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风雨撼庭芭(bā)¹,唤起新愁乱似麻。
译文:深夜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心中纷乱的新愁。
注释:¹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梦觉¹尚疑身似蝶²,病苏方悟影非蛇³
译文:从梦中醒来我感觉好似身轻如蝶,疼痛袭来我才发现方才看到的影子并非是蛇。
注释:¹梦觉:梦醒。²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³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劭《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浇肠竹叶¹频生晕,照眼银釭(gāng)²自结花。
译文:酒还未入愁肠,脸上便泛起了酒晕;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只好任灯芯上结上了灯花。
注释:¹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²银釭:银灯。
我在故乡非逆旅¹,不须杜宇²唤归家。
译文:我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不需要杜鹃悲啼唤我归去。
注释:¹逆旅:旅社。²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因其啼声若“不如归去”,故称。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两句是说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乱方悟影非蛇。”句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乱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

  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

  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1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夜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心中纷乱的新愁。

从梦中醒来我感觉好似身轻如蝶,疼痛袭来我才发现方才看到的影子并非是蛇。

酒还未入愁肠,脸上便泛起了酒晕;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只好任灯芯上结上了灯花。

我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不需要杜鹃悲啼唤我归去。

注释

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梦觉:梦醒。

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

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劭《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

银釭:银灯。

逆旅:旅社。

杜宇:即杜鹃鸟,相传为古蜀国国王望帝杜宇死后的化身,因其啼声若“不如归去”,故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2-203
2、 廖仲安.边塞诗派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3-125
3、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赏鉴: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41-44
赏析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两句是说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句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苏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

  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

  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

  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1页
王十朋

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 ▶ 16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飞云倚岫(xiù)¹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在清潭中的倒影不曾流走。
注释:¹岫:山。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明月有情,它应该认识我这个年年在异乡的游子吧。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我饮不尽器¹,半酣(hān)味尤长。
译文:我喝酒喝不完一盏,喝到半酣的时候更好。
注释:¹不尽器:谓喝不完一杯或一盏。
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篮舆(yú)¹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译文:坐着竹轿从湖上回来,凉凉的春风拂面而来。
注释:¹篮舆:竹轿,用竹子做的轿子。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¹
译文:走到孤山西面的时候,夜色就已经深了。
注释:¹苍苍:深青色。天色苍苍,已经入夜了。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¹吟杂梦寐,得句旋²已忘。
译文:在梦中轻轻地长吟诗句,想好的词句马上就忘记了。
注释:¹清:排除睡意努力使自己头脑清醒起来(由于处在“半酣”状态,观以下“杂梦寐”可知)。²旋:一会儿。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尚记梨花村¹,依依闻暗香。
译文:我还记得梨花村,依稀还能闻到缕缕暗香。
注释:梨¹花村:不一定有这个村名,以这里梨花多而云。
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入城定¹何时,宾客半在亡²
译文:入城的时候,客人大多数都走了,
注释:定¹:究竟。亡²:走了。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睡眼忽惊矍(jué)¹,繁灯闹河塘。
译文:睁开睡眼猛然发现,河塘已经华灯初上。
注释:¹矍:惊惧,急视。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zhāng)¹
译文:路人在拍手嬉闹着,我就如同离开树林的獐。
注释:¹獐:兽名,即獐,鹿属,似鹿而小,无角,黄黑色。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
始悟山野姿¹,异趣²难自强³
译文:这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
注释:¹山野姿:由于从山林田野中来,举止不合礼法的姿态。苏轼不止一次说自己有“野性”,自称自己是世农。²异趣:意为自己与世俗礼法、富贵人的意趣格格不入。³难自强:意为很难适应世俗礼法、适应富贵人的意趣“振作”起来,和他们一样。
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人生安为乐,吾策¹殊未良²
译文:人生的快乐到底在于什么呢?对此我自己也很茫然啊!
注释:¹策:打算,决定,此处意为出来做官。²未良:不完美,不好。
诗中“春风”句可见证时令。此诗实际上是苏轼的一篇生活速写。 开始二句,苏轼自己说饮酒的老习惯,这次饮酒也是这样。“半酣”,没有到醉的程度,然在朦朦胧胧之中。第三句说的“湖”点题,即西湖。第四句写“洒面凉”,因为酒半酣,面部发热,经春风一吹故如此。“行到”二句点夜。“清吟”二句仍然切“半酣”,诗人作着作着,又睡着了,但一会儿又醒了,所以刚刚得到一句,马上就忘了。清代评论家纪晓岚说这两句是“神来”之笔。“尚记”二句说到“梨花村”,苏轼此时大约自梨花村来,其时梨花已开,暗香依依,苏轼似以为此时自身尚在梨花村,还是写“半酣”。“入城”两句,紧紧扣住“半酣”,写朦朦胧胧中的思维。“睡眼”两句,写河塘人声鼎沸,苏轼自朦胧中开始清醒过来。“市人”以下四句,实实在在是妙文,写出了杭州的老百姓与苏轼作为一个通判这样的相当高的级别(对于一州来说是如此)的官员之间的亲密无间。“失林麞”写半酣的失态,欲藏而无处藏,而此正显示出苏轼极为真率的一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官吏能如此揭示自身,实属难得。此无他,胸中坦荡,毫无芥蒂之故。末二句,似乎是说后悔从仕,其实不然,苏轼如实录下此场面,正以其难忘,有记录价值,其内心正以此为乐。
雨中花慢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雨中花慢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今岁花时¹深院,尽日东风,荡扬²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yú)³。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mèi),为我留连。
译文:今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整天吹着东风,深院高墙里面,散发着轻轻的茶烟。只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钱。听说城西,长廊连着古寺,甲第带着名园。那里有“醉贵妃”和“御黄袍”这两种珍稀牡丹,使我留恋。
注释:¹花时:花开的时节。²荡扬:轻轻地飘飞、扬起。³柳絮榆钱:飘扬的柳花和榆荚。⁴甲第:权贵的宅院。⁵名园:有名气的园林。⁶国色带酒:指绯红色牡丹,今名“醉杨妃”。⁷天香染袂:指贡黄色牡丹,今名“御袍黄”。袂,衣袖。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¹聊追短景²,清商³不暇(xiá)(y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译文:清明已经过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泪洒怀前。渐近深秋了,为何这枝牡丹,依然这般红艳?还是设宴会客,暂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吧,这难逢的牡丹秋日花开,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还不如留住这美妙姿色,开在明年春天。
注释:¹高会:场面盛大的宴会。²短景:短促的光阴。³清商:指秋天。⁴不暇馀妍:是说牡丹艳丽的日子不长了。妍,美丽。

  上片追述春光中无缘赏花的缺憾。起笔三句写春天衙斋生活小景,大意是,在今春花开时节,整日深锁斋院,面对袅袅茶烟,只觉一派寂寥。点明“花时”,不单交代了节候,更暗含着词人赏花的兴致,而实际上整天所面对的却是“茶烟”,这使作者感到扫兴。原来,这年春夏间密州地区旱灾蝗灾严重,身为州郡长官的苏轼斋戒吃素,忙于到常山祭神祈雨,所以压根儿顾不上赏花,——这是苏轼在此篇词序及《祭常山祝文五首》之一中所说的。在今天看来,苏轼的作法未免可笑,但历史地看,他忧民所忧,关怀民生疾苦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在这大好春光中,词人踪迹所至,看到“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如此而已。言外自然也以良辰美景“不获一赏”而感到遗憾。那么,是否因诸城僻处北国,没有赏花的去处,或者竟无花可赏。以下六句全以“闻道”二字领起,着力写出赏花的好去处,以及“方春牡丹盛开”,花事之盛。不言而喻,这对于浸泡在比较单调乏味的仕宦生活中的词人来说,具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如果说“长”、“古”、“甲”、“名”这些词语传出了词人对春游热点向往的心态的话,那么“国艳带酒,天香染袂”这两句化用唐诗成句,就花王牡丹的色、香进行渲染,更写出对“方春牡丹盛开”的情有独钟。然而词人终究误了佳期,未能如愿以偿,那么他内心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

  下片写秋日赏花的感触。换头“清明过了”三句,承上叙事,写暮春花尽的悲哀。“清明过了”,交代时令,表明“花时”已过。“残红无处”,写出“国艳”、“天香”荡然无存的可悲现状。“对此泪洒樽前”,则以重拙之笔直述悲悼之情与沉痛之感。这与前片“闻道”六句叙写的内容有因果联系,或者说前后内在的脉络是相通的,因而使词人在此抒写的情感是真实可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上片至此全是铺垫,意在突出秋日牡丹的可贵。“秋向晚”三句,便转到写当前秋日牡丹:在这晚秋已近的时节,为什么一枝牡丹忽然开放,默默地朝着我,而香艳如故呢?“秋向晚”,与前文的“花时”、“清明过了”相照应,明点词序中的“九月”这一特定时间。“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二句,问得无理而有情。本来,作为自然事物的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自身的规律或原因,是与人事无关的,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而这一问曲折地表现词人某种微妙的感情:这一枝牡丹仿佛深知词人“方春牡丹盛开”而“不获一赏”的苦衷,因而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又一度开放,以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词人在心理上的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对“千叶一朵”的激赏以至道谢等,都余味曲包了。秋日牡丹虽是词人所写的重点,但词人并未展开描写,仅用“依然”二字映带上文,便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是词人用笔精炼与老到之处。最后五句紧承前三句,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感触:眼前的盛会姑且抓住这短暂的时光,因为秋风不会宽容牡丹,使之常葆艳丽的姿色。牡丹啊,你不如多加珍重,留住尽可能多的春容,以待明年争新斗艳。词人没有陶醉在对秋日牡丹的欣赏之中,凭着他过人的悟性,很快意识到好景不长,意识到自然界的制约因素。“高会聊追短景,清高不假馀妍”两句,扣住词序中“置酒”会客一事,表现了对当前美景的极度珍惜,以及对“美人迟暮”的担忧,富有自然哲理的意味。结穴三句转为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语浅情深,出人意表,表露了词人对名花爱赏的真诚,也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春态”、“明年”与开篇的“花时”、“今岁”遥相呼应,不过后者是写实,前者仅是悬想罢了。

  这首词颇有几分像写景词或咏物词,其实都不是。这是一首表现生括实感的写怀之作。词人为百姓疾苦而操劳、奔走,而置一春花事于不顾(虽然“花时”是他所由衷喜爱的),确实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词人尽瘁民事的可贵精神。但这首词主要的思想意义并不在于此。词人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一流人物,可是他对牡丹花开花谢那样多情善感,只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这便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因为春日盛开的牡丹是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秋日牡丹一枝独放,则可视为不寻常的年头偶尔提供的补偿,所以词人倍加关注,实在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生动体现。苏轼的人生态度具有多重性,主要有三个层面:怀抱理想和热情,热心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即抱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层面;追求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力求无往而不乐,这是又一个层面;更多地从人性出发,执着于现实人生,随处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第三个层面。这第三个层面与苏轼诗人的气质以及坦诚、真率的个性,也都有绝大关系。表现这第三个层面的诗词作品,尽管有士大夫化的成分(如这首词写到的置酒清客的方式——“高会”),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比较接近。

参考资料:
1、 王宜瑷 王水照.苏轼诗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8-149
2、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80-281
3、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8-79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
¹²夷羿³,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luò)(pín)?《楚辞》
译文:天帝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雒嫔?
注释:¹帝:天帝。²降:派下。³夷羿:东夷有穷国的君主,擅长射箭,驱逐夏太康,自立为君,后被寒浞杀死。⁴革孽:变革夏政,祸害夏民。⁵雒嫔:洛水的美女,即宓妃。
雒嫔,水神,谓宓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绿波。《文选》
雒嫔,水神,谓宓(fú)妃也。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其形也,翩¹若惊鸿²,婉³若游龙。远而望之,皎(jiǎo)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zhuó)若芙渠(qú)出绿波。《文选》
译文:雒嫔,水神,就是宓妃。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儿,因为淹死在洛水,成为洛神。她的形体,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远远看去,明亮洁白就像太阳刚刚升起时的朝霞;近处看来,明丽耀眼就像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
注释:¹翩:鸟疾飞的样子,此处指飘忽摇曳的样子。²惊鸿:惊飞的鸿雁。³婉:蜿蜒曲折。⁴皎:洁白光亮。⁵太阳升朝霞:太阳升起于朝霞之中。⁶迫:靠近。⁷灼:鲜明,鲜艳。⁸芙蕖:一作“芙蓉”,荷花。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春光都在柳梢¹头,拣²折长条³插酒楼。
译文:春天刚来,只能在杨柳梢头看得出,有人挑选几根杨柳长条折下来插到酒楼头。
注释: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一说湖南攸县东北,一说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东五十里。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¹柳梢:柳条比较细的一头。²拣:挑选、选择。³长条:指长柳条。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
便作在家寒食¹看,村歌社舞²更风流。
译文:虽然现在身在他乡,就权当在家里过寒食节一样,看那村社里搭台唱歌跳舞,实在是潇洒风流。
注释:¹寒食:即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原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后来直接与清明节并为一日,因此寒食节就是清明节。²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宿xīnshìgōngdiànèrshǒu--yángwàn

chūnguāngdōuzàiliǔshāotóujiǎnzhézhǎngtiáochājiǔlóu

便biànzuòzàijiāhánshíkàncūnshègèngfēng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