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邗沟旧草堂,芙蓉叶是美人觞。十年长恨山阳笛,此日仍悬孺子床。
伊昔邗沟旧草堂,芙蓉叶是美人觞。十年长恨山阳笛,此日仍悬孺子床。
我自覆盆希日月,君能吹律转冰霜。相逢莫作风尘语,少室三花春正长。
我自覆盆希日月,君能吹律转冰霜。相逢莫作风尘语,少室三花春正长。

zhāngshānrénhuìzixiāngróngguǎnshíniánzixiāngqiěniánérquēhuìshānrénshānrénzèngshīshèng怀huáijiùzhīgǎnyīnwèizèng--wángshìzhēn

hángōujiùcǎotángróngshìměirénshāngshíniánzhǎnghènshānyángréngxuánzichuáng

pényuèjūnnéngchuīzhuǎnbīngshuāngxiāngféngzuòfēngchénshǎoshìsānhuāchūnzhèngzhǎng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
涧水弯弯绕郡(jùn)¹,老蝉嘶(sī)²作车轮声。
译文:沙溪河水弯弯曲曲环绕这小小郡城。秋蝉的叫声伴随着车轮声。
注释:沙溪驿:故址在上饶县旭日镇东去50里的沙溪镇。该镇因水陆交通方便,又地处上饶、玉山、广丰三县交界处,历为上饶县东要塞,所以旧时驿站多设于此。¹郡城:指沙溪镇。郡:古代行政区划名。²嘶:嘶噪,指蝉鸣。亦作嘶噪。
西风吹客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
西风吹客¹上马去,夕阳满川红叶明²
译文:西风吹刮着客人上马离去,夕阳余晖照得满川的红叶火样明。
注释:¹吹客:送客。²明:色泽鲜明。

  “涧水弯弯绕郡城,老蝉嘶作车轮声。”这两句描绘的是地处水路交通要冲的沙溪江一带景致。上句写出沙溪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一“绕”字用得很别致,仿佛使人看到斗折蛇形的沙溪之水,环绕着郡城,在潺潺流淌。下句抓住一个典型性的细节,渲染出安静寂寂的意境。“老蝉”二字用得很有情趣。时值初秋,经过整个夏天的鸣噪,此时的蝉声已嘶哑了,但老蝉仍然挣扎地鸣叫着。这时的蝉鸣之声,似与那车轮声并无二致,互相伴随,节奏鲜明。此时的蝉声最令人伤感,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宋代柳永《雨霖铃》说“寒蝉凄切”,都表现出一种哀怨之情,而诗人却不用此说,表明了诗人有着一种乐观的情绪。

  “西风吹客上马去,夕照满川红叶明。”这两句点出时令,将自己融进图画中。上句写诗人在深秋的夕阳返照下而匆匆赶路。“西风”二字点染了秋意的苍凉,“上马”二字写出诗人无暇停留观赏,而要乘着夕阳前行。这句的景物与马致远《秋思》中的诗那样的沉郁衰飒,而是在轻快中流露出豪放洒脱之气。下句写诗人所见的沙溪驿的秋山晚景,在黄昏时分,夕照之下,晚霞与松林相映,沙溪与群山共色,绚烂灿然,别开生面,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而诗人无暇来欣赏,尽管天色已晚,还要匆匆赶路。

  这首诗的特色是“写秋景而不作悲秋语,格调明朗,情调高昂。”全诗以写景为主,动静结合非常自然,前两句的涧水绕郡,老蝉鸣叫,一静一动;后两句,夕阳满川,征人远去,又是一静一动,在静中勾画出驿站优美的环境,在动中赋予驿站以欣欣的生意,把沙头驿写得色彩艳丽,十分美妙。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山水寄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1:第217页

shā驿--liú

jiànshuǐwānwānràojùnchénglǎochánzuòchēlúnshēng

西fēngchuīshàngyángmǎnchuānhóngmíng

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颜斶(chù)齐王各命前¹,多年矛盾廓²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译文:历代的执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属下知识分子的关系,以至于矛盾愈加阔大,但是如今已开创了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新时代。
注释:¹颜斶齐王各命前:这里以齐王比喻蒋介石,以颜斶比喻柳亚子。通句是说,你蒋介石不肯礼贤下士,反而要柳亚子接受他反革命的那一套,这是一解。还有一解说,毛主席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历代的执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属下知识分子的关系。有些执政者倚势怠士,士则恃才傲主。这就是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现象。²廓:广大、扩展。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¹联,妙香山²上战旗妍。
译文:最是喜爱诗友的高唱,正好与那前线胜利的佳音相和,妙香山上战旗飘扬,格外美丽。
注释:¹前线捷音:指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²妙香山:在朝鲜西北部,海拔1900米。

  诗界有言道:欢愉之词难好,哀怨之词易工。作为诗词大家的毛泽东,用42字的和词,不止道及古今中外,更将欢愉之情写得非常之工,且形神俱备,实为诗词高手。柳词起句“白鸽连翩奋舞前”,从眼前景物写起。毛泽东起笔则思接千载,和出“颜斶齐王各命前”,运用了一个典故,即《战国策·齐策四》中的《颜斶说齐王》篇的情节。毛泽东引此典意在说明历史上的当政者无法处理好与自己手下士大夫阶层的关系,因为当政者往往倚权势怠士,士则率性傲主。这便造成“多年矛盾廓无边”的现象。“而今一扫纪新元”句则表明,毛泽东所致力倡导的无民政权的建立,开创了一个尊重无才、爱护无才的新时代。

  毛泽东认为新社会能够并善于处理与诸如柳亚子这样清静贞正的文士骚无的关系,会开创一个尊重无才的新时代。

  词的下片咏写的是前线捷咅。诗无毛泽东的思绪,从古代历史“王”与“士”的关系转入了抗美援朝战场。早在国庆一周年前的三个月,毛泽东等中国党政领导无心中就运筹着一个宏大的计划:出兵援朝抗美。原来,1950年6月25日当朝鲜内战爆发、南部李承晚政府的军队面临失败时,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派兵干涉。同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使朝鲜战局急转直下。接着,美军及其仆从军向鸭绿江和图们江进逼,直接威胁中国东北边境的安全。毛泽东等中国最高党政领导无面对强手,经过慎重考虑,决心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组织中国无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无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给中国无民志愿军的命令》,出兵朝鲜,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无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19日,中国无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吹嘘“在感恩节前,南北朝鲜各地的正式抵抗都将告终”的时候,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无发起了进攻。10月25日至11月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在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一带歼敌15000余无,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捷报传到国内,毛泽东喜不自胜。此时刚好得到柳亚子观看《和平鸽》舞剧后填写的另一首词,于是乘兴步其韵和了一首。

  毛泽东这首欢愉之词,虽然不属气势磅礴、动无心魄之作,但读后着实令无心舒意畅。在这首和词的上片中,有一韵为借音,即原词中的“圆”在和词中换作“元“(单独使用,圆、元有吋可通用)。这是毛泽东不肯因词害意,因受韵律之限而损诗词之美的通巧之变。毛泽东行事不愿跟无亦步亦趋,吟诗赋词更是独领风骚。唯独和柳亚子词时几乎必步其韵,这可视为他对柳亚子这位诗友的热爱和尊重。

参考资料:
1、 藏书网.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chóu)¹花乱蕊畏(wēi)²江滨,行步³(qī)危实怕春。
译文:山水弯曲处的江边繁花乱蕊一片,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注释:¹稠:密。²畏: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³行步:脚步。⁴欹:歪斜。⁵实:一作“独”。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诗酒尚堪驱使在¹,未须料理²白头人³
译文: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注释:¹在: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²料理:安排、帮助。³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本首诗的第一句“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边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花溪已是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讲得比较透辟。

  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白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76-277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¹: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²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³,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¹⁰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¹¹,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¹²问足下之贤否(pǐ)¹³。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¹⁴;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¹⁵,而俯仰¹⁶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kǎn)然正色¹⁷,论前世事¹⁸,历历¹⁹可听,褒(bāo)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²⁰之,然后决²¹知足下非君子也。
译文:欧阳修叩头再拜,禀告司谏足下:我十七岁时,家住随州,看到天圣二年进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当时我年纪轻,尚未与别人结交,又住在僻远的地方,只听说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叶道卿、郑天休等人,因文学著名于世,因此这次进士考试号称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单单没有突出的可以称道的地方,我因而怀疑您不知是怎样一个人。以后过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师,您已担任了御史里行,可还是没有机会与您见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师鲁打听您的贤与不贤,师鲁说您“正直有学问,是一位君子”。我还有些怀疑。所谓正直,就是不可弯曲;所谓有学问,就一定能明辨是非。凭借着不可屈服的气节,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担任谏官的职务,却随波逐流默默无言,与一般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果真是贤者吗?这不能不使我怀疑啊!自从您担任了谏官以后,我们才认识了。您一脸正气,纵论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扬正义,贬斥奸邪,没有一点谬论。啊,据有这样的辨才向人显示,谁会不爱戴您呢?即使我仍然怀疑您是否是真正的君子。这是我自从听说您的姓名直到与您认识,十四年中却有三次怀疑的情况。如今推究您的实际行为再来仔细分析,然后断然肯定您不是个君子。
注释:高司谏(jiàn):即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属山西)人,时任右司谏。¹足下:古代同辈相称的敬词。²天圣:宋仁宗的年号。³接:交往。⁴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安陆(今属湖北)人,均为北宋文学家。舍人:官名,在中书省掌制诰等事务。⁵叶道卿:即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昊县)人,曾官翰林学士。⁶郑天休:即郑戬,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吏部侍郎、枢密副使。⁷得人:指录取到有才学的人。⁸厕:参与。⁹卓卓:优秀突出。¹⁰更:经过。¹¹御史里行:宋朝以寄禄官阶低者为御史时,称里行。御史:掌管监察的官。¹²尹师鲁:即尹洙,字师鲁。曾官起居舍人,后贬为筠州酒税。¹³贤否:好坏。否:坏、恶。¹⁴屈曲:摇摆。¹⁵言事之官:指御史台、谏院等机构中的官员(御史、谏官),文中指御史。¹⁶俯仰:指随人高下,没有主见。¹⁷侃然正色:刚直严肃的样子。¹⁸前世事:指前代的事。¹⁹历历:清清楚楚。²⁰较:对照、考查。²¹决:断然,确然。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前日范希文¹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²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³,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gū),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bǐng)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wǔ)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mǐn)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pián)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dài)¹⁰;以智文¹¹其过,此君子之贼¹²也。
译文:前几天范希文贬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会面,您极力诋毁讥笑希文的为人。我开头听到这些话,还怀疑您是讲着玩的。等到碰见师鲁,他也说您极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为,然后我就不再怀疑了。希文平生刚正、好学、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终如一,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为正直敢言触怒了宰相得到罪责,您既不能为他辨明无罪,又害怕有识之士会责备自己,于是就跟着别人来诋毁他,认为他应当受到贬斥,这真是太奇怪了。说起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强改变。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用办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别人一定办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爱惜官位,害怕忍饥受冻,顾念利益俸禄,因而不敢稍有违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祸。这也是平庸之辈的常情,只不过是做了一个不称职的谏官罢了。虽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将怜悯你的无能,而不会用必须办到来要求您的。如今却不是这样,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没有一丝一毫的羞愧畏惧,随意诋毁希文的贤能,认为他应当遭受贬斥,希望以此掩盖自己不据理力争的过错。应该说,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罢了。而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就成了君子的敌人了。
注释:¹范希文:即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参知政事,死后谥“文正”。²安道:即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时任集贤校理。³本末:指临事知本末轻重。⁴非辜:无辜,无罪。⁵禀:承受。⁶忤:触犯,违背。⁷不才谏官:不称职的谏官。⁸闵:同“悯”,可怜,同情。⁹便毁:随意诋毁。¹⁰不逮:不及。¹¹文:掩饰。¹²贼:害虫,败类。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¹至前行员外郎²,作待制³日,日备顾问,今班行(háng)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译文:况且希文难道真的不贤吗?从三、四年以来,从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员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时候,每天备作皇帝的顾问,如今同僚中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假使天子把不贤之人当作贤人,那是聪明之中的疏忽。您身为司谏之官,是天子的耳目,当希文仓促间被起用之时,为什么不马上为天子辨明他的不贤,反而默默地不讲一句话。等到他自己失败了,然后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贤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为他违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贤人,您就不得不出来讲话。如此说来,那么您认为希文贤,也不免遭受责备;认为希文不贤,也不免遭受责备,大概您的过错就在于默默无言罢了。
注释:¹大理寺丞:中央司法机构的官员。²前行员外郎:指吏部员外郎。前行: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和后行三等,吏部属前行。³待制:宋朝在各殿阁皆设待制之官,备皇帝顾问之用。⁴班行:班次行列,文中指同僚。⁵骤用:破格迅速提升。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昔汉杀萧望之¹与王章²,计³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译文:从前汉王朝杀害萧望之和王章,估计当时朝廷中的议论,必然不肯明确地说是杀了贤者。相反必然把石显、王凤说成是忠臣,而萧望之和王章作为不贤之人而遭受罪罚。如今您真把石显、王凤看作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真的不贤吗?当时也有谏官,他们必定不肯承认是害怕灾祸而不向天子进言,也必定会说萧望之、王章应该被杀而不值得提出意见的。如今您看,他们真的该杀吗?那是只可欺骗当时的人们,而不可欺骗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骗现在的人们,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骗吗?何况现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骗啊。
注释:¹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人。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后受宣帝遗诏辅佐幼主。²王章:字仲卿,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成帝时为京兆尹,后因论帝舅大将军王风专权,被诬死于狱中。³计:估计。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¹、刘越²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³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译文:我恭敬地以为,当今皇帝即位以来,进用谏官,采纳意见,如曹修古、刘越虽然已经去世,还被人们称扬。如今希文与孔道辅都由于敢于进谏而被提拔任用。您幸运地生于此时,碰到如此能听取意见的圣主,尚且不敢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廷中贴出布告,告诫百官不可超越本职谈论政事,这样,能够提意见的只有谏官了。假如您又不说话,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您在谏官那个位置上却不说话,就应该离职,不要妨害胜任谏官之职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贬谪,师鲁也等候着罪责,您还能够有脸面去见士大夫们,出入朝廷号称谏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谏官不说而让别人去说,这种事情记载在史书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啊!
注释:¹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²刘越:字子长,大名(今属河北)人。当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曹修古任御史知杂事,上书请太后还政,被贬兴化军。³榜:通告。⁴安道贬官:范仲淹遭贬后,余靖上言论救,被贬为监筠州酒税。⁵师鲁待罪:尹洙也上疏,自列于范党,后亦遭贬。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¹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²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zhū)³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译文:按照《春秋》的法则,对贤者要求详尽周全。如今我还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够向天子进一言,不忍心就与您决绝,而不拿贤者来要求您。倘若您还认为希文不贤而应当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为他说话,那是朋党邪恶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带着这封信到朝廷上去,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而杀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应当被斥逐,这也是谏官的一大作用啊。
注释:¹区区:忠诚专一。²朋邪之人:与坏人勾结之人。³诛:处分、斥责。⁴释然:明白的样子。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¹区区²,伏惟幸察,不宣³。修再拜。
译文:前几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议论希文的事情。当时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欧阳修再拜。
注释:¹布:陈达。²区区:自谦词,文中指微不足道的意见。³不宣:不尽述了,旧时书信末尾常用的套语。

  内容分析

  该信由年少事写起,先说自己对高由闻名到识面,三次怀疑高的为人:一疑未必是个人才,二疑未必正直有学问,三疑未必真君子;然后联系高若讷的所作所为得出“决知足下非君子”的结论,确立总的论点。接着为范仲淹辩护,对高若讷的为人进行剖析,而在揭露高趋炎附势的本相时先荡开两笔,一说人的刚果懦弱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二说身惜官位,不敢忤相,此乃庸人之常情。“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然后折回,指责高若讷现在毁范以为当黜,并以此为荣,文过饰非,“此君子之贼也”。先退后进,欲擒故纵,抨击更显厉害。继而又两路出击,严密推理,指出不管范仲淹贤还是不贤,对他过去的升迁和现在的贬斥,作为谏臣的高若讷都有责任:“太抵罪在默默尔。”后引历史事实,说明忠贤奸邪自有公论。再联系现实抬出当今圣上“进用谏臣,容纳言论”的牌子,批评高若讷不能直言的失职行为,并以非谏官的余靖、尹洙的仗义执言作衬托,怒斥他沉默不谏随人高下的可耻。最后又退一步,表示希望对方主持公道作“能一言者”,并说明如若不然,自己愿意将书公之于朝,甘愿承担获罪的严重后果。

  在信中,作者驳斥高若讷对革新派范仲淹的诋毁诬蔑,鞭挞了高若讷趋炎附势的卑劣行径,斥责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讷执迷不悟,坚持认为范仲淹当贬,那么就希望他“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一股浩然正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不计利害、维护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贵精神。

  艺术特色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作者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作者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作者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很是可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犀利,语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笔触激荡。

  二、对比叙事,揭其真貌。与其说作者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作者在心底潜隐着“惺惺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作者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助纣为虐,令人激愤不平。作者以人之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自保,无可厚非;但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作者绵长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深厚的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能,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作者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具有论说家考据的风范。

参考资料:
1、 朱进国著.唐宋元明清书信选析:阳光出版社,2014.12:第53-60页
2、 黄岳洲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下卷: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01:第928页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吾本寒家¹,世以清白²相承。吾性不喜华靡³,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¹⁰;亦不敢服垢弊¹¹以矫俗干名¹²,但顺吾性¹³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¹⁴为美。人皆嗤吾固陋¹⁵,吾不以为病¹⁶。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¹⁷。’又曰‘以约¹⁸失之者鲜¹⁹矣。’又曰‘士志于道²⁰,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²¹与议²²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²³。嘻,异²⁴哉!”
译文: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呀!”
注释:训俭示康: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训,训释、解释。¹寒家:指门第低微,余资少。²清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正廉洁的家风。³华靡:生活豪华奢侈。⁴乳儿:幼儿。⁵长者:长辈。⁶羞赧:害羞。⁷忝科名:名列进士的科名。⁸同年:同榜登科的人。⁹簪:插、戴。¹⁰充腹:吃饱。¹¹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¹²矫俗干名:故意用不同流俗的姿态来猎取名誉。¹³顺吾性:顺从我的天性。¹⁴俭素:节俭朴素。¹⁵固陋:浅陋。¹⁶病:缺点。¹⁷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不逊,骄傲。¹⁸约:节俭。¹⁹鲜:少。²⁰志于道:有志于追求道。²¹未足:不值得。²²议:议论。²³诟病:讥议、批评。¹异:奇怪。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近岁¹风俗尤为侈靡,走卒²类士服,农夫蹑丝履³。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¹⁰,物薄¹¹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¹²,果、肴非远方珍异¹³,食非多品¹⁴,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¹⁵,然后敢发书¹⁶。苟或¹⁷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¹⁸。故不随俗靡¹⁹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²⁰如是,居位者²¹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译文: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注释:¹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²走卒:当差的。³丝履:丝织的鞋。⁴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⁵群牧:主管国家马匹的机构。⁶置酒:摆酒席。⁷皆然:都这样。⁸非:认为不对。⁹会:聚会。¹⁰礼勤:礼意殷勤。¹¹物薄:食物简单。¹²内法:内宫酿酒之法。¹³远方珍异:来自远方的奇珍异果。¹⁴品:种类。¹⁵营聚:张罗、准备。¹⁶发书:发出请柬。¹⁷苟或:如果有人。¹⁸鄙吝:吝啬。¹⁹随俗靡:跟风随俗。靡,倾、倒。²⁰颓弊:败坏。²¹居位者:有权势的人。忍:忍心。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¹前仅容旋马²,或言其太隘³。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¹⁰,奈何饮于酒肆¹¹?”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¹²酒家觞之¹³。”上以无隐¹⁴,益¹⁵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¹⁶如为河阳掌书记¹⁷时,所亲¹⁸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¹⁹,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²⁰。”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²¹,何患不能?顾²²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²³俭,必致失所²⁴。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²⁵所及哉!
译文: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注释:¹厅事:办公或接待宾客的厅堂。²旋马:马转身。³隘:狭窄。⁴诚:确实。⁵太祝奉礼:太常寺的两个官职,主管祭祀。常由功臣子孙担任。⁶得于酒家:在酒馆找到。⁷所来:从何处来。⁸以实对:把实情说出。⁹卿:皇帝对大臣的称呼。¹⁰清望官:尊贵而有名望的清官。¹¹酒肆:酒馆。¹²就:借着。¹³觞之:请人喝酒。¹⁴无隐:坦言,不隐瞒。¹⁵益:更加。¹⁶自奉养:自己生活享受。¹⁷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于宋代判官,故以此代称。¹⁸所亲:“所”字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这里相当于名词性短语,意为“所亲近的人”。¹⁹清约:清廉节约。²⁰从众:和众人一样。²¹锦衣玉食:即“衣锦衣,食玉食”,穿高贵的服装,吃珍贵的食品。²²顾:但。²³顿:马上。²⁴失所:无存身之地。²⁵庸人:凡人,平常人。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御孙曰:“俭,德之共¹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³,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¹⁰妄用¹¹,败家丧身;是以居官¹²必贿¹³,居乡¹⁴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译文:御孙说:“节俭,是所有品德共有的;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恶。”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注释:¹共:通“同”,大。²寡欲:欲望很少。³不役于物: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⁴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指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做。⁵小人:指普通百姓。⁶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度。⁷远、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使……丰。⁸枉道:不按正道行事。⁹速祸:招致祸患。速,招。¹⁰多求:多方搜求。¹¹妄用:浪费。¹²居官:做官时。¹³贿:贪赃受贿。¹⁴居乡:不做官时。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¹必有达人²。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³。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¹⁰出亡¹¹。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¹²倾家¹³。石崇以奢靡夸人¹⁴,卒¹⁵以此死东市¹⁶。近世寇莱公豪侈冠¹⁷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¹⁸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¹⁹,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²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²¹²²当服行²³,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译文: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注释:¹其后:他的后代。²达人:显达的人。³以为忠:认为他忠于公室。⁴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⁵纮:帽带。⁶山节:刻有山形的斗拱。⁷藻棁:用美丽图案装饰的梁上短柱。棁,梁上的短柱。⁸享:宴请。⁹及祸:遭到祸患。¹⁰得罪:惹上罪名。¹¹出亡:逃亡别国。¹²骄溢:骄横豪奢。¹³倾家:丧失全部家产。¹⁴夸人:炫耀。¹⁵卒:终于。¹⁶东市:刑场。¹⁷冠:领先。¹⁸习:染上。¹⁹立名:树立名声。²⁰遍数:全部。列举。²¹非徒:不仅。²²身:自身。²³服行:实行。

  第一段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二是考中进士,参性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与宋朝初年大不相同,然后说居高位的人不应随波逐流。作者开始就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一是衣着日尚华丽;二是饮食趋向精细丰腴,以宋初士大夫家宴客情况与近年士大夫家宴客情况来对比说明。衣食固已如此,其余自可想见。列举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

  第三段举出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性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作者在指出近年风俗侈靡以后,又举出宋初大贤的节俭事例来反衬近年与宋初风俗习惯的不同。宰相李沆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他并不以为太隘,反而认为这里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地方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宗道,由于家贫无肴果,只好宴客于酒家。张知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这这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而能励行节约,保持勤俭作风。这样的深谋远虑,深为作者叹服。

  第四段引用御孙的话性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必致的后果。上述以近年风俗的侈靡与宋初大贤的节俭对比,从正反两面来突出近年风俗侈靡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引用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指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所以,他们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这就从道理上阐明了节俭和奢侈必然导致的后果。俭和侈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段再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连举六个古人和当代人的事迹,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文章先叙述自己素来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对别人的讥笑不以为然,并说自己并非故作不同流俗而沽名钓誉,乃顺应自己的性情;又追忆天圣年间士大夫往来宴聚普遍尚俭的旧事,慨叹近日愈趋侈靡的风气;接着以本朝有识之士的俭朴美德为例,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引述古人的遗训,分析“俭”与“侈”的得失利弊;最后以古人俭、奢的历史事实,阐明俭能列名得福,奢必招祸自败,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于后世颇具教益。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后人,却不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而是以老人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信笔写来,未经心组织而自然成理。

参考资料:
1、 财经类中专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 第二册 说明文和议论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128-130
2、 林非.《中国散文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