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
楚公子围¹(pìn)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²。伍举³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
译文:楚国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伍举担任副使。他们正准备住进城内宾馆,郑国孙怀疑他们有诈,派行孙子羽同他们说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馆舍。
注释:¹公子围:楚康王的弟弟,当时担任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²公孙段氏:郑大夫,名子石。³伍举:又称椒举,伍子胥的祖父。⁴介:副使。⁵恶:讨厌、憎恨。⁶行人:官名。管朝觐聘问之事。类似于后世的外交官。
既聘,将以众逆。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听命!”令尹使太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
既聘,将以众逆¹。子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yì)(biǎn)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墠(shàn)²听命!”令尹³使太宰伯州犁(lí)对曰:“君辱贶(kuàng)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围布¹⁰几筵(yán)¹¹,告于庄、共¹²之庙而来。若野赐之¹³,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围蒙¹⁴其先君¹⁵,将不得为寡君老¹⁶,其蔑(miè)以复矣。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shì)¹⁷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¹⁸己,而¹⁹无乃包藏祸心²⁰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²¹诸侯,使莫不憾者,距²²违君命,而有所壅(yōng)²³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²⁴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祧(tiāo)²⁵?”
译文:聘问结束以后,公子围准备带领军队前去迎亲。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子羽推辞,说:“由于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孙,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听候命令。”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辱蒙君王赏赐敝国大夫围,告诉围说‘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在庄王、共王的宗庙视告后才来。如果在野外赐给围,这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这就使敝国大夫围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不仅是这样,更使围欺骗自己的先君,将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向敝国国君复命了。希望大夫考虑这件事。”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他们包藏祸心来图谋自己。敝国唯恐小国失去依赖,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要不是这个原因,敝国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注释:¹逆:迎。²墠:郊外祭祀的场地。³令尹:指公子围。⁴太宰:官名,掌管王家内外事务。⁵伯州犁:楚人。⁶贶:赠送,赐予。⁷寡大夫:对于他国自称本国大夫的谦词。⁸丰氏:即公孙段氏。公孙段食邑一丰,故称丰氏。⁹而,通“尔”,你。¹⁰布:设置。¹¹几筵:古时的一种祭席。¹²庄、共:楚庄王、共王。庄王是公子围的祖父,共王是他的父亲。¹³若野赐之:意谓在城外成婚礼。¹⁴蒙:欺。¹⁵先君:指庄王、共王。¹⁶老:大臣。¹⁷恃:指依靠大国而自己无防备。¹⁸靖:安定。¹⁹而:同“尔”,你。²⁰包藏祸心:外表和好,心怀恶意。²¹惩:警戒。²²距:同“拒”。²³壅塞:阻塞不通。²⁴馆人:管理客馆、招待宾客的人。²⁵祧:远祖的庙。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许之。
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gāo)¹而入。许之。
译文: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让军队垂下箭囊入城。郑国同意了。
注释:¹櫜垂櫜:表示袋子里没有装弓箭之类的武器。:盛弓箭的袋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国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同时迎娶公孙段家的女儿。伍举担任副使。他们正准备住进城内宾馆,郑国孙怀疑他们有诈,派行孙子羽同他们说了,于是住在城外的馆舍。

聘问结束以后,公子围准备带领军队前去迎亲。子产担心这件事,派子羽推辞,说:“由于敝国地方狭小,容纳不下随从的孙,请允许我们在城外修整祭祀的地面听候命令。”公子围派太宰伯州犁回答说:“辱蒙君王赏赐敝国大夫围,告诉围说‘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摆设了祭筵,在庄王、共王的宗庙视告后才来。如果在野外赐给围,这是将君王的赏赐抛在了草丛里,这就使敝国大夫围不能置身于卿大夫们的行列了。不仅是这样,更使围欺骗自己的先君,将不能再作敝国国君的大臣,恐怕也无法向敝国国君复命了。希望大夫考虑这件事。”子羽说:“小国没有罪,依赖大国才真正是它的罪过。本来打算依赖大国安定自己,又恐怕他们包藏祸心来图谋自己。敝国唯恐小国失去依赖,致使诸侯心怀戒备,使他们莫不怨恨大国,抗拒违背君王的命令,从而使大国的命令不能贯彻,无法施行。要不是这个原因,敝国是替贵国看守馆舍的,岂敢爱惜丰氏的宗庙而不让入内?”

伍举知道郑国有了防备,就请求让军队垂下箭囊入城。郑国同意了。

注释

公子围:楚康王的弟弟,当时担任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公孙段氏:郑大夫,名子石。

伍举:又称椒举,伍子胥的祖父。

介:副使。

恶:讨厌、憎恨。

行人:官名。管朝觐聘问之事。类似于后世的外交官。

逆:迎。

墠:郊外祭祀的场地。

令尹:指公子围。

太宰:官名,掌管王家内外事务。

伯州犁:楚人。

贶:赠送,赐予。

寡大夫:对于他国自称本国大夫的谦词。

丰氏:即公孙段氏。公孙段食邑一丰,故称丰氏。

而,通“尔”,你。

布:设置。

几筵:古时的一种祭席。

庄、共:楚庄王、共王。庄王是公子围的祖父,共王是他的父亲。

若野赐之:意谓在城外成婚礼。

蒙:欺。

先君:指庄王、共王。

老:大臣。

恃:指依靠大国而自己无防备。

靖:安定。

而:同“尔”,你。

包藏祸心:外表和好,心怀恶意。

惩:警戒。

距:同“拒”。

壅塞:阻塞不通。

馆人:管理客馆、招待宾客的人。

祧:远祖的庙。

櫜垂櫜:表示袋子里没有装弓箭之类的武器。:盛弓箭的袋子。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
斜红叠翠¹。何许²花神³来献瑞(ruì)。粲(càn)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译文: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注释:¹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²何许:何处。³花神:掌管花的神。⁴献瑞:呈献祥瑞。⁵粲粲:鲜明的样子。⁶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⁷天孙: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即织女。⁸机:织机。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¹。不耐²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³。莫放春光造次
译文: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注释:¹妙质:美的资质、才德。²不耐:不能忍受。³遮围:遮拦,围护。⁴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⁵造次:仓促,匆忙。⁶归:归去。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
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
译文:秋风吹拂,将炎热一扫而尽,半夜之时小雨纷纷。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译文:雨水滴打在绕屋的芭蕉树上,响彻整个园林。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恰似钓鱼船,篷¹底睡觉时。
译文:这雨声就好像是在钓鱼船上,在船帆下睡觉时的雨滴的声音一样。
注释:¹船篷: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shūchuāng--zhōudūn

qiūfēngjǐnbànlín

ràoshìjiāozhěnwànxiǎngwéi

qiàshìdiàochuánpéngshuìjuéshí

绿云冉冉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九分办;厮追攀,渡头买得新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绿云¹(rǎn)²锁清湾,香彻东西岸。官课³九分办;厮(sī)追攀,渡头买得官鱼雁。杯盘不干,欢欣无限,忘了大家难。
译文:如云团一般的烟雾冉冉升起,缓缓流动笼罩着清澈的江湾,花草的香气溢满东西两岸。官上缴官家的租税只按九成办理征收。在这好时节正好去游玩,乘船到那渡口,你追我赶,然后把鱼虾野味准备好,做一桌丰盛的野餐,杯盘摆得满满的,饮宴欢庆,忘掉了生活的忧愁、艰难。
注释:¹绿云:此指烟霭汇聚成的如云烟团。²冉冉:上升貌。³官课:指上缴官家的租税。⁴九分办:免去一分赋税,按九成办理征收。⁵厮追攀:相互追赶、招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湿云¹不动溪桥冷。嫩(nèn)²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东香。
译文: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东光发出香气。
注释:¹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²嫩寒:轻寒;微寒。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¹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译文: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注释:¹莫:同寞,寂寞。

  上片写桥下东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东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东,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东儿上,花香、东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东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mán··湿shīyúndòngqiáolěng--zhūshūzhēn

湿shīyúndòngqiáolěngnènhánchūtòudōngfēngyǐngqiáoxiàshuǐshēngzhǎngzhīyuèxiāng

rénliánhuāshìjiùhuārényīngshòupíngxiǎolángànshēnhuāzhènghán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大江¹歌罢掉头东,邃(suì)²群科³济世穷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注释:¹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²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³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⁴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面壁¹十年图破壁²,难酬(chóu)³(dǎo)亦英雄。
译文: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注释:¹面壁:面对墙壁坐着。²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³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⁴蹈海:投海。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jiāngdiàotóudōng

zhōuēnlái jìnxiàndài 

jiāngdiàotóudōng suìqúnshìqióng 
miànshínián nánchóudǎohǎiyīngx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