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债寻常有。闭閒门、落花芳昼,独吟搔首。可怪袁君相赠后,镇日唯寻绿友。
酒债寻常有。闭閒门、落花芳昼,独吟搔首。可怪袁君相赠后,镇日唯寻绿友。
到骄惹、传杯之手。从事督邮何足较,但醉乡、别业吾能受。
到骄惹、传杯之手。从事督邮何足较,但醉乡、别业吾能受。
君不见,洗愁帚。
君不见,洗愁帚。
清狂阮籍天应厚。醉醒时、漫开青眼,阿咸为寿。犹有焦生风格旧,试问无功知否。
清狂阮籍天应厚。醉醒时、漫开青眼,阿咸为寿。犹有焦生风格旧,试问无功知否。
待徙倚、临风频嗅。曲沼游鱼堪投馔,况隔帘、歌鸟来行酒。
待徙倚、临风频嗅。曲沼游鱼堪投馔,况隔帘、歌鸟来行酒。
洗盏罢,酹杨柳。
洗盏罢,酹杨柳。

xīnlángxièqīnzhíhuìjiǔ--wángshìzhēn

jiǔzhàixúnchángyǒuxiánménluòhuāfāngzhòuyínsāoshǒuguàiyuánjūnxiāngzènghòuzhènwéixún绿yǒu

dàojiāochuánbēizhīshǒucóngshìyóujiàodànzuìxiāngbiénéngshòu

jūnjiànchóuzhǒu

qīngkuángruǎntiānyīnghòuzuìxǐngshímànkāiqīngyǎnāxiánwèi寿shòuyóuyǒujiāoshēngfēngjiùshìwèngōngzhīfǒu

dàilínfēngpínxiùzhǎoyóukāntóuzhuànkuàngliánniǎoláixíngjiǔ

zhǎnlèiyángliǔ

王世贞

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53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jí)¹宣城郡,风流数贡毛²
译文:宣城郡闻名四海,其中出产的毛笔更是甲天下。
注释:¹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²贡毛:指紫毫笔。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霜林¹收鸭脚²,春网荐³琴高
译文:当地人往往在秋天霜降时分入林收获银杏,到了春天,则下江捕捞鲤鱼。
注释:¹霜林:一作“林霜”。²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³荐:献。⁴琴高:传说中的周末赵人,于涿水乘鲤归仙。后来诗文常常借指鲤鱼。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共理¹林良守,今年辍(chuò)²省曹³
译文: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注释:¹理:指治理政事。²辍:中止。³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平生割鸡¹手,聊试发硎(xíng)²
译文:可叹您一向大材小用,多年来只充当小小的县令,如今去了宣城,相信您一定会大展宏图。
注释:¹割鸡:子游为武城宰,提倡礼乐,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后因以“割鸡”指县令之职。²发硎刀:硎,磨刀石。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译文:让我来说说宣城这个地方,请您停杯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晚楼明宛水¹,春骑(jì)²(cù)³昭亭
译文: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飞驰的舟船停留围绕在敬亭山。
注释:¹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²春骑:春水盈满,舟行迅疾如跑马,因以“春骑”喻舟船。³簇: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⁴昭亭:即敬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
䆉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bà)(yà)¹丰圩(xū)²,桁(háng)³卧讼庭
译文: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注释:¹䆉稏:稻名。²丰圩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³桁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⁴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谢公¹歌舞处,时对²换鹅经³
译文:您就在谢朓曾经的治所,闲暇时校对下《道德经》。
注释:¹谢公: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被称为“谢宣城”。²对:核对,校对。³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
2、 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¹。鲁侯伪(wěi)献他鼎(dǐng)而请盟(méng)焉。齐侯不信,献:“若柳季²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献:“君以鼎为³,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cén)鼎。
译文: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是真品,那么我就接受它。”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注释:¹岑鼎:鲁国名鼎的名称。古代把鼎作为立国的重器。²柳季:鲁国最诚实而讲信用的人,柳下惠,一称柳季。³以……为:把……当做。⁴国:此指极珍贵的珍宝。⁵信:诚信。⁶破:破坏。⁷全:保全。⁸难:困难。

  大丈夫言而有信,一言九鼎。现代人早就认识到,信用是人们立身处事的原则,他们将狡狤视为人的恶习之一。本文正说明这个道理。

  确实,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得不使自己与社会兼容,而这纷纭复杂的社会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依靠种种社会规范来维系这些关系,使社会得到正常的健康发展。如果都像鲁君那样言而无信,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成为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人与之间就除了互相欺骗以外,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做人须讲信用,无论统治者或被统治者,都应明白这个道理,朝令夕改乃是社会不稳定的表现,尔虞我诈是人际关系淡漠的结果。但愿这种状况不复存在。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rùn)潘郎,又是何郎婿(xù)。记取钗(chāi)¹新利市²,莫将分付东邻子³
译文:送别的酒劝你一醉方休,清秀而丰润的潘郎,你是哪家的郎婿?记住美人与升官所赏的喜钱,不要交给东边邻居好色的小人。
注释:¹钗头: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结住头发的称“钗子”。钗头系钗的首端,多指钗。这里代指美女。²新利市:仕庆所赏得的钱,这里代指升官所得赏钱。³东邻子:东边邻居好色之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回首¹长安²佳丽³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yú)名字。
译文:忆起京城那个美女密集的都市,我是英俊潇洒的不一般的人物。为向青楼女子寻觅往日风流韵事,在妓院的墙上还留着名字。
注释:¹回首:回顾,忆起。²长安:古都。这里泛指京都。³佳丽:美丽的女子。⁴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妓院中的女子。⁵花枝缺处:妓院,白居易《长安道》诗:花枝缺处青楼开。

  上片,以“酒”为媒体,写苏轼对潘大临的嘱咐与期望。“别酒劝君君一醉”,写饯行。“别酒”,象征深情厚谊。“劝君”,情谊非同寻常。一杯,君醉了。再一杯,自己也醉了。醉后吐真言:“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第二、三句选择人生两大事进行议论:一是“学而优则仕”。二是“书中自有颜如玉”。文人过考,面临两大话题。每每提及,倍觉亲切自然。“清润”二字,饱含着苏轼对潘大临青春美的赞赏之情。“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以史实为教训,苏轼叮嘱潘大临要记取:仕庆得到的赏钱与此而幸遇的美女是珍贵的,千万不要轻易丧失于东邻的好色之徒手中。可谓语重心长,语短情长。

  下片,以梦幻、假想之笔,写苏轼以自己还未赴试人仕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以假想之笔,写了以往应试入仕之人的的美好回忆。“长安”京都,政治中心,处处都有“佳丽地”。多少“三十年前”的妙龄仕途男子,出入于繁华的“佳丽地”,常常发出幽悱的咏叹:“我是风流帅”。一个“风流帅”,一语双关,说政治上出人头地。神情上英姿潇洒。苏轼赴试将近20岁,即将赴京参试的正茂风华,预想成为“风流帅”人物的一天定会到来。最后两句,满怀深情地对潘郎说:“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想当年,我未亲自出入“佳丽地”。但而今,我就要“功成名遂早还乡”,已不可能寻觅青楼旧事,更不可能在青楼墙上留名,而只能“记取”了。言下之意,你该有信心去实现试后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人生两大美愿。

  该词,写送潘大临赴省过考。以“蝶恋花”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词牌,以“青楼”、“佳丽”这一带有显示性意义的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词中反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封建仕宦意识和性爱观念。这是苏轼思想上的一种时代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41-844

diéliànhuā··sòngpānlín--shì

biéjiǔquànjūnjūnzuìqīngrùnpānlángyòushìláng婿chāitóuxīnshìjiāngfēndōnglínzi

huíshǒuzhǎngānjiāsānshíniánqiánshìfēngliúshuàiwèixiàngqīnglóuxúnjiùshìhuāzhīquēchùmíng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端合 一作:真合)
素蘤(huā)¹多蒙别艳欺,此花²端合³在瑶池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冰清玉洁的白莲真应该生长在瑶池里。
注释:¹蘤:“花”的古体字。²此花:指白莲。³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⁴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¹
译文:白莲不事铅华,不争奇斗艳,这种无情有恨的神态,何人能够欣赏?只能在晓月清风的陪伴下寂寞地自开自落的时候。
注释:¹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表现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点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的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很有启发。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丽之花欺侮。白莲花总应该长在瑶池里面。

  鲜红的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有谁专门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月儿明风儿轻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能了解你?

  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的开放,好像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的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这“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繁葩有着天人之别。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了,个性化了。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báilián

guīméng tángdài 

huāduōméngbiéyàn huāduānzàiyáochí  (duānzuò zhēn )
qíngyǒuhènrénjué yuèxiǎofēngqīngduòshí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¹国有人忧天地崩坠²,身亡(wú)所寄³,废寝食者。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注释:¹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²崩坠:崩塌,坠落。³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¹,因往晓²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³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注释:¹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²晓:开导。³若:你。⁴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⁵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⁶奈何:为何,为什么。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其人曰:“天果¹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²?”
译文: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注释:¹果:如果。²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¹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²。”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注释:¹只使:即使。²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
其人曰:“奈地坏何?”
译文: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¹,充塞四虚²,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³,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注释:¹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²四虚:四方。³躇步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⁴行止:行动和停止。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其人舍(shì)¹大喜,晓之者亦舍(shì)然大喜。
译文: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¹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

  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庐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

  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寄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信服的。

  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

参考资料:
1、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45-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