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湿。
柳丝碧。柳下人家寒食。莺语匆匆花寂寂。玉阶春藓(xiǎn)¹湿。
注释:¹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炷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闲凭薰笼无力。心事有谁知得。檀(tán)(zhù)¹绕窗灯背壁。画檐残雨滴。
注释:¹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此词抒写春情。上片写室外春景。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花寂莺语,玉阶藓湿。下片写室内之人。闲凭熏笼,心事满怀,檀炷绕窗,画檐残雨。全词委婉细腻,情景交融,工丽柔媚,余韵悠长。

注释

注释

春藓:苔藓植物的一类。

檀炷:焚烧檀香散发的烟雾。

陈克

陈克

陈克(1081—1137)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子高,自号赤城居士。临海(今属浙江)人。 ▶ 1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¹于保定制府²。坐甫³定,阍(hūn)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sǎng),白须彪(biāo)彪然;口析水利数万言。心异之,不能忘。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译文:乾隆四年的冬天,我在保定直隶总督府拜见总督孙文定公。刚刚坐定,守门人进来报告,说:“清河道鲁之裕前来陈述工作。”我就到东厢房去回避,暗中看见这位魁梧的男子约七十多岁,大眼睛,宽额头,白胡须闪闪发光;讲述水利情况有条有理,洋洋数万言。我心中十分惊异,一直不能忘记。二十年后,鲁公已经去世很久了,我在南京沈氏家中停留,与友人畅论古今,谈到了鲁公,座中有位客人葛闻桥先生说:
注释:鲁亮侪(chái):鲁之裕,字亮侪,湖北麻城人,官至直隶清河道道员。己未:乾隆四年(1739年)。¹孙文定公:孙嘉淦(gàn),字锡公,号懿斋,山西太原人,康熙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直隶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定公。²制府:制军公署,即总督衙门。³甫:刚刚。⁴阍:看门人。清河道:清代省下分道,辖数县。清河道道员驻保定。⁵白:报告。⁶大颡:广额。⁷白下:南京旧时别称。⁸葛闻桥:名祖亮,江宁(今南京市)人,乾隆进士,官礼部主事。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¹督河南严,提、镇、司、道²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当时田文镜任河南总督,为政严厉苛刻,提、镇、司、道及其下属,奉命守职,极其谨慎,在进见田文镜时,没有人眼睛敢东张西望。鲁公就在田文镜部下工作。
注释:¹田文镜:清汉军正黄旗人(汉人编入清兵籍),雍正年间任河南、山东总督,加太子太保,惩贪除暴,为政苛刻,卒谥端肃。²提、镇、司、道:地方长官,提即提督,统辖全省水陆诸军,为地方最高级军官;镇,镇守一地的总兵官,军阶次于提督一级;司,一省设布政司、按察司及提学司,设长官布政使、按察使、提学使。下文“二司”指布政司、按察司。三司下有分巡道,位在知府之上。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一日,命摘中牟¹李令印²,即摄³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xī)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hé),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yē)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kēng)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译文:有一天,田文镜命令鲁公去摘取中牟县李县令的官印,并就此代理县令。鲁公采取改装前去的办法,穿着粗布衣服,戴草帽,骑着驴子进入中牟县境。只见数百位老年人互相搀扶着在大路上叹苦发愁,鲁公走上去一再行礼讯问原因,回答说:“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客人您在开封知道这事吗?”鲁公含糊以应:“你们问这个作什么?”回答:“因为我们县令贤明,不忍心让他离去之故。”又走了几里路,看见许多读书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好官走了可惜,等鲁公来,何不去向他申诉?”有人就摇手说:“咄!田总督早有命令,即使有十个鲁公,又有什么办法?何况鲁公正是取代李县令职位而来的,怎么肯自己不做官而让给别人呢?”鲁公听了,心里非常尊敬李县令,但没有做声。到了县衙,见李县令的相貌温良奇雅,他向鲁公作揖,请鲁公进去,说:“官印已经等公很久了!”鲁公也向他拱手回礼,说:“我看您的形状相貌,衣着服饰,并不是奢侈放荡的人,而且在读书人和老百姓中间,盛传着您的贤名,怎么会刚刚上任就亏空了国库呢?”李县令回答:“我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云南人。与母亲分别后,在京师游学十年,才得到中牟县令之职,因此借了俸银迎母亲到来。母亲到了,却被弹劾去官,这是命啊!”话尚未讲完,哭了。鲁公说:“我一路来受了暑热,就准备热水,让我洗个澡!”说罢,就一直走到别的房间中去,一面洗澡,一面思索,内心不能不有所感动。想了很久,他举手敲浴盆中的水,发誓说:“如果按照常规行事,就不是大丈夫了!”于是他穿戴好衣帽向李县令告辞,李县令大惊,问道:“您到哪里去?”回答:“到省里去。”李交给他官印,他不接受;李县令坚决要给,说:“不要因为我而连累您!”鲁公将官印铿然一声掷在地上,厉声说:“您还不知道我鲁亮侪的为人!”竟拍马飞驰而去。全县的人民都焚香送他。
注释:¹中牟:县名,今属河南省。²摘印:罢官。³摄:代理。⁴簇簇然:一堆堆貌。⁵奚能为:能做什么。奚,何。⁶温温:谦和貌。⁷暍:中暑,伤暑。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亡素,至有狂悖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¹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²,则两司先在。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余人,睨(nì)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曰:“有所启。”曰:“印何在?”曰:“在中牟。”曰:“交何人?”曰:“李令。”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皆曰:“无之。”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敕(chì)亡素³,至有狂悖(bèi)之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tǎng)故又如是。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gū)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公默然。两司目之退。鲁不谢,走出,至屋霤(liù)外;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鲁入跪。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¹⁰一枝以为信!”公许之,遂行。五日而疏还。中牟令竟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
译文:到省以后,鲁公先去拜见布政司和按察司,禀告事情的前后经过。两司都说:“你犯了丧心病了吗?像你这样的做事,在别的总督巡抚面前尚且不许可,更何况是田公呢?”第二天早上,鲁公到衙门时,两司长官已经先在了。名片还没有投进去,全衙门已经在传呼鲁公入内。只见田公朝南而坐,脸色铁青,怒气很盛地在等着他,两旁排列着司、道以下文武官员十余人,田公斜着眼看鲁公说:“你不管县事而来,做什么?”鲁公答:“有事要报告。”问:“官印在哪里?”答:“在中牟县。”又问:“交给什么人?”答:“李县令。”田公一声冷笑,朝着左右看看说:“天下有这样去摘印的人吗?”都回答:“没有。”两司马上起立向田公认罪,说:“这是我们平时没有教诫,以致有这样狂妄背理的官员,请您将鲁之裕也一起撤职,把他交给我们,让我们来严厉审讯他们拉党结派作弊的罪行,以警戒其他官员。”鲁之裕脱下官帽,向前叩头,大声说道:“本来应当这样。只是让我讲明一下: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因为想谋求一官半职,所以来到河南。我能得到中牟县令之职,高兴非常,恨不能连夜就摆起仪仗,立即办理公事。没有想到一入县境,耳闻目睹李县令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竟这样好,士大夫对他也是一样;等见到他本人,知道他挪用银币又是这样的缘故。假如大人您已经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为了自己沽名钓誉,而空手归来,那是我的罪了。如果大人您不知道他的情况而命令我去,我回来向您说明这些原因,请示大人的意旨,这样或许可以不辜负大人爱才之心以及圣上主张以孝来治理天下的意旨。您若是认为李县令没有什么可以哀怜的,那么我再去取印也并不迟。不然,大人辕门外有数十名官员,都想求得一个官印而得不到,我是什么人,敢违拗您的旨意呢!”田公听了默然不言。两司给鲁公递眼色叫他退出。鲁之裕也不辞谢,走了出去。刚走到屋檐外,田公变了面色走下台阶,呼叫鲁之裕:“回来!”鲁公入内跪下。田公又招呼他:“向前!”然后取下自己所佩戴的珊瑚冠戴在鲁公头上,叹息着说:“奇男子!这顶冠帽应该给你戴。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撤掉了贤官。可惜给皇上的奏章已经送出去了,没有办法了!”鲁公问:“几天了?”回答:“已经五天了,即使快马也追不上了。”鲁公说:“大人有恩,我能追还。我年轻时能一天走三百里;大人真要追还奏章,请赐给我一枝令箭作为信物!”田公应允了,于是鲁公马上就走。过了五天,奏章追还了。中牟县令最后太平无事。从此鲁公名闻天下。
注释:¹督抚:总督、巡抚。巡抚掌全省民政、军政;总督为朝廷派驻外省的最高长官,位在巡抚之上。²辕: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时,围车作屏障,以车为门,称辕门。后因称衙署之外门为辕门,其行馆称行辕。³教敕亡素:平时没有教诫。敕,通“饬”,诫。⁴固:固然。⁵排衙:官员陈设仪仗,使僚属依次谒见,称排衙。⁶帑:国库钱财。⁷屋霤:屋檐。霤,同“溜”,檐沟。⁸珊瑚冠:清朝二品文官的朝冠。⁹微汝:无你。微,此处作“无”解。《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¹⁰契箭:令箭。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¹要盟²。亮侪年七岁,为质子³于吴。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侍侧。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
译文:在此之前,鲁亮侪的父亲曾任广东提督,因受三藩胁迫,与他们结了盟。当时亮侪只有七岁,被作为人质押在吴三桂处。吴王上朝时,亮侪穿了件黄裌衫,头戴插有貂蝉的武官帽子侍立在旁。他年轻英豪,读书完毕,每天与吴王帐下的健儿学习古秦国、越国作战时所摆的军阵以及掷涂泥、赌跳跃等各种武技,所以他的武艺尤其超人一等。
注释:¹三藩:清初,明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继茂为靖南王,称作三藩。²要盟:以势力胁迫为盟誓。³质子:人质。⁴吴:指吴三桂。⁵貂蝉:冠饰。《后汉书·舆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⁶嬴越勾卒:古代秦越两国战时一种阵形。嬴,秦国国君姓嬴。勾卒,古作“句(gōu)卒”,军阵名。⁷掷涂赌跳:抛掷泥块,比跳高,此泛指武技。《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元年》记明帝好于隧中“掷涂、赌跳”。涂,泥也,以涂泥相掷为乐;赌跳者,以跳跃高出者为胜。

  文章通过记叙“摘印”这件事,集中写鲁亮侪不盲目执行上司指令,深入调查事实真相,并能尊重民意,抛弃私利,冒险犯难,仗义执言。作者通过生动地细节描写,刻画了鲁亮侪“奇男子”的形象。全文语言简练,绘声绘色,颇富有表现力。

  本文先写在保定孙文正公处初见鲁的印象:“心异制,不能忘”,鲁亮侪“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外貌已使人惊异,而“口析水利数万言”,尤其使袁心折。这时鲁已做到“清河道”,说明他对民生疾苦非常关心,因为那时水利是生民的命脉。在制府面前滔滔数万言也说明了毫无世俗那种在长官面前俯首帖耳的媚骨。这一节“心异制,不能忘”几个字是引起下文的关键。“心异制,不能忘”,二十年后在南京又“纵论至于鲁”,引出葛闻桥的一段正面介绍,也就是此文的主要部分。“鲁字亮侪,奇男子也”,这是这部分也是全文的眼目。全文都在着重写鲁的“奇”。为了表现鲁的“奇”,文章先用田文镜的威严来烘托。“提、镇、司、道"比县令官高得多,但在田文镜的面前“无敢游目视者”。鲁不是摆出官架子去摘印,而是微服骑驴去探明所以,足见鲁是有心人,关心人民的疾苦。中牟的人不忍李令制去,想向鲁公申诉,但有人摇手否决,因为“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另一层从私利说:“且鲁方取其官而代制,宁肯舍己从人耶?”这两条否定的理由越充分,后面鲁亮侪的行动就越奇越光彩。这是反衬鲁的奇特。接着,鲁与李令接触后的行动写得非常细致动人。鲁先是问明李令亏空公款的原因,然后写鲁的思想斗争:“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这个行动和语言表明鲁要冲破世俗观念和行为做一件非凡的事。这种行为,连李令也不能理解。“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写得十分有声有色。“合邑士民焚香送制”。这既说明李令制深得人心,和上文“骑驴入境”所见所闻相呼应,同时也说明鲁亮侪的行为深受士民的敬仰。

  到了省城,鲁先向两司说明情况,得到的反应是:“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从两司的角度来反衬鲁的行为制非凡。去见田文镜,那气氛更为紧张,两司已将情况汇报了,还不等投名纸,“合辕传呼鲁令入。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制。”到这里,读者均为鲁亮侪捏一把汗!然后田公是一段明知故问,鲁是据实回答。“田公干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在已经紧张的气氛中又加把劲。以至于两司都想引咎自责:“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制员。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余官。’”看来鲁亮侪非遭罪不可了。两司的态度,表明对田督的恐惧,也从反面为鲁的一段义正辞严的呈述做铺垫,愈加体现出鲁的非凡奇男子特色。在这千钧一发制际,鲁却胸有成竹。“免冠前叩首”这个动作细节,是对两司所说“并劾鲁”的回答和揶揄,不须多说,他自己把官帽去掉。“大言曰”三字表现鲁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在田文镜面前:“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无人敢大声说话,而鲁在田督盛怒的情况下偏偏“大言”以对。这段对话,有理有情有节,又为对方留有充分余地下台。“庶不负大君子爱才制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制意”这一点,是田文镜为制打动的,因为既恭维田文镜爱才,又抬出“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大帽子,田文镜不得不接受。“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鲁表面上把自己说得一如众人,实际上却自占地步。“田公默然”和前文“面铁色,盛气迎制”、“干笑”等相对照,说明在鲁亮侪面前田公已无所用其威了。两司也不敢说话,只好用眼色暗示鲁退下来。“鲁不谢,走出”,这个动作也反映鲁刚直不阿的性格,把纱帽看得无足重轻。田公“默然”以后,终于深受感动“变色下阶”,呼鲁回来,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前倨而后恭,和前文“奇男子”呼应。到这里,这场冲突应该以鲁的胜利而告终了,但却又生波澜。“微汝,吾几误劾贤员。但疏去矣,奈何!”人们读到这里又不禁担心李令的前程。“鲁曰:‘几日?’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好像事情已成定局,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在奇男子面前,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公有恩,裕能追制。……五日而疏还。中牟令意无恙。以此鲁名闻天下。”这种速度是惊人的。为了表明它的可靠,所以交代了鲁少年时的情况,说明“武艺尤绝人”的原因。这是对“奇男子”制“奇”的另一方面的补充。

  全文重点在描写鲁亮侪的“奇男子”的特色,作者先从反面烘托,层层写来,笔酣墨饱,而最后又以简笔补充了他“武艺绝人”,日驰三百里的奇技。这种奇技,正好为前面的奇行服务,使中牟李令能够无恙。作者选材主要是突出气节方面,武艺方面没有多加渲染,因为鲁亮侪的特点是冲破世俗观念敢于依良心天理行事,强调这一点对世道人心大有裨益。如果过多渲染鲁的武艺如何高妙,那只不过是武林好汉罢了,反而冲淡了人物的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313—1314页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子规啼,不如归¹,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²,虚飘飘柳絮(xù)飞。一春鱼雁³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xián)
译文: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人还未归。最近几天已显得疲惫憔悴,心绪不定,好似那虚飘飘的柳絮。整个春天音讯全无,而旧时檐前燕子早已归来,忙忙碌碌地营巢筑窝干得多欢!
注释:¹子规啼,不如归:子规啼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容易引起离人的乡愁。²憔悴:疲惫没有精神。³鱼雁:书信的代称。⁴则见双燕斗衔泥:只见一对对燕子争相衔泥筑巢。斗:竞相,争着。

  关汉卿的大德歌分别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这首是写春季的,以春季而人未归,抒写女主人公的哀怨情愫。

  此曲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写景,又写时。意为:春天的杜鹃叫了,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所以第三句写道:“道是春归人未归。”意为:你走的时候说是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已到,却不见你的踪影。由于盼人人不至,精神饱受折磨,于是引出“几日……絮飞”两句。“几日憔悴”是从外形上描绘其愁苦。“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情侣在外是凶、是吉、是祸、是福都不得而知,不能不令人担心。因而心绪不定,正如虚飘飘的柳絮,无所适从。下句“一春鱼雁无消息”是说:她等了整整一个春天,九十个日夜啊,却一点消息也没等到,痛苦已极,百无聊赖。妙的是作者未从正面明写这种感情,而是宕开一笔,用“则见双燕斗衔泥”来反衬。燕是“双燕”,它们为筑爱巢在比赛着衔泥。此情此景,和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又添几分苦涩。

  曲子以“归”为诗眼。首句“子规啼”,因其声若“不如归去”,能发闺妇怀远之情。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在飘飘柳絮衬托之下,“添”字尤见精神,准确地把握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末句写眼前景,以双燕衔泥营巢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

  此曲开头用的是比兴手法。中间写少妇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用双燕衔泥反衬少妇的孤独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思念。行文上惜墨如金,不蔓不枝。

··chūn--guānhànqīng

ziguīguīdàoshìchūnguīrénwèiguītiānqiáocuìpiāopiāoliǔfēichūnyànxiāojiànshuāngyàndòuxián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收锦字,下鸳(yuān)¹,净拂床砧(zhēn)夜捣衣。马上²少年今健否?过瓜时³见雁南归。
译文:将织好的回文诗收起来,走下织机。到了夜晚,把捣衣石和床架擦拭干净,连夜给丈夫捣制寒衣。不知从军守边的丈夫身体是否健壮安康。现在役期已满,为什么不见南飞大雁带来返乡的音信。
注释:¹鸳机:织锦机的美称。²马上:即马上少年,指从军的年轻夫婿。³瓜时:指役期已满之时。

  此词以简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思妇形象,抒写了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思。词的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该词既有民歌情味,又以清婉见长,给人印象颇深。

  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锦字”用典。《晋书·列女传》载前秦时,窦滔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其妻苏蕙思念不已,遂织锦为回文旋图诗相寄赠。诗图共八百四十字,文辞凄惋,宛转循环皆可以读。“鸳机”是织机的美称。李商隐《即日》诗云:“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白天光线充足,故思妇忙着织锦,及至黄昏,不能作此细活了,乃收拾下机。然而夜晚自有月光可以利用,思妇还舍不得休息,于是又将大石板擦拭干净,连夜捣衣,准备捎给戍边的良人。只此“收锦”、“下机”、“拂砧”、“捣衣”一连串动作,便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而这辛勤劳作,又无不是为了征夫,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

  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马士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七字,是点睛之笔。此句中用了《左传·庄公八年》里的一个典故:是年齐襄公派将军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当时正值瓜熟,襄公便许诺明年瓜熟之时派人去替换他们。谁知一年期满,襄公却自食其言,不准他们回来。用此典说明这一类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的行径尚继续,故尔思妇还得日织锦字,夜捣寒衣,征夫仍须防秋于塞上,捱冬于边头。论其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则前四句皆是直笔,至此收尾处使一折笔,便有含毫不尽之妙。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待日复¹待日,待日何其²多。
译文: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注释:¹复:又。²何其:多么。这句说:待日是何等的多啊。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生待¹待日,万事成蹉(cuō)(tuó)²
译文: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日,一事无成。
注释:¹待:等待。²蹉跎:光阴虚度。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世人若¹被待日累(lěi)²,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译文: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注释:¹若:一作“苦”,有些版本为“世人苦被待日累。”²累:带累,使受害。这句说:世上的人都受“待待日”的害处。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译文: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瞬息坠落。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钱福 版本)
百年待日能几何?请君¹听我待日歌。(钱福 版本)
译文:人的一生又能有多少个明天呢?请您听取我的《明日歌》。
注释:¹请君:请诸位。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版本)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版本)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待日”,劝告迷失的世人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不要永远等待待日而浪费时间,蹉跎光阴。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待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待日歌》两个待显的优点:一是思想内容有新意。它不是空泛的珍惜时光的教诲,而是针对人们的拖延症,围绕“待日”二字展开说理。二是语言形象生动。杂言歌谣形式,使用口语化、形象化的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顺耳好记。其中“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两个写景句子,穿插在议论当中,使全诗活泼生动不少。

  《待日歌》自问世至今,数百年来广为世人传颂,经久不衰。诗人在作品中告诫和劝勉人们要牢牢地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一定要在今天做,不要把任何计划和希望寄托在未知的待天。今天才是最宝贵的,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充实的待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否则,“待日复待日,”到头来只会落得个“万事成蹉跎”,一事无成,悔恨莫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牢牢铭记:一切从今天开始,一切从现在开始。

  这首诗内容充实,语言流畅,释理通俗待了,说服力强。

míng

qián míngdài 

míngmǐng míngduō 
shēngdàimíng wànshìchéngcuōtuó 
shìrénruòbèimínglěi chūnqiūláilǎojiāngzhì  (ruòzuò  )
zhāokànshuǐdōngliú kàn西zhuì 
bǎiniánmíngnéng qǐngjūntīngmíng  (qiánbǎnběn )

míngmíng míngduō 
dàimíng wànshìchéngcuōtuó 
shìrénjiēbèimínglěi míngqiónglǎojiāngzhì 
chénhūngǔngǔnshuǐdōngliú jīnyōuyōu西zhuì 
bǎiniánmíngnéng qǐngjūntīngmíng  (wénjiābǎnběn )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有车邻邻¹,有²马白颠(diān)³。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译文:众华车跑起来轱辘响粼粼,高头骏马额顶雪白如戴星。贵族青年还没进去见君子,等着守门的小臣通禀传令。
注释:¹邻邻:同辚辚,车行声。²有:语助词。³白颠:马额正中有块白毛,一种良马。也称戴星马。⁴君子:此是对友人的尊称。⁵寺人:宦者。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bǎn)¹有漆,隰(xí)²有栗。既见君子,并坐³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dié)
译文: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漆树,洼地里生长着茂盛的板栗。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下奏乐器。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人生易老转眼八十日偏西。
注释:¹阪:山坡。²隰:低湿的地方。³并坐:同坐。⁴鼓瑟:弹奏。⁵今者:现在。⁶逝:往。⁷耋:八十岁,此处泛指老人。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阪有桑,隰有杨¹。既见君子,并坐鼓簧(huáng)²。今者不乐,逝者其亡³
译文:君子门前高坡上栽着蚕桑,洼地里长着茂盛的大叶杨。他诚惶诚恐地拜见了君子,君子邀他并肩坐把笙吹响。啊呀趁现在快及时行乐吧,说不定哪天闭眼进了天堂。
注释:¹杨:古代杨柳通名。²簧:古代乐器名,大笙。³亡:死亡。

  此诗首章从主人公拜会友人途中写起。一个处在上升时斯的新兴贵族,率领着众多仆从乘坐着戴星马拉的华车,去见朋友。车子跑起来,车声“邻邻”,如音乐一般好听,他仿佛在欣赏着一支美妙的曲子。正因为他有好心情,才觉得车声特别悦耳。最叫他得意的还是拉车的马,额头间长着清一色白毛,好似堆着一团白雪。白额的马,旧名戴星马,俗称玉顶马,是古代珍贵的名马之一。他特地点明马“白额”的特征,当然是要突出它的珍贵,更重要的则是借此衬托自己的尊贵。因而从开头两句叙述中,可以察觉到主人公的自豪与欢愉的情怀。紧接着三、四句便说自己已安抵朋友之家——这是一个贵族人家,非一般平民小户可比,未见主人之前,必须等待侍者的通报、传令。主人公如此说,无非是要突出友人门第高贵,突出友人的高贵,目的则在暗示自己也是有身份的。首章后两句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自我标榜,可谓含而不露。

  第二、三章意思相同,说主人公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头两句借当时民歌中常用的“阪(或山)有×,隰(或泽)有×”的句式起兴,以引出下文,在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坐”表示亲热,他们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一见面,就在一起弹奏吹打,亲密无间。主人一再劝告着:今日会面要尽情欢乐,转眼间我们就会衰老,说不定哪一天会死去。这里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与东汉《古诗十九首》中说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话很相似,它们之间也许有着相承的关系。此诗“今者”两句尽管情调有点消极,但放在朋友间相互劝乐的场合,坦露襟怀,以诚待友,在酒席上流露出的人生短促的感伤,本可以理解,不必非要斥之以“腐朽”“没落”不可。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41-242

chēlín

shījīng·guófēng·qínfēng xiānqín 

yǒuchēlínlín yǒubáidiān wèijiànjūn rénzhīlìng 
bǎnyǒu yǒu jiànjūn bìngzuò jīnzhě shìzhědié 
bǎnyǒusāng yǒuyáng jiànjūn bìngzuòhuáng jīnzhě shìzhě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