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夫人,碧落侍郎,仙缘去来。恰灯宵现行,银河吐艳,灯宵示寂,铅泪成灰。
上元夫人,碧落侍郎,仙缘去来。恰灯宵现行,银河吐艳,灯宵示寂,铅泪成灰。
廿六年光,平生慰藉,老去柔肠日九回。头白矣、拥东方千骑,鸿案谁偕。
廿六年光,平生慰藉,老去柔肠日九回。头白矣、拥东方千骑,鸿案谁偕。
三年官阁伤怀,怕月转、空楼雨滴阶。剩膝前儿女,呼耶作母,画中冠佩,减俸营斋。
三年官阁伤怀,怕月转、空楼雨滴阶。剩膝前儿女,呼耶作母,画中冠佩,减俸营斋。
五千繁弦,百千絮语,雪鬓钟情更可哀。倘辛苦、有两株琼树,三锡鸾回。
五千繁弦,百千絮语,雪鬓钟情更可哀。倘辛苦、有两株琼树,三锡鸾回。
蒋士铨

蒋士铨

蒋士铨(1725—1784)清代戏曲家,文学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 23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
器乏雕(diāo)(liáng)¹器,材非构厦材。
注释:¹雕梁:梁,支撑屋顶的横木。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但将千岁¹叶,常奉万年杯。
注释:¹千岁:跟皇帝同一个家族的男性,如皇帝的叔伯、兄弟等。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元日赐群臣柏叶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fèngyuánqúnchénbǎiyīngzhì--zhàoyànzhāo

diāoliángcáifēigòushàcái

dànjiāngqiānsuìchángfèngwànniánbēi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¹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译文: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注释:¹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巫峡¹之水能覆(fù)舟,若比人心是安流²
译文: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注释:¹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²安流:平静的水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译文: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¹为参商。
译文: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注释:¹牛女:即牛郎织女。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译文: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何况如今鸾(luán)¹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译文: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注释:¹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shè)不馨香。
译文: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为君盛容饰¹,君看金翠无颜色²
译文: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注释:¹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²无颜色:即无光彩。
行路难,难重陈。
行路难,难重陈¹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注释:¹陈:陈述。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译文: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水上行船更危险。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译文: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君不见左纳言¹,右纳史²,朝承恩,暮赐死。
译文: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注释:¹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²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译文: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此诗首先用了两个对比,以太行之路险能摧车和巫峡之水急能覆舟来与多变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与后者相比实在是平坦之途,从而读者可想见人心之险恶了。

  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人心易变的具体表现。一个是赵壹所说的当别人说你好时仿佛羽毛能从你的皮下生长出来,而当他不喜欢你时,同是这一层皮他却能说成是生疮溃烂。另一个则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却非常恩爱,但没有想到这样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关系也会反目成仇,就像参、商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一样,变成了“有你没我”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第三个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是讲女人取悦于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其青春貌美,而随着其年长色衰男人就不再宠幸她了,李夫人就是为自己这个遭遇而怨恨的。但这个典故还只是一个铺垫,下面的第四个典故“鸾镜”进一步说明,女人爱照镜子,当她还在为自己依然充满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没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经变心了。

  接着诗人用了两个排比句,讲失去了男人恩宠的女人,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其回心转意了:为男人用香兰、麝香熏衣服,但变了心的男人却不闻其香;为男人盛妆打扮修饰,男人看着这些金玉饰品却不见其色。

  接下来诗人对上述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行路难”,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发出了呼喊,并对诗一开头就提到的山、水之险进行回应。但这还只是诗人表面的目的。此诗的深层目的在于为君臣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臣子的遭遇而鸣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赐死的,可以说在朝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诗人认为,行路难,其实不是说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当然也可以扩展为所有上下级交往甚至于一切人际交往)之中的难测的“圣心”。变化莫测的圣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抛弃自己的臣子。

  诗人在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最高统治者展开了批判,其勇气可嘉,但也让人为其政治前途感到担心。当然诗人敢于这样写的原因在于在他写此诗时,与他想法相同的还大有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促成他敢于放言。另外诗人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设法改善君臣关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这样对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的诗歌,诗人灵活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并且通篇运用比喻,结构紧凑、首尾相应,使全诗在展现批判力量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想见此诗发表的当时,是颇能引起广大士绅的强烈共鸣的,但这也为其他不满诗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击借口。后来诗人遭到贬谪此诗可能就是一个导火索。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译文: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¹麦秋²天。
译文: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注释:¹乍寒乍暖:忽冷忽热。²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村垆(lú)¹沽酒谁能择,邮²壁题诗尽偶然。
译文: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注释:¹村垆:乡村酒店。²邮:驿站、旅舍。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方寸¹怡怡²无一事,粗裘(qiú)³(lì)地行仙
译文: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注释:¹方寸:指心。²怡怡:和悦顺从。³粗裘:粗布衣服。⁴粝食:粗米饭。⁵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

  这是一首纪行述怀之作。诗写旅途所见,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了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闲适容与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观,每联以两句分写两个侧面,合成一层意思,相互衬托,得体物抒情的真趣。

  起句“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点明了季节。此中未遣一字表示感情,但已含有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次句又转换镜头,映出“桑叶渐稀”的画面。“渐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尽,这说明蚕要进入不食不动的眠期了。“蚕欲眠”以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

  “梅雨”是江南初夏特有的气候。诗人抓住这一季节特点,抒写路途境况,渲染初夏的气氛。黄梅雨是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形容梅雨天气的道路,十分贴切。

  上两联写景,突出了时令特征,而且用对偶句式,把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互相衬托,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将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作者还把养蚕和麦收等农事活动摄人诗中,不仅丰富了季节感,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两联转入叙事抒怀。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已见羁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乡村酒店歇歇脚,饮几杯水酒解解乏,更显出沉滞下僚,仕途奔波之艰辛。“谁能择”一句反问,深化了意境,隐隐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怀。逆旅生活的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恬然自适的心境。在邮馆客舍的墙壁上,即兴题诗,把偶然的感受信手写出,只不过是为了排遣旅途的寂寞,消除心头的郁闷。旅人皆然,己亦如是。“尽偶然”与“谁能择”相对应,用全称判断加强语势,蕴含着不得不随俗浮沉,与时俯仰的衷曲。

  尾联笔意洒脱,诗人决心丢开烦恼,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一词,用意精到。诗人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还有“粗裘粝食”,自然应无怨尤。结句以“地行仙”自喻。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以作收煞,说自己虽然劳累途路,但心中怡然,毫不把得失萦绕胸中,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食,仍然恬淡无忧,犹如地行仙一样。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见景象组合人诗,不堆砌辞藻,写得简淡而不近俗;此外也寄托了作者仕宦不达,有志未酬的感慨,也表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注评.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163-164
2、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09-311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秦开蜀(shǔ)道置金牛¹,汉水元通星汉²流。
译文:秦惠王时置金牛以引诱蜀王开蜀道,所经之汉水仿佛与银河相通。
注释:¹金牛:即金牛道,是由秦入蜀的要道。²星汉:即河汉,银河。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译文:天子西巡一道留下了许多圣迹,锦城成都从此可以长为帝王州矣。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qínkāishǔdàozhìjīnniú hànshuǐyuántōngxīnghànliú 
tiānxíngshèng jǐnchéngchángzuòwángzhōu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行行循归路,计日¹望旧居²
译文:归途漫漫行不止,计算日头盼家园。
注释:¹计日:算计着日子,即数着天数,表示急切的心情。²旧居:指老家。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一欣¹侍温颜²,再喜见友于³
译文:将奉慈母我欣欢,还喜能见兄弟面。
注释:¹一欣:首先感到欢欣的是。²侍温颜:即侍奉母亲。温颜:温和慈祥的容颜。诗人这里是指母亲。³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君陈》:“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鼓棹(zhào)¹路崎曲²,指³限西隅(yú)
译文:摇船荡桨欣艰难。眼见夕阳落西山。
注释:¹鼓棹:划船。棹:摇船的甲具。²崎曲:同“崎岖”,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用以比喻处境困难,《史记·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³指:顾。⁴景:日光,指太阳。⁵限西隅:悬在西边天际,指太阳即将落山。限:停止。隅:边远的地方。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江山岂不险?归子¹²前涂³
译文:江山难道不险峻?游子归心急似箭。
注释:¹归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²念:担忧。³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凯风¹负我心²,戢(jí)³(yì)守穷湖。
译文:南风违背我心愿,收起船桨困湖边。
注释:¹凯风:南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²负我心:违背我的心愿。³戢:收藏,收敛。⁴枻:短桨。⁵穷:谓偏远。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高莽¹²无界³,夏木独森疏
译文:草丛深密望无际,夏木挺拔枝叶繁。
注释:¹高莽:高深茂密的草丛。²眇:通“渺”,辽远。³无界:无边。⁴独:特别,此处有挺拔的意思。⁵森疏:繁茂扶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谁言客舟远?近瞻¹百里余²
译文:谁说归舟离家远?百余里地在眼前。
注释:¹瞻:望。²百里余:指离家的距离。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延目¹识南岭²,空叹将³焉如
译文:纵目远眺识庐山,空叹无奈行欣难!
注释:¹延目:放眼远望。²南岭:指庐山。诗人的家在庐山脚下。³将:当。⁴焉如:何往。这首诗慨叹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园,因而决心辞却仕途的艰辛,趁着壮年及时归隐。

  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闷,抑郁中有欢快,泪与笑俱,起伏多变。“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归心似箭,匆忙赶路,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行行”是重言,富有表达力,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计日望旧居”的“计”和“望”,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旧居”,去看望自己的亲人,他唱道:“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盼与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鸣。

  “计日望旧居”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风,被迫在穷湖停船,这当然使他苦恼。离家只有百余里,却回不去,他只好遥望南岭,对空长叹,心情是无可奈何的。诗人不仅写了这种欲归不得的苦恼,他还借叹行役的机会表示了对官场的厌倦,对仕途的忧惧,对怀才不遇的抗议。有了这些内容,就看见了诗人的心,感觉到了他跳动的脉搏。

  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诗人没有直说,而是含蓄地表现出来,为了诗意的含蓄,诗人采用了三种手法。一种是借景抒情,借景达意,字面上是写景,字里行间却藏着诗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从字面看,这不过是诗人在叹“行路难”,在埋怨日落黄昏夜幕降临得太早;透过字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情绪。他怨天恨地,没有一点欢乐的情绪。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风光也变得那么荒凉,那么可怕,没有欢乐的情绪:“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扶疏”。不是风光不美,而是诗人的情绪不佳。诗人不去赞美行役途中的风光,正说明他想结束劳累的行役生活,想离开讨厌的官场。

  另一种是用双关语达意。“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字面是说行路难,征途艰险可畏,可实际是说官场多风险,吉凶难料。当时,东晋王朝岌岌可危,孙恩在浙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逼近京师,陶渊明的上司桓玄屡次上表要求讨伐孙恩。王室腐败,义军攘起,军阀桓玄又野心勃勃,社会极具动乱,想到这些诗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来,诗人笔下的“江山”,决不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国家社稷,“前涂”也不仅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诗人自己在社会动乱时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语双关,值得玩味。

  除了上两种,诗人还使用了隐喻的手法。“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这两句是说风不从人愿,阻延归期。其实,诗人的命意远不止于此,他一连用了三个隐喻,来描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凯风”是可恨的,它与诗人的心相违;凯风在这里暗指压制陶渊明的世族权贵。“戢枻”是可叹的,因为“枻”的作用在于划船,当“枻”被“戢”起来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穷湖”是荒凉的地方,船泊穷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渊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当幕僚,而且还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无所作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穷湖”,陶渊明发出“戢枻守穷湖”的叹息是很自然的,并非无病呻吟。

  最后,诗人慨叹只有百里之远,因风受阻,不能及早返回旧居,发出了“将焉如”的叹息,但只不过是空叹而已,与前面的“归子念前涂”一句联系起来看,这几句诗真实地抒写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痛苦心情。

  从全诗看,首尾两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份则采用借景达意、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表现出诗人的隐衷,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侯爵良 彭华生.陶渊明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3-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