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异香一片来天上。傲春迟放。百卉皆推让。
忆昔西都,姚魏声名旺堪惆怅。醉翁何往。谁与花标榜。
庭院深深,异香一片来天上。傲春迟放。百卉皆推让。
忆昔西都,姚魏声名旺堪惆怅。醉翁何往。谁与花标榜。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翠叶轻笼¹豆颗²均,胭(yān)(zhi)³浓抹蜡痕新
译文:被翠叶笼罩着的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是那么均匀;颜色就好像被涂抹上浓浓的胭脂,光泽娇嫩。
注释:¹笼:笼罩。²豆颗:形容海棠花苞一颗一颗像豆子一样。³胭脂:指红色。⁴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yīn)¹留著花梢²露,滴下生红³可惜春。
译文:我怀着满腔的情意,再三要留住花梢的露水;只怕它滴下花蕾的红艳,可惜了这片明媚的阳春。
注释:¹殷勤:情意深切。²花梢:花蕾的尖端。³生红:深红,指花瓣。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写“未开海棠”的形态色泽。“豆颗”,豆子,此处借指花蕾。海棠花未开时,花瓣对合如豆状。像豆颗一样饱满的、小小的花蕾匀称地点缀在护惜着它们的翠叶之中。“轻笼”的“轻”,状写翠叶的欲笼未笼的情态,贯注了诗人对未开海棠的轻怜蜜爱。

  “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常用来形容花的颜色。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落”。此处以“胭脂浓抹”来形容海棠花蕾的红艳。恰如浓施胭脂的美人那样娇艳可爱,光采夺目。“蜡痕”,指海棠的花蒂,其状如蜡。梅尧臣《海棠》诗有“胭脂色欲滴,紫蜡蒂何长。”这里以“蜡痕新”来突出海棠花蒂的光泽,就像上过了蜡那样光泽闪烁。“轻笼”“浓抹”相对照,一写情,一描色,使未开海棠不仅有了人的感情,而且有了浓妆艳抹的美人的容颜。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转而抒情。诗人殷勤地嘱咐新生的海棠一定要把花梢上的露珠留住。倘若把那美丽的红色滴下来,就真要为春天而感到可惜了。

  “生红”,指花朵鲜活的红色。王安石《咏秘诗》“一撮生红慰不平”,元好问也常用“生红”来指代花,如“一树生红锦不如”,“生红点点弄娇妍”等。此处,以“生红”来呼应“胭脂”。诗人害怕晶莹欲滴的露水溶解了花上的胭脂,表现了诗人爱美的心情,同时把海棠花苞那红艳欲滴的景象写得十分生动传神。元好问还有一首《清平乐·杏花》说:“生红闹簇枯枝,只愁吹破胭脂。”和这首诗的用词相类,意旨相似。“殷勤”“可惜”,抒情色彩浓烈,充分表达了诗人珍爱美好事物,惟恐芳菲易尽,“惜春只恐春归去”的深挚情感。

  这首诗用笔细腻独到,写景设色富有情韵;抒发了作者惜春的情怀,不仅包含着对含苞欲放的海棠花蕾的怜爱,更隐含着对岁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269-271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译文: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久忘上封事¹,复笑升天行²
译文: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注释:¹封事:奏章。²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¹剧悬旌(jīng)
译文: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注释:¹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¹
译文: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注释:天¹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¹
译文: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注释:¹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译文: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译文: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译文: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译文: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篁(huáng)¹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译文: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注释:¹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¹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译文: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注释:¹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译文: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¹
译文: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注释:¹丹诚:即赤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四支¹²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译文: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注释:¹四支:即四肢。²反:通返。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zhù)萝衣¹。正柳腴(yú)花瘦,绿云冉冉²,红雪³(fēi)。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译文: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
注释: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¹苎萝衣:苎蔗藤罗制的衣,山野隐士所穿。²冉冉:缓缓流动貌。³红雪:指凋落的红花。⁴衣衣:形容雨雪之密。⁵秦筝:指宝筝。战国时流行秦国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⁶春词:男女之间的情词或咏春之词。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寄隐孤山¹山下,但一瓢饮水²,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³远,千山啼鴂(jué),十里荼(tú)(mí)
译文: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
注释:¹孤山:在杭州西湖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宋林逋隐居于此。²一瓢饮水:喻生活俭朴。³销魂:魂魄消散,形容极度哀愁。⁴啼鴂:杜鹃的叫声。⁵荼麋:也作“酴醾”,春末夏初开花。

  这首词表现的是南宋江湖词客的矛盾心态。他们是一群处于才与不才,仕与不仕之间的所谓的名流。在他们的性格中,有浪漫恬淡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功名、爱情等的渴望,这一切使他们经常会处于焦虑、惆怅之中。本词便是他们无奈的轻叹低语。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孤山多梅,故有“摘青梅”之说,同时梅也是隐士自比之物。“青梅荐酒”,既言生活的俭朴,又别有一种风味,但后面的犹怯、残寒,又传达出其并不闲适自得。

  “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这几句写景如画,色彩绚丽迷人,充满着红尘的欢乐和喧嚣。

  “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此二句写眼前的见闻,唤醒了词人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

  “寄隐孤山之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菲。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这几句写词人性格中恬淡隐退的一面。“苔扉”化用唐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以及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蕴,极写隐居处的清幽和主人的高雅。“孤山”、“白鹤”显然是参照隐居孤山、终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来说的,他是宋代隐士的楷模,其故事则被传为佳话。

  “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这几句又转而抒发心中的惆怅焦虑,这几句抒发词人的伤春之情。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更是在送走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他终非真正的隐士,简陋的生活方式、平淡的生活内容,常常使他觉得自己在虚耗青春,并因人生愿望得不到实现而心有不甘。这也正是其思想中矛盾的一面。

  全词既有孤高的情怀,又充满着对红尘的向往,更有深深的悲愁无奈,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把南宋江湖词客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艺术上,全词婉约而深沉,十分动人。

  前片写隐居者的举止行为,后片写隐居者的心灵世界;前片逐层衔接而下:因摘青梅佐酒而赏花,却见绿叶如云冉冉,飘动,红花如同飞雪纷纷凋谢,沉思静想中又隐约听到邻里歌妓唱词弹筝,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繁华旧梦:后片的抒情全从上片饮酒、观花,听琴中来。他羡慕青山白鹤,惆怅年华消逝,弹泪送春,销魂仁立……末三句中,啼鴂是送春之鸟.荼麋是殿春之花,词人送春,象征着送走了自己的一切青春和追求。

shēnggānzhōu··zhāiqīngméijiànjiǔ--tānghuī

zhāiqīngméijiànjiǔshéncánhányóuqièzhùluózhèngliǔhuāshòu绿yúnrǎnrǎnhóngxuěfēifēiqínzhēngyuēshuípǐnchūnhuíshǒufánhuámèngliúshuǐxiéhuī

yǐnshānshānxiàdànpiáoyǐnshuǐshēnyǎntáifēixiànqīngshānyǒubáiwàngchàngniánhuájìnsāoshǒuyòutiāndànlèisòngchūnguīxiāohúnyuǎnqiānshānjuéshí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¹是。
译文:我曾听说天子有匹千里马,如今这幅图上画的莫非就是它?
注释:天育:皇家马厩名。题下原注:“天育,厩名,未详所出。”骠骑:犹飞骑。一作“骠图”,骏马的图像。骠,骏马的一种,黄白色。¹无乃:只怕的意思,推测词。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是何意态¹雄且杰,骏图萧梢²朔风起。
译文:这是何等雄杰的神态啊!骏尾一甩朔风便呼啸而起。
注释:¹意态:犹神态。²萧梢:摇图之态。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毛为绿缥(piǎo)¹两耳黄²,眼有紫焰双瞳方³
译文:它毛色淡青两耳微黄,两眼瞳仁呈方形眼睛闪着紫光。
注释:¹缥:淡青色。一作“膘”。²两耳黄:即黄耳,千里马的一种。³双瞳方:两眼瞳仁呈方形。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矫矫龙性¹²变化,卓立天骨³森开张
译文:像龙一样的桀骜不驯神态干变万化,卓然而立伸张着伟岸的骨架。
注释:¹矫矫龙性:一作“矫龙性逸”。矫矫,雄桀貌。一作“矫然”。龙性,古代有骏马为龙种之说。²合:一作“含”。³天骨:非凡的骨骼。⁴森开张:耸立展开。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¹昔太仆²张景顺³,监牧攻驹阅清峻。
译文:当年身任太仆的张景顺,在监牧驯练时发现了这匹清峻的马。
注释:¹伊:语助词。²太仆:官名,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³张景顺:开元年间为太仆少卿兼秦州都督监牧都副使。唐玄宗曾称赞他说“吾马蕃息,卿之力也”(张说《陇右监牧颂德碑序》)。⁴监牧攻驹:一作“考牧攻驹”,一作“考牧神驹”。攻,攻治,即训练。驹,马二岁为驹。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遂令大奴¹²天育,别养骥子³怜神俊
译文:便命令牧马的头目将它牵入天育,专人饲养特殊照顾它。
注释:¹大奴:牧马人头目。²守:一作“字”,即养育。³骥子:即骠骑。⁴俊:一作“骏”。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¹
译文:当时国家养有四十余万匹马,张公叹息它们都是些凡庸的马。
注释:¹材尽下:都是凡庸的马。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故独写真¹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²
译文:因此唯独给它画像以传给世人,张挂在座位右方去欣赏,久赏更觉形象新。
注释:¹写真:画像。²久更新:百看不厌,日久弥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年多¹物化²空形影³,呜呼健步无由骋⁴。
译文:年深日久良马死,空留个图像到如今。唉,画的马再好又有何用?已不能健步追风云!
注释:¹年多:马为开元时物,至天宝来,已历多年。²物化:化为异物,即已死去。³空形影:徒留画像。⁴无由骋:不能驰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如今岂无騕(yǎo)(niǎo)¹与骅(huá)(liú)²,时无王良³伯乐死即休。
译文:如今难道真的再无千里马?只因现实没有王良伯乐这类相马师,良马被埋没,死了也就白白地死去啦!
注释:¹騕褭:古骏马名,日行千里。²骅骝:周穆王八骏之一,色如华而赤。³王良:春秋时赵人,善御马。⁴伯乐:春秋时秦人,善相马。

  这首诗写画马之生动传神,叹今无识马的王良、伯乐,而良马被埋没,实自叹不遇,尽显讽刺之意。

  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后半部分回顾太仆驯养此马,抚图兴叹,伤知马者难逢,而自叹不遇。全诗摹写传神,借画抒怀,尽显讽刺之意。

  此诗开头直接描绘了马的出众之处,“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但是笔锋一转写道“年多物化空形影,吗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已不如当年,空有矫健的步伐却没有可以驰骋的场地。这句话作者同样是在说自己,感慨自己空有满腹的オ气去无人赏识。

  “千里马”如何,“汗血宝马”又如何,“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作者借马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也是为天下所有怀才不遇之士感叹。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99
2、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3、 黄桂凤.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癸丑¹之三月晦²,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wū)(tú)³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译文: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听说此地猛虎夹道,一个月间就伤害数十人,于是,只好停宿于旅舍。
注释: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台(tāi)州府:位于浙江沿海中部,治临海县,天台县在其辖内。¹癸丑: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²晦:农历每月最末一天。³於菟:老虎的别称。⁴夹道:沿途,一路上。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jì)¹。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²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³,俱(zhì)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chānɡ)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ào)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译文: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山顶上到处都种有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害怕猛虎躲藏草木中伤人,所以路边的草木都被放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显得荒凉而漫长。弥陀庵坐落在万山坳中,恰巧正当中途,行人可在此用饭或住宿。
注释:¹霁:雨止天晴。²奉化:明为县,隶宁波府,即今浙江奉化。³临陟:攀登。⁴山鹃:指山岭上盛开的杜鹃花,又称映山红。⁵国清:国清寺,在天台县城北3.5公里的天台山麓。⁶莲舟:江阴迎福寺僧人。⁷筋竹岭:应即今金岭,在宁海、天台两县界上。⁸阊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⁹坳:山间洼下的地方。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¹。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译文:初二这天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在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份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睡梦中醒来,听仆从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兴得再也无法入睡。
注释:¹天封寺:今仍称天封,在天台县东北境。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yè)¹,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zhòu)²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³,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译文:初三日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如火光一般闪耀,于是决策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到达太白堂,已快要接近华顶峰了,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听说太白堂左下方有黄经洞可游览,于是从小路走。二里路后,俯身看见一块很突出的大石头,感到很是秀丽华美。临近一看,是一位发僧在黄经洞前构的庵,恐怕风从洞里吹出来,就用石头砌塞洞门,我不由大为感叹而惋惜。于是只好重新往上走,到达太白堂,然后顺山路登上天台山绝顶华顶峰。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回顾峰下四周的山峦上,美丽的鲜花与碧玉般的绿树,远远望去觉得非常玲珑明晰。山脚下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因为高处寒冷所造成的。
注释:¹烨烨:火焰很盛。²甃:砌。³太白:即太白堂,相传为李白读书处。⁴绝顶: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境,为天台山绝顶,海拔1098米。峰下有善兴寺,即华顶寺。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è)¹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²,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意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mínɡ)³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译文:顺着原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又翻越三座山岭。这里的溪水潇徊,山峦重重,树木繁茂丛生,岩石光采焕发,每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使观赏愿望得到很大的满足。走了二十里路,经过上方广,到达石梁,在昙花亭敬佛,已经没有时间去仔细观赏石梁飞瀑的奇景。往下走到下方广,抬头仰望石梁飞瀑,忽然觉得它似乎从天际倾泻下来一样。听说断桥、珠帘水是闻名的盛景,僧人说吃过饭再去还来得及往返,于是便从仙筏桥先去山后。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一层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而相结联,溪水迸流于两石之间,浪花飞溅,汇合后流入潭中;中间的那层,两巨石相对峙有如窄门,溪水因为被窄门所约束,流势很汹涌;最下面的一层,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受到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都高达数丈,各级的景观都很神奇,但溪流顺台级而下流,弯转的地方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又一里多路,就是珠帘水,溪水倾泻而下的地方很平坦宽阔,水的流势也因此缓和、散漫,汩汩流水满溢潭中。我光着脚跳进草莽之中,攀援树木,沿着山崖前行,弄得莲舟上人不能跟随。夜色四处降下时,我们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这绝妙景致让人无心入睡。
注释:¹慊:满足。²阈:门槛。³暝色:夜色。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进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fá)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¹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隤(tuí),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²。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liáo)()³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译文:初四这天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广裹的群山一片墨绿。顾不上吃早餐,就沿着仙筏桥登上昙花亭,石桥即在昙花亭外。石桥宽一尺多,长达三丈,架在两山坳之间。两般飞瀑从亭左边流来,至桥边汇合成一股急流向下飞坠,形成瀑布,响声有如雷声轰鸣,如河堤坍塌,瀑布高达百丈以上。我从石桥上走过去,向下俯视深潭,不禁毛骨惊然。走过石桥,就被前面的大石所阻隔,不能由此去前山,于是返回原路走。经过昙花亭,进入上方广寺。顺着寺前的溪水,再爬上阻隔前山的大石上面,坐下来观赏石桥。因为下方广寺的僧人摧促去用饭,于是起身离开。吃过饭后,走十五里路,抵达万年寺,登上藏经阁。阁有两层,存有南北佛经两藏。万年寺寺前寺后有很多古老的杉树,都是三人围的粗千,鹤群在树上筑巢,传来的鹤鸣声响亮而清远,也是深山中的一种清雅的响声。这天,我原想去桐柏宫,寻觅琼台、双网胜景,因路途中有许多使人迷惑的错道,于是改变计划去国清寺。国清寺离万年寺有四十里路,途中经过龙王堂。每走下一座山岭,我都以为已走到平地上,等到连接走下好几重山岭,下坡的态势还远没有停止,这才开始领悟到华顶峰之高,似乎离天已经不远了!傍晚时分,才进入国清寺,与云峰和尚相见,就像遇见久别的知心故友,于是和他商量游览探奇的先后顺序。云峰和尚说:“风景名胜没有比得过寒岩、明岩两处幽险的,虽然路程遥远一些,但可以骑马去。先游览寒岩、明岩,然后步行到桃源洞,抵达桐柏宫,那么翠壁、赤城栖霞两处胜景,也可以一览尽收了。”
注释:¹梁:桥。²石梁:在中方广。山腰有衔接两山的天然石梁,长约7米,中央隆起如龟背,狭处仅半尺左右。水有两源,东为金溪,西为大兴坑溪,合流后自梁底向下飞坠。³嘹呖:形容声音响亮而清远。⁴龙王堂:今作龙皇堂,在天台县北境。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yíng)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¹来,势甚急,大若曹娥²。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³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wěnɡ)(cōnɡ)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译文:初五日 虽有下雨的迹象,也顾不及了。选择了去寒岩、明岩的道路,由国清寺去西门寻找乘骑。乘马来到,雨也下来了。雨中走完五十里路后到达步头,雨停了,乘马也打发走了。步行二里路后,进入山中,山峰倒映在潆绕流动的溪水之中,树木秀丽,岩石奇异,心情因此而很快乐。一条溪水从东阳流来,水势很湍急,流量大小与曹娥江相似。四处一看没有竹筏可以渡人,只好由仆人背着涉水过溪。溪水深过膝盖,渡过一条溪涧,将近花去一个时辰。又走三里路,到达明岩。明岩是寒山、拾得两位高僧隐居之地,两座山迂回曲折,即《大明一统志》所记述的八寸关。进入八寸关,则四围的陡峭石壁有如城墙。最后面有一山洞,深有数丈,宽处能容纳数百人。山洞外面,左边有两座石岩,都悬在半壁间;右边有石笋高耸,顶头与石壁高相等,而相去仅有一线之地。石笋顶上青松和紫色的花蕊生长茂盛,恰好与左边的两座石岩相对峙,可以称得上是奇绝之景观了。走出八寸关,再登上一座石岩,也是方向朝左。来的时候,仰望就像相隔一线缝隙,待攀登到石岩顶上,才看清它很宽敞,可容纳数百人。石岩中间有一口井,叫仙人井,较浅,但井水不会枯竭。石岩外又有一奇特的石头,有数丈之高,上部分开成两部分,就像两个站立的人,当地和尚指点为寒山、拾得的化身。回到寺里,晚饭后,阴云散尽,一弯新月挂在碧空,人站立回崖顶上,对着满天月色,连岩壁上也洒满明亮的月光。
注释:¹东阳:明为县,隶金华府,即今浙江东阳。一溪即始丰溪,今名同。²曹娥:今仍名曹娥江,源自天台山北麓,往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³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寒山曾隐居天台山寒岩,往还于天台山国清寺,和拾得友好,善作,有《寒山子集》二卷。拾得原是孤儿,由国清寺僧丰干收养为僧,故名拾得。亦能诗,有《丰干拾得诗》一卷。后人常以寒山、拾得并称,尊为”和合二仙”。⁴《志》:指《大明一统志》。下同。⁵蓊苁:草木茂盛。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ài)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chán)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¹。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入也!
译文:初六日 凌晨从寺里出发,走六七里路后到达寒岩。石壁笔直向上有如刀劈一般,仰视空中,有很多洞穴。岩壁半中腰有一洞穴,宽八十步,深一百多步,洞内平坦而明亮。顺着石岩右边走,从岩石的狭窄小道向上攀登。山岩的低洼处有两块岩石相对耸立,下部分开而上部相连,即是所谓的鹊桥,可以与上方广寺的石桥互争奇异,但少了飞溅的瀑布直泻这一景色罢了。返回僧人的住处用饭,然后找到竹筏渡过一溪流,顺溪流走到山下。这一带都是峭壁巉崖,荒草盘结、树枝下垂,有很多海棠树、紫荆藤,浓荫倒映溪中,更增添景色的优美。香风飘来的地方,玉兰花、芬芳的香草,处处都有,没有穷尽。已走到一山嘴处,岩壁笔直插到涧底,涧水深而湍急,四旁没有可行走的多余地方。岩壁上凿有石孔用来通行,石孔仅仅能容下半只脚,身体贴近岩壁而过,使人惊心动魄。从寒岩走出十五里路到达步头,从小路再去桃源洞。桃源洞在护国寺旁,而护国寺的庙宇已成废墟,问当地人,都很茫然,没有人知道。跟随云峰和尚在草木丛生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太阳已经落山,竟还找不到住宿的地方,于是再问路,终于到达坪头潭。从坪头潭到步头仅有二十里路,现在从小路走,反而迂回三十多里,才得以住宿下来,确实是桃源洞误入了。
注释:¹坪头潭:即今平镇,在天台县西境,始丰溪北岸。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入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¹。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cuán)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wù)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què)²”,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译文:初七日 从坪头潭开始,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行走三十多里路,渡过溪水进入五台山。又前行四五里,山口渐渐狭窄,有一处房舍,叫桃花坞。顺着深潭边前行,潭中的水清澈、碧蓝,飞溅的山泉水从上注入潭中,叫做鸣玉涧。涧水顺着山流转,人则顺着涧水边走。涧两旁的山都是裸露的岩石,攒簇的山峦到处夹杂着翠绿的树木,凡是眼睛看到的都是可观赏的景致,景致的优美大体上都在寒岩、明岩这两岩之间。涧水穷尽处,路也就消失了。一条瀑布从山坳间倾泻而下,态势非常奔放。饭后,从桃花坞出来,顺着山洼向东南方走,翻越两座山岭,去寻觅所说的”琼台”、”双阙”两处胜景,竟然没有人知道。走出数里路,才访知在山顶上。与云峰和尚顺山路攀援而上,才到达山巅。向下俯视那陡峭壁削而环转的山岩,完全就像桃源洞的景致,而布满翠绿树木的万丈岩壁则超过了桃源洞的险峻。山峰之顶中间被断隔分开,就是所谓的双阙;夹在双阙正中间的环形石台,就是琼台。琼台的三面都是绝壁,后转就与双阙相连接。我已经站在对阙之上,天黑了来不及再爬上琼台。然而,优美的景致已被我一眼全饱览尽了。于是下山,从赤城的后面返回国清寺,总计旅程三十里。
注释:¹坞:四面高中间低的山洼。²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面的建筑物。先筑高台,上修楼观,通常左右各一,中央缺而为道,故称”阙”或”双阙”。此处形容天然峰崖如一对阙楼,故得名”双阙”。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¹。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译文:初八日 离开国清寺,从山后走五里路后登上赤城。赤城山顶上圆形的岩壁耸起,很特别,看起来像一座城,而岩石的颜色微微发红。岩洞都成了和尚们的宿舍,被侵扰得非常杂乱,天然的景趣完全被掩盖掉。所说的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都没有什么很奇特的地方。
注释:¹赤城:为天台山支阜,在天台县西北3.5公里,高339米。上有石洞12个,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名,山顶有赤城塔。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