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子神何在,人亡迹尚存。业馀经史案,趣寄圣贤尊。
先子神何在,人亡迹尚存。业馀经史案,趣寄圣贤尊。
榻冷宁攲枕,堂虚已盖棺。晨昏徒泣血,无路报深恩。
榻冷宁攲枕,堂虚已盖棺。晨昏徒泣血,无路报深恩。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一片花飞减却春¹,风飘万点²正愁人。
译文: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注释:¹减却春:减掉春色。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¹看欲尽花经眼²,莫厌伤³多酒入唇。
译文: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注释:¹且:暂且。²经眼:从眼前经过。³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花边 一作:苑边)
江上小堂巢(cháo)(fěi)¹,花边高冢(zhǒng)卧麒(qí)(lín)²。(花边 一作:苑边)
译文: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注释:¹巢翡翠:翡翠鸟筑巢。²苑边高冢卧麒麟: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细推¹物理²须行乐,何用浮³名绊此身。
译文: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注释:¹推:推究。²物理:事物的道理。³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朝回¹日日典²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译文: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注释:¹朝回:上朝回来。²典:押当。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酒债(zhài)¹寻常行处²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译文: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注释:¹债:欠人的钱。²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穿花蛱蝶深深¹²,点水蜻蜓款款³飞。
译文: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注释:¹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²见:现。³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¹风光²共流转³,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注释:¹传语:传话给。²风光:春光。³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⁴违:违背,错过。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的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的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的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的随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只是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尽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的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颈联是说,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有人说此联“奇想惊人”,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之中。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在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面对这残败景象又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难道“物理”就是这样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乐处又在哪里呢?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以上的谏官。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了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解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二首开头四句是说,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钱来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少有的了。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用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走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走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致到处欠着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味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那就今日有酒今日醉吧!这事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第三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人生如此短促,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末联是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啊,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8-471

jiāngèrshǒu

 tángdài 

piànhuāfēijiǎnquèchūn fēngpiāowàndiǎnzhèngchóurén 
qiěkànjìnhuājīngyǎn yànshāngduōjiǔchún 
jiāngshàngxiǎotángcháofěicuì huābiāngāozhǒnglín  (huābiānzuò yuànbiān )
tuīxíng yòngmíngbànshēn 

cháohuídiǎnchūn měijiāngtóujìnzuìguī 
jiǔzhàixúnchángxíngchùyǒu rénshēngshílái 
chuān穿huājiádiéshēnshēnxiàn diǎnshuǐqīngtíngkuǎnkuǎnfēi 
chuánfēngguānggòngliúzhuǎn zànshíxiāngshǎngxiāngwéi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论曰:余每览越人¹入虢(guó)²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³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zhǒng )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¹⁰其本¹¹,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¹²。卒然遭邪风之气,婴¹³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lì)¹⁴,降志屈节¹⁵,钦(qīn)¹⁶望巫祝¹⁷,告穷¹⁸归天¹⁹,束手²⁰受败²¹。赍(jī)²²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²³,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duō)(jiē)呜呼²⁴,厥(jué)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²⁵,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è)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世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注释:¹越人:春秋时期中原人对越国人的称呼。²虢:虢国,周朝诸侯国名。³慨然:感情激昂的样子。⁴叹:赞叹;歌颂。⁵曾:竟然。⁶企踵:踮起脚跟。多形容急切仰望之状。⁷孜孜汲汲: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⁸崇饰:崇尚修饰。⁹末:枝节。此指名利荣势。¹⁰忽弃:轻弃。¹¹本:根本。此指身体。¹²“皮之不存”二句:语出《左传·信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此处意在说明身体垮了,追求名利又有何用?¹³婴:遭受:被…缠绕。¹⁴震栗:惊惧战栗。¹⁵降志屈节:降低素志屈身相从。节,节换。《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予进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¹⁶钦:恭敬。¹⁷巫祝:古代从事所谓通鬼神的职业者。巫,能以舞装神,以替人祈祷为职业者。《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祝,主持祭祀祝告的人。《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国语·楚语下》:“在男曰观在女曰巫。”《楚辞?招魂》:王逸注:“男巫曰祝。”《周礼·春官》设“男巫”“女巫”,各司其责。《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聒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¹⁸告穷:意为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¹⁹归天:归于天命,即归属命运。²⁰束手:意为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束,绑,捆。²¹受败:承受灾祸。《礼记·孔子闲居》:“四方有败。”郑玄注:“败,谓祸灾也。”此谓等死。²²赍:持物赠人。“资”和下句“持”同义对举。²³重器:珍贵之宝器。《礼记·少仪》:“不些重器。”郑注:“重,犹宝也。”孔疏:“重器,宝珍之物。”此喻人之身体。²⁴咄呜呼:感叹词连用以加强语气。²⁵异物:指死亡之人。《史记·贾谊传》:“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搏?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索隐》:“谓死而形化为鬼,是为异物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译文: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望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望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种疾病,或许可以根据书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证时就能知道发病的根源。如果能运用我编写的这本书的有关内容,那么,对于伤寒病的问题,大多数能弄通解决了。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望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望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望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此后,再没听说有优秀的理论家及高名的医生了。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察看疾病,询问病情时,总是致力于花言巧语,只图应付病人;对着病人诊视了一会儿,就处方开药;诊脉时只按寸脉,没有接触到尺脉,只按手部脉,却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脉象不互相参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诊察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到五十下就结束;即使是病人将死之期也不能确定脉象,九处诊脉部位的脉候竟然没有一点模糊的印象。鼻子、两眉之间及前额,全然不加诊察。这真如人们所说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罢了。这样想要辨识不治之证或判别出可治之证,实在是很难呀!孔子说:生下来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听求教,广泛地记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来爱好医方医术,请允许我奉行“学而知之”和“多闻博识”这样的话吧!

shānghánlùn ·

zhāngzhòngjǐng liǎnghàn 

    lùnyuē měilǎnyuèrénguózhīzhěn wànghóuzhī wèichángkǎirántàncáixiù guàidāngjīnshìzhīshì zēngliúshényào jīngjiūfāngshù shàngliáojūnqīnzhī xiàjiùpínjiànzhīè zhōngbǎoshēnchángquán yǎngshēng ;dànjìngzhúróngshì zhǒngquánháo  wéimíngshì chóngshì běn huáwàiércuìnèi zhīcún máojiāngānyān ránzāoxiéfēngzhī yīngfēichángzhī huànhuòzhì érfāngzhèn jiàngzhìjié qīnwàngzhù gàoqióngguītiān shùshǒushòubài bǎiniánzhīshòu寿mìng chízhìguìzhīzhòng wěifán suǒcuò duōjiē juéshēn shénmíngxiāomiè biànwéi yōuqiánzhòngquán wéi tòng shìhūn néngjué mìng ruòshìqīngshēng róngshìzhīyúnzāi érjìnnéngàirénzhīrén tuì退néngàishēnzhī zāizhíhuò shēnè méngméngmèimèi chǔnruòyóuhún āi shìzhīshì chíjìnghuá gēnběn wàngxún wēiruòbīng zhìshì 

    zōngduō xiàngèrbǎi jiànānniánlái yóuwèishírěn wángzhě sānfēnyǒuèr shānghánshí gǎnwǎngzhīlúnsàng shānghéngyāozhījiù nǎiqínqiúxùn cǎizhòngfāng zhuànyòng wèn jiǔjuàn shínàn yīnyánglùn tāiyào bìngpíngmàibiànzhèng wéi shānghánbìnglùn  shíliùjuàn suīwèinéngjìnzhūbìng shùjiànbìngzhīyuán ruònéngxúnsuǒ guòbàn 

    tiānxíng yùnwànlèi rénbǐngcháng yǒuzàng jīngluòshù yīnyánghuìtōng xuánmíngyōuwēi biànhuànàn fēicáigāoshímiào néngtànzhìzāi shàngyǒushénnóng huáng  gāo léigōng shàoshù shàoshī zhòngwén zhōngshìyǒuchángsāng biǎnquè hànyǒugōngshèng yángqìngcānggōng xiàwǎng wèizhīwén guānjīnzhī niànqiújīngzhǐ yǎnsuǒzhī chéngjiā zhōngshǐshùnjiù xǐngwènbìng zàikǒu xiāngduì biàn便chǔtāngyào àncùnchǐ shǒu rényíngyáng sāncān dòngshù mǎnshí duǎnwèizhījuézhěn jiǔhòuzēngfǎng仿 míngtángquètíng jìnjiànchá suǒwèikuīguǎnér shìbiéshēng shíwéinàn kǒngyún  shēngérzhīzhīzhěshàng xuézhī duōwénshí zhīzhī  宿shàngfāngshù qǐngshì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鹏翼(yì)¹垂空,笑人世,苍然²无物。又还向、九重³深处,玉阶山立。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chéng)碧。
译文:鹏鸟展开了翅膀,遮盖了天空,向下看,可笑人世间,青茫茫的一片,看不见一位英雄人物。回过头来,向朝庭的深处望去,看见你挺拔坚定的站在金殿的玉阶上;你又子里装有奇异的、珍贵无比的五色宝石,他年你要它来修补已经折断了的西北的天柱。现在,暂且回到帅司去,在谈笑中,就可以防守长江的天险,守好建康的大门。让长江里碧波澄明的水,安静地流着。
注释:¹鹏翼:鹏鸟的翅膀。²苍然:色青为苍,与苍茫、苍苍同。³九重:天。后世把帝王居住的地方叫九重或朝庭。⁴玉阶:玉石砌的台阶。这里是指殿前的台阶。⁵山立:像山一样挺立。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¹飞下,日边消息。料想宝香²黄阁³梦,依然画舫(fǎng)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译文:建康是一个山清水秀,出人材的地方,有你这么一位文章名手在这里,我们安心的在宴席上,拍红牙拍,唱着《金缕曲》,实在快乐。在酒席宴前会飞来朝庭的好消息,当你入得朝中于黄阁中处理政务时,依旧会想起今日我们相聚的情形。如今,你真的要与钟山互相约定,做一个长久的朋友。
注释:¹尊前:“尊”同“樽”,古时木制的酒杯。尊前,指宴席上。²宝香:皇帝的诏书上盖印玺的印泥,散发出的香味。³黄阁:丞相办公的地方。⁴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船。⁵青溪:水名。⁶端的:确实、真的。⁷钟山:又名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城东北。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是一首作于史致道宴席、并表示歌颂史致道之意的赠人词,但却不与一股的应酬赞美、缺乏主旨的词相同。词人以饱酣的笔墨,充沛的热情,向当时驻守建康的军事行政氏官史正志表达词人的赞颂之情,并通过这一情感的表达,展露词人力主抗金复土的政治怀抱。词写得豪迈而深沉,在主旨广、基调上、笔法亡和结构上,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涯洼种》相近似,但又能显示独特的神采,体现出”复”中的“不复”。

  此词采用神奇的神话传说和众多的典故,赋予作品以光怪陆离的奇幻性,和情感内容的密度与深度。

  词的上阕,词人以奇情异想的笔调,歌颂史氏的高才独出、志向奇壮。词一上来,就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构造的那只“背若泰山,冀若垂天之云”的神奇鹏鸟来比拟史氏。这就不仅写出了史氏的超群才性,而且使全词笼罩在雄奇放逸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氛围里。一句“笑人世、苍然无物”,写得峭拔警迈,足见史氏的非凡才华和怀抱,以及词人对史氏的推重。接下去,顺承上文,写这只讪笑人世苍茫的大鹏,飞回天宫深处,像高山一样,收翅仁立在玉阶天门之上。这一对庄子的大鹏形象所作的延伸,不仅显不出词人的非凡想像力,也表明词人这一时期对于“天宫”实即朝廷的深加留意。而且,因为这里的大鹏和“九重”、“五阶”之类都是采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若从大鹏所造这一形象的内涵上来看,大鹏更是点明了被任命为行宫留守和江防前线的军事长官的史氏,在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大鹏的形象作比拟之后,词人再次运用女蜗补天的神话,赋予史氏以补天之神的奇持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大鹏与女蜗的嫁接。这并不是忘乎所以的肉麻吹捧,而是趋近词人的抗金目标的必然兴会。它实际上是希望抗战派得到重用,可以收复中原故土,“补”好宋朝已经缺了西北的“半边天”。这是词人此时心恒系之的热血之念,所有的飞腾幻想。奇情壮采,都因为这样的怀抱而变得沉甸甸地,富有很深的思想意义。上阁最后一大句,在语气上还承接着上文,“且归来”是对“又还向九重”、志在补天的鹏鸟的转写,但是在境界上,却由神话转入现实,写史氏充任江防前线的长官,使万里长江波澜不惊,江南形势得以安定。其中“谈笑”一词。极写史氏护江的举重若轻,暗示着其才能,比维护长江安宁所需要的更大。在这里的语气中,还带着前文借用神话时的豪逸味道。

  词的下阕,才始着墨于题中的宴席描写,但并不渲染其热闹与豪华,这在结构和用墨卜,都与《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略异。其用意在写史氏不仅有上文所写的“补天”才能,还是个文采风流的“文章伯”。“合缕”一词,是为词人对史氏文才的推许作映证。当然,这样的推许,实际上是受到天子手谕史正志表示嘉许的信息激发出的。接韵一个“看”字,就写出了孝宗手谕即“日边消息”给史正志带来的人阁希望,和词人对于这一消息的同样重视。词人在《千秋岁》一词中,曾说过史正志“从今尽是中书考”这样的话,与这里意思相同,而此处表达得则更委婉。“料想”一韵,不写其今日欣喜之情,反而写史致道日后入朝为相、主持政事以后,还会对今日秦淮河上的游赏恋恋于怀,写其于位高校重之时的平常心和风流态,这就深得措意深隐之妙,写出了大人物的情怀儒雅而风流。结韵更是曲笔传倩,既然史氏入朝主政后依然怀念秦淮河上的清游雅集。词人对钟山山水的感情是如此亲厚,自然今日就要与钟山相约,相约成为老朋友了。那么在钟山秦淮边结识的同僚,也是词人的老朋友。词人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

  赠人之作能写到如此境界,将词人的理想抱负与热情充实在其中,使词中不仅有人,而且有“我”;而又以既豪迈且深隐的风格出之,使读者得到更多面的美感体验,即使不谈它在语言上的五色迷离,苫峭奇拔,此词也已堪称宋代同类词作中的上品。

  值得指出的是,史正志的政治态度比较依违,并不与坚决主战的词人完全一致,史正志不仅早年想投靠炙手可热的秦桧集团,甚至还为排挤主战派领袖张浚而奔忙,但是,这样的隐情,词人是无法深察的。词人把史正志当成一个主张抗金的同志来歌颂,情有可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15页-第18页
2、 邓红梅.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6页-第8页

mǎnjiānghóng··jiànkāngshǐshuàizhìdàoshàng--xīn

péngchuíkōngxiàorénshìcāngrányòuháixiàngjiǔzhòngshēnchùjiēshānxiùzhēnguāngniányàotiān西běiqiěguīláitánxiàozhǎngjiāngchéng

jiāwénzhāngjīnchànghóngpāikànzūnqiánfēixiàbiānxiāoliàoxiǎngbǎoxiānghuángmèngránhuàfǎngqīngdàijīnduāndeyuēzhōngshānzhǎngxiāngshí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度寒云。
风悲画角¹,听单(chán)于、三弄落谯(qiáo)²。投宿骎(qīn)³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lì)度寒云。
译文:画角在寒风中悲鸣,《单于》曲调一声声落在谯门,我们的马车匆匆赶路投宿,来到这弥漫着飞雪的小孤村。酒市里的灯火渐渐稀少,只有枯叶乱纷纷,敲打着窗门。空中传来惊雁的哀鸣,从那凄戾的叫声中,可以想象它们刚刚离开迷蒙的水面,正在迅疾地穿过寒云。
注释:¹风悲画角:寒风中传来号角悲凉的声音。²单于、三弄落谯门:城楼上反复吹奏着《单于》曲。谯门,建有瞭望楼的城门。³骎骎:马飞跑的样子。⁴嘹唳:高空鸟鸣声。
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好在半胧(lóng)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¹,愁损绿罗裙²。为问暗香³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译文:依旧是半暗半明的淡月,到如今,这一切景物却令我落魄伤魂。梦想着返回故园,那里的梅花该多少艳明。那位穿着绿罗裙的佳人,恐怕早已为我容颜瘦损。试问那一树树暗香疏影,是否也在相思,万点红花是否都变作了泪痕。料想那位美人一定紧锁双眉,满腔幽怨悲恨,独倚画屏苦挨着黄昏。
注释:¹故国《梅花》归梦:《梅花》曲引起思归的梦想。²愁损绿罗裙:想起家里的爱人便愁坏了。绿罗裙,指穿绿罗裙的人。³暗香:指梅花。⁴啼痕:泪痕。

  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四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即“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首句“风悲”两字刻画风声。风声带来阵阵角声,那是谯门上有人在吹《小单于》名曲吧。画角是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凄厉,画角飞声,散入风中,又曾触动过无数旅人的愁思,“风悲”两字极为灵动传神。秦观《满庭芳》中对角声之哀也曾有描写,“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一“落”字见得谯门之高,风力之劲,并且还表达出旅人心头的沉重之感。

  “投宿”两句写途中飞雪。“骎骎”形容马在奔驰,又上承“投宿”,使旅人急于歇脚的心情跃然纸上;下启“飞雪”,点出急于投宿是因为风雪交加。“飞”形容漫天飞雪飘舞之状,而“满”字又着力画出村子之小而且孤。“酒市”二句是入村以后的景象。灯火阑珊,人迹稀少,可见雪大且深,也衬托夜间旅舍独处之冷清,所闻者唯有乱叶扑窗之声。“舞纷纷”写落叶之多和风力之急。“骎骎”、“飞”、“满”、“舞”都是动字;“骎骎”在句中不仅状客观之物,而且还能传主观之情,由此可见作者对字、词、句的推敲斟酌。《白雨斋词话》极为赞赏这点:“此词遣词琢句,工绝警绝,最令人爱”。

  “送数声”三句是客舍夜坐所闻。雪夜风急,忽闻雁声。雁群入夜歇宿在沙渚芦丛之中,遇到外物袭击,由守卫的雁儿报警,便迅速飞向高空。“乍离”句即是写这种情况。“嘹唳”句说的是雁群受惊后穿过密布的冻云飞向高空,鸣声高亢曼长。雁儿多在高空飞行,白天远望可见,夜间则从鸣声得知。杜牧《早雁》诗有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云外,言其飞得高也。张文潜《楚城晓望》诗也说:“山川摇落霜华重,风日晴和雁字高。”而卢纶《塞下曲》写的就是雁儿夜惊:“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单于战败后想趁黑夜逃遁,途中惊动了雁群,雁儿惊飞云外时的鸣声使追逐者得知单于的去向。本词所写的是南归途中的雁儿,在夜间受惊高飞时的鸣声,叩动旅人的心弦,无限乡思,黯然而生,词意至此由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

  下片另开境界,由雪夜闻雁转为淡月乡愁,委婉地铺写相思情意。“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好在”指月色依旧。

  “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故国”两句,诉说由于故国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故国”,即“故园”,周邦彦《兰陵王》中就有“登临望故国”之句。“愁损”两字,怜想梦中伊人亦为相思所若,语意曲折。

  “为问”两句上承“故国”句,是以设问将梅拟人化,将枝上蓓蕾比拟为泪珠。试问那暗香浮动的花枝,是否也是为了相思而泪痕点点?末两句又上承“愁损”句,设想对方,由己及人。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正如牛峤《菩萨蛮》中所云:“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画长。”薄暮时分,她斜倚屏风想起远方旅人,他遥忆故园,应亦是余恨绵绵,难以消除。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1292-1293页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yíng)¹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注释:¹嬴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黄绮(qǐ)¹之商山,伊人²亦云³
译文: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注释:¹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此指商山四皓。²伊人:指桃源山中人。³云:句中助词,无义。⁴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往迹¹绮复湮(yān)²,来径遂(suì)芜废。
译文: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注释:¹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²湮:埋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相命¹(sì)²农耕,日入从³所憩(qì)
译文: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注释:¹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²肆:致力。³从:相随。⁴所憩:休息的处所。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桑竹垂余荫(yìn)¹,菽(shū)²(jì)³随时艺
译文: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注释:¹余荫:又作“馀荫”;指树木枝叶广大的庇荫。²菽:豆类。³稷:谷类。⁴艺:种植。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ǐ)¹王税。
译文: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注释:¹靡:没有。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路暧(ài)¹交通,鸡犬互鸣吠。
译文: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注释:¹暧:遮蔽。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zǔ)¹犹古法,衣裳(cháng)²无新制。
译文: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²衣裳: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rú)¹纵行歌,班白²欢游诣(yì)³。(班白 一作:斑白)
译文: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注释:¹童孺:儿童。²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³诣:玩耍。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草荣识节和¹,木衰知风厉。
译文: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注释:¹节和:节令和顺。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虽无纪历¹志,四时自成岁²
译文: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注释:¹纪历:纪年、纪月、纪日的历书。²成岁:成为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怡然有余乐¹,于何²劳智慧?
译文: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
注释:¹余乐:不尽之乐。²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踪隐五百¹,一朝敞神界²
译文: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注释:¹五百: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的五百多年。²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¹²既异源,旋³复还幽蔽
译文: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注释:¹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风尚。²薄:浮薄,指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³旋:很快。⁴幽蔽:深暗。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借问游方士¹,焉测尘嚣(xiāo)²外。
译文: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
注释:¹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²尘嚣:世间的纷扰、喧嚣。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愿言蹑(niè)¹清风,高举寻吾契(qì)²
译文: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¹蹑:踩。²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诗分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中间十八句为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农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和《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照应,两句意思大体一致。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最后八句为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敞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其实这个问题在《桃花源诗》里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独立存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显然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都是描写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并不让人觉得重复。《记》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描写具体,富于小说色彩;《诗》的语言比较质朴,记述桃源社会的情形更加详细。《记》是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处处写渔人所见,作者的心情、态度隐藏在文本之后,而《诗》则由诗人直接叙述桃源的历史状态,并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显示桃花源的思想意义和审美意义。

  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参考资料:
1、 邓小军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0-513

táohuāyuánshī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íngshìluàntiān xiánzhěshì 
huángzhīshāngshān rényúnshì 
wǎngjìnyān láijìngsuìfèi 
xiāngmìngnónggēng cóngsuǒ 
sāngzhúchuíyīn shūsuíshí 
chūncánshōucháng qiūshúwángshuì 
huāngàijiāotōng quǎnmíngfèi 
dòuyóu chángxīnzhì 
tóngzòngxíng bānbáihuānyóu  (bānbáizuò bānbái )
cǎoróngshíjié shuāizhīfēng 
suīzhì shíchéngsuì 
rányǒu láozhìhuì 
zōngyǐnbǎi zhāochǎngshénjiè 
chúnyuán xuánhuányōu 
jièwènyóufāngshì yānchénxiāowài 
yuànyánnièqīngfēng gāox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