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晚觉身名误,悠悠定孰亲。却回苕水棹,来看武林春。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避地将安往,寻山莫厌频。百钱挑竹杖,云外踏嶙峋。

zhèngyǒugōngyóu西èrshǒuèr--zhàodǐng

wǎnjuéshēnmíngyōuyōudìngshúqīnquèhuísháoshuǐzhàoláikànlínchūn

jiāngānwǎngxúnshānyànpínbǎiqiántiāozhúzhàngyúnwàilínxún

赵鼎

赵鼎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 3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译文:杨柳枝在花草盛美的春天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可恨年年折枝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¹君来岂堪折。
译文:往日依依的章台柳随着秋天的到来,已不再是颜色青青了。纵然郎君来了,当看到这种情况,也是不堪攀折的了。
注释:¹纵使:即使。

hánhóng

liǔshì tángdài 

yángliǔzhī fāngfēijié hènniánniánzèngbié 
suífēngbàoqiū zòngshǐ使jūnláikānzhé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塞外初捐宴赐金¹,当时南牧²已骎(qīn)(qīn)³
译文: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注释:¹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²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³骎骎:形容走得快。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沉。
只知灞(bà)¹真儿戏²,谁谓神州³遂陆沉
译文: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注释:¹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²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³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⁴陆沉:灭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华表鹤¹来应有语,铜盘人²去亦何心³
译文: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注释:¹ 华表鹤:这里指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²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迁徙铜盘人至洛阳。此云“铜盘人去”喻国祚转移。据传说,铜盘人辞汉,“清泪如铅水”,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用此借喻他离开京城的心情。³何心:心情如何。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兴亡谁识天公意¹,留着青城²阅古今³
译文: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注释:¹天公意:上天的意思。²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³古今:历史的变迁。

  诗前二联用几个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联以讽喻的笔致,揭示亡国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层在决策思想上对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戒和清醒的认识。一“初”一“已”呼应紧凑,提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金廷满脑子求和思想,对蒙古入侵毫无准备,这是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源。颔联以追悔的语调,指出亡国的原因还在于金朝军队在军事上丧失战斗力,无力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只知道金军如汉代霸上驻军一样真把军事守备当做儿戏,谁料到竟导致神州沉沦,江山易姓!“只知”、“谁谓”,流水而对,以意外的惊愕,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颈联借用历史故实,抒写被羁管出京的凄凉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鹤的典故,倘若汉代丁令威化作白鹤飞到青城城门的华表柱上,看到金朝生灵涂炭,他当然“应有语”,慨叹“城郭如故人非昔”。这正是金亡后人民惨遭蹂躏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铜仙人辞汉的典故。铜铸的仙人尚且流泪,而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诗人他们的心情就不言自喻。这两句,一“去”一“来”,正切合“出京”和“来”青城“暂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蕴深广,可谓“于极工炼中,别有肝肠崩裂之痛”(清沈德潜语)。尾联揭示历史巧合,哀叹亡国悲剧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钦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虏北去,金灭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国的金廷皇太后、两宫嫔妃及诸宗族在此被杀戮,诗人和其他官员作为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暂居于此。兴在青城,亡在青城,历史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不已。在他看来,一“兴”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兴”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这一“古”一“今”终将被历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记载金廷兴亡的青城继续存在,给后人留下一面明镜,让人们观览和记取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诗篇。

  诗用了几个典故以寓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迁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出诸己,是善用典者。“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是两朝痛史的见证。

  元好问“纪乱诗”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驰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2012年7月重印):第64-67页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朝与周人¹辞,暮投郑人²宿。
译文:早晨才辞别了洛阳,傍晚就到郑州投宿。
注释:¹周人:洛阳人,洛阳为东周都城。²郑人:郑州人,郑州春秋时为郑国都城。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他乡绝俦(chóu)¹,孤客亲僮仆。
译文:异乡已没有自己的伴侣,孤单客子自然和僮仆亲睦。
注释:¹俦侣:伴侣,朋辈。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宛洛¹望不见,秋霖(lín)²晦平陆。
译文:洛阳城已经看不见了,秋雨连绵晦暗了平陆。
注释:¹宛洛: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²秋霖:秋日的淫雨。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田父¹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译文: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
注释:¹田父:老农。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主人东皋(gāo)¹上,时稼绕茅屋。
译文:主人家住东边肥沃水田地,该收获的庄稼环绕着茅屋。
注释:¹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虫思¹机杼(zhù)²³,雀喧禾黍熟。
译文:蟋蟀欢鸣织机声响,麻雀喧噪谷物正熟。
注释:¹思:一作“鸣”。²机杼:指织机。³悲:一作“休”。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明当渡京水¹,昨晚²犹金谷³
译文:明天将要渡过京水,昨晚却还住在金谷。
注释:¹京水,源出荥阳县高渚山,郑州以上称为京水,郑州以下称为贾鲁河。²晚:一作“夜”。³金谷: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金谷原为晋代富豪石崇花园,此处代指昔日繁华。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此去欲何言,穷边¹(xùn)²微禄。
译文:这一去还想说些什么呢?到边远之地挣份薄禄。
注释:¹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²徇:营求。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待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唐末崔涂诗“渐与骨肉远,转与僮仆亲”(《巴山道中雨夜抒怀》)就是由这两句脱化而出。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鸣,雀喧禾黍熟。”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循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淡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04-105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kǎn)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jī)¹,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²:“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³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piáo)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译文:陶潜字元亮,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是武昌太守。陶潜自小情怀高尚,博学多才,善于文章;为人洒脱不群,不拘于世情,真率任性,自得其乐,被乡邻所称道。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我描状道:“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姓名,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便自号为五柳先生。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喜爱读书,但又不求甚解,每当有所领会,便欣然忘食。生性酷爱饮酒,但家境贫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旧知道他这样,有时便设置酒席召请他,每到一处,饮酒必尽其酒量,意在必醉,醉后便回家,毫不做作矫情。家中四壁徒然,不能遮蔽风日,穿的粗布衣经常补缀打结,粗茶淡饭也经常断炊,他坦然如故。经常写文章自娱,文章很能昭示显露情怀,而且在文章中每每忘怀得失,他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他的自序便是如此,时人评价说如同实录。
注释:¹羁:拘谨。²曰:说。³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⁴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léi)¹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shú)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jīng)。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²,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³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译文: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穷的缘故,便出仕做州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不几日便辞官归田。州里又征召他为主簿,不就职,亲自耕种,自食其力,也因此酿成疾病。又曾做过镇军将军和建威将军的参军,对亲朋说:“我想过弦歌自娱的生活,为隐居积攒一些衣食之资可以吗?”当权的人听说了,便派他去做彭泽县令。县里拨给自己的公田全部种做酒的秫谷,说:“让我常醉于酒就足够了。”妻子执拗地请求种粳稻米,便让一顷五十亩种作秫谷,五十亩种粳稻。素来简傲自贵,不私人侍奉上官。郡里派遣邮督到县里了,县吏告诉他应该整齐衣冠去迎接,陶潜叹息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的缘故,向乡里小儿行礼折腰。”义熙二年(407),解下印绶辞官离任了。临行,作有《归去来兮辞》,辞意大略为:
注释:¹羸:瘦弱。²简贵:怠慢权贵。³白:告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¹,田园将芜(wú)胡不归²?既自以心为形役³,奚惆(chóu)(chàng)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jiàn),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¹⁰,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¹¹,恨晨光之熹微¹²。乃瞻(zhān)衡宇¹³,载(zài)欣载奔¹⁴。僮(tóng)仆欢迎,稚子¹⁵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¹⁶。携幼入室,有酒盈樽(zūn)¹⁷。引¹⁸壶觞(shāng)¹⁹以自酌(zhuó),眄(miàn)庭柯以怡颜²⁰。倚南窗以寄傲²¹,审容膝之易安²²。园日涉以成趣²³,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²⁴,时矫首而遐(xiá)²⁵。云无心以出岫(xiù)²⁶,鸟倦飞而知还。景翳(yì)翳以将入²⁷,抚孤松而盘桓(huán)²⁸
译文: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注释:¹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²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³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⁴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⁵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⁶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⁷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⁸是:正确。⁹非:错误。¹⁰舟遥遥以轻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¹¹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¹²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¹³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¹⁴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¹⁵稚子:幼儿。¹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¹⁷盈樽:满杯。¹⁸引:拿来。 ¹⁹觞:酒杯。²⁰眄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²¹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²²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²³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²⁴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²⁵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²⁶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²⁷景翳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²⁸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¹。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²?悦亲戚之情话³,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既窈(yǎo)(tiǎo)以寻壑(h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¹⁰,泉涓(juān)¹¹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¹²
译文: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注释:¹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³情话:知心话。⁴春及:春天到了。⁵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⁶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⁷或棹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⁸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⁹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¹⁰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¹¹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¹²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已矣乎¹!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²?胡为乎遑(huáng)遑欲何之³?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yún)(zǐ)。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注释:¹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²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³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⁴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⁵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往,独自外出。⁶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土。⁷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⁸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⁹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jìn)(yè),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译文:不久,晋朝又征召他作著作郎,不就职。从此便断绝同州郡的来往,他的乡亲张野和四周近邻羊弘龄、宠遵等人有时有酒就邀请他,或者邀请他共赴酒席,有时虽然不认识主人,也欣然无碍,总是酣醉之后乘兴而归。再也没有造访拜迎的活动,所到的只是田家和庐山各处游玩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xiá)¹,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miù)²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jī)³,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yú),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舆之至州,而言笑赏适⁴,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译文: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419~420)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不久又告诉人们说:“我生性不谙世情,因病守屋闲居,幸好不是为了慕声名而洁志操,哪里敢把王公的拜访作为荣耀呢!因为失误而流入不贤,这便是刘公干之所以在君子面前招致诽谤的原因,这种罪过实在不小。”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故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王弘邀请他回州里,问他乘坐什么,回答说:“我平素脚疾,一向乘坐篮舆,也足可自返。”于是王弘便命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抬着他来到了州里,谈笑宴游之间,丝毫也看不出他对高堂华屋的艳羡。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至于他所缺乏的酒米之类,王弘也时时派人馈赠。
注释:¹狎世:指随附世俗。²谬:错误的,荒唐的。³赍酒:把酒送给别人。⁴适:满足。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yáo)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¹。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yùn)²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chuò)。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xī)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³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译文:朋友中有好热闹的,不时带着酒菜前往相见,陶潜也无所推辞。每次一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又不营务生计,把家务全都丢给仆人和儿子们。很少流露出喜怒之色,只要有酒便饮;有时碰上无酒,也雅咏不停。曾经说夏天虚闲无事,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吹来,自称自己就好像是羲皇时代的人。生性不懂音乐,却藏有素琴一把,上面不装琴柱琴弦,每当朋友聚会饮酒痛快就扶琴相和,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死在宋朝元嘉年间(424~453),当时六十三岁,他所作的文章全都风行于世。
注释:¹融然:和悦的样子。²愠:发怒的样子。³畜:同“蓄”。⁴徽:系琴弦的绳子。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xiāo)¹,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xiòng)²。公和之居窟(kū)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niǎn)之处丛祠,衣无全帛(bó)³,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ěr)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xū)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jí)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jī)(jù)而对时人,或弋(yì)而栖衡泌,含和隐璞(pú),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译文:史臣说:君子所走之路不同,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出仕就能允当地治理国政,用正道匡救时世;闲处就振奋尘俗,用谦卑来管束自己。详细地探求它的大义,由来已久了。孙公和居住在土窟裹,编草为衣裳,告诫嵇叔夜而关注神明的鉴察;董威辇住在树丛中的神祠裹,衣服裹没有帛绵,他在回答孙子荆时陈述了贞洁的准则:这些都是隐居而无法追踪的人,是亚于柳禽、尚平一类的人物。夏统这人,远近的人们都称扬他的孝友行为,宗族的人们敬重他的诚实和正直,唱《小海》之曲,就好像伍子胥还活着一样;固守像贞石一样坚定的心志,那么公闾都感到特别惭愧,时或幸有洛水边上的游览,这句话确实不假啊。宋纤从小就胸怀远大的情操,清规出众,杨宣给他的画像作颂,马岌赞叹他是人中之龙,玄虚的谧号,的确对他是很确切的。其余的几位,有的称病而辞官,有的著书立说矫正时俗,有的傲慢不敬地面对世人,有的射鸟钓鱼,栖居在隐僻的地方,蕴含和美怀藏璞玉,行着大道收隐光辉,不让自己的意志屈服,他们清高的风范将一直激扬到将来。
注释:¹嚣埃:指纷扰的尘世。²夐:远。³帛:丝织物的总称。⁴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⁵弋钓:射鸟钓鱼。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译文:赞曰:丰厚的俸禄招来忧患,修身立名却顺合欲望。众位士人,超然脱俗。在山崖边涵养真性,在树林深处销声匿迹。遏止贪婪竞逐之念,永远流传下高尚的行迹。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huǎng)¹、孤秋独眺,凤城双阙(què)²。一片玉河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译文:用力甩掉帽子,唱一曲动人的悲歌。我靠着布幔,在深秋的季节里,一个人独自远眺,只见皇城双阙耸立。那一片流经金水桥的玉河水,多么宛转流美,看起来就像是皑皑白雪。在它的上面挂着一轮圆月,在秦汉时代已高悬在天的明月!我在京城已沦落太久,更可恨的是那数不清的吴盐,竟不断地点缀着离人的黑发。家在哪儿?它在那遥远的天边。
注释:芝麓先生:龚鼎孳(1615-1673),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甲戌(1643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清,官刑、兵、礼三部尚书。¹幌:幔。凤城:皇帝所居之城,又称皇城。²双阙: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³玉河:又称御河,源出玉泉山,经紫禁城出都城东。《大清一统志》:“顺天府玉河桥在府南玉河之上。”⁴吴盐:又称淮盐,江南地区生产的一种优质盐,其色洁白如雪。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
凭高对景心俱折¹。关情处、燕昭(zhāo)乐毅²,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³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zhāng)。长杨赋,竟何益。
译文:登高凭栏,对着远景,我伤心到了极点。最能引发我兴味的,是燕昭王时代的名将乐毅,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看,一行白雁在天上飞过,发出的叫声有如出弓的疾箭,这叫声让我想起了自古以来曾经的英雄豪杰,但他们都为那不变的江山所磨灭。这明月还照耀着田畴隐居的无终山,我也要像南朝名将曹景宗一样射猎:拉开长弓,在平泽中逐獐,渴时饮其血,饿时食其肉。如果只是像杨雄那样能作《长杨赋》,这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¹心俱折:心情极度低落。²燕昭乐毅:燕昭,战国时燕国的国君,他曾筑黄金台求贤,一时世人争趋赴之。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军攻占齐地七十余城。³无终山:亦名翁同山、阴山,在天津蓟县境内。三国时魏田畴志行卓越,隐居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陶潜《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⁴黄獐血:《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⁵长杨赋:汉代杨雄作。长杨为汉代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杨雄曾从汉成帝涉猎,其时农民因帝王射猎而不得收获,杨雄借作赋劝诫成帝不要因驱使农民搜捕禽兽而误了农时。

  陈维崧作此调呈送芝麓先生共二首,这是第一首。芝麓,即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官御史。清顺治初以原官起用。康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芝麓工于诗词,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陈维崧与他交游唱和甚多。龚鼎孳接读这二首《贺新郎》词后,随即用原韵作《贺新郎》(和其年秋夜旅怀韵)二首。这对于理解本词是很有益处的。

  这首词是作者旅居京华时所作。在一个孤寂的秋夜,他独自倚靠着窗帘眺望着京城帝王的宫楼,不由牵动起心中的悲歌,但他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寓情于景。开头“掷帽”三句,写夜中眺望京城的情景。“凤城”,谓帝都,此指北京。“一片玉河桥下水”三句承上写天空与地面的景色而插入怀古之情。“玉河”,在北京城西,源出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故亦称为御河。在秋夜月光的映照下,玉河的水面显得格外的清澈明亮。这里用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成语,注入怀古之情,构成雄浑的独特词境。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五评点说:“插入吊古,极见精神。”

  “我在京华沦落久”两句,由景及情。“吴盐”,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改变盐法,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里是写自己沦落京华多年,抑郁不得志,一腔愁恨已化为点点白发。正如龚鼎孳《贺新郎》词中所写:“羁宦薄游俱失意。”点出了失意的心态。“家何在”两句以思归收束上片。“天末”,即天边。饥驱四方的潦倒境遇,使他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然而身居千里之外,遥望家乡,远在天边。“家何在?在天末。”这是词人心灵痛苦的呼唤。

  下片“凭高对景”三句,由眼前实景宕开,现实的失意和悲愤,使词人的思维追踪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燕昭乐毅”,战国时的著名人物。燕昭,即燕昭王,曾招纳贤士,师事郭隗,而天下之士争相奔从。乐毅自魏至燕,与燕人同甘共苦,燕国日益富强。后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韩、魏合力攻齐,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故这里称他们为“一时人物”。下面“白雁横天”三句既点出时令季节,又承上抒写。“白雁”,白色的雁。据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七:“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深秋季节,北方一群群白雁飞来,发出一阵阵似响箭般的叫声,似乎呼叫着大地上被江山所磨灭的古今豪杰。词人融情于景的心意,龚鼎孳在《贺新郎》和词中指出:“只有穷交堪对酒,况是江东人杰。”在被江山磨灭的古今豪杰中,包涵着陈维崧这样的江东人杰。

  “明到无终山下去”两句,词人放笔直抒胸中豪气。“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河北蓟县。麞,即獐,似鹿而小。“渴饮黄麞血”化用《汉书·王莽传》“饥食虏肉,渴饮其血”的句子,表现出作者的雄心豪气。故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评点说:“雄劲之气,横扫千人。”

  词末两句以古喻今,更见其悲慨深沉。《长杨赋》是西汉扬雄所作。长杨为汉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扬雄曾随从汉成帝羽猎。其时农民因帝王游猎而不得收敛,扬雄作此赋以讽。然而如今有何用处呢?这里把典故融化入词境,既与上文挽弓射猎相接应,又不露斧凿痕迹,而使词的情味更加浓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