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登高把一杯,青山矶上旧溪台。半崖薜荔诗龛在,两岸芙蓉画障开。
何处登高把一杯,青山矶上旧溪台。半崖薜荔诗龛在,两岸芙蓉画障开。
随地更寻佳菊赏,野人争喜病夫来。西风落帽身长健,短发萧萧亦快哉。
随地更寻佳菊赏,野人争喜病夫来。西风落帽身长健,短发萧萧亦快哉。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¹
译文: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本来应该是老百姓自己享用的,却被官员们统统搜刮走了,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注释:¹殃:祸害。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ǘ)(yán)¹话短长。
译文:我两手空空进京去见皇上,免得被百姓闲话短长。
注释:¹闾阎:指平民。

jīng--qiān

juàn线xiànxiāngběnmínyòngfǎnwèiyāng

qīngfēngliǎngxiùcháotiānmiǎnyánhuàduǎnzhǎng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莺嫌 一作:莺怜;留著 一作:留取)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译文:江南的柳树,叶子很小,成不了绿荫。人们看它仿佛轻丝一般不忍折断,连黄莺也嫌弃树枝太嫩不能在上面停留唱歌,只能等到春意深了再看。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bò)¹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莺嫌 一作:莺怜;留著 一作:留取)
译文:十四五岁,得了空闲抱着琵琶再去看。堂上少女在玩簸钱,我从堂下路过,以前见过就暗暗留在了心上,何况到现在呢?
注释:¹簸钱:古代一种以掷钱赌输赢的游戏。

wàngjiāngnán ·jiāngnánliǔ

ōuyángxiū sòngdài 

jiāngnánliǔ xiǎowèichéngyīn rénwéiqīngrěnzhé yīngxiánzhīnènshèngyín liúzhuōdàichūnshēn  (yīngxiánzuò yīnglián liúzhuózuò liú )
shí xiánbàoxún jiēshàngqiánjiēxiàzǒu nènshíxiāngjiànzǎoliúxīn kuàngdàojīn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楚干将莫邪(yé)¹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²当产³。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xiàng)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译文: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给楚王锻造宝剑,三年才造成。楚王很生气,想杀掉他们。宝剑有雌雄两把。干将的妻子怀孕要分娩了,丈夫便对妻子说:“我们给楚王铸造宝剑,三年才造成。楚王生气了,我去进献宝剑时他必定会杀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的,等他长大了,就告诉他说:‘出门望南山,可以看见那长在石头上的松树,宝剑就在它的背面。’”于是他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仔细察看那宝剑。看剑的人说:“宝剑该有两把,一把雄一把雌。现在雌剑拿来了,雄剑没拿来。”楚王很生气,就杀了干将。
注释:本篇选自《搜神记》卷十一。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而被杀,其子为复仇而献头,客为代其复仇而自刎,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在作品得到了强烈的体现。¹干将莫邪: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师,姓干将,名莫邪。一说干将、莫邪是夫妻两人:干将是夫,莫邪是妻。²重身:有身孕,因怀孕是身中身,故名重身。³当产:临产,将要生产。⁴将:带。⁵往:去。⁶相:察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¹,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²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³
译文:干将和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了他。他临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南山,可以看见那长在石头上的松树,宝剑就在它的背面’。”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础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注释:¹比后壮:等到后来长大了。比,等到。²石低:“低”疑应作“砥”。石砥,柱下基石。³报楚王:为父寻楚王报仇。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雠。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¹,言欲报雠(chóu)。王即购之千金²。儿闻之亡去³,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wěn),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译文:楚王梦见一个少年,两眉之间有一尺宽,说要向他报仇。楚王立即悬赏千金捉拿他。赤比听到这消息,就逃走了。他进山后一边走一边悲歌。有个侠客碰见了他,对他说:“您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很悲伤呢?”赤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要向他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来缉拿您的头,把您的头和剑拿来,我为您去向他报仇。”赤比说:“这太幸运了!”就自刎而死,两手捧着头和剑交给侠客,尸体却直挺挺地站着。侠客说:“我不会辜负您的。”于是尸体才倒了下去。
注释:¹眉间广尺:两眉相间宽达一尺。广,宽。²购之千金:悬赏千金捉拿他。购,悬赏。³亡去:逃离。⁴行歌:且走且唱。⁵幸甚:太好了。⁶刎:割,谓以剑割头。⁷立僵:谓尸体僵硬,直立不倒。⁸仆:向前倒下。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huò)¹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chuō)²出汤中,踬(zhì)³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duò)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译文:侠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侠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侠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侠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侠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互一起被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汝南境内的北宜春县。
注释:¹镬:形似鼎而无足,秦汉时用作烹人刑具。²踔:跳跃。³踬目:疑应作“瞋目”,睁大眼睛瞪人。⁴临视:近看。⁵拟:以刀箭对准人作砍杀状。此处有砍、割之意。⁶汝南:汉郡名,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北宜春县,在今河南省汝南县西南,西汉时名宜春,东汉时改名北宜春。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译文: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¹,臣节²不坠³。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译文:整治贡品来进奉,下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注释:¹贡献:谓进奉,进贡。²节:礼仪、规矩、纪律。³坠,失去。一作“隆”。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后见¹(shè)原²,赐之斧钺(yuè)³,得使专征⁴,为仲尼⁵所称。
译文: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注释:¹见:被。²赦原:赦免原谅其过。³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⁴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⁵仲尼:孔子字。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yīn)¹,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译文: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注释:¹殷:朝代名,即商。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¹
译文: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下是武力。
注释:¹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正而不谲(jué)¹,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²,民受其恩。
译文:行为磊落下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注释:¹谲:诡诈。²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赐与庙胙(zuò)¹,命无下拜。小白²不敢尔³,天威在颜(zhǐ)
译文: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下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注释:¹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²小白:齐桓公名。³尔:这样。⁴天威:天子的威严。⁵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⁶咫尺:指距离很近。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guī)(zàn)¹,秬(jù)(chàng)²彤弓³
译文: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注释:¹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²鬯,古代祭祀用的酒。³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卢弓¹矢千²,虎贲(bēn)³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译文: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注释:¹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²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³虎贲:勇士,武士。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八方闻之,名亚¹齐桓。河阳²之会,诈称周王,是³其名纷葩(pā)
译文: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¹亚:次于。²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³是:一作“是以”。⁴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4-196
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95-101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渺关山西接连。
韩公堆上望秦川,渺(miǎo)¹关山西接连。
译文:登上韩公堆远望我的家乡,却被连绵的高山所阻隔。
注释:¹渺渺:形容悠远的样子。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译文:孤身一人在千里之外,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