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云秋雨晴,群山涤翠群峰明。天光下际泽气隐,一碧万仞青螺横。
秋风吹云秋雨晴,群山涤翠群峰明。天光下际泽气隐,一碧万仞青螺横。
山高石峻无蘼草,桂馆兰房净如扫。振谷天球练瀑飞,障林霜锦丹枫绕。
山高石峻无蘼草,桂馆兰房净如扫。振谷天球练瀑飞,障林霜锦丹枫绕。
采蘋谁汎小兰舟,急水回塘不自由。云端笙鹤来何晚,涧底荆薪人白头。
采蘋谁汎小兰舟,急水回塘不自由。云端笙鹤来何晚,涧底荆薪人白头。

céngluánqiūwèizhū--zhāngníng

qiūfēngchuīyúnqiūqíngqúnshāncuìqúnfēngmíngtiānguāngxiàyǐnwànrènqīngluóhéng

shāngāoshíjùncǎoguìguǎnlánfángjìngsǎozhèntiānqiúliànfēizhànglínshuāngjǐndānfēngrào

cǎipíngshuífànxiǎolánzhōushuǐhuítángyóuyúnduānshēngláiwǎnjiànjīngxīnrénbáitóu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lóu)(hāo)¹满地芦芽²短,正是河豚(tún)³欲上时。
译文: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¹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²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³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⁴上:指逆江而上。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两两归鸿¹欲破群²,依依³还似北归人
译文: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注释:¹归鸿:归雁。²破群:离开飞行队伍。³依依:不舍之貌。⁴归人:回家的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遥知朔(shuò)¹多风雪,更待²江南半月春。
译文: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²更待:再等;再过。

  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其二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其创作水平也是很高。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拟人化,给北去大雁赋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429-430 .
2、 钱钟书 .宋诗选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17

huìchóngchūnjiāngwǎnjǐngèrshǒu

shì sòngdài 

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 chūnjiāngshuǐnuǎnxiānzhī 
lóuhāomǎnduǎn zhèngshìtúnshàngshí 

liǎngliǎngguīhóng鸿qún huánběiguīrén 
yáozhīshuòduōfēngxuě gèngdàijiāngnánbànyuèchūn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中秋饮酒将旦¹,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²赋。
注释:¹将旦:天快亮了。²《天问》体:《天问》是《楚辞》篇名,屈原作,文中向“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用《天问》体即用《天问》的体式作词。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可怜¹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²?是别有³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héng)不嫁谁留?
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如果不是嫦娥“嫁”了过去,那么是谁留在月亮上?
注释:¹可怜:可爱。²悠悠:遥远的样子。³别有:另有。⁴光影东头:月亮从东方升起。光影:指月亮。⁵天外:指茫茫宇宙。⁶汗漫:广阔无边。⁷送中秋:送走了中秋明月。⁸飞镜:喻明月。⁹妲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嫦娥。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月何渐渐如钩?(月何 一作:云何)
¹经海底问无由²,恍(huǎng)(hū)³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qióng)。虾(há)(má)浴水,问云何¹⁰玉兔¹¹解沉浮¹²?若道¹³都齐无恙¹⁴,月何渐渐如钩¹⁵
译文: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注释:¹谓:据说。²问无由:无处可询问。³恍惚:模模糊糊、隐隐约约。⁴长鲸:巨大的鲸鱼。⁵纵横:横冲直撞。⁶玉殿琼楼:代指月亮。神话传说云月亮中有华丽的宫殿名广寒宫。⁷虾蟆:蛤蟆。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⁸故:本来。⁹堪:能够。¹⁰云何:为什么。¹¹玉兔:传说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¹²解沉浮:识枷生,会游泳。¹³若道:假如说。¹⁴无恙:安好,无损伤。¹⁵渐渐如钩:圆月慢慢变成弯月。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lánhuāmàn ·liánjīnyuè

xīn sòngdài 

zhōngqiūyǐnjiǔjiāngdàn wèiqiánrénshīyǒudàiyuèsòngyuèzhě yīnyòng tiānwèn  

liánjīnyuè xiàngchù yōuyōu shìbiéyǒurénjiān biāncáijiàn guāngyǐngdōngtóu shìtiānwàikōnghànmàn dànchángfēnghàohàosòngzhōngqiū fēijìnggēnshuí héngéjiàshuíliú 
wèijīnghǎiwènyóu huǎngshǐ使rénchóu wànchángjīng zònghéngchù diàn殿qiónglóu kānshuǐ wènyúnjiěchén ruòdàodōuyàng yuèjiànjiàngōu  (yuèzuò yún )

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闷来弹雀,又搅破、一帘花影。谩试著春衫,还思纤手,薰彻金炉烬冷。动是愁多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想旧日沉腰,而今潘鬓,不堪临镜。
重省。别来泪滴,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翼不来,马蹄轻驻,门闭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此词以真挚的情感,倾诉了作者对侍妾的一往情深。词之上片实写作者怀人,下片设想侍妾怀己,这一结构,不仅使思念者与被思念者更加接近,相互映衬下情感的力度、深度愈大,而且虚实相间,增加了可读性。表情达意方面,此词采用层层翻入法,将缠绵而复杂的情感抒写得委婉细腻,入木三分,荡气回肠。   起首三句,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深挚的怀人之情。勾勒出侍妾去后词人愈思念愈绝望的痛苦心境。“漫试”三句,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同侍妾日常相处时的绵绵情意,反映了作者由于失掉她而动辄生愁、如之奈何的苦楚。“新来手病”,一方面承以上各句,说无休无止的苦苦思念使词人积忧成疾,另一方面又启以下三句,说昔日的消瘦(沈腰)依然,如今的发白(潘鬓)新添,以至于“怎堪临镜”——因怀念别人而生病,致使形态容颜都变了样子,自然都是感情真挚的表现。

  词的下片,转从侍妾怀己方面抒情。过片三句是当时诀别,她的痛泪洒罗衫,想是至今还没有干。

  以下三句,又再悬想而今,她为了恋念词人的缘故,成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几句用细节和情态的描写,勾画了一个相思女子的形象。其中“长托春酲未醒”一句最妙“:分明是”为我厌厌“,可是不能吐露,只能”长托春酲未醒“用春来病酒的理由来掩饰。这种欲说还休爱情,同样是最炽烈最痛苦的。再说,既然托辞”春酲“,则侍妾借酒消愁的情状亦可知。”雁足“以下三句写女主人公对会面的希望而又失望的心情:”雁足不来“说信也没有,”马蹄难驻“说人也不来。门庭寂寂,芳景如斯,空生怅望而已。

  综上,词之上片写作者怀人,情绪是绝望的,所以他连报喜的灵鹊也弹驱;下片写侍妾怀己,却仍有无穷的痴想,因而尽管“雁足不来,马蹄难驻”,女主人公却依旧“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上片的绝望之情与下片的痴想,从不同侧面抒写了主人公对伊人的一往情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词虚实结合,想象丰富,结构严整,文笔生动,情感深挚,表现技巧高超,把怀人的情绪表达得感人至深,爱情词、怀人词中堪称佳作。

zhuǎndiàoèrlángshén

shēn sòngdài 

mēnláitánquè yòujiǎo liánhuāyǐng mánshìzhuóchūnshān háixiānshǒu xūnchèjīnjìnlěng dòngshìchóuduōxiàng dànguài xīnláiduōbìng xiǎngjiùshěnyāo érjīnpānbìn kānlínjìng 
chóngxǐng biéláilèi luóyóuníng liàowèiyànyàn gāoyōng chángtuōchūnchéngwèixǐng yànlái qīngzhù méntíngfāngjǐng kōngzhù jìnlángānbiàn zhòuchángrénjìng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kūn)¹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²。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³。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译文:鲲鹏展翅翱翔,凭着旋风的力量,翻动翅膀,飞上九万里高空。大鹏身背长空朝下俯瞰,都是人世间大大小小的角郭。炮火连天轰鸣,弹痕遍地,吓坏了草丛里的麻雀:怎么了得呀,哎呀我要往那高处飞。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双调一百字,仄韵,亦有用平韵者。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伎,元稹《连昌宫词》说“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调名由此而得。¹鲲鹏:这里指大鱼变成的大鸟,作褒义用。²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意思都是说大鹏在向南海飞的时候,凭着旋风的力量,翻动翅膀,飞上九万里高空。扶摇和羊角都是旋风的名称。³蓬间雀:即《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同“斥鷃”)。见《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注。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¹。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²。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³。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译文:请问你想飞去哪儿?麻雀答道:飞去有仙山琼台的地方。而且前年秋月朗,难道你不知我们订了三家条约?另外还有好吃的,烧熟的土豆,再加进牛肉。不必放屁,且看一看这天翻地覆。
注释:¹琼阁:琼楼玉宇,仙人住处。 ²订了三家条约:指苏、美、英三国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³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一次演说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⁴不须放屁:出自《何典》的一首《右调如梦令》作“定场诗”:“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

  全词上阕,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念奴娇·鸟儿问答》运用比兴手法极为有趣,用字造句也很有意味。该词的一个特点是化俗为雅,雅俗相宜。相比之下,这首词的俗更有特色。一般说来,人们对生活中的不雅总会有所忌讳,涉及时尽量委婉一些。例如“屁”,古人在言及它时将其文饰得十分之高雅:“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直接以“屁”入诗者恐怕有史难寻,如果不是绝无仅有的话。但《念奴娇·鸟儿问答》最后来一句“不须放屁”,粗俗无饰,据说连病危卧榻的周恩来在听到医护人员念至此时,嘴角也绽出几丝笑纹,甚至发出隐隐的笑声。但从诗人的运思行程看,至此遮遮掩掩反而失却气势。直言,倒给人一种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之时言不择辞的愤极之感。然而,该词的雅也并不逊色。“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即典出《庄子·逍遥游》,唐代李白《上李邕》诗中亦有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从词中不难体味到,毛泽东认为忧患与人生共来,人间没有仙山琼阁,唯有奋斗才有光明前景,唯有奋斗才是快乐的哲学观念是何等强烈。连天炮火只能吓倒那些拜倒在帝国主义面前的胆小的“蓬间雀”,而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则要翻转整个天地。

参考资料:
1、 辜正坤 .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2、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niànjiāo ·niǎoérwè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kūnpéngzhǎnchì jiǔwàn fāndòngyáoyángjiǎo bèiqīngtiāncháoxiàkàn dōushìrénjiānchéngguō pàohuǒliántiān dànhénbiàn xiàdǎopéngjiānquè zěnliǎo āiyàofēiyuè 
jièwènjūnfāng quèérdào yǒuxiānshānqióng jiànqiánniánqiūyuèlǎng dìngliǎosānjiātiáoyuē háiyǒuchī dòushāoshúliǎo zàijiāniúròu fàng shìkàntiānfān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青青著地¹垂,杨花漫漫²³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注释:¹著地:碰到地。²漫漫:遍布貌。³搅:《说文》:乱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¹行人归不归?
译文: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¹借问:敬词,请问。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sòngbiéshī--míng

yángliǔqīngqīngzhechuíyánghuāmànmànjiǎotiānfēi

liǔtiáozhéjǐnhuāfēijǐnjièwènxíngrénguī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