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翻成汗漫游,迢迢云海六鳌愁。归来又踏江南土,都在当年拄杖头。
去国翻成汗漫游,迢迢云海六鳌愁。归来又踏江南土,都在当年拄杖头。
李纲

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 8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yú)(huáng)¹何泛泛²,空³共悠悠。
译文:小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
注释:¹艅艎:舟名。大船。²泛泛:船行无阻。³空:指天空。⁴水:指若耶溪。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阴霞¹生远岫(xiù)²,阳景(yǐng)³逐回流
译文: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注释:¹阴霞:山北面的云霞。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²远岫: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³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⁴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zào)¹林逾(yù)²静,鸟鸣山更幽³
译文: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注释:¹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²逾:同“愈”,更加。³幽:宁静、幽静。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地动归念¹,长年悲倦游²
译文: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注释:¹归念:归隐的念头。²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这首诗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幽清净,同时也达到了“动中间静意”的美学效果。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首创。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本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ruò

wáng nánběicháo 

huángfànfàn kōngshuǐgòngyōuyōu 
yīnxiáshēngyuǎnxiù yángjǐngzhúhuíliú 
chánzàolínjìng niǎomíngshāngèngyōu 
dòngguīniàn chángniánbēijuànyóu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
武陵¹溪口驻扁舟²,溪水随君向北流。
译文:小船停泊在武陵溪口,溪水还要陪伴您向北奔流。
注释:泸溪:位于湖南省西部。¹武陵:武陵县(今湖北竹溪县),这里指湖南省常德桃花源地区。武陵溪口即卢溪。²驻扁舟:小船停泊在渡口。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行到荆(jīng)¹上三峡²,莫将³孤月对猿愁。
译文:当你驶过荆门进入三峡的时候,切莫同孤月一样,听着猿的悲啼发愁。

  此诗前两句写溪口送别,寓己相送之怀,别情与溪水俱长;后两句设想友人远行之累,劝慰友人要宽解自己。此诗连用五个地名,但其诗如行云流水,毫无板滞之感;融情入景,琅琅上口,百读不厌。

  “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写这位朋友自卢溪别后,已来到武陵溪口,沅江的水,流到溪口,称为溪水,他乘的船停在溪口,准备穿过洞庭湖,直奔长江。这时沅江的水仿佛跟着他向北流去,作者送别之情也跟着溪水随友人北流。

  这位朋友是到四川去的,进入长江,就要逆流而上,穿过三峡天险,于是作者又进一步关心起入川的友人,在后两句写下了:“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这两句是想象友人由荆门入三峡的情景。到了荆门,还要沿江西上进入险岩壁立的三峡。这时候“两岸猿声啼不住”,过往的客人听起来就象诉愁啼怨,心情格外紧张。自古以来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民谣。想到这里,作者就劝朋友不要对着孤月听到猿声就发愁。末句笔锋一转,由实景的描写转向虚境意愿的描写,更显别后深情。

  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意不提卢溪送别的事情,把惜别的深情寄寓在友人别后的甘苦上,设想这位友人在旅途中的种种遭遇。整首诗全是为朋友着想,先想到的是远在武陵溪口停着一条友人北去的小船,从中体现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和怀念。在创作手法,上真是另辟蹊径,别具风情。

参考资料:
1、 赵钦一编著. 幼学唐诗100首[M]. 北京:中国书店,1993,24-25.
腰间斧柯,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不饶过猿枝鹤窠,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
腰间斧柯(kē),观棋曾朽,修月曾磨。不将连理¹枝梢(shāo)(cuò),无缺钢多。不不过猿枝鹤窠(kē),惯立尽石涧泥坡。还参破,名缰(jiāng)利锁²,云外放怀歌。
译文:这樵夫腰间的斧子不同寻常,斧柄曾因观看仙人下棋而朽坏,斧面则为修月的需要磨得铮亮。他从不去破坏连理的树木,利钢的锋刃自不会损伤。猿猴攀立的枝条再险,野鹤筑巢的大树再高,他都施展身手,从不轻放。那崎岖的石涧,那泞滑的泥坡,他已司空见惯,站立得稳稳当当。他看破了浮名虚利,不受欲念的影响。白云外畅怀高歌,坦坦荡荡。
注释:¹连理:花木异株而枝干通连。²名缰利锁:喻受名利的牵绊、禁囿。

  起首五句,从樵夫随身不离的工具——斧子入手,先是运用了两则古代的典故。一则是观看仙人下棋,以致烂了斧柄;一则是飞上天空,修磨七宝月轮:都是充满神奇夸张色彩的传说。可见作者是借物而寓现意境,暗衬出樵夫的不同凡俗:他饱阅世事,所谓“五百年来棋一局,闲看数着烂樵柯”(徐渭《题王质烂柯图》);身手不凡,所谓“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咏“樵”而点涉“棋”、“月”,也说明这位樵夫具有雅士的素质。接着的两句,“不将连理枝梢锉,无缺钢多”,是巧妙的双关。表面上它仍是写斧,不去砍伐连理枝梢,故不至于锋刃卷缺。但其实质的含意,读者一目了然:连理枝是人间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象征,樵夫对它们爱惜有加,足见他是以仁德和正义为己身追求的有心人。这两句更明显地闪动着人物的身影,为下文对樵夫的直接描写,作了不露痕迹的过渡。

  六、七两句对仗,形象而深刻地绘述了樵夫的日常活动。猿猴出没于深山悬崖,“猿枝”极言樵伐之险;野鹤在大树的枝梢上筑巢栖居,“鹤窠”极言山木之高。而樵夫涉险攀高,视同等闲,“不饶过”见出了他的勇敢坚决。山中涧谷乱石崎岖,坡坂泞滑难以驻足,而无论是“石涧”还是“泥坡”,樵夫都如履平地。“惯立尽”三字,体现出他知难而进的无畏气概。

  如果说以上的七句已将樵夫的樵薪生活与正直刚强的品格作了充分的表述,那么结尾的三句,无疑是作者歌赞和审美的最强音。作者赞美樵夫,不仅是因为他是生活的强者,更是出于他在精神上的超越。“还参破,名缰利锁,云外放怀歌”,就活脱脱地表现出了一位蔑视名利、傲睨尘俗的高士形象。“云外”二字意兼虚实,既表樵夫的实际处所,又表出他的脱俗风神。元曲中常有对“不识字烟波钓叟”(白朴《沉醉东风·渔父词》)的赞美向慕,本篇这位“放怀歌云外樵夫”,是足以与之比并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满庭芳·樵

mǎntíngfāng··qiáo--zhàoxiǎnhóng

yāojiānguāncéngxiǔxiūyuècéngjiāngliánzhīshāocuòquēgāngduōráoguòyuánzhīguànjǐnshíjiànháicānmíngjiāngsuǒyúnwàifàng怀huái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胸中磊落¹藏五兵²,欲试无路空峥(zhēng)(róng)³
译文: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注释:¹磊落:众多错杂的样子。²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³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酒为旗鼓笔刀槊(shuò)¹,势从天落银河²倾。
译文: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注释:¹槊:长矛,古代兵器之一。²银河:天河,晴朗夜空中云状光带,望去像河。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端溪石池¹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译文: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注释:¹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端溪在今广东高要县,古属端州。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xū)(yú)¹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²
译文: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注释:¹须臾:片刻,一会儿。²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丈夫¹身在²要有立³,逆虏尽行当平。
译文:有志男儿当建立功业,有所立身,金人侵略者的命运已尽,应当去平定他们。
注释:¹丈夫:大丈夫,陆游自指。²在:存。³立:指立身处世,即立德、立言、立功。⁴逆虏:指金侵略者。⁵运:国运,气数。⁶行:将。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何时夜出五原塞(sài)¹,不闻人语闻鞭声。
译文:何时才能够像汉朝时在五原塞出兵讨伐匈奴那样北伐金人呢?我已能想象到我军队伍十分整肃的场景,只听到扬鞭催马的声音,而没有人语声。
注释:¹五原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时曾从此处出兵,北伐匈奴。

  陆游是南宋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三至六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诗人把为国平胡尘的战斗场面和整个草书的过程(蓄势、疾书、书成)以及高度的草书技巧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比喻的运用也十分成功。“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写出扫敌人,平逆虏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最后两句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给人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诗中借醉中作草书的情况,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思想感情。诗中表明作者为国征战的愿望无法实现,便把豪情寄托于饮酒和写字当中。诗人从作草书联想到用兵,表现他时时处处不能忘情于收复国土。最后,诗人又从书、酒之中返回到现实,盼望着早日出关塞、平逆虏、立军功。

参考资料:
1、 王克俭 .《陆游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12月:第65页—第66页

zuìzhōngsuǒzuòcǎoshūjuànhòu

yóu sòngdài 

xiōngzhōnglěiluòcángbīng shìkōngzhēngróng 
jiǔwéidāoshuò shìcóngtiānluòyínqīng 
duānshíchínóngzuò zhúguāngxiāngshèfēizònghèng 
shōujuànjiǔ jiànwànyānchénqīng 
zhàngshēnzàiyàoyǒu yùnjìnxíngdāngpíng 
shíchūyuánsài wénrénwénbiānshēng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百战功成翻¹爱静,侯门²渐欲似仙家³
译文: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反倒喜欢平静,显赫侯门日渐清幽好像洞仙人家。
注释:¹翻:副词,反而。²侯门:君主时代五等爵位第二等为侯,这里指老将军的府第。³仙家:仙人所住之处。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墙头雨细垂纤(xiān)¹,水面风回聚落花。
译文: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水面上微风回旋聚集着片片落花。
注释:¹纤草:细草,小草。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井放辘(lù)(lú)¹闲浸酒,笼开鹦(yīng)(wǔ)报煎(jiān)²
译文:到井台放下辘轳闲逸中浸凉美酒,开鸟笼鹦鹉学舌提醒人莫忘煎茶。
注释:¹辘轳:利用轮轴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²煎茶:烹煮茶水。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几人图在凌烟阁¹,曾不交锋向塞(sài)²
译文:有几人有资格将形象画在凌烟阁,却不曾身经百战交锋于塞外黄沙?
注释:¹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将开国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画相刻在凌烟阁内。唐太宗亲自作赞,褚遂良书,阎立本画。这二十四人都曾是带兵打仗的武将。²向塞沙:在塞外沙场作战。这里泛指带兵作战。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饮誉诗坛。王衍品读之后,很是欣赏,于是赐张蠙霞光笺,并将召掌制诰。权臣宋光嗣以其“轻傲驸马”,遂止。

  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

  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41-1342
2、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2619-2621

xiàlǎojiànglíntíng

zhāngpín tángdài 

bǎizhàngōngchéngfānàijìng hóuménjiànxiānjiā 
qiángtóuchuíxiāncǎo shuǐmiànfēnghuíluòhuā 
jǐngfàngxiánjìnjiǔ lóngkāiyīngbàojiānchá 
rénzàilíngyān céngjiāofēngxiàngsàish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