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喙如朱翠羽齐,寒芦聊借一枝栖。越裳久已无人贡,好向林中自在啼。
长喙如朱翠羽齐,寒芦聊借一枝栖。越裳久已无人贡,好向林中自在啼。

huàfěicuì--tēng

zhǎnghuìzhūcuìhánliáojièzhīyuèshangjiǔréngònghǎoxiànglínzhōngzài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番花信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
一番花信¹一番新,半属东风半属尘。
译文:一到开花时节便有一次花朵更新,新开的花伴着春风,凋谢的零落为尘。
注释:¹花信:花开的信息,亦指开花时节。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译文:惟有这开不厌的月季花,枝头上花落花开四季常春。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冷香¹(yíng)遍红桥²梦,梦觉(jiào)城笳(jiā)。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译文:梦中与心爱的她在清香弥漫的红桥上相伴,而梦醒后却听到城头传来的胡茄呜咽的悲鸣。风停雨歇,一地残落的桃花润染着如水的月色,帘栊间燕子静静地栖息。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冷香:指清香之花气。²红桥:桥名,在江苏扬州,明崇帧时建。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kōng)(hóu)¹别后谁能鼓,肠断²天涯。暗损韶华³,一缕茶烟透碧纱
译文:一别之后,箜篌空悬,等不到再能弹奏起的人,不禁黯然神伤。青春匆匆逝去。一缕苦涩的茶烟钻透碧纱。那是你散不去的思念么?
注释:¹箜篌: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名。又分竖箜篌与卧箜篌两种。²肠断:形容极度悲痛。³暗损韶华:谓美好的青春年华暗暗地消耗了。韶华:美好的光阴,比喻青年时期。⁴碧纱:绿纱灯罩。

  这是一首伤离念远之作。

  上片主要写景,描写春夜。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这两句写梦中与心爱的她在清香弥漫的红桥上相伴,而梦醒后却听到城头传来的胡茄呜口囡的悲呜。面对着萧萧雨夜,再也无法入眠,而雨声和着凄凉的乐曲声,更增添了几多愁结。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而贴切。词中虽未言愁,但愁却更深。

  下片主要抒情,写别后的怀念。 “箜篌别后谁能鼓”,自从分别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为词人弹奏一曲。箜篌空悬,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而令人肠断者,不是无人会弹箜篌,而是怀念伊人远隔天涯。在相思的煎熬中,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逐渐消耗掉了,只留下那一缕茶烟透着碧纱。这种孤苦的情怀,词人又能向谁诉说,也只能把它诉诸笔端了。

  通读全词,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不失贴切,又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夜色正浓时,无法逃避的怀念,烘托出春夜寂寥,人心寂寥的词意。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22页

cǎisāng ·lěngxiāngyíngbiànhóngqiáomèng

lánxìng qīngdài 

lěngxiāngyíngbiànhóngqiáomèng mèngjuéchéngjiā yuèshàngtáohuā xiēchūnhányànjiā 
kōnghóubiéhòushuínéng chángduàntiān ànsǔnsháohuá cháyāntòush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zōu)孟轲(kē)母,号孟母。其舍¹近墓。孟子之少时,嬉(xī)游为墓间之事²,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³。”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gǔ)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zǔ)¹⁰,揖让进退¹¹。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suì)¹²居。及¹³孟子长,学六艺,卒(zú)¹⁴成大儒¹⁵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孟,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孟。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注释:¹舍:家。²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³处子:安顿儿子。⁴乃:于是,就。⁵市:集市。⁶嬉:游戏,玩耍。⁷贾人:商贩。⁸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⁹徙居:搬家。徙:迁移。居:家。¹⁰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¹¹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¹²遂:最后。¹³及:等到。¹⁴卒:最终,终于。¹⁵大儒:圣贤。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学商人磨刀,如果没有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
(zhàng)牙旗¹得上游²,安危³共主君忧。
译文:将军的玉帐牙旗正处有利地位,国家危难的时刻应与皇帝分忧。
注释:¹玉帐牙旗:指出征时主帅的营帐大旗。²得上游:居于有利的军事地理形势。³安危:偏义复词,这里偏用“危”义。⁴须:应当。⁵主君:指皇上。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
(dòu)¹表已来关右,陶主(kǎn)²军宜次石头³
译文:虽然已像窦融从关右奏上战表,还应效法陶侃率大军进驻石头。
注释:¹窦融:东汉初人,任梁州牧。此处指代刘从谏上疏声讨宦官。²陶主:东晋时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陶主被推为讨伐苏峻的盟主,后杀了苏峻。³石头:石头城,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
岂有蛟龙¹²失水,更无鹰隼(sǔn)³高秋!
译文:哪能有蛟龙为失水而愁的道理,偏没有鹰隼在高爽的秋空遨游。
注释:¹蛟龙:比喻掌握天下大权的天子。²愁:一作“曾”,一作“长”。³鹰隼:比喻猛将名臣。⁴与:通“举”。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
昼号夜哭兼幽显¹,早晚²星关³雪涕(tì)收?
译文:京城里日夜号哭不分人世阴间,宫内何时能抹干眼泪恢复自由。
注释:¹幽显:指阴间的鬼神和阳间的人。²早晚:即“多早晚”,什么时候,系不定之词。³星关:天门,指宫廷,即皇帝住处。⁴雪涕:指落泪。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四〇。作者在写此诗不久前已就甘露之变写过《有感二首》,所以此篇题为“重有感”。这种标题,类似无题。

  首句“玉帐牙旗”,是说刘从谏握有重兵,为一方雄藩。昭义镇辖泽、潞等州,靠近京城长安,军事上据有极便利的形势,所以说“得上游”。这句重笔渲染,显示刘的实力雄厚,条件优越,完全有平定宦官之乱的条件,以逼出下句,点明正意: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作为一方雄藩理应与君主共忧患。句中“须”字极见用意,强调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改用“誓”字,就变成纯粹赞赏了。“须”字高屋建瓴,下面的“宜”“岂有”“更无”等才字字有根。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东汉初凉州牧窦融得知光武帝打算征讨西北军阀隗嚣,便整顿兵马,上疏请示出师伐嚣日期。这里用来指刘从谏上表声讨宦官。东晋陶侃任荆州刺史时,苏峻叛乱,京城建康危险。侃被讨苏诸军推为盟主,领兵直抵石头城下,斩苏峻。这里用来表达对刘从谏进军平乱的期望。一联中迭用两件性质相类的事,同指一人,本来极易流于堆垛重沓,但由于作者在运用时各有意义上的侧重(分别切上表与进军),角度又不相同(一切已然之事,一切未然之事),再加上在出句与对句中用“已”“宜”两个虚字衔连相应,这就不仅切合刘从谏虽上表声言“清君侧”,却并未付诸行动的情况,而且将作者对刘既有所赞叹、又有所不满,既有所希望、又不免有些失望的复杂感情准确而细密地表现出来。不说“将次”,而说“宜次”,正透露出作者对刘的“誓以死清君侧”的声言并不抱过于乐观的看法。“宜”字中有鼓励、有敦促,也隐含着轻微的批评和谴责。

  颈联中用了两个比喻。“蛟龙愁失水”,比喻文宗受制于宦官,失去权力和自由。“鹰隼与高秋”,比喻忠于朝廷的猛将奋起反击宦官。(《左传·文公十八年》:“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隼之逐鸟雀也。”鹰隼之喻用其意。)前者,是根本不应出现的,然而却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岂有”表达强烈的义愤,和对这种局面的不能容忍;后者,是在“蛟龙失水”的情况下理应出现却竟未出现的局面,所以用“更无(根本没有)”表达深切的忧恨和强烈的失望。与上面的“须共”“宜次”联系起来,还不难体味出其中隐含着对徒有空言而无实际行动、能为“鹰隼”而竟未为“鹰隼”者的不满与失望。

  末联紧承第六句。正因为“更无鹰隼与高秋”,眼下的京城仍然昼夜人号鬼哭,一片悲惨恐怖气氛。“早晚星关雪涕收?”两句所表达的是对国家命运忧急如焚的感情。

  用“有感”作为政治抒情诗的题目,创自杜甫。李商隐这首诗,不但承继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精神和以律体反映时事、抒写政治感慨的优良传统,而且在风格的沉郁顿挫、用事的严密精切乃至虚字的锤炼照应等方面,都刻意描摹杜律。诗的风格,酷似杜甫的《诸将五首》;它的立意,可能也受到“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这两句诗的启发。但比起他后期学杜的律诗(如《筹笔驿》《二月二日》等),他前期的这类作品就不免显得精严厚重有余而纵横变化不够。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97-1198 .

zhòngyǒugǎn--shāngyǐn

zhàngshàngyóuānwēigòngzhǔjūnyōu

dòuróngbiǎoláiguānyòutáokǎnjūnshítóu

yǒujiāolóngchóushīshuǐgèngyīngsǔngāoqiū

zhòuhàojiānyōuxiǎnzǎowǎnxīngguānxuěshōu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岭下看山似伏涛¹,见人上岭²(xuán)³争豪。
译文:站在山岭下看山,山就像起伏的浪涛,我看见别人登山岭,我也想去尝试。
注释:¹涛:江涛,浪涛。²岭:山岭。³旋:立刻。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一登一陟(zhì)¹一回顾²,我脚高时他更高。
译文:每登高一段,就一回顾刚才所看的山,这时却发现,当我的脚已站得更高时,那山却又比我更高了。
注释:¹陟:升;登。²回顾:回头看。

guòshànglǐngwàngzhāoxiánjiāngnánběishān--yángwàn

lǐngxiàkànshānshìtāojiànrénshànglǐngxuánzhēngháo

dēngzhìhuíjiǎogāoshígèngg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