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逢患难正当行,礼食从来孰重轻。
道逢患难正当行,礼食从来孰重轻。
绿鬓行藏堪检点,白头去就要分明。
绿鬓行藏堪检点,白头去就要分明。
了知死别如龚胜,未必生还似子卿。
了知死别如龚胜,未必生还似子卿。
纬地经天文不丧,许君独擅大声名。
纬地经天文不丧,许君独擅大声名。

àiméiyùn--xièfāng

dàofénghuànnánzhèngdāngxíngshícóngláishúzhòngqīng

绿bìnxíngcángkānjiǎndiǎnbáitóujiùyàofēnmíng

lezhībiégōngshèngwèishēngháishìziqīng

wěijīngtiānwénsàngjūnshànshēngmíng

谢枋得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年):南宋进士,江西信州弋阳人,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担任六部侍郎,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 ▶ 1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yuán)¹流不尽,屈子怨何深²
译文:沅江湘江长流不尽,屈原悲愤似水深沉。
注释:¹沅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²屈子怨何深:此处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yuán)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样。何深:多么地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日暮秋风¹起,萧(xiāo)²枫树林。
译文:暮色茫茫,秋风骤起江面,吹进枫林,听的满耳萧萧。
注释:¹秋风:一作“秋烟”。²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响声。

  这是作者游屈原庙的题诗。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guòsānmiào

dàishūlún tángdài 

yuánxiāngliújìn yuànshēn 
qiūfēng xiāoxiāofēngshùlín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¹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²
译文:驱车过里中,忽然听到有人啼哭,看长相是同父的亲兄弟。
注释:上留田:地名。¹里:古代居民区。²亲父子:同父之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回车问¹啼儿,慷慨²不可止。
译文:停车仔细询问,原来是兄长抛弃弟弟。如此悖理之事,令人悲愤难已。
注释:¹回车问:他人问。²慷慨:悲叹,即慷慨悲歌的意思。

  这首诗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

  此诗写的是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有人坐车从里中经过,看见有两个或数个小儿在啼哭,看长相像是同父亲兄弟,因为小儿哭得太悲伤了,所以乘车的人走了过去又不能不回过车来,询问小儿哭的原因。听了小儿悲惨遭遇的诉说,他悲叹不止。

  孤儿的悲啼,是汉乐府民歌反映人民生活的一个方面,这首诗和《孤儿行》等篇一样,表现了对被抛弃蹂躏的孤儿的深切同情,有助于人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上留田行》没有《孤儿行》那么多的细节描写,诗人只用简短朴实的四句话,展现了虽为一父之子,但作为兄长的哥哥却不肯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样一个有违情理的生活片断。从幼弟的哭泣和路人的感叹中,兄虐其弟的情境,使人自然领悟。

  这首诗歌构思颇为新颖,开头两句从乘者眼中写啼儿,不蔓不枝又似在目前。后两句一问一悲,含无限情节于言语文字之外。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指出:“啼儿答语,更不揭出,语极含蓄。”不仅啼儿答语未揭出,作者已完全将啼儿抛置一边,只写问者之悲,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天地是无限的。王粲《七哀诗》云:“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在写法上,显然受《上留田行》的影响又有发展。两诗相比,王粲诗激情有余而含蓄不足。

  余冠英《乐府诗选》认为此诗“不是全章”。按照叙事诗的要求,它确实需要补出许多内容。但汉乐府的叙事,常常不拘于事件首尾的叙述,而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点去集中描绘,这是一种成功的笔法,也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再加上任何内容,都会成为画蛇添足,破坏这首诗的简洁和含蓄美。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情节跳跃,给人留下了颇多的想象余地,当与《孤儿行》比照阅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33
2、 曹道衡 选注.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50-51
3、 赵光勇.汉魏六朝乐府观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144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¹生道旁。
译文:金陵之南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注释:¹离离:草盛貌。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¹
译文: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风,更伤人情。
注释:¹悲风愁白杨:《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我乘素舸(gě)¹同康乐²,朗³咏清川飞夜霜。
译文: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清霜之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注释:¹素舸:不加装饰的船。²康乐:即谢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³朗:声音清晰响亮。⁴川:指长江。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昔闻牛渚(zhǔ)¹吟五章²,今来何谢袁家郎³
译文:曾闻此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注释:¹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²五章:五首诗。³袁家郎:指袁宏,字虎。晋人。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苦竹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²归梦长。
译文: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
注释:¹苦竹:王云:竹有淡竹苦竹二种,其茎叶不异,其笋味有别,以其笋味之苦淡而名。²帘:指船窗帘。

láoláotíng--bái

jīnlíngláoláosòngtángmàncǎoshēngdàopáng

qíngjǐndōngliúshuǐbēifēngchóubáiyáng

chéngtóngkānglǎngyǒngqīngchuānfēishuāng

wénniúzhǔyínzhāngjīnláixièyuánjiāláng

zhúhánshēngdòngqiūyuè宿kōngliánguīmèngzhǎng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范氏负亡也¹,百姓有得钟²者,欲负而走,则³钟大不可负;以锤(chuí)毁负,钟况(huàng)有声。恐人闻负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恶(è)人闻负,可也;恶(wù)己自闻负,悖(bèi)矣!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注释:¹范氏负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²钟:古代的打击乐器。³则:但是。⁴负:用背驮东西。⁵锤:槌子或棒子。⁶况然:形容钟声。⁷遽:立刻。⁸恶:害怕。⁹悖:荒谬。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翼翼¹归鸟,晨去²于林。
译文:归鸟翩翩自在飞,清晨离巢出树林。
注释:¹翼翼:形容鸟飞翔的样子,具有一种闲适从容之态。²去:离开。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远之¹八表²,近憩(qì)³云岑(cén)
译文:天空辽阔任飞翔,就近歇息在云岑。
注释:¹之:到,往。²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³憩:休息。⁴云岑:高耸入云的山峰。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和风不洽¹,翻翮(hé)²求心³
译文:和暖春风迎面吹,掉转翅膀求遂心。
注释:¹洽:融合,这里是“顺”的意思。²翻翮:掉转翅膀。³求心:追求所向往的。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顾俦(chóu)¹相鸣,景²(bì)³清阴
译文:且看同伴相鸣叫,身影藏在清树荫。
注释:¹俦:同伴。²景:同“影”,身影,指归鸟。³庇:隐藏。⁴清阴:指清凉树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