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执晋政,下临东诸侯。所觊一玉环,再请再不售。
韩起执晋政,下临东诸侯。所觊一玉环,再请再不售。
辞者既引义,听者但包羞。岩岩魏太子,旦夕宰神州。
辞者既引义,听者但包羞。岩岩魏太子,旦夕宰神州。
所获一玉玦,卑辞谢钟繇。丞相时晨起,中郎或晏休。
所获一玉玦,卑辞谢钟繇。丞相时晨起,中郎或晏休。
充庭尽璆琳,但颔不问酬。似移勃律河,拱置车门头。
充庭尽璆琳,但颔不问酬。似移勃律河,拱置车门头。

quē--wángshìzhēn

hánzhíjìnzhèngxiàlíndōngzhūhóusuǒhuánzàiqǐngzàishòu

zhěyǐntīngzhědànbāoxiūyányánwèitàizidànzǎishénzhōu

suǒhuòjuébēixièzhōngyáochéngxiāngshíchénzhōnglánghuòyànxiū

chōngtíngjǐnqiúlíndànhànwènchóushìgǒngzhìchēméntóu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兰之味,非可逼¹而取²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³间,纯以情韵胜。氲(yūn)(yūn)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接近可以嗅取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总有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亲近,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注释:¹逼:接近,迫近。²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³之:的。⁴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⁵瑞:吉,善。⁶兼彩:兼有各种颜色。⁷名:表达。⁸肖:模拟……的神韵。⁹不可:不能,不够。
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各处杭、越。逾岁,尧道来问寂寞,语笑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并寄赵学舟。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¹,寒气脆貂(diāo)(qiú)²。傍(bàng)枯林古道,长河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译文:记得在北方边关,专事去踏雪漫游,寒气冻硬了貂裘。沿着荒枯的树林古老的大道行走,到漫长的黄河边饮马暂休,这内心的情意好似河水悠悠。北游如一场短梦,梦醒后此身依然在江南漂流,禁不住老泪纵横,洒落在故都杭州。想借红叶题诗,却连一个字也无题写之处,那飘落的片片红叶已写满了忧愁。
注释:¹记玉关踏雪事清游:指北游的生活。他们未到玉门关,这里用玉关泛指边地风光。清游,清雅游赏。²貂裘:貂皮制成的衣裘。³长河:指黄河。短梦:短暂的梦。⁴江表:江外。指长江以南的地区。⁵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市西。此代指故国旧都。晋谢安死后, 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后遂用为典实。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¹,弄影²中洲³?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ōu)。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译文:你载着一船的白云归去,试问谁将玉佩相留,顾盼水中倒影于中洲?折一枝芦花寄赠远方故友,零落的芦花呵透出一身的寒秋。向着平常的野桥流水漫步,待招来的已不是旧日熟识的沙鸥。空怀着无限的情感,在斜阳夕照的时候,我却害怕登楼。
注释:¹楚佩:《楚辞》中有湘夫人因湘君失约而捐玦遗佩于江边的描写,后因用“楚佩”作为咏深切之情谊的典故。²弄影:物动使影子也随着摇晃或移动。³中洲:即洲中。⁴赠远:赠送东西给远行的人。⁵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旧沙鸥,这里指志同道合的老朋友。⁶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⁷登楼:指汉末王粲避乱客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以“记”字领起,气势较为开阔、笔力劲峭。写他前年冬季赴北写经的旧事,展现了一幅冲风踏雪的北国羁旅图。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三两个“南人”在那枯林古道上艰难行进。“此意悠悠”此句虽简,然则写出他内心无限的忧思。

  “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旧事重提之后,续写北地回归之光景。江表,指江南。西州,古城名,在今南京西。此两句谓自己虽已回到南方故土,屈辱经历也过去,仍只能老泪洒落、无欢可言。南归以后,自己与尧道分处杭、越,音讯久未通。“一字无题处,落叶都愁。”点出为何不致书问候。并非不想题诗赠友,但实在是提不起任何兴致来。因西风吹打而飘散的片片红叶上,似乎处处都写满了“亡国”两字。不忍在上题诗,怕引起浓浓愁情。请老友给予谅解。开头这两韵五句,其意境苍凉阔大,有“唐人悲歌”之慨。着实为全词增添了一点“北国型”的“壮美”之感。“短梦依然江表,……落叶都愁。”随即音调多么缠绵低回。这是作者善于“一气旋折”的高妙本领。

  “载取白云归去”则从眼前的离别写起。故人之访,给作者多少欢乐、慰藉和温暖。故人又要回去。面对此景,作者当然又会感慨生悲。“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写出了自己与他两情依依之感。“楚佩”借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的典故。“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当然所赠之物,只能是一枝芦花。这里表现出赠者零落如秋叶的心情。他以芦花来比己“零落一身秋”的凄况,饱寓着他生不逢时痛感。这里“折苇赠远”,笔调不凡,写意深刻。“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而故人既远,“野桥流水”附近也能招集到三朋二友,但终非沈尧道、赵学舟之类故交了。“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惆怅寂寞只能靠登楼远望排解。但余斜照的景色,只能徒增伤悲。所以顿又缩回了脚步!

  全词先悲后壮,先友情而后国恨,惯穿始终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词气”。使读者极能渗透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中。写身世飘萍和国事之悲感哀婉动人,令人如闻断雁惊风,哀猿啼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295-2297页 .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第325-327页 .

shēnggānzhōu ·guānxuěshìqīngyóu

zhāngyán sòngdài 

xīnmǎosuì shěnyáodàotóngběiguī chǔháng yuè suì yáodàoláiwèn xiàoshù yòubié  bìngzhàoxuézhōu 

guānxuěshìqīngyóu háncuìdiāoqiú bànglíndào chángyìn yōuyōu duǎnmèngránjiāngbiǎo lǎolèi西zhōu chǔ luòdōuchóu 
zàibáiyúnguī wènshuíliúchǔpèi nòngyǐngzhōngzhōu zhēhuāzèngyuǎn língluòshēnqiū xiàngxúncháng qiáoliúshuǐ dàizhāolái shìjiùshāōu kōnghuái怀gǎn yǒuxiéyángchǔ quèdēnglóu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将军魏武¹之子孙,于今为庶(shù)²为清门³
译文:曹将军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孙,而今却沦为平民百姓成为寒门。
注释:¹魏武:指魏武帝曹操。²庶:即庶人、平民。³清门:即寒门,清贫之家。玄宗末年,霸得罪。削籍为庶人。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为风流今尚存。
译文: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家文章丰为却在你身上留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学书初学卫夫人¹,但恨无过王右军²
译文:当年为学书法你先拜师卫夫人,只恨得没有超过王羲之右将军。
注释:¹卫夫人:名铄,字茂猗。晋代有名的女书法家,擅长隶书及正书。²王右军:即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开元¹之中常引见²,承恩³数上南薰(xūn)殿
译文:开元年间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见,承恩载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
注释:¹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年—741年)。²引见:皇帝召见臣属。³承恩:获得皇帝的恩宠。⁴南薰殿:唐宫殿名。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凌烟¹功臣少颜色²,将军下笔开生面³
译文: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曹将军你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
注释:¹凌烟:即凌烟阁,唐太宗为了褒奖文武开国功臣,于贞观十七年命阎立本等在凌烟阁画二十四功臣图。²少颜色,指功臣图像因年久而褪色。³开生面:展现出如生的面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良相头上进贤冠¹,猛将腰间大羽箭²
译文: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
注释:¹进贤冠:古代成名,文儒者之服。²大羽箭:大杆长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bāo)¹(è)²毛发动,英姿飒(sà)爽来酣(hān)战。
译文:褒公鄂公的毛发似乎都在抖动,他们英姿飒爽好象是正在酣战。
注释:¹褒公:即段志玄、封褒国公。²鄂公:即尉迟敬德,封鄂国公。二人均系唐代开国名将,同为功臣图中的人物。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先帝¹天马玉花骢(cōng)²,画工如山³貌不同。
译文:开元时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多少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
注释:¹先帝:指唐玄宗。死于公元762年。²玉花骢:玄宗所骑的骏马名。骢是青白色的马。³山:众多的意思。貌不同:画得不—样,即画得不象。貌,在这里作动词用。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是日牵来赤墀(chí)¹下,迥立阊(chāng)(hé)²生长风。
译文: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
注释:¹赤墀:也叫丹墀。宫殿前的台阶。²阊阖:宫门。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¹谓将军拂绢(juàn)素,意匠²惨澹(dàn)³经营中。
译文: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先用浅淡颜色勾画出轮廓,然后苦心图绘。
注释:¹诏:皇帝的命令。²意匠:指画家的立意和构思。³惨澹:费心良苦。⁴经营:即绘画的“经营位置 ,结构安排。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斯须九重¹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译文: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
注释:¹九重:代指皇宫,因天子有九重门。真龙、古人称马高八尺为龙,这里喻所画的玉花骢。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玉花却在御榻(tà)上,榻上庭前屹(yì)相向。
译文:玉花骢图如真马倒在皇帝榻上,榻上马图和阶前屹立真马相同。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yǔ)¹太仆²皆惆怅。
译文:皇上含笑催促左右赏赐你黄金,太仆和马倌们个个都迷惘发怔。
注释:¹圉人:管理御马的官吏。²太仆:管理皇帝车马的官吏。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弟子韩干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²
译文:将军的门生韩干画技早学上手,他也能画马且有许多不凡形象。
注释:¹韩干:唐代名画家。善画人物,更擅长鞍马。他初师曹霸,注重写生,后来自成一家。²穷殊相:极尽各种不同的形姿变化。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huá)(liú)气凋丧。
译文:韩干只画外表画不出内在精神,常使骅骝好马的生气凋敝失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将军画善盖有神¹,必逢佳士亦写真²
译文:将军的画精美美在画中有神韵,偶逢真名士才肯为他动笔写真。
注释:¹盖有神:大概有神明之助,极言曹霸画艺高超。²写真:指画肖像。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即今漂泊干戈¹际,屡(lǚ)²寻常行路人。
译文:而今你漂泊沦落在战乱的社会,平常所画的却是普通的行路人。
注释:¹干戈:战争,当指安史之乱。²貌:即写真。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译文: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间还未有人象你这般赤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kǎn)(lǎn)¹缠其身。
译文:只要看看历来那些负盛名的人,最终已经坎坷穷愁纠缠其身了。
注释:¹坎壈:贫困潦倒。
此诗当与前诗并看,互为补充。 诗起笔洗炼,苍凉。先叙曹氏乃魏武之后,今却沦为庶人。然后颂其祖先业绩和辞采丰韵犹存于身。开首就抑扬起伏,跌宕多姿。继而写曹氏在书画上之用功进取,情操高尚。一生沉于丹青,不思富贵,不知老之将至。写 “学书”是衬托,写“丹青”是点题。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开元”八句,集中颂扬曹氏人物画的成就。“先帝”八句,细腻刻画曹氏描绘“玉花骢”的经过。 “玉花”八句,写画马的艺术魅力,竟使真假难分,并以韩干之画作为反衬。 “将军”八句,写如此精湛绝伦的画师,竟在战乱年代中落泊江湖,为画路人卖画为生,不禁发出世态炎凉之感慨,抒发自身晚年失意之怅惘。 诗在结构上错综神奇、然宾主分明。情感上抑扬起伏,摇曳多姿。诗的结句,更为历代诗人所赞赏。清代翁方纲曾称此诗为气势充盛,“古今七言诗第一压卷之作”。

dānqīngyǐnzèngcáojiāngjūn

 tángdài 

jiāngjūnwèizhīsūn jīnwéishùwéiqīngmén 
yīngxióngsuī wéncǎifēngliújīnshàngcún 
xuéshūchūxuéwèirén dànhènguòwángyòujūn 
dānqīngzhīlǎojiāngzhì guìyún 
kāiyuánzhīzhōngchángyǐnjiàn chéngēnshuòshàngnánxūndiàn殿 
língyāngōngchénshǎoyán jiāngjūnxiàkāishēngmiàn 
liángxiàngtóushàngjìnxiánguān měngjiāngyāojiānjiàn 
bāogōngègōngmáodòng yīng姿shuǎngláihānzhàn 
xiāntiānhuācōng huàgōngshānmàotóng 
shìqiānláichìchíxià jiǒngchāngshēngchángfēng 
zhàowèijiāngjūnjuàn jiàngcǎndànjīngyíngzhōng 
jiǔchóngzhēnlóngchū wànfánkōng 
huāquèzàishàng shàngtíngqiánxiàngxiàng 
zhìzūnhánxiàocuījīn réntàijiēchóuchàng 
hángànzǎoshì nénghuàqióngshūxiàng 
gànwéihuàròuhuà rěnshǐ使huáliúdiāosàng 
jiāngjūnhuàshàngàiyǒushén féngjiāshìxiězhēn 
jīnpiāogàn màoxúnchángxíngrén 
qióngfǎnzāoyǎnbái shìshàngwèiyǒugōngpín 
dànkànláishèngmíngxià zhōngkǎnlǎnchánshēn 
汉家未得燕支山,征戍年年沙朔间。
汉家未得燕支山¹,征戍年年沙朔间。
注释:¹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
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朔玉门关。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
稽洛川边胡骑来,渔阳戍里烽烟起。
稽洛¹川边胡骑来,渔阳²戍里烽烟起。
注释:¹稽洛:山名,即稽洛山。²渔阳: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蓟州为渔阳郡,治所在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唐?杜甫《后出塞》诗之四:“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长途羽檄何相望,天子按剑思北方。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幽陵异域风烟改,亭障连连古今在。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夜闻鸿雁南渡河,晓望旌旗北临海。
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
塞沙飞淅沥,遥裔¹连穷碛。
注释:¹遥裔:遥远。隋·卢思道《河曲游》诗:“丰丛鸡树密,遥裔鹤烟稠。”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单长被铁。
戎衣不脱随霜雪,汗马骖¹单长被铁。
注释:¹骖cān: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有时也指位于两边的马。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赊。
匈奴未灭不言家,驱逐行行边徼¹²
注释:¹边徼jiào:亦作“邉徼”。边境。²赊shē,距离远。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
天边回望何悠悠,芳树无人渡陇头¹
注释:¹陇头:陇山。借指边塞。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田畴¹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
注释:¹田畴:泛指田地。
麾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¹兵静北垂,此日交河湄。
注释:¹麾huī,指挥。
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
欲令塞上无干戚¹,会待单于²系颈时。
注释:¹干戚:亦作“干鏚”。盾与斧。古代的两种兵器。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指征战。²单chán于:汉时匈奴君长的称号。

  1、意象宏阔:唐代边塞诗多有从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的特色,本诗也不例外。比如像“塞下长驱汗血马,云中恒闭玉门关”、“阴山瀚海千万里”、“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等句,都写得气势磅礴。

  2、对仗精美:本诗虽是七言歌行体,但其中有不少的句子运用律句的特色,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也工整巧妙。如:“羽林练士拭金甲,将军校战出玉堂”、“玄漠云平初合阵,西山月出闻鸣镝”、“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等等,都使诗句显得有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般的整饬气象。

  3、铁血柔情:此诗主旋律是雄壮慷慨的,但并非一味地心如铁石,毫无亲情、爱情可言。本诗从“杨叶楼中不寄书”(杨叶楼,应指征人妻子所居之楼)开始,转入柔情款款、音韵轻柔舒缓的另一个乐章,词语也清丽起来,像“杨叶楼”、“莲花剑”、“海外明月”、“天边落花”等,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绪带到那渴望已久的家乡,想起那楼头窗前终日翘首凝望的红颜佳人。

  4、基调昂扬:此诗作为盛唐的边塞诗,透出一股立功立业的高昂之气,虽然战事艰苦凶险――“塞沙飞淅沥,遥裔连穷碛”、“城南百战多苦辛,路傍死卧黄沙人”,虽然思乡思亲情切――“归心海外见明月,别思天边梦落花”、“杨叶楼中不寄书,莲花剑上空流血”,但是众将士抱着“匈奴未灭不言家”的决心和斗志,不把敌虏首脑打得投降(单于系颈)不罢休,这句“欲令塞上无干戚,会待单于系颈时”,说得相当豪迈,和李白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盛唐当年那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

  这首诗用典较多,害得江湖夜雨搬来辞源,找了半天,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首诗的传播。注意该诗中好多典故并非实指,比如“燕然石”、“稽洛川”等,并非是唐朝当时作战的地方,这里只是借用汉代典故而已。这些典故,对于唐代的读书人来说,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并非生僻之词,只是流传到我们今天,就并非人人都一目了然了。

其一
步登北邙(máng)¹(bǎn)²,遥望洛阳山。
译文: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注释:¹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¹
译文: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注释:¹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yuán)墙皆顿¹(pǐ)²,荆棘上参(cān)天。
译文: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注释:¹顿:塌坏。²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qí)¹,但睹新少年。
译文: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注释:¹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¹不复田²
译文: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注释:¹畴:田亩。²田:动词,耕种。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译文: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译文: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¹,气结不能言。
译文: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注释:¹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清时¹难屡(lǚ)得,嘉会²不可常。
译文: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注释:¹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²嘉会:欢会。
其二
天地无终极¹,人命若朝霜。
译文: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注释:¹终极:穷尽。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愿得展嬿(yàn)¹,我友²³(shuò)
译文: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注释:¹嬿婉:欢乐。²我友:指应氏。³之:去,往。⁴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亲昵(nì)¹并集送,置酒此河阳²
译文: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注释:¹亲昵:朋友。²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中馈(kuì)¹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译文: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注释:¹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爱至望苦深¹,岂不愧中肠?
译文: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注释:¹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¹
译文: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注释:¹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¹起高翔。
译文: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注释:¹施翮: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诗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文选》中李善注曰:“郭绿生《述征赋》曰:‘北邙,洛阳北邙,岭靡迤长阜,自荥阳山连岭修亘暨干东垣。” 段珪等内宦等即携帝于此而后投河自尽,董卓即于此带兵迎帝回洛。而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接着,诗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见一片农田。这个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已经看不出哪里是曾经的田间小路了。有人说这个游子便是应氏兄弟,因为他们的父亲曾在洛阳为官,他们也应在这时生活过。这固然不错,然而且不说应氏兄弟本为汝南郡人,而单是就诗歌抒情的主体来看,这个“游子”也就是诗中的那个“新少年”,他的所睹所想分明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感叹着民生的凄惨:“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这一番破败景色,竟至“气结不能言”,这分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所谓“平常居”之语,则曹操曾在洛阳多时,曹植也曾在那里居住过也未必不是事实。就是这次分别之前曹植也已于洛阳逗留了几日,且"平常居"亦可不必拘泥为"常所居"。

  这首诗歌中,诗人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一场社会大劫难后的情景。他所见之状,无非荒残破败,班固、张衡所描画赞颂的“东都”、“东京”的昔日盛况,早已化为灰烬。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如实地记述了目睹的情状,始而遥望洛阳的全貌,由宫室到墙垣,再由景色的萧条到人物心情的震惊和所怀的悲悼。从这首诗中可深深地感受着这个少年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生活严肃的态度。可以说,在今存建安文士纪丧乱的诗歌中这首诗歌与王粲的《七哀》诗确实同为最优之作。如果诗歌就此而止,那么全诗与“祖饯”之意似嫌有些距离。因为这首诗毕竟是送别时所作,而且在这样的动乱年代中与友人分别,定是感慨良多。于是诗人接下来写了第二首诗。

  在第一首诗中写过那一番破败之景后,诗人在第二首中主要写与友人分别的感受。关于“清时”“嘉会”两句,《文选》五臣刘良注曰:“‘屡’,数也。言清平之时,嘉会之赏,不可数得而常有。”诗人这样的想法自是与第一首诗所写的景与情密不可分的。时历战乱,世事多变,清平之时与嘉会之美怎能常有?想到这里诗人不由感叹:与天地相比,人生之短促可不恰如“朝霜”之易逝!这种人生苦短伤时感怀的心情在古诗十九首中可谓常见,读者也知道在离乱的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情。虽然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多是对民生的感慨,而与友人相别,自然地想到自己与友人的感情是多么值得珍惜。于是他“愿得展燕婉”于友人,可是事实是“我友之朔方”!关于“燕婉”一词,《文选》中李善注曰:“《毛诗》曰:‘燕婉之求’。”《文选》六臣注中,张铣曰:“燕婉,欢乐也。言我愿得舒此欢乐也。我友,谓应璩也。”因为友人将“之朔方”故而要祝福他们一路平安,于是诗人“置酒”河阳,为他们饯行。六臣注吕向曰:“中馈,食也。言情爱至极,相望苦深,今为离别岂不各愧于中肠。”关于"愧"字的解释李善注引郑玄注《礼记》曰:“病愧,谓罪苦也。”可知其意当为别离之苦百转肠中。再想到友人所去路途遥远,诗人不由想象:如果自己能够与友人化作比翼鸟一起展翅高飞该有多好啊!这些诗句中表达着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无奈与恋恋不舍之情。于是祖饯送别之意溢于纸上。

  再者,从诗歌的“气”上来看,自可以将第一首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第二首诗歌而言,如果没有第一首诗歌中对洛阳残败景象的描绘,则起句“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似显突兀,而不知其由何而生发出的感慨了。建安诗歌“慷慨多气”,陈思王诗则更是更重“骨气”,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钟嵘在《诗品序》中更是目曹植为“建安之杰”,《诗品》列曹植的诗于上品,并说:“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且感叹:“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之有黼黻。”在《诗品集注》注释中,骨气之“骨”是指诗歌的具体内容,“气”是指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在一些诗歌欣赏中对《送应氏二首》中“气结不能言”一句中关于“气”字亦解释说:“气,指感情。”的确,第二首诗歌与第一首应为一气呵成,所以"气"不断。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还是一个少年诗人的曹植在诗歌中有对世事的慨叹,对百姓的同情,更有在此情此景下与友人分别的无限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把两首诗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植这两首诗歌由感时而更伤送别的主题,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选》将这两首诗列于“祖饯”一类之中的原因了。

  这两首诗也一样体现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首诗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洛阳城的景象:从破败的皇家宫室到闾里乡间荒芜的民田,从断壁残垣到参天荆棘,又从“寂寞”的景色写到从远方归来不识阡陌的游子独立于“千里无人烟”的荒野中那一种凄惨和悲凉。此诗除结句外,全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从游子的眼中写明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退,一去不返,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历历在目。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溢于言表。在结构上的特点十分明显。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望洛阳所目赌的荒凉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几句带出“游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诗的现实性强。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是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诗人对由董卓之乱以来的战争频仍,良田荒芜,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现了无限的悲愤,说明诗人是关心国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此诗所表现的少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正说明了其诗歌气骨不同凡响的原因。对现实的关心与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诗歌成功的关键。全诗句句是景,却又句句是情,这一种情绝不是因了个人的遭遇而发,而是对天下苍生深切同情的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江河般奔流,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后世读着这首诗歌的读者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体现。这也许正是“骨气奇高”的体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谈到建安诗风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送应氏二首》中的第一首恰恰是这首诗风的体现,这也是后人谈及此二首诗歌时只提到这一首的原因所在。然而,建安诗歌中对真挚情感的强烈表达亦是建安诗风的一个方面,魏晋时代是一个个性大解放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敢于表露真情时代,这在诗歌中更是非常明显。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珍惜朋友间的友情,对于离乱年代里的分别更觉无限伤感。在这第二首诗歌中有集中的表现。离乱的年代里分别,更会感觉无限的依恋。世事本无常,更何况在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时与友人分离。

  曹植是一个极具感性的诗人,这一点贯穿他的一生。他重视人间的感情,无论是手足之情还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他与曹丕立太子之争不能不说很是激烈,但他在随父出征与曹丕分别时依然恋恋不舍即是说明。这样一个视感情重于生命的诗人,如果在与友人分别时只看到了满眼的凄凉景象,而不言惜别之情,不是有些异样而不符合其本性了吗?所以这二首诗歌,必非如有的人所说的做于不同的时间地点,而是做于一时,或者说诗人认为这两首诗歌是不可拆开来作分析而必然要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方可领会其中的真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