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同官后,于今又几年。相逢真偶尔,分手各依然。
一自同官后,于今又几年。相逢真偶尔,分手各依然。
旧事凭谁问,新诗觅雁传。天涯不可极,烟雨过前川。
旧事凭谁问,新诗觅雁传。天涯不可极,烟雨过前川。

zhōuníngsūntíngzhāocān--zhāngníng

tóngguānhòujīnyòuniánxiāngféngzhēnǒuěrfēnshǒurán

jiùshìpíngshuíwènxīnshīyànchuántiānyānguòqiánchuān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
胜地初相引,余行得自娱。
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
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
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
细草称偏坐,香醪懒再酤。
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醉归应犯夜,可怕李金吾。

péijīnhuāxiàyǐn--

shèngchūxiāngyǐnxíngjiànqīngchuīniǎocuìsuíshùhuā

cǎochēngpiānzuòxiāngláolǎnzàizuìguīyīngfànjīn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云锁嫩黄¹烟柳²细,风吹红蒂(dì)³雪梅残
译文:烟雾笼罩着树林,柳树垂着嫩黄的细枝;春风吹起花朵的根蒂,连红梅也在不断凋零。
注释:¹嫩黄:指柳色。²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³蒂:根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⁴残:凋零。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光景不胜闺阁恨¹,行行坐坐²黛眉³(cuán)
译文:风光明秀,引起了女子无限的闺阁怨情,她空虚无聊,行坐不安,秀丽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注释:¹“光景”句:意思是风光明秀,而引起了无限的闺阁怨情。光景,风光景色。闺阁:代指女子。²行行坐坐:空虚无聊,行坐不安。³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⁴攒:聚集,这里指皱眉。

pāimán··yúnsuǒnènhuángyānliǔ--yánxuǎn

yúnsuǒnènhuángyānliǔfēngchuīhóngxuěméicán

guāngjǐngshèngguīhènxíngxíngzuòzuòdàiméizǎn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暮持筇(qióng)¹竹杖,相待虎溪头²
译文:傍晚拿着筇竹手杖,在虎溪头等人。
注释:¹筇:筇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²虎溪头:相传晋慧远法师居庐山东林寺,送客不过溪,过此,虎辄号鸣,故名虎溪。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催客闻山响¹,归房逐水流。
译文:催促游客快点走,听到了山的回响,借住的山房傍着水流。
注释:¹山响:山谷的回声。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野花客发好,谷鸟一声幽。
译文:野花一丛丛地开得灿烂,谷鸟偶尔在一片幽寂中鸣叫一声。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译文:夜晚在空旷寂寥的林子里坐着,吹着那寒凉似秋风的松风。

  此诗题中“感化寺”之名尚存争议,宋蜀本作“感配寺”,清赵殿成《王右丞诗集笺注》作“感化寺”,《文苑英华》作“化感寺”。在唐代其他人的著作中记载,终南山有感化寺:“邀至京师,游于终南化感寺”(严挺之),《旧唐书》也记载有“蓝田化感寺”之名。 王维与裴迪一起到感化寺游玩并且拜访昙兴上人。

  此诗前四句描写爬山的行迹:拿什么登山装备、在哪里会合、山中行进、住宿地点,诗歌前四句大体内容如此,但若如此翻译,则恰恰把诗句的精妙处完全错过了。前四句平平敷写中传达出一种游兴。诗人兴致浓厚,“相待”表现出诗人游兴大发,远远将同伴甩在后面。“催客闻山响”一句,仿佛让读者看到一个兴奋的游人,对着山峰玩着回声游戏,顺带嘲弄一下朋友。住宿的山房伴着清幽的小溪,虽然第四句仍然描写动态的流水,但已经为下文对幽静山景的描写作了铺垫。

  诗歌第六句“谷鸟一声幽”,以一声鸟鸣突出山谷幽静,笔法巧妙。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已经巧用“一声”,以此为诗歌增加诗趣。“望枝疑数处,寻空定一声”(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萧统《有所思》)都写得颇有趣味。王维长于以动衬静,“谷鸟一声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的手法颇为相近,而各自贴合各自诗境。中晚唐的诗人常常学习前人这种写法,如卢仝《掩关铭》“不如掩关坐,幽鸟时一声”。可见王维作诗既善于学习前人,又启发了后人的诗思。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
山路欹(qí)¹石磴(dèng)²³,不愁行苦苦相思。
译文:山路崎岖,石阶陡险,行路艰辛,思念更苦。
注释:子安:李亿,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进士科的状元 ,曾任补阙之职。鱼玄机大约十五岁时为其妾,十七岁时被弃。¹欹斜:倾斜不平。欹,同“攲”。²石磴:山路的石级。³危:高耸陡险的样子。⁴行苦:《名媛》作“行路”,旅行的艰苦。
冰销远硐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
冰销苦硐(dòng)¹²清韵³,雪苦寒峰想玉姿
译文:你似那远涧冰消,清韵悠扬,又似远山雪盖,玉姿婀娜。
注释:¹硐:两山之间的流水。²怜:喜欢。³清韵:清脆悠扬的声音,比喻情人的声音。⁴玉姿:洁白如玉的姿容,比喻情人的容貌。
莫听凡歌春病酒,休招闲客夜贪棋。
莫听凡歌¹春病酒²,休招闲客³夜贪棋
译文:不要听那俗歌,不要饮酒沉醉,不要邀请闲客,夜夜贪恋下棋。
注释:¹凡歌:指民间流行的庸俗的情歌。²春病酒:即病春酒。春酒,酒名,指春时怍,至冬始熟的酒。病,指喝酒过度。³闲客:空闲无事的客人。⁴贪棋:过分喜好下棋,时间拖得太久。
如松匪石盟长在,比翼连襟会肯迟。
如松匪石¹²长在,比翼³连襟(jīn)会肯迟
译文:你我的盟约就像松树一样坚定,坚信你我当如比翼鸟长相聚、不分离,比翼连襟之期是不会很远的了。
注释:¹如松匪石:这里比喻对爱情的坚贞。匪石:匪,同“非”。不同于石,比喻意志坚定,不可转移。²盟:指夫妻二人立下的相亲相爱,永不分离的誓言。³比翼:传说有比翼鸟,总是两鸟并列而飞,常以喻夫妻或恋人形影不离。⁴连襟:喻心心相连,彼此知心。襟:指代胸怀。⁵肯迟:哪里肯迟延。肯,怎么能。
虽恨独行冬尽日,终期相见月圆时。
虽恨独行冬尽日¹,终期²相见月圆时。
译文:离别是暂时的,随着时光流逝,冬去春来,你我还会在花好月圆之时破镜重圆、相爱如初。
注释:¹冬尽日:腊月将尽的时候。²终期:最终希望。
别君何物堪持赠,泪落晴光一首诗。
别君何物堪¹持赠²,泪落晴光一首诗。
译文:离别时,何物可作为赠品,只能以一首诗表达心中的悲伤,泪水在晴朗的阳光下滑落,化作了这首诗。
注释:¹堪:值得。²持赠:拿来送人。

  该诗七言排律,历来作者罕传,唐人也不多作,号称集大成的杜甫也只三、四首,玄机此诗却也堪入作者之林

  冬已尽,春将归,诗人独行于陡峭难行的山道上,看到那泉声泠泠的溪涧,白雪皑皑的苦山,不禁联想起丈夫子安清俊的仪容、魁梧的身姿。于是,诗人以诗代书,写下了这封“情书”,侧面反映出了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多才女子的痛苦遭遇和凄凉心情。

  首联开门见山,写了一个出家为道的女子的相思之苦。起句写崎岖不平的山路,高耸入云的磴级,为次句的“行苦”作铺垫。“相思苦”不仅使用了衬托手法,而且通过句内顶真更加强了相思苦况的表达,成为贯穿全诗的感情线索和结构枢纽。对于一个女道士来说,山路之险峻已经是够艰苦的了,但诗人并不以此为苦,而是“苦相思”。诗人把对子安的相思之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突显出来。

  次联诗人紧扣“相思”二字,从眼前之景写起,直抒胸臆。诗人触景生情,回忆了丈夫的音容,自然转入“相思”主题。以“冰销苦碉”和“雪苦寒峰”来比喻子安的清韵玉姿,既表现了诗人对子安的时时不忘,更写出了子安的情韵风度,体现诗人不凡的想象力,也让人体会到其对丈夫的挚爱深情。“清韵”即情韵,既是谐音,又语意双关。这两句神驰思飞,乍看写景,实则言情,融情于景,以景传情,是诗人心中隐情的真实流露,也是对“春情”的具体描绘,形象鲜明,光彩照入,是全诗精华之所在,对仗工稳,用典艳秀,才媛功力,于此可见。

  三联承上而来,从爱怜出发,写了对丈夫的关心和劝戒。诗人絮絮叨叨的嘱咐,殷勤致意,体贴入微,关心备至。既劝子安“莫听凡歌”,切忌“病酒”;又提醒其“休招闲客”,不要“贪棋”。这既可以看出往日夫妻的情深,也可以看出今日身分两地诗人对子安的挂念以及对其乐而忘情的担忧,也正由于有这样的担忧,才有了对昔日盟誓的回忆和对他日重逢的期盼。

  四联直摅胸臆,使感情达到高潮。“如松匪石盟长在”写出了诗人对子安表白如松柏长青、比石头更坚定的盟约长期存在,当年的海誓山盟还响在耳边。“比翼连襟会肯迟”,写出诗人坚信自己跟子安当如比翼鸟长相聚、不分离,比翼连襟之期是不会很苦的了。

  五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幻想,水到渠成。离别是暂时的,随着时光流逝,冬去春来,还会在花好月圆之时破镜重圆、相爱如初的。然而, “终期相见”,未必能见, “月圆”之时,遥遥无期。所以,这只不过是这位痴情女子美好的憧憬而已,可见她的“相思”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着迷程度 ,这一句将诗人执着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末联关锁全篇,诗人决定把以上一切思念、爱怜、关怀、担忧、渴望之情,亦即一片痴情,统统和泪写入这首情诗,寄赠子安。“泪落晴光”,造语别致,内涵丰富。“泪落”是感情激动的表示,同李清照一样,李清照在写诗之前也是“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晴光”更具情态,眼泪夺眶而出,泪花捧在眼边,晶莹透亮,宛如晴空之夭光,这就把一个黯然伤神、幽柔钟情的女子的形象,如同雕塑一般地刻画出来,风流情韵,令人动容。与丈夫分别后,最值得相赠的东西就是诗人饱含泪水写的这首诗,到此珠圆玉润,圆满完成整首诗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全诗气局严整,思致绵密,述事陈情,从容流走,丝毫不露铺叙、转折、过接之迹,胡应麟在谈到七言排律时曾有“唐惟女子鱼玄机酬唱二篇可选,诸亦不及”(《诗薮》)之说,在男尊女卑的文学界,此类评价足见鱼玄机作品功底之深。

参考资料:
1、 陈文华撰.梦为蝴蝶也寻花:李冶、薛涛、鱼玄机诗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05月第1版
2、 杨辇中 杨实诚.爱情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3、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410页
4、 张晓希等著.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06:第158页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人言百果¹中,唯枣凡²且鄙³
译文: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注释:¹百果:泛指各种果树。²凡:平庸,寻常。³鄙:粗俗,鄙陋。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皮皴(cūn)¹似龟(jūn)²,叶小如鼠耳。
译文: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注释:¹皴: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²龟手:冻裂的手。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胡为¹皴自知,生花此园里。
译文: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注释:¹胡为:何为,为什么。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岂宜遇攀玩,幸¹免遭伤毁。
译文: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注释:¹幸:侥幸,幸而。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二月曲江头,杂英¹红旖(yǐ)(nǐ)²
译文: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注释:¹杂英:各色花。²旖旎:柔美的样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mó)¹对西子²
译文: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注释:¹嫫: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²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东风皴择木,吹喣(xǔ)¹长未已。
译文: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注释:¹吹喣:吹吁,呼气。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¹理。
译文: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注释:¹生生:孳生皴绝,繁衍皴已。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寄言¹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译文: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注释:¹寄言:传话。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爱绕指柔¹,从君怜柳杞(qǐ)²
译文: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注释:¹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皴易折断。²柳杞:泛指柳树。杞,柳的一种,也叫红皮柳。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求悦目艳,皴敢争桃李¹
译文: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注释:¹“君求”二句:意为枣树自惭形秽,皴敢与桃李相争。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君若作大车,轮轴¹材须此。
译文: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注释:¹轮轴:车轮与车轴。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树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像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的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因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的际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绕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那是很奇特的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丑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人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的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绕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诗人说:“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么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文那种舒缓的节奏。诗人先柳杞后桃李,将人的视线引开,然后陡然一转,如飞瀑直下,惊心动魄,点出全诗的主题。

  既出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惊叹之余,又反思前文,顿悟柔顺的柳杞,娇艳的桃李,实在是徒具外表,不足大用,而外平凡却质地坚密。枣树才是真正能担负重任的伟材。

  与白居易的众多咏物诗一样,这首诗也蕴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叹身世,或在哀怜同道,或指讽权贵阀阅,或存心帝王回顾,或在演绎诗人对人生的观察,或兼而有之。就诗歌自身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抒发一种对人们屈没贤材,争逐虚名的不满与愤慨,并劝谕执政者能明察贤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轮轴之材,肩负起治国的重任。这是一首哲理诗。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它生在繁花似锦的杏园中,更令游春之客鄙弃。诗人的价值观却与众不同,认为枣树虽然不如柳杞柔可绕指,不如桃李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成功的。从总的结构上看,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欲取先与的写法,即所谓“卒章显志”。这种结构在讽谕诗中多有使用。其次是采用对比手法。全诗不仅有同物的对比,如柳杞桃李与枣树的对比,嫫母与西施的对比,也有物与景的对比,如枣树与杏园的秀丽、与曲江池的旖旎风光的对比,也有自身的对比,如枣树外貌的丑陋与内在秀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枣树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这首诗除了具有平淡浅易的特色外,还具有用字精确、刻画细致等特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