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承苍汉,空蒙生紫烟。登临飞鸟上,望到夕阳边。
突兀承苍汉,空蒙生紫烟。登临飞鸟上,望到夕阳边。
气接云林洞,光涵月涧泉。香炉峰下景,同此类超然。
气接云林洞,光涵月涧泉。香炉峰下景,同此类超然。

mèngzhāngshānjǐngyāntái--zhāngníng

chéngcānghànkōngméngshēngyāndēnglínfēiniǎoshàngwàngdàoyángbiān

jiēyúnlíndòngguānghányuèjiànquánxiāngfēngxiàjǐngtónglèichāorán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取富贵青蝇竞血¹,进功名白蚁争穴²。虎狼丛³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¹⁰也!
译文:谋取富贵就像苍蝇争着舔血,追逐功名就像一群白蚁争夺蚁穴。这种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还争什么长短优劣?人生短暂,青春易逝,如果执迷不悟,到头来不过成了别人的话柄而已。
注释:双调:宫调名,为元曲常用宫调。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全曲七句六韵。¹青蝇竞血:苍蝇在争着啄血。比喻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丑恶。²白蚁争穴:像一群蚂蚁在争洞穴。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言槐安国与檀萝国为了争夺蚁穴,大动干戈,死者无数。³虎狼丛:喻险恶的官场。⁴甚日:何日。⁵彻:完毕。⁶人我场:相互争夺的人世间。⁷慢:与“漫”“空”同义。⁸傍人:旁人,他人。⁹咫尺韶华:指时光短暂。¹⁰去:过去,消逝。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人生只合梁园¹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yān)(zhi)²雨。说宣和³锦片繁华,辇(niǎn)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¹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²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³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⁴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⁵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⁶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⁷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白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骑安置瀼西头。
有客乘舸(gě)¹自忠州,遣骑安置瀼(ráng)西²头。
译文:有客人乘船从忠州来,派人骑马把客人安置在瀼西草堂。
注释:¹舸:船。忠州,今重庆忠县。这句写吴郎。²瀼西:在今奉节城外的梅溪河之西。
古堂本买藉疏豁,借汝迁居停宴游。
古堂¹本买藉疏豁(huò)²,借汝迁居停宴游。
译文:草堂本来是用来消遣的,现在借你搬迁,我停止了宴会出游。
注释:¹古堂:指瀼西草堂。²藉疏豁:因为这里宽敞明亮。
云石荧荧高叶曙,风江飒飒乱帆秋。
云石¹荧荧高叶曙(shǔ),风江飒飒乱帆秋。
译文:云石之间,光彩闪动,高叶当曙;江风飒飒,乱帆涌动,秋色肃森。
注释:¹云石:高耸入云的山石。一说为云彩和山石。
却为姻娅过逢地,许坐曾轩数散愁。
却为姻(yīn)(yà)¹过逢²地,许坐曾³散愁。
译文:草堂现在已成了和姻亲往来的地方,可允许我闲坐散愁吗?
注释:¹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²过逢,犹过从。³曾:同“层”。⁴轩:这里指房屋。层轩指多层的带有长廊的敞厅,泛指高屋。⁵数,数次。顾宸注:此本公(指杜甫)堂,与坐轩而散愁,反问吴见许,此相谑之词也。
此诗当为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当时杜甫56岁。“简”是信件,这一首诗也是一封信。吴郎,即吴南卿,是来自忠州的一位“司法”(州政府的军事参谋),是杜甫的晚辈姻亲,暂住夔州,与杜甫关系很好。杜甫在夔州有两处住宅,一处是靠近市区的瀼西草堂,一处是在东屯农庄的茅屋。平时他居住在瀼西草堂,当时是秋天,杜甫负责管理一百顷公田,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杜甫搬到了位于白帝城东十余里的东屯。搬家后,将瀼西草堂借让给吴郎住(有《自瀼西荆扉且移东屯茅屋四首》记其事)。仇兆鳌注:“此章为吴郎借居而作也。乘舸而至,遣骑往迎,见宾主之情。昔藉疏豁,今停宴游,以借居故也。五六,疏豁之景。七八,迁居后事。”整首诗记述的是吴郎到来前后的情事。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三岔(chà)驿¹,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zhāo)暮。
译文:三岔驿站,十字路口,北去南来多少个日日夜夜。
注释:¹三岔驿:在今陕西凤县南,为当时川陕要道。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朝见扬扬拥盖¹来,暮看寂寂²暮车去。
译文:早晨可见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晚上看着灰心丧气地赶着车回去。
注释:¹盖:车盖。此句指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²寂寂:失意的样子。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今古销沉¹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²树。
译文: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消失在名利中,不变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
注释:¹销沉:消逝,消失。²短亭、长亭:秦汉时于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长亭,供行人休息。

  诗人借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诗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讽刺官场上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指出宦海风波,瞬息万变,仕途多艰,险恶丛生,对现实有着较清醒的超脱态度。全诗选材新颖,意蕴深远。

  诗的前三句写三岔驿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驿作为历史见证的特殊身份。三岔驿地处十字路旁,南来北往、东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经过。正因为它四通八达,当云贵的交通枢纽,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多少年来一直检阅着从这里经过的游宦商旅、农夫樵子、野叟渔翁。“几朝暮”犹言经过了多少朝朝暮暮。“几”,不定数词,因其不定,无法说清,才更显示其时间之长久,历史之深远。因而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所见到的人世沧桑也才无法计算清楚。

  四、五句紧承前面,述说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就官场浮沉这一点所见到的情景。“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才见那些得官者得意扬扬,不可一世,喽哕成群,拥盖上朝。“盖”,本指车的帷盖,此处以乘具代人,指代驷马高车、前呼后拥、骄横跋扈的官场新贵。“暮看寂寂回车去”是写傍晚就见他们丢官缴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头丧气,惶惶若丧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扬扬”指志得意满、趾高气傲、昂首挺胸、盛气凌人的样子;“寂寂”指气沮志丧、委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见人的狼狈形象。这两个反义的重叠词,写尽了官场中得意与失意时判若两人的精神面貌,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足见官场倾轧之厉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风波之险恶。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诗人对那些蝇营狗苟、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指出他们趋炎附势、鲜廉寡耻、丧尽天良,虽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另一方面,诗人在这里也隐约暗喻着为官难,为清正廉明之官更难的慨叹。诗人忠心耿耿,却反而被谪远戍,永无还期。这两句又未尝不是对自己这种不平遭遇的牢骚怨愤之词。

  最后两句用达观的眼光说世态,以出世的语气论人生,说理深透,议论有力。现在和过去,甚至包括将来,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统统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只有眼前这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木能与天地共存。长亭、短亭,为互文,即长亭的流水、长亭的树,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树。这两句既有鞭挞、讽刺,也有顺乎自然、无欲无求之意。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471-472页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水涵(hán)¹,山照市。西汉二疏²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译文:海州碧水连天,青山耸立。这里是西汉二疏的故乡。居海州几年,你白发新添,却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你留下的深恩厚义啊。
注释:孙巨源:孙洙,字巨源,苏轼同僚。¹涵空:指水映天空。 ²西汉二疏:即疏广、疏受,两人位叔侄,皆东海(海州)人。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chá)¹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²行不归。
译文:大海的最东边,大山的尽头,自古就有人乘槎到天河。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你却未有归期,让人惆怅。
注释:¹槎:即乘槎。²使君:此处指的是孙巨源。

  词的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词的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