潺湲弭客旌。已觉玄霜开玉液,却疑仙掌坠金茎。
云凝鸟道连峰碧,石咽龙津彻底清。执杓不妨频满腹,汉家久矣渴长卿。
云凝鸟道连峰碧,石咽龙津彻底清。执杓不妨频满腹,汉家久矣渴长卿。

gānquánjǐng--línzhēn

qiānshānyānshùwànshānjīngquánlièchányuánjīngjuéxuánshuāngkāiquèxiānzhǎngzhuìjīnjīng

yúnníngniǎodàoliánfēngshíyànlóngjīnchèqīngzhíbiāofángpínmǎnhànjiājiǔzhǎngqīng

李林蓁

李林蓁

李林蓁,罗定州西宁县(今广东郁南)人。明神宗万历间人。事见明万历《西宁县志》卷八。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几点疏雅誊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西楼下,何处玉骢骄?
几点疏雅誊(téng)柳条。江南烟草绿,梦迢迢。十年旧约断琼箫¹。西楼下,何处玉骢(cōng)²骄?
注释:¹琼箫:乐器。²玉骢:马的美称。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香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
酒醒又今宵。画屏残月上,篆(zhuàn)¹销。凭将心事记回潮。青溪水,流得到红桥²
注释:¹篆香:指盘香或香的烟缕。²红桥:与上句“青溪”相对映。
此词对景抒情,委婉含蓄。上片写雨眷柳条,江南草绿,十年旧约,玉骢何处?令人梦魂萦绕。下片写酒醒今宵,月上画屏,如潮心事,波翻浪回。“青溪水,流得到红桥。”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全词抒情细腻,景物美,意境亦美。

xiǎozhòngshān··diǎnshūténgliǔtiáo--zhāngjǐng

diǎnshūténgliǔtiáojiāngnányāncǎo绿mèngtiáotiáoshíniánjiùyuēduànqióngxiāo西lóuxiàchùcōngjiāo

jiǔxǐngyòujīnxiāohuàpíngcányuèshàngzhuànxiāngxiāopíngjiāngxīnshìhuícháoqīngshuǐliúdàohóngqiáo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
(yǎo)¹日西颓,漫漫长路迫²
译文:太阳在西方渐渐沉落,漫漫长路,依然不见他的踪影,心情越发焦急。
注释:南楼:始宁墅中一座住宅的门楼。迟:等待。¹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²迫:窘迫,着急。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登楼为谁思¹?临江迟来客。
译文:登上高楼是为了思念谁呢?是为了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前来赴约。
注释:¹为谁思:即思念谁。
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与我楼所期,期在三五夕¹
译文:与我分别的时候他和我约定,十五的晚上,要来看我。
注释:¹三五夕:十五日的夜晚。
圆景早己满,佳人犹未适。
圆景¹早己满,佳人²犹未适³
译文:今晚的月亮,早已圆满无缺,好友却迟迟没有前来赴约。
注释:¹圆景:月亮。²佳人:指友人。³适:来也。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
即事怨睽(kuí)(xié)¹,感物方²凄戚。
译文: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分手如今,望着孤零零的月儿,内心倍感忧伤凄切。
注释:¹睽携:分离。²方:常。
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
孟夏¹非长夜,晦(huì)²如岁隔。
译文:初夏的夜晚并不漫长,可太阳再次升起时,仿佛经过了一年时光。
注释:¹孟夏:初夏。²晦明:由黑暗到明亮,指一夜。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
瑶华未堪折,兰苕(tiáo)¹已屡摘。
译文:麻花依然含苞未放,兰草的花,却已屡屡采摘。
注释:¹瑶华、兰苕:皆指香花美草。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
译文: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
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
搔首¹访行人,引领²冀良觌(dí)³
译文:我焦躁不安,向行人打听你的消息,翘首等待,希望能与你欢乐相会。
注释:¹搔首:爬弄头发,表示焦急。²引领:伸长颈项。³良觌:欢乐的会见。觌,相见。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写迟客不至的失望,通过回想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与友人会面,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中间八句为第二部分,大量引用《楚辞》中的典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也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写自己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首诗用典故很多,切对人物心理变化写的非常细腻、深情。

  “杳杳日西颓,漫漫长路迫。”这两句是化用刘向《九叹·远逝》:“日杳杳以西颓兮,路长远而窘迫。”是说落日西沉了,而行人还困于漫漫长途。“杳杳”、“漫漫”两个叠词虽是描状客体,却也传达出主体那种莫可如何的惆怅。起句从傍晚写起,那么读者不难想像整个白天如何。

  “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这两句自问自答,点明题意。下面转入回想:“与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圆景早已满,佳人犹未适。”回想与友人分别时,约定在十五会面,现在十五早已过去,怎么还不来呢。“期在三五夕”,月亮最圆、月色最好时会面,那情景该多美。设想的美更反衬了今日失望的深,“早”、“犹”呼应,传出他深深失望之情。

  上面可以说是写迟客不至的失望,下面八句写与友人分别以来的情怀。

  “即事怨睽携,感物方凄戚。”“即事”、“感物”为互文,就是遇到事物皆有感触,比如心中的不如意、物候的变化等。这两句也就是说,别后以来时时事事都觉着不愉快。“孟夏非长夜,晦明如岁隔。”这里是化用《九章·抽思》:“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是说初夏夜晚并不长,但在他看来好像一夜就是一年似的。上两句说别后无时不愁苦,这两句只写出夜晚的感受,是以少总多、举一斑而知全豹的笔法。

  “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瑶华”、“兰苕”皆香花美草,古人常摘取它们赠给远方朋友以为问候,如《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些语句跟这两句诗相似。“瑶花”,据说即麻花,孟夏时它还未开,而“兰苕”春天就已滋荣了,所以说:“瑶华未堪折,兰苕已屡摘。”不能折也好,多次摘也好,都说明他常常想给予朋友以美好的祝愿。

  但是,“路阻莫赠问,云何慰离析?”意谓:道路阻隔,音问不通,怎么能安慰离居的友人呢?这几句不仅表现了对友人入骨的思念,还表现了对友人一种温情的体贴,虽然自己是愁苦煎迫,但还想通过赠问,让友人得到慰解。这是相怜相惜的纯真友情。

  最后两句:“搔首访行人,引领冀良觌。”《诗经·静女》有“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话。这两句说,他在焦急地询问友人的消息,企望着能与友人欢乐相会。这里的“搔首”、“引领”是两个细节,将他“望”的情态写得更逼真、更鲜明了。从结构上说,开始写“望”,中间写“想”,这里又是写“望”,是个回应,显得很是紧凑。而中间的“想”又是从失约推开,写到别后的思念,顺序井然。这都见出谢灵运作品精于结构的特色。

  这首诗化用典故很多,细究起来,几乎每句都有出处,而以用《楚辞》的地方最多。《楚辞》多景物描写,多用比兴(尤其是兴),谢灵运的作品亦复如此,加之作者心情也常感悒郁,自然就会较多袭用《楚辞》语句了。但这首诗,并不给人饾饤生硬的感觉,正如方东树所言,他的用典“见似白道”(《昭昧詹言》卷五)。这也是他的高妙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82-683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¹阴。
译文:天寒地冷风雨交加,天气阴暗楚城一片苍茫。
注释:¹楚城:楚王城,湖北秭归屈原故里(湖北宜昌)。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一尊广陵¹酒,十载衡阳²心。
译文:还记得我们曾在广陵开怀畅饮,在衡阳倾心交谈,尊经意间,已成为过往。
注释:¹广陵:古代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²衡阳:湖南中南部,衡山之南。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译文:人生的祸福尊可预料,悲欢离合又怎能确定?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译文:今天的相逢后就是长久的别离,即使以后会见面,尊如珍惜今日的相聚。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译文:朋友啊,虽然身在遥远的江海,但我们的内心却牵挂着朝廷,如同云海紧紧地连接着京城。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駸。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qīn)(qīn)
译文:一旦出仕,一定致力于建功立业,策马扬鞭,骏马奔跑地多么迅疾!

biéliú--wángchānglíng

tiānhángèngcāngmángchǔchéngyīnzūn广guǎnglíngjiǔshízàihéngyángxīn

zhàngliàobēihuānxúnxiāngféngchéngyuǎnbiéhòuhuìjīn

shēnzàijiānghǎishàngyúnliánjīngguóshēnxíngdānggōngqīnqīn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译文: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¹黄花²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译文:秋景秋声都那么悲凉,促动游子思归的心。四处漂泊,又加上离愁时时压着心头。当初分别时曾相约在秋天菊花盛开时重逢,然而年年辜负了这约会的日期,无法相见。遥想在那深深的庭院里、重重的帘幕内,对方一定不知怎样地在忍受着这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寂寞。
注释:¹孤负:辜负。²黄花:菊花。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风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此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风愁不管人飘泊”。风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风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风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此篇以直笔写游子风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落叶萧萧¹淮水长,故园²归路³更微茫
译文:秋夜落叶萧萧,江潮滚滚,我行进在回归故园的路上,因目迷心乱而前路茫茫
注释:客中:指于京都金陵任职。¹萧萧:象声词,这里是草木摇落声。²故园,故乡。³归路:回去的路。⁴微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一声新雁¹三更²雨,何处行人³不断肠
译文:在这半夜三更的沥沥细雨中,突然听得一声鸿雁啼叫怎么能不叫行路之人断肠流泪呢?
注释:¹新雁:初来的雁。²三更:半夜时分,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³行人:出门在外的人。⁴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这首诗诗前两句写悲凉的秋景,后两句写作者因回家路漫漫而悲伤的感交集,柔肠寸断的心情。这首诗因情会景,复因景生情,进而以景显情,将诗人欲归乡不得,极其凄清冷寂的心境渲染淋漓尽致。

  首句化用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合二为一。杜诗作于四川夔州,袁诗作于南京,但都在长江边,情境俱切。

  在这句所写的萧瑟景象中,已透出伤感的气氛,接着点出伤感的原因:“故园归路更茫茫”。“更”字比较的基础是前句的“江水长”。长江滔滔数千里,在南京一带,江面辽阔迷茫。而回到故园的道路,比它更为漫长,渺渺不可见。细心的读者马上会发现:从南京到松江,道路算不得太远,交通又十分方便,这样说是不合道理,但正是从这不合理的表述中,隐约透露真情。原来故园隔绝的原因,并不是天遥地远,而是身不由己,羁縻朝廷。况且又处处危险,弄不好就要送命。这样的处境中,遥望归乡之路是“茫茫”无尽头,此意闪烁,一点即止,下面转写,“夜坐”情怀。

  在思乡的焦虑中,听到南飞雁群的鸣声,想到人竟不如雁儿自由,可以往来高空,无所阻遏。说“一声新雁”,是突出心理的敏感,也就表现出思归的急切。但终究是无可奈何,长夜枯坐,不能入眠,听那淅淅沥沥的秋雨,飘洒到三更。不用多说,“三更雨”已经从侧面描绘出诗人百无聊赖的、沉闷的心情。结句不从第三句直接引申,作深一层的抒发,却眺开一步,说此情此景,令离乡之人,无不哀痛欲绝。这也是吞吞吐吐的笔法,避免对自身的境遇,切入太深。同时也隐含世路崎岖,伤心非我一人的意思。

  这诗字面很陈旧,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少新意。但仔细地读,才感觉到种闪闪烁烁,欲说还休的沉痛,表述其实是很用心。选用陈旧的语言、意象,只是要把某些尖锐的情绪掩盖起来。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309页

zhōngzuò--yuánkǎi

luòxiāoxiāohuáishuǐzhǎngyuánguīgèngwēimáng

shēngxīnyànsāngèngchùxíngrénduànch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