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丝一绺罥珠绦,力洗浓妆媵粉毫。烟月横江春梦短,水云泼地画楼高。
风丝一绺罥珠绦,力洗浓妆媵粉毫。烟月横江春梦短,水云泼地画楼高。
避来弱影怜愁女,含尔孤情寄野蒿。何事石梁仙路近,尚馀日气动尘嚣。
避来弱影怜愁女,含尔孤情寄野蒿。何事石梁仙路近,尚馀日气动尘嚣。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作云与雷,霈然德泽开。
天作云与雷,霈(pèi)¹德泽开。
译文:天上雷鸣电闪,风起云涌,原弃是皇上春霖密布,皇恩大开。
注释:¹霈然:雨盛的样子。
东风日本至,白雉越裳来。
东风日本至,白雉(zhì)¹越裳来。
译文:东至日本,南到曾经贡献白羽雉鸡的越南都享受到这次皇恩。
注释:¹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
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
独弃长沙¹国,三年未许回。
译文:可是我却像汉朝的贾谊,流放在南方,已经三年了,还不赦回。
注释:¹长沙:用西汉贾谊典故。贾谊曾被贬长沙三年。
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
何时入宣室¹,更问洛阳才。
译文:什么时候再把我招入皇宫,问我天下大计,让我能够施展才华呢?
注释:¹宣室:也是用贾谊典。宣室是未央宫的正殿,贾谊遭贬后,汉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

fànghòuēnzhān--bái

tiānzuòyúnléipèiránkāi

dōngfēngběnzhìbáizhìyuèshanglái

zhǎngshāguósānniánwèihuí

shíxuānshìgèngwènluòyángcái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晓日¹(kuī)²双燕语³,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mù)。屈指艳阳都几共?可无时霎(shà)闲风雨。
译文:在早上太阳刚刚升起,慢慢地揭起帘子往外看去,两只燕子好像在与美人窃窃私语的样子。燕子与美人都好像在惋惜春天快要过完了。屈指一算,太阳都升的很高了,一天又快过完了,不知不觉中中天空又飘飘洒洒的下起了小雨。
注释:¹晓日:晓,破晓,拂晓,晓日指朝阳,一般引申为清晨。²窥轩:窥,看;轩,窗户;窥轩,向窗外看去。³语:告诉,说。⁴似:好像。⁵暮: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色将晚,意指迟暮之年。⁶时霎:犹一霎,至少是一刹那,这两字十分委婉巧妙。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rǎn)¹来还去。持酒²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³春归路。
译文:流动的溪水和落在溪水中的花都没有办法去询问,只有天上的飘着的流云。缓缓的飘来飘去。端着酒劝说天上的云暂时停一下,只有你还能阻断春天回去的路,不让春天回去。
注释:¹冉冉: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²持酒:持,端;持酒,端起一杯酒。³碍断:阻截,挡住。

  《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借女子之口写出,委婉含蓄,很有韵致。上片前三句,“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似通人情的双燕,表现了佳人的空闺独守,孤寂无聊。由于孤独寂寞,佳人才看着“晓日窥轩”、双燕絮语来消磨时光。而多情的双燕,似乎也善解人意,在不断的呢喃中向人倾诉惋惜“春将暮”的情感。接下来,“屈指艳阳都几共,可无时霎闲风雨。”仍然写孤寂。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生出新的想法:屈指一算,太阳已经升起很高,不会飘飘洒洒地下起一阵小雨,很有意境。

  下片前三句承“风雨”而来。“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春将归于何处?流动的溪水和落入水中的残花无法去问,那只好去问天上的云朵,可云朵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却又奈何?但别无它法,也只好寄希望于云朵了:“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美丽的云朵你且停下来,不要离去,我依靠你来阻止春天的归去。用语微婉,无理而妙,却悲凉满眼,贯穿全篇。“劝”和“问”先将花和云拟人化,让它们用微婉的语气,表达词人自己对春天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用语生动,无理而妙,却悲凉满眼,贯穿全篇,可见这二字之妙。

  整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离去的依依不舍和惜春的惆怅之情。其实也可看作是作者写一位闺中女子看到春天的离去联想到自己的青春也一去不返的愁苦之情。

参考资料:
1、 王春编.《宋词305首详析》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¹烟尘²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注释:¹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²烟尘:代指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¹,天子非常赐颜色²
译文: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杀敌打仗,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注释:¹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²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chuāng)¹²³鼓下榆关,旌(jīng)(pèi)(wēi)(yí)(jié)间。
译文: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
注释:¹摐:撞击。²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³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⁴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⁵逶迤:舒展的样子。⁶碣石;山名。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¹羽书²飞瀚(hàn)³,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注释:¹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²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³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⁴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⁵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⁶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萧条极¹边土,胡骑凭陵²杂风雨³
译文: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注释:¹极:穷尽。²凭陵:仗势侵凌。³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¹,美人帐下犹歌舞。
译文: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注释:¹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¹,孤城落日斗兵稀²
译文: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注释:¹腓(一作衰):指枯萎。²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身当恩遇¹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译文: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注释:¹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远戍(shù)辛勤久,玉箸¹应啼别离后。
译文: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注释:¹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城南¹欲断肠,征人蓟(jì)²空回首。
译文: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注释:¹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²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边庭飘飖(yáo)¹那可度²,绝域³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译文: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注释:¹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²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³绝域:更遥远的边陲。⁴无所有: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三时¹作阵云²,寒声一夜³传刁斗
译文: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注释:¹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²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³一夜:即整夜,彻夜。⁴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相看白刃血¹纷纷,死节²从来岂顾勋³
译文: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注释:¹血:一作“雪”²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³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¹
译文: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¹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yānxíng (bìng )

gāoshì tángdài 

kāiyuánèrshíliùnián yǒucóngyuánróngchūsàiérhuánzhě zuò yānxíng shì shìgǎnzhēngshùzhīshì yīnéryān 

hànjiāyānchénzàidōngběi hànjiàngjiācánzéi 
nánérběnzhònghéngxíng tiānfēichángyán 
chuāngjīnxiàguān jīngpèiwēijiéshíjiān 
xiàowèishūfēihànhǎi chánlièhuǒzhàolángshān 
shānchuānxiāotiáobiān pínglíngfēng 
zhànshìjūnqiánbànshēng měirénzhàngxiàyóu 
qióngqiūsàicǎoféi chéngluòdǒubīng 
shēndāngēnchángqīng jìnguānshānwèijiěwéi  (chángqīngzuò héngqīng )
tiěyuǎnshùxīnqínjiǔ zhùyīngbiéhòu 
shàochéngnánduàncháng zhēngrénběikōnghuíshǒu 
biāntíngpiāoyáo juécāngmángsuǒyǒu  (piāoyáozuò piāoyáo suǒzuò gèng )
shāsānshízuòzhènyún hánshēngchuándiāodǒu 
xiāngkànbáirènxuèfēnfēn jiécóngláixūn 
jūnjiànshāchǎngzhēngzhàn zhìjīnyóujiàngjūn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xī)(chì)¹还相趁²
译文:不要问,怕人问,相问会增添几多怨恨。碧绿的春水涨满池塘,双双嬉戏的紫鸳鸯正拨动春心。
注释:¹鸂鶒: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²趁:趁便,乘机。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昨夜¹雨霏(fēi)²,临明³寒一阵。偏忆戍(shù)人,久绝边庭信。
译文:昨天夜里春雨纷纷,天明时阵阵寒气相侵,偏又想起远征戍边的他,很久很久未收到边关的信。
注释:¹夜:一作“日”。²霏霏:雨雪盛貌。³临明:即将天明。⁴寒一阵:犹言阵阵寒气。⁵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⁶绝:无,没有。⁷边庭:边地,边塞。

  毛文锡是西蜀代表词人之一,尤工小词,此阕为其杰作,素受赞诵,沈初有诗曰:“助教(温庭筠)新词《菩萨蛮》,司徒(毛文锡)绝调《醉花间》。晚唐风格无逾比,莫道诗家降格还。”推崇其为一代诗雄。文锡词多“以质直见情致”,此阕却写得含蓄婉转,曲致其意,颇耐寻味,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此词破题用“陡健之笔”(《词徽》卷五),劈头便云:“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云起马面,突兀而来,挟带着强烈的感情。词用口语,用民间文学的重复、回环的手法,语言流利清新。通观全篇,乃替思妇设辞,有个性特征。女主人公不愿人问,更怯惧人问,唯恐平空再增添一段怅恨伤心;既云“添恨”,显见心头已有恨郁积。所“恨”什么?怕“问”什么?为什么“相问”会如此深深地触动心底隐痛?首三句无端而降,平地起波,顿时结成一个悬念。接下“春水”两句并不予回答,而是宕开一笔,折入景中,拉展出一卷池塘春意图。女主人以徘徊池塘畔,只见:微风徐拂,春水满塘,碧池如镜,洗映蓝天;水面上浮游着三五成群的紫色鸂鶒,头披五彩缨,双双相嬉,活泼的生机,不时打破池塘的宁静。画面讲究色彩,动静相映。这幅画深有寓意,不仅“春水”交代时令,“池塘”交代地点,更主要的是“鸂鶒相趁”表面写景,实际暗示幸福的爱情生活。“鸂鶒”,一种水鸟,头有缨,尾羽上矗如舵,羽毛五彩而多紫色,似鸳鸯稍大,故又名紫鸳鸯。花间派词人常将之视作鸳鸯来咏写。“趁”,因利乘便之意,词指鸂鶒双双相嬉、爱抚。词人写鸳鸯,鸂鶒,“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望江南》),是以双双相随的水鸟象征美满恩爱的婚姻。至此,读者依稀感到女主人公的“恨”,似与爱情生活的缺憾有关,但悬念仍未解。

  过片二句承上片结句而来,由池塘水涨而翻忆昨夜春雨,是“春水”句的补足和延伸;水因雨而涨。一夜春雨霏霏,雨带寒意,临明一阵逼人。词化用唐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诗句,暗示女主人公彻夜不眠,卧听雨声。画面色彩气氛由热转为冷,自上片春江水暖跌入临明雨寒,心情也随之暗转。临明的寒意,侵人肌肤,女主人公由自己身上寒,推想到“伊人”的寒暖,而牵肠挂肚,逼出煞拍二句“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戍楼”,征人所居,挑明女主人公身份,原来是个独居闺房的边防军人的妻子。丈夫万里从戎,边庭音信久已断绝。生死未卜,寒暖不知,不能不使妻子终日牵挂,惊忧怅悲,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结尾二句,如泣如诉,解开了全阕的悬念,词旨大明,乃思妇思念征夫。这才明白:女主人公为什么在词首启唇即哀诉:“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原来她怕人家问她远征丈夫的消息。也才明白:她闲步池塘,是为了避开人目,排遣愁怀。不料春景虽美,“触景更添恨”,水鸟双双成对,自己却茕独只影,说不出的凄愁伤感。因春色而生春心,因春心而触春恨。故过片心境迅即浸入彻骨春寒之中。煞拍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况周颐评曰:“《花间集》毛文锡三十一首,余祇喜其《醉花间》后段‘昨夜雨霏霏’数语,情景不奇,写出正复不易,语淡而真,亦轻清,亦沈着”(《餐樱庑词语》)。

zuìhuājiān··xiūxiāngwèn--máowén

xiūxiāngwènxiāngwènxiāngwènháitiānhènchūnshuǐmǎntángshēngchìháixiāngchèn

zuófēifēilínmínghánzhènpiānshùlóurénjiǔjuébiāntíngxìn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lǐn)君之先,故出巫诞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shěn)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zhì)¹剑于石,约²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译文:廪君的先辈,出自巴郡南郡蛮夷,本来有五大姓氏,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都出自钟离山。山上有赤黑两个洞穴,巴氏的子孙出生在赤穴,其他四姓氏的子孙都出生在黑穴。都没有君主,都侍奉鬼神。廪君名叫务相,姓巴氏。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共大五姓氏,都出来争夺神位,就一起掷剑到石头上,约定谁能击中,就被尊奉为君主。巴氏子孙务相,独独他一人击中,众人都叹服。又叫各人乘坐土船,画上以彩绘、花纹为饰的物品,约定谁能浮在水中,谁就被当作君主。其余四姓的船都沉了,只有务相的浮着,因此大家都立他为王,成为廪君。
注释:¹掷:扔,投,抛。²约:约定。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乃乘土船从夷水¹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²,盐神暮辙(zhé)³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huì),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⁵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译文:廪君带领大家乘坐土船从夷水到盐阳,盐水有一个女神对廪君说:“这里地大物博,鱼和盐都出产,希望你能留下一起居住。”廪君不同意,盐神就晚上来和廪君共宿,早晨就化成飞虫,和其他飞虫一起,遮蔽太阳,天地都模糊不清了。廪君无法分清东西,一连七天七夜。后来,廪君派人送了一缕青丝给盐神说:“这缕青色发丝是我们首领廪君从头上拔下来的,作为定情之物,表示与女神同生共死,结为永久夫妇,请你一定要把它系在身上,不要将它去掉。”盐神接受了并系在身上。廪君立即站在阳石上,对着青缕射去,射中盐神,盐神死去,天空立即睛朗起来。廪君最终在夷城称王。
注释:¹夷水:古水名,又名清江。²许:应允。³辙:就。⁴晦冥:指昏暗;阴沉。⁵操:抓在手里;拿。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