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二三月,相将舞翳乐。曲曲随时变,持许艳郎目。
阳春二三月,相将舞翳乐。曲曲随时变,持许艳郎目。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
贾生¹西望忆京华²,湘浦(pǔ)³南迁莫怨嗟(jiē)
译文:贾生您举首西眺忆念京华,如今迁滴湘水之浦可别怨嗟。
注释:¹贾生:即西汉人贾谊。这里以贾谊比贾至。²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³湘浦:湘江边。⁴南迁:被贬谪、流放到南方。⁵怨嗟:怨恨叹息。
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圣主¹恩深汉文帝²,怜君不遣(qiǎn)到长沙³
译文:当今圣上恩典甚于汉文帝,怜爱您而未把您迁谪到长沙。
注释:¹圣主:泛称英明的天子。此处有讽刺意味。²汉文帝:贾谊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为博士,迁至太中大夫后受排挤,为长沙王太傅。³长沙:在巴陵南,离京师更远。汉文帝时贾谊被谪往长沙。

  唐人作诗,常常喜欢把历史上与现实中有同种遭遇的人联系在一起。因西汉的贾谊是洛阳人,能文,曾被贬长沙太傅,而贾至不仅与他同姓,而且同为洛阳人,也擅长作文,被贬岳州的地方与长沙也很相近,因此诗人开首就以贾谊来比贾至。由于西汉和唐代的京城都在长安,位在岳阳、长沙的西北面,故诗中称“西望”。而贾谊、贾至本来都是朝中京官,都是由京城被贬而出,但又时时关心朝政的状况,因此诗中又用上了“忆京华”三字,这一“望”一“忆”二字,实际上已将贾至当时被贬后的失意而又关心朝政的复杂心理揭示了出来。

  正因为贾至当时失意怨望,却又时时地向往着京城,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就开始劝慰起友人,既然已被南贬迁徙到湘浦这地方来了,就不要再去哀怨嗟叹了,次句中的“莫怨嗟”三字,完全是从首句“西望忆京华”中来的;因为“望”、“忆”之中有怨嗟意,所以才劝其“莫怨嗟”。

  李白既然是劝慰朋友,总不能空口相劝,最好能找出一些劝慰的话或事来,这样对朋友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诗人想到:贾至虽然被唐肃宗贬至岳阳,但岳阳毕竟在长沙的北面,距离京城要比长沙近些,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肃宗还不算太薄情,他至少没像汉文帝那样把贾至贬到长沙。于是,末二句中有所谓的“圣主恩深”、“怜君”等,都是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的,都是一些宽慰之词,并不意味李白认为唐肃宗就是明君。相反,诗中话中有话,那唐肃宗与汉文帝的做法实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屈才则同。这讽刺意味是十分委婉而深长的。

  此诗一无华词,二无想象,却一气流走,天然成韵,既有着关切同情,又有着安慰宽解和委婉的措意,充溢着诗人对被贬友人的一片真挚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6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9-160

língzèngjiǎshěrén--bái

jiǎshēng西wàngjīnghuáxiāngnánqiānyuànjiē

shèngzhǔēnshēnhànwénliánjūnqiǎndàozhǎngshā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hè)¹垂肩尺²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译文: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注释:¹鹤发:指白发。²尺:量词,旧时长度单位。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译文: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同州端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开头就写刻画了一个白发老人的形象,略写了端午节的气氛。然后就写到小孩子见到自己的喜悦,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故乡。

tóngzhōuduān

yīnyáofān tángdài 

chuíjiānchǐcháng jiāsānshíduānyáng 
értóngjiànshuōshēnjīng quèwènfāngshìxiāng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春阴漠(mò)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¹人似春情²薄。守定花枝,人放花零落。
译文:春季天气阴雨绵绵,海棠花树被猛烈的东风吹得东摇西摆。人要赏花,人像春风摧花那样薄情,守定海棠花枝,人让鲜花凋零。
注释:醉落魄:词牌名。又名“”一斛珠”“怨春风”“章台月”等。属中吕调。双调五十七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¹人情:即人要赏花。²春情:指东风催花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绿尊¹细细供春酌(zhuó)。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似吹愁却。
译文:端起酒杯在春风中细细品尝,却无奈酒醒之后愁绪还像昨天一样。殷切地期待跟东风约定,人要猛烈地吹花,为什么人把愁绪吹走呢?
注释:¹绿尊:同“绿樽”,酒杯。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人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人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人情人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人放花零落”。上片人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过片之后,写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人忘海棠花,进一步说明了它在词人心目中的地位,使全词主旨更为鲜明。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词人没有说是因为什么发愁,酒只能暂时麻醉神经,却人能从根本上排解忧愁,酒醒后“愁如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古来写“酒”与“愁”的诗词很多,如柳永有“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凤栖梧》),又有“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诉衷情近》)。意境与该词相近,这说明管鉴在某些方面受过他以前的一些词人的影响。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人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¹雨绵绵,辜负韶(sháo)²二月天。
译文:鲜艳的花瓣在绵绵细雨中飘落,它们辜负了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时光。
注释:¹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绪正在低落。²韶光:即美好时光,暗喻进行革命的良好时机。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知否玉楼¹春梦²醒,有人³愁煞(shà)柳如烟。
译文:知道吗?在青楼之上醒来,看到这如烟春柳,我便极度忧愁起来。
注释:¹玉楼:原意为华丽的楼,这里用来指妓楼。²春梦:暗喻对革命胜利的憧憬。³有人:此为作者自指。⁴愁煞:即极度忧愁之意。煞,副词,用在动词后,表“极度……”之意。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本来作者是做着“春梦”的,满以为趁着百花盛开,群情激昂的机会去进行革命,谁知现在“醒”来,却发现百花凋残,群情低落,雨绵绵,黑暗势力在镇压了。楼前的柳树虽然未败,但在霾雨中也显得朦朦胧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势力的摧残而不断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绝。

参考资料:
1、 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曼殊诗集 马以君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9

chūn--mànshū

hǎohuālíngluòmiánmián,,sháoguāngèryuètiān

zhīfǒulóuchūnmèngxǐngyǒurénchóushāliǔyān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五月十一日¹,夜且半,梦从大驾²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³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注释:¹五月十一日:指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五月十一日。²大驾:皇帝的车驾。³西凉府:即后文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北宋初年曾置西凉府,后被党项人攻占。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天宝¹胡兵²陷两京³,北庭安西无汉营
译文:天宝年间安禄山攻陷了洛阳长安,北庭安西都被敌人侵占。
注释:¹天宝:唐玄宗的年号。²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是胡人,手下士兵也多为胡人。³两京:指长安和洛阳。⁴北庭、安西:为唐朝驻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的军政机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北路,后者管辖天山南路。⁵无汉营:没有中原王朝的军队驻扎。安史之乱以后吐蕃趁虚而入,蚕食唐朝西部疆土,到唐德宗贞元年间(8世纪末),北庭、安西亦失守,此后中原王朝再未控制这一地区。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五百年¹间置不问,圣主²下诏初亲征。
译文:五百年来土地丧失无人过问,今日里圣明的皇上亲自征战。
注释:¹五百年:该诗作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距北庭、安西失守的时间不足四百年,此处为虚指。²圣主:指宋孝宗赵昚。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熊罴(pí)¹百万从銮(luán)²,故地³不劳传檄(xí)下。
译文:百万猛士跟随皇帝的车驾前进,用不着传下檄文故土纷纷归顺。
注释:¹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²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名。³故地:指曾为汉唐疆域、但已沦为异族统治的西北地区。⁴传檄:传布檄文,意思是只要檄文传到原来的领土上,那地方就可以拿下来,不用费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筑城绝塞¹进新图²,排仗³行宫宣大赦(shè)
译文:遥远的边塞筑起城墙划入版图,行宫里排列仪仗宣读大赦的诏文。
注释:¹绝塞:极远的边塞。这里指唐代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原来的辖区。²新图:新编制的地域图册。³排仗:排列仪仗队。⁴宣大赦:由于国家收复失地,取得重大胜利,所以皇帝要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xī)¹年。
译文:极目远望都是宋朝的河山,发布文书开始用淳熙纪年。
注释:¹淳熙:宋孝宗的年号,该诗作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驾前六军¹错锦锈²,秋风鼓角声满天。
译文:庆功大典的将士穿着彩色的战袍,秋风里军乐奏起鼓角震天。
注释:¹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指皇帝的亲卫部队。²错锦绣:穿着各色各样华美的服装。错:交错。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mù)(xu)¹前尽亭障²,平安火³在交河上。
译文:苜蓿峰前都是哨亭堡垒,交河上的烽火报告着平安。
注释:¹苜蓿峰:峰当作烽,故址当在于祝(今新疆乌什)境之葫芦河附近。²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³平安火:唐代在边塞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候,夜里举火为信,报告平安无事。⁴交河: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¹样。
译文:高楼上满是凉州的少女,连梳头的样式也学着京都的打扮。
注释:¹京都:这里指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陆游诗中惯用梦境来表达难以实现的救国理想。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诗歌技法问题。梦境中君主可以亲征,现实中的当朝者却一味苟安,不思进取,无意恢复沦丧的大片国土。梦境中国家一统、社会和平,现实中却是广大沦陷区人民含泪忍死,愤恨不已。也许是现实太残酷,诗人只有以曲折隐幽之笔,借梦境来满足内心的那份渴望,正所谓“奇想结梦寐,快意泻肺腑” (清贾臻《读放翁诗》)。诗人随时随地想着报效国家,时刻都有一洗家国耻辱的雄心壮志。他看到一线希望,就会勃发出满腔热情;从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那份激情。诗人抓住典型场景进行刻画,大处落墨,小处著笔,在壮阔之美的同时又给人以细腻清新之感。这首诗是陆游诸多写梦境的诗中写得最为真切具体的一首。诗的结尾用细微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细节的变化,以此来反映政治态势的改变,堪称绝妙之笔,颇得后世称赏,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体验、观察生活之细致。全诗音韵有高华跌宕之致,有圆转流畅之美,与诗人深沉的思想情感、自由的想像融为一体。这首诗艺术形式精致,内容感人至深,其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豪荡丰腴” (元方回《读张功父南湖集》)。

  总的来看,这首记梦诗,通过“梦随大驾亲征”的一系列场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立功边塞“尽复汉唐故地”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的满腔热望;另一方画,作者把这一现实理想的实现置于梦中,这也暗示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理想的苦衷,其间含有讽谏之意。全诗在概括抒情的气氛之中,铺排挥洒,线索清晰,通贯着一种豪迈乐观的气势。此外,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六句,四句一组,每组一转韵,并且平仄相间,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生动感人。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50—51页
2、 陆坚编.《陆游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0年:第139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