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
此乡堪避地,乱后户翻增。俗美嫌欺客,年丰爱施僧。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
带星耕处轭,照雪纺时灯。且作求田计,元龙岂我能。

jiāoshùèr--gāo

xiāngkānluànhòufānzēngměixiánniánfēngàishīsēng

dàixīnggēngchùèzhàoxuěfǎngshídēngqiězuòqiútiányuánlóngnéng

高启

高启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7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草芊芊,波漾漾。湖边草色连波涨。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草芊芊¹,波漾(yàng)²。湖边草色连波涨³。沿蓼(liǎo)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注释:¹芊芊:芳草茂盛的样子。²漾漾:水波动荡的样子。³连波涨:意思是草色与波浪相映连成一片。⁴泊枫汀:船停泊于有枫树的水汀边。⁵玉轮:明月。
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
扣舷歌,联极望¹。桨声伊轧²知何向?黄鹄(hú)³叫,白鸥眠,谁似侬(nóng)疏旷
注释:¹联极望:向四边远望。²伊轧:象声词,摇桨之声,同“咿呀”。³黄鹄:天鹅,游禽类,体长三尺多,形似鹅,颈长,上嘴有黄色之瘤,多为白色,栖于水滨。⁴侬家:我,自称。⁵疏旷:自由自在,旷达放纵。

  这首词抒写渔家情怀。上片头三句写湖上风光,突出了湖上的草色浓郁。“沿蓼岸”三句,写舟泊枫汀,月华初上,境界开阔静美,水天一色。

  下片写渔家之乐。扣舷而歌,骋目而望,摇着桨儿在湖上自由自在地荡漾。听着黄鹄的叫声,见到白鸥栖息,渔人更感到自己同鸟儿一样的自由,于是就有“谁似依家疏旷”之感。

zi··cǎoqiānqiān--sūnguāngxiàn

cǎoqiānqiānyàngyàngbiāncǎoliánzhǎng沿yánliǎoànfēngtīngtiānlúnchūshàng

kòuxiánliánwàngjiǎngshēngzhīxiànghuángjiàobáiōumiánshuíshìnóngjiāshūkuàng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接战¹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译文: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日渐艰危。
注释:睢阳:唐郡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¹接战:指交战。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合围侔(móu)¹月晕²,分守若³鱼丽
译文: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注释:¹侔:等同。²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³若:一作“效”。⁴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屡厌¹黄尘²起,时将白羽挥。
译文: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
注释:¹厌:压住。²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裹疮(chuāng)¹犹出阵,饮血²更登陴(pī)³
译文: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
注释:¹裹疮:指包扎伤口。²饮血:指浴血奋战。³陴: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¹
译文:将领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
注释:¹移:改变。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无人报天子,心计¹欲何施。
译文: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注释:¹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守睢阳作》是张巡困守睢阳孤城时苦战的记录。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落笔点题,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

  战斗从春天开始,一个“苦”字包含了爱国将士无数含辛茹苦的经历。“孤城”二字,写出了瞧阳孤立无援的处境;“日渐”二字,写出了睢阳危机的步步逼近;一个“危”字,惊心动魄。这说明,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诗人忧国忧民,置生死度外的满腔爱国情怀就清晰可见了。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接上文,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指挥从容自若。“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张巡在《谢加金吾表》中曾向唐肃宗李亨汇报“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四十七日内就有那么多场战斗;是日经年,其战斗次数之多就可想而知了。面对如此频繁的战斗,想到睢阳保卫战在全局的重要位置,诗人心中分外自豪,“时将白羽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记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记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了保卫睢阳,守城兵士把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最后被迫罗雀、掘鼠、杀马。“人知必死,莫有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心计”。这最后的一笔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说明诗人不但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形象,也是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的形象。

  除了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不朽形象之外,这首诗歌叙事简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全诗十二句,除去开头两句、结尾两句之外,其余八句,每两句间均各各对偶,每副对句又都对仗工稳,自然,饶有韵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我初学诗日,但欲¹²(zǎo)³
译文:我最初学写诗的时候,只追求文辞华美。
注释:¹但欲:想要。²工:通“攻”,致力学习或研究。³藻绘:优美华丽的词藻语汇。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译文:中年才有所领悟,逐渐窥察境界的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怪奇年间出,如石漱(shù)(tuān)(lài)¹
译文:怪笔奇句偶尔写出,有如顽石被急流冲洗。
注释:¹湍濑:水浅流急处;石上的急流;水浅流急处。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数仞(rèn)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译文:李白、杜甫像数仞高墙,我常恨自己领会不深。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kuài)¹
译文:元稹、白居易只能说到达了门边,温庭筠、李商隐显然还不值一提。
注释:¹自郐: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正令笔扛鼎(dǐng)¹,年未造三昧。
译文:即使是扛鼎之作,也没有达到三昧的境界。
注释:¹扛鼎: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kuài)¹
译文:诗是六艺之一,哪能仅仅当作笔墨游戏呢?
注释:¹狡狯:游戏。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译文: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shì

yóu sòngdài 

chūxuéshī dàngōngzǎohuì 
zhōngniánshǐshǎo jiànruòkuīhóng 
guàijiànchū shíshùtuānlài 
shùrènqiáng chánghènqiànlǐnghuì 
yuánbáicáimén wēnzhēnkuài 
zhènglìngkángdǐng wèizàosānmèi 
shīwéiliù yòngjiǎokuài 
guǒxuéshī gōngzàishīwài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yīn)¹移植地,曲槛(jiàn)²小栏边。共约重(chóng)³芳日,还忧不盛妍(yán)
注释:¹殷勤:情意恳切深厚,亦指恳切深厚的情意。²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也指井栏。³重:再次。⁴妍:美,如“争妍斗艳”。”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¹,乘月溉(gài)²寒泉。谁料花³前后,蛾眉却不全。
注释:¹步障:用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²溉:灌、浇水。³花:开花。名词活用为动词。⁴蛾眉: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称。这里借指周后。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此诗题为《梅花》,却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咏叹与梅花相关的人和事。据《全唐诗》载:“后主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

  此诗首联起句“殷勤移植”语,即指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瑶光殿之西”的“曲槛小栏边”。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极富雅趣之人,又凭着帝王皇后的特殊条件,便为自己的生活极力营造出优美的氛围。他们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丝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其外,兴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颔联写道“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意思是记得当时还曾担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颈联便接着说:“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为了给梅花“阻风”,这两位形影相随的伴侣还特意为梅花牵开了漂漂亮亮、长长宽宽的“步障”;为了给梅花浇水,也还曾不辞“乘月”披星之劳。实指望来年能观赏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块浇灌的梅花的艳美风姿。可是,又有谁能料到花开前后,这正该供夫妻共赏同乐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却不前”。尾联的这一慨叹,紧承在语流上逐层推进的前三联而发,于升至极高处的波峰浪尖,忽发哀音,跌入深潭,凄恻动人,给读者心灵以强烈冲击。

méihuā

 dài 

yīnqínzhí jiànxiǎolánbiān 
gòngyuēchóngfāng huányōushèngyán 
fēngkāizhàng chéngyuègàihánquán 
shuíliàohuāqiánhòu éméiquèquán 
shīquèyānhuāzhǔ dōngjūnzhī 
qīngxiānggèngyòng yóuniánzhī 
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结束晨妆¹破小寒²,跨鞍(ān)聊得散疲顽³
译文: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冒着微寒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
注释:竹下:即今安徽休宁西黄竹岭。¹结束晨妆:早晨的衣冠穿戴停当。²破小寒:冒着微寒。小寒,清秋时节。³散疲顽:松散一下极度的疲劳。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行冲¹薄薄轻轻雾,看散²重重叠叠山。
译文:前行中冲开薄薄轻轻的晨雾,看着重重叠叠的山峰就像从雾中闪出。
注释:¹冲:冲开。²散:闪出。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碧穗(suì)¹²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译文:在稻穗碧绿的原野可以远远的看见从农家飘出的像树一样直的炊烟,青绿色的溪水轻快地流着,遇到桥湾便产生了波纹。
注释:¹碧穗:像谷类植物的花果或果实生长的青绿色部分。²吹:通“炊”,烧火做饭。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清禽百啭(zhuàn)¹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²间。
译文:百鸟和鸣仿佛奏起了悠扬婉转的迎宾曲,有意无意之间迎着马背上的我欢呼歌唱。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季节是清秋。“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机会到郊野散散步,会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诗人正是怀着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随着峰回路转,诗人的眼前又出现另外一番美景——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地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小桥下弯弯地流过。这两句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相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使整个画面玲珑剔透,有声有色。写“炊烟”突出“当树”,写“溪水”突出“趁桥”,展现出山村特有的风貌:山林茂密,村户人家的房屋、烟囱,被周围的高大树木所遮掩,所以只能看到炊烟从树顶上升起;溪涧纵横,全靠一座座小桥连接道路,所以溪水始终傍着小桥流逝。此联传出了这幅山村黎明图的神韵。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字,又把那绕山穿桥的小溪身影勾划出来;一个“趁”字,更把汩汩溪流写活了。

  这首诗摄取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林间百鸟的晨歌。鸟儿是山栋的主人,它们迎着马背上的诗人欢呼歌唱,百啭千声。“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在这美妙动听的“迎宾曲”声中,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偬惚难以分清了。

  前人论诗云:“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便是佳诗。”这首纪游诗便是“情与景会”的佳作。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入景物之中,选用“冲”、“放”、“当”、“趁”等点睛的字眼,使诸多景物情态毕露;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也就从景物的情态中透露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17-1018

zǎozhúxià

fànchéng sòngdài 

jiéshùchénzhuāngxiǎohán kuàānliáosànwán 
xíngchōngqīngqīng kànfàngchóngchóngdiédiéshān 
suìchuīyāndāngshùzhí 绿wénshuǐchènqiáowān 
qīngqínbǎizhuànyíng zhèngzàiyǒuqíng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