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过微雨,西清引凉吹。云光逗新叶,浮绿起新媚。
午睡过微雨,西清引凉吹。云光逗新叶,浮绿起新媚。
文禽时一飞,水影摇丹翠。物故有今昔,化理无荣悴。
文禽时一飞,水影摇丹翠。物故有今昔,化理无荣悴。
遥知薪指穷,未始天容替。阅变递纷扰,损悲任流逝。
遥知薪指穷,未始天容替。阅变递纷扰,损悲任流逝。
嗣者无适期,遐哉惘高寄。
嗣者无适期,遐哉惘高寄。

shǐxià--wángzhī

shuìguòwēi西qīngyǐnliángchuīyúnguāngdòuxīn绿xīnmèi

wénqínshífēishuǐyǐngyáodāncuìyǒujīnhuàróngcuì

yáozhīxīnzhǐqióngwèishǐtiānróngyuèbiànfēnrǎosǔnbēirènliúshì

zhěshìxiázāiwǎnggāo

王夫之

王夫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磐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pán)¹辞主人²,开帆³洪涛。
译文:在岳阳我恭敬地辞别了当地的主人,扬帆开船,乘驾波涛顺湘江南下。
注释:¹磐折:形容作揖时弯腰的样子,这里有恭敬意。磐:一种屈形的玉或石作的乐器。²主人:指接待宾客的人。³开帆:犹开船。⁴驾:犹乘。
春水满南国,朱崖云日高。
春水¹²南国³,朱崖云日高。
译文:春水涨满了南国,在阳光的高照下,湘江两岸崖壁赤红,山河显得绮丽。
注释:¹春水:春天的江河之水。²满:指涨满。³南国:泛指我国南方。⁴朱崖:即丹崖,赤崖,红色的山崖,绮丽的岩壁。⁵云日:本指云和日,有时亦偏指日光,有时亦偏指太阳。
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
舟子¹废寝食²,飘风³所操
译文:船夫废寝忘食辛苦行舟,然而那回旋风掀起恶浪,不时地与船夫竞控船桨。
注释:¹舟子:船夫。²废寝食:即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常形容专心致志。³飘风:旋风,暴风。⁴争:争夺。⁵操:操纵。
我行匪利涉,谢尔从者劳。
我行¹匪利涉²,谢尔³从者
译文:这次行船颇不顺利,特意多谢船老大及船夫一路辛苦了。
注释:¹行:(车船)行驶。匪:通“非”。不,不是。²利涉:顺利渡河。³尔:谓船夫。⁴从者:随从人员。亦指仆从,帮忙的。⁵劳:操劳。
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
石间¹采蕨(jué)²,鬻(yù)³官曹
译文:在途中我见到山间有一位采蕨菜的妇女,为向官府交纳税赋而到市上出卖蕨菜。
注释:¹石间:山间。石,犹山。²采蕨女:采蕨菜的妇女。³鬻市:上市买卖。⁴输:交纳。⁵官曹:官吏的办事机关;官吏的办事处所。
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丈夫死百役¹,暮返空村号²
译文:她的丈夫被各种劳役折磨而死,日暮时回到空荡荡的荒村中看到四壁皆空她号啕大哭。
注释:¹百役:各种战役,亦指各种劳役。²号:哭,大声哭。
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
闻见¹²略同³,刻剥锥刀
译文:所听到和看见的情况大致相同,官府的侵夺剥削已经到锥刀之末。
注释:¹闻见:听到和看见。²事:事情,情况。³略同:大致相同。⁴刻剥:侵夺剥削。⁵及:至,到。⁶锥刀:特指微利。
贵人岂不仁?视汝如莠蒿!
贵人¹²不仁?视汝如莠(yǒu)(hāo)³
译文:况且那班显贵的官员多么残暴,无仁厚之德,看待你们这些老百姓如杂生的野草。
注释:¹贵人:显贵的人。²岂:副词。表示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况且”。³莠蒿:两种杂生的野草,这里指微贱。莠,田间常见的杂草,生禾粟下,似禾非禾,秀而不实。因其穗形像狗尾巴,故俗称狗尾巴草。蒿,即蒿草。
索钱多门户,丧乱纷嗷嗷。
索钱¹多门户²,丧乱³(áo)
译文:收取钱税的门路真是多种多样,挣扎于死亡祸乱中众多的黎民百姓哀号声一片。
注释:¹索钱:收取钱税。索,索取,讨取。²门户:途径,门径。³丧乱:死亡祸乱。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⁴纷:众多。⁵嗷嗷:哀鸣声,哀号声。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奈何¹(xiá)²徒,渔夺³成逋(bū)
译文:怎奈那些奸猾的小吏们,肆意掠夺老百姓的财物,造成老百姓在外逃亡。
注释:¹奈何:无奈,怎奈。²黠吏:奸猾之吏。黠:狡猾。黠吏徒,指奸猾的小吏们。³渔夺:侵占,掠夺。渔,掠夺、骗取。⁴逋逃:本指逃亡的罪人,诗中指逃亡在外的贫穷人。逋,逃窜,逃亡。
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缊袍。
自喜¹²生理³,花时(yùn)
译文:自己庆幸还能顺从我生存的道理,尽管花开天暖,我甘愿穿着这破旧的绵袍。
注释:¹自喜:自己庆幸。²遂:如愿,顺从。³生理:生存的道理。⁴花时:指作者作此诗时为春暖花开之时。⁵甘:情愿,乐意。⁶缊袍:以乱麻为絮的棉袍。古为贫者所服。缊,乱麻或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一至八句述舟行风涛之险.杜甫在岳阳受到当地朋友热情款待,在一个春水泛滥红日高照的时刻,躬腰告辞主人,乘着帆船,沿湘江南行。从岳阳到长沙是逆水行舟,朱崖澄澈,江涛汹涌,又遇恶风,可以想见,舟行极不顺利。诗人没有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舟楫风涛之险”,却着力描写船夫、仆役废寝忘餐地与风浪搏斗,战胜艰险的经过。

  九至二十句描写沿途所见官府横征暴敛迫使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浦起龙说:“中十二句,从‘采蕨’寡妇触发出来,随以‘闻见略同’句,推广畅论,极淋漓恺恻之致。”作者见到沿江山石间采蕨的妇女,因无钱缴纳苛捐杂税,只得把采来的野菜送到市场出售,用卖得的钱向官府交税。而她的丈夫此时已被繁重徭役折磨致死,她疲惫不堪,回到人烟稀少的村子,触景生情,号啕不止。诗人由亲眼见到令人摧肝折胆的悲惨景象,而联想平日听见与此大略相同的事例,同情之心由然生起。很显然,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是具普遍意义的典型。 “贵人”们视人民如“莠蒿”,他们残酷剥削人民,不放过“锥刀之末”的微利。他们和爪牙“黠吏徒”巧立名目,勒索,掠夺百姓财物,造成千家逃亡,嗷嗷告谁。他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表现了热爱人民的精神。

  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质。诗人说,此次乘舟远涉,历尽风涛之险,固然劳苦极了,但同繁重徭役赋税压迫下的人民相比,自己总还能生活下去。尽管暮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时节还穿着旧棉袄,但也感到心“甘”情愿。这当然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的话。一个曾经在朝廷任职的大诗人,在春暖花开季节尚无春衣更换,那么广大穷苦百姓当时生活的困苦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反映了杜甫把个人生活置之度外,始终关心着广大人民的痛苦的博大胸怀。

  此诗是杜甫晚年之作,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精神不减当年,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依旧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光芒。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杜甫诗歌赏析集,1993:550-552

qiǎn--

pánzhézhǔrénkāifānjiàhóngtāo

chūnshuǐmǎnnánguózhūyúngāo

zhōuzifèiqǐnshípiāofēngzhēngsuǒcāo

xíngfěishèxièěrcóngzhěláo

shíjiāncǎijuéshìshūguāncáo

zhàngbǎifǎnkōngcūnhào

wénjiànshìlüètóngzhuīdāo

guìrénrénshìyǒuhāo

suǒqiánduōménsàngluànfēnáoáo

nàixiáduóchéngtáo

suìshēnghuāshígānyūnpáo

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
百战¹一身在,相逢²白发生。
译文:总是在不停的征战,再次相逢时已添白发。
注释:¹百战:多次作战。²相逢:彼此遇见;会见。
何时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何时¹得乡信,每日算归程。
译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家人的书信,每日都在计算归去的路程。
注释:¹何时: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走马登寒垄,驱羊入废城。
走马¹登寒垄(lǒng),驱羊入废城。
译文:快马登上寒冷的高丘,登高望远,只见羊群正被驱赶回荒凉城中。
注释:¹走马:骑马疾走;驰逐。
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营。
羌笳三两曲,人醉海西营。
译文:身处偏远的海西军营,只能用羌笳为你吹奏几曲助兴,一醉方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犬吠(fèi)¹水声中,桃花带露浓²。(露浓 一作:雨浓)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注释:¹吠:狗叫。²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¹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译文: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注释:¹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野竹分青霭(ǎi)¹,飞泉挂碧峰。
译文: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注释:¹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无人知所去,愁倚¹两三松。
译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注释:¹倚:靠。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
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

fǎng访dàitiānshāndàoshì

bái tángdài 

quǎnfèishuǐshēngzhōng táohuādàinóng  (nóngzuò nóng )
shùshēnshíjiàn鹿 wénzhōng 
zhúfēnqīngǎi fēiquánguàfēng 
rénzhīsuǒ chóuliǎngsānsōng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会于向¹,将执戎(róng)子驹(jū)²。范宣子亲数³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shān),蒙荆(jīng)(jí),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tiǎn)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jié)¹⁰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译文:晋国和诸侯各国在向地集会,准备拘捕姜戎族的首领驹支。晋国大夫范宣子在朝会上亲自指责他,说:“过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把你祖父吾离从瓜州赶走,你祖父吾离披着茅草衣、戴着荆条帽前来投奔我国先君。我先君惠公当时有不多的田地,却与你们平分来养活你们。如今诸侯侍奉我们寡君不如从前,大概说话泄漏了什么机密,这主要是你造成的。明天的会议,你不要参加了!你要是参加,就把你抓起来!”
注释:¹向:吴地,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²子驹支:姜戎族的首领,名驹支。姜戎,戎族的一个部落。³数:音鼠,历数其罪。⁴乃祖:你的祖父。⁵瓜州:地名,在今甘肃敦煌西。⁶苫盖:用草编成的覆盖物。⁷不腆:不丰厚,不多。⁸女:通“汝”,你。⁹职:主要。¹⁰诘朝:明日。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
对曰:“昔秦人负恃(shì)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juān)¹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²之裔(yì)(zhòu)³也,毋是翦(jiǎn)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háo)。我诸戎除翦(jiǎn)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xiáo)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jǐ)之,与晋踣(bó)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yáo)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quē),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¹⁰,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méng)¹¹焉。”赋《青蝇》¹²而退。
译文:驹支回答说:“从前秦国人仗着他们人多,贪婪地掠夺土地,把我们各部落戎人从祖居地赶走。贵国君惠公显示他崇高的品德,认为我们各部戎人都是四岳的后代,不该这样抛弃灭绝。他赐给我们南部边疆的土地,那里是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们各部戎人砍除了那里的荆棘,赶走了那里的狐狸、豺狼,从此成了贵国先君既不内侵也不外叛的臣属,直到如今忠诚不二。从前文公与秦国攻打郑国,秦国人私下里同郑国人订立盟约,留下军队在那里驻守,因此而发生肴地战役。当时晋军在前面抵抗,我们戎人在后面进击,秦军全军覆没,实在是我们戎人出了大力。这就如同捕鹿,晋国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拖住它的后腿,和晋国人一起把它掀倒。戎人为什么不能免于罪责呢?从那时以来,晋国多次出兵征战,我戎人各部从来紧跟其后,时时追随贵国执政,还是像肴之战时那样心志如一,岂敢疏远背离?如今贵国军旅中的长官可能真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使得诸侯叛离,你们却怪罪我们戎人!我们各部戎人服饰饮食(习俗)不与华夏相同,礼仪使者不相往来,言语不通,能做什么对贵国不利的坏事?不参加盟会的事务,我也不会惭愧。”驹支朗读了《青蝇》诗退了下去。
注释:¹蠲:显示。²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³裔胄:后嗣。⁴亢:抗。⁵掎:拉住,拖住。⁶踣;同“仆”。⁷犹肴志也:还是像在肴作战时那样忠心。⁸逷:音惕,远。⁹携:离,疏远。¹⁰贽币不通,喻没有往来。贽币:古人见面时所赠送的礼物。¹¹瞢:音孟,闷,不舒畅。¹²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主旨是希望君子莫信馋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宣子辞¹焉,使即事于会,成²(kǎi)(tì)³也。
译文:范宣子连忙道歉,请他参加会议事务,同时也成全了自己和蔼可亲的君子美名。
注释:¹辞:道歉。²成:成全。³恺悌:和乐平易。

  《驹支不屈于晋》在晋与诸侯“会于向”这一历史事件中,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然而它却有不同寻常的认识价值。这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它不仅看到了当时少数民族在霸权制度下所受压迫的深重,也从驹支与范宣子的冲突与和解中看到了古代各民族既斗争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的缩影。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是《驹支不屈于晋》的一大特点。

  文章开头范宣子一上来就是:“来,姜戎氏!”像怒气冲冲的主人呼唤惹了祸的奴隶,凶神恶煞,怒目而视,语气咄咄逼人,态度粗鲁生硬。接着居高临下,夸示晋先君对诸戎的大德大恩,而后毫无根据地把“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子者”的罪责一股脑推给驹支。“盖言语漏泄”,分明是推测、怀疑,“职女之由”,则是武断定罪,“与,将执女!”恐吓之声,令人不寒而栗!范宣子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的神态纤毫毕见。

  驹支面对气势汹汹的指斥,面对即将遭受拘捕的厄运,则临危不惧,据理力争。针对范宣子强加于己的不实之词,逐层辩驳,洗刷被泼在身上的污水,维护自己和部落的清白。从答话可以看出,驹支虽为戎族首领,但其语言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他对范宣子的无端指责,既针锋相对又没有过激言辞,既不掩惠公之德,也不蒙不白之冤。

  其次是逻辑严密,形象生动。先感惠公之德,再表戎对晋之功,以事实为据,证明自己对晋“不侵不叛”,忠心“不贰”。最后以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的事实驳斥范宣子强加的罪名,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尤其是关于“捕鹿”的比喻,极为确切生动,且符合人物的身份。

  最后是赋诗言志,颇具策略。《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驹支将范宣子恶意相加的罪名解释为“听信谗言”,给了范宣子一个下台的台阶,把范宣子说成“恺悌君子”,也让这位盛气凌人的大人物感觉舒服。其实驹支似乎设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套:是“恺悌君子”就不要听信谗言,否则就不是“恺悌君子”。春秋时代,诸侯外交,讲究赋诗言志。范宣子没有赋诗言志,反不如驹支,说明驹支胜过范宣子,夷狄胜过华夏。这一点,恐怕不是《左传》作者的初衷吧。

  《左传》除了对各国战争描述精彩之外,对一些谋臣说客的辞令艺术的记录,也极具艺术性,尤其是那些谋臣们在外交中实话实话,以真取胜的史实,令人叹为观止。《驹支不屈于晋》就是戎子驹支以事实说话,驳倒范宣子的责难的事:范宣子仗着晋国的强大,仗着自己的先君曾有恩于羌戎,对驹支气势汹汹,把晋国霸主地位的动摇归咎于驹支。戎子驹支则据理力争,逐层辩驳。首先说晋国所赏赐的土地是荒芜不毛之地,不足以称大恩大德。其次说羌戎帮助晋国在肴地全歼秦军,可以说已经报恩了,之后更是鞍前马后,毫无二心。最后暗示晋国所以众叛亲离,乃是其自己一手造成的,与羌戎无关。全部辩辞语气委婉而正气凛然,使范宣子不得不服。

参考资料:
1、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崔钟雷主编 .《古文观止》.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12.3(2013.7重印):39,40
越梅半拆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暖觉杏梢红,游丝狂惹风。
越梅¹半拆²轻寒里,冰清淡薄笼蓝水³。暖觉杏梢红,游丝狂笼风。
注释:¹越梅:岭南梅花。此处非实指。²半拆:花苞初开。拆:一作坼(chè彻):裂开。³蓝水:此处泛指碧蓝的春水。⁴游丝:蜘蛛等虫类吐的丝缕,随风在空中飘游,游丝多出现在春天晴日。⁵狂笼:轻狂地逗引风吹。
闲阶莎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闲阶莎¹径碧,远梦犹堪惜。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注释:¹莎(suǎ):莎草,多生于潮湿地。

  这首词写的是闺妇早春见梅而相思的情景。

  上片写梅花在清寒之中,碧水之上,含苞待放的景象。用“冰清淡薄”来表现“寒”,用“杏梢红”来表现“暖”,用“游丝狂惹风”来点缀,全是一派早春气色。

  下片因景抒情。见阶前碧草,留连梦境,带着离愁别绪,又逢早春寒梅。着一“又”字,表现离别经年。“相思难重陈”,意思是相思之情已陈述过多次,但这又有什么用呢?“重”字,颇见精神,况周颐评:此词“近于清言玉屑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