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囊剑走天涯,尘眼谁知古押衙?且访蓬莱骑虎去,任渠春雨泣桃花。
十年囊剑走天涯,尘眼谁知古押衙?且访蓬莱骑虎去,任渠春雨泣桃花。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燕鸿过后莺(yīng)归去,细算浮生¹千万绪。长于春梦²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mì)处。
译文:鸿鹄春燕已飞走,黄莺随后也归去。这些可爱的鸟儿,一个个与我分离。仔细寻思起来,人生漂浮不定,千头万绪。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
注释:¹浮生:谓人生漂浮不定。春梦:喻好景不长。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闻琴¹解佩²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³,烂醉花间应有数。
译文:像卓文君那样闻琴而知音,像汉水江妃那样温柔多情,遇到郑交甫解佩相赠,这样的神仙般的伴侣早已离我而去,即使挽断她们绫罗的衣裙,也不能留住她们的倩影。劝你不要再孤独的做一个清醒明白的人了,大家都在花前喝个烂醉如泥才是最好的。
注释:¹闻琴:据《史记》载: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于夜以琴挑之,文君遂与相如私奔。²解佩:据刘向《列仙传》载:郑交甫行汉水之滨,遇二美女而悦之,二女便解下玉佩相赠。³独醒人:仅有的清醒的人。

  这首词借青春和爱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无常,细腻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复杂情感。这是一首优美动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词作,为晏殊词的另类作品。

  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细算浮生千万绪”一句从客观转到主观,说对着上述现象,千头万绪,细细盘算,使人不能不正视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暂起,这两句前后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下片“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两句写失去美好爱情的旧事,是对上片感慨的具体申述,又是产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这样使上下片的关系交互钩连,自然过渡。“闻琴”,指汉代的卓文君,她闻司马相如弹琴而爱慕他:“解佩”,指传说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赠给情人。这两句是说象卓文君、神女这样的神仙伴侣要离开,挽断她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随后作者激动地呼出:“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意思是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花间痛饮消愁。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应,是对失去美与爱的更大的痛心。联系晏殊的生平来看,他写这件事,应该是别有寄托,非真写男女诀别。公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此词化用前人的诗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词中的复杂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襟怀。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21-422

lánhuā ·yànhóng鸿guòhòuyīngguī

yànshū sòngdài 

yànhóng鸿guòhòuyīngguī suànshēngqiānwàn chángchūnmèngduōshí sànqiūyúnchù 
wénqínjiěpèishénxiān wǎnduànluóliúzhù quànjūnzuòxǐngrén lànzuìhuājiānyīngyǒushù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¹贮神仙。
译文:三十六座高峰直插天际,在上面有瑶池天台琼楼玉宇都住着神仙。
注释:¹琼宇:天宫。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嵩阳¹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译文:嵩阳如果和黄山并排起来比较,还是有一道灵砂泉水的差距。
注释:¹嵩阳:嵩山之南。

yóuhuángshān--zhūyàn

sānshíliùfēnggāochātiānyáotáiqióngzhùshénxiān

sōngyángruòhuángshānbìngyóuqiànlíngshādàoquán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於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昔者王子猷(yóu)¹之爱竹,造门²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yú)³,遇酒便留于道上。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yǐng)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shāng)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於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què)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译文:从前王徽之喜爱竹子,到了别人家也不去拜望主人;陶渊明的躺车,遇到了酒就停在路上。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独自享有好名声。虽然美景良辰,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也属于清闲之人。一起交游或许会结成好友,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去游玩。听一听蛙鸣,何必问它属于官家还是属于私人。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喝一杯酒就咏一首诗。到了高兴而领会了意旨时,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纵情尽兴。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前人过说过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这一切虽然不是自己的,但是自己的收获却已经很多。于是就翻看旧有的诗词,写出新的词调,冒昧地陈述一番薄技,姑且表达清新欢快之意。
注释:¹王子猷:指王徽之,字子猷。²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³舆:车。⁴高会:盛大的宴会。⁵傍:同“旁”。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今日北池¹游。漾(yàng)漾轻舟。波光潋(liàn)(yàn)²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译文:今日同朋友一起来到北潭游耍,水波荡漾着小船。波光潋滟,柳条轻柔。就这般,就这样春来了又去了,人也白了两鬓发。
注释:¹北池:或称北潭、潭园。²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zhuó)金瓯(ōu)¹。纵使花时常病酒²,也是风流。
译文:朋友啊,看看那漂亮的歌妓听听她们美妙的歌喉,大家一起拿起酒杯吧,今天不醉不休。劝这位友人斟满那一杯酒,即使在花间我们饮多了酒,但那是别样的风流。
注释:¹金瓯:金属酒器。²病酒:沉醉,饮酒过量。

  词上片前三句写春日北池的美好春光。荡舟北池,小舟划过,水波荡漾,波光潋滟,微风吹过,柔柳摇曳多姿。如此美好春光反令主人公伤春伤怀。“如此”二句,感叹春来春潋,美好年华逝潋,白了人头。在这年华之叹中,蕴含着词人的理想落空之悲。政治上的失意让词人即便是面对大好春光也难以释怀。

  下片写宴饮,劝友人一醉方休。既然畅游不能够让心情好起来,那就痛饮吧,一沉醉换悲凉。所以在下片中,词人劝友人面对美丽的歌女,听着美妙的歌声,且斟满酒杯,举杯畅饮,一醉方休。如此即便流连花间,因病成酒,也自是一种风流。此时的词人空有满腔热情理想,一心为国却受压抑排挤,因此,这看似豪迈放逸之词中,实饱含着无数心酸和苦涩,读起来沉重伤感。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 .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làngtáoshā--ōuyángxiū

jīnběichíyóuyàngyàngqīngzhōuguāngliànyànliǔtiáoróuchūnláichūnyòubáileréntóu

hǎohǎohóuzuìnánxiūquànjūnmǎnmǎnzhuójīnōuzòng使shǐhuāshíchángbìngjiǔshìfēngliú

湖天阔,清湘望断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湖天¹阔,清湘²望断³三更月。三更月,猿声是泪,鹃声是血
译文:湖南的天空辽阔,我在这里长时间地遥望那深夜的月亮。在深夜的月色笼罩中,猿声、杜鹃声的啼叫充满悲愁。
注释:¹湖天:此处指湖南的天空。²清湘:湘江之清流。此处指湖南。³望断:指望了又望,直至望不见还在望。⁴三更月:深夜之月。⁵猿声是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⁶鹃声是血:相传周末蜀主望帝,禅位其相鳖灵,化为杜鹃,其声凄绝,人言此鸟啼至出血乃止。唐人李山甫《闻子规啼》诗云:“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
曲终数点烟鬟没,此间自古离愁窟。离愁窟,几丛斑竹,临江犹活。
曲终数点烟鬟(huán)¹没,此间自古离愁窟(kū)。离愁窟,几丛斑竹²,临江犹活。
译文:乐曲终了消没于群山中,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离愁别恨聚集的地方。在这离愁别恨聚集之地,有成丛的斑竹,还生长在江边。
注释:¹烟鬟:形容峰峦的青翠。²斑竹:又称湘妃竹。竹上有紫黑色斑纹,故名。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湘地,不及而泪下沾竹,故竹斑如泪痕。

  黄仲则于乾隆34年(1769)冬天到达湖南。他凭吊了汨罗江畔屈原、贾谊的祠堂,登临衡山,观赏了南岳风光。名胜古迹,振奋了诗人雄奇的意气,也引发诗人无限慨叹。虽然谒见了湖南观察使王太岳,但并未找到安身之地。终于在第二年春末夏初,怀着忧伤心情,“浮洞庭,由大江以归”。即将离开湖南时,面对浩浩洞庭,诗人写下了这首词。

  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正如诗人在《洞庭行赠别王大归包山》中所云:“洞庭一泻八百里,浮云贴天天浸水。”词限于句式,仅用“湖天阔”三字,概括了这种境界。“清湘望断三更月”,诗人极目回望经过的湘水,依依不舍。“三更月”,言凝望之久,清凉的月光也给人凄凉之感。“猿声是泪,鹃声是血”,形容伤感之极。《水经注·江水》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名句,从此猿鸣与眼泪结下了不解之缘。《华阳国志》谓蜀帝杜宇化为杜鹃,声声哀鸣,乃至流血。白居易《琶琶行》把两者合而为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声鹃声,血泪和流,是古代文学表示悲伤的典型事物。上片泛写伤感,下片月明离愁。

  “清湘望断”,在久久的凝视中,浮现出湘水女神的形象。屈原《远游》云:“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湘灵鼓瑟成了人们神往的情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对此作过描摹,其著名的结句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里的“曲终数月烟鬟没”,略作变化,曲终人杳,神女隐于湘水之中。烟鬟,指妇女鬓发,借指神女,喻其风神。“数月”,影影绰绰,不甚分明的样子,托出神妙气氛。湘水女神相传是大舜妻子娥皇、女英两姊妹。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思念不止,泪下沾竹,成为斑竹(见任昉《述异记》)。因此,“此间自古离愁窟”,娥皇姊妹与舜的生离死别成为千古悲剧,现在尚有“几丛斑竹,临江犹活”可证。用一个“活”字说明它曾惹起古今多少黯然销魂之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