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络香风十里堤,万株杨柳著行齐。苏州浪得佳名字,试把湖山共品题。
一络香风十里堤,万株杨柳著行齐。苏州浪得佳名字,试把湖山共品题。

chūzhì西èr--yuánhóngdào

luòxiāngfēngshíwànzhūyángliǔzhexíngzhōulàngjiāmíngshìshāngòngpǐn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12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中原¹一孤石,地理²不知年。
注释:¹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域之中心。广义指黄河流域,狭义指河南省一带。²地理:指地理结构、地貌形成。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根含彭泽¹浪,顶入香炉²烟。
注释:¹彭泽:江西省极北一县,濒临长江。此处借指彭泽县南之鄱阳湖。²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共有四座,此处专指山南秀峰附近之南香炉峰。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崖成二鸟翼(yì)¹,峰作一芙莲²
注释:¹崖成句:意谓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²峰作句:意谓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芙莲:芙蓉、莲花。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何时发东武¹,今来镇蠡(lǐ)²
注释:¹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²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蠡即彭蠡,系鄱阳湖之异名,川即长江。
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惠标曾长期云游漂泊,对闽、浙、赣诸省的自然风光相当熟稔、非常热爱,因而写了不少吟咏山水的诗文。这首五言律诗,既有雄伟磅礴的气势,又有凝炼隽永的韵味,用明快流利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比喻,准确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背景,形容出一座石峰的瑰丽英姿。全诗清新明朗、玲珑剔透。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江风萧萧云拂(fú)¹,山木惨惨天欲雨。
译文: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注释:¹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¹谁复数?
译文: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注释:¹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¹何时免愁苦?
译文: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注释:¹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lángzhōng--

qiányǒushéhòuměngxíngjǐncūn

jiāngfēngxiāoxiāoyúnshāncǎncǎntiān

bìngyōuguīqiūhuājǐnshíshuíshù

biéjiāsānyuèshūshímiǎnchóu

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朱鹭,鱼以乌¹。路訾(zī)²鹭何食?食茄(jiā)³。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译文:鹭鸟吃鱼,吃掉后又想吐。鹭鸟以什么为食呢?它在荷茎下进食。是要咽下去呢,还是要吐出来?这得去问击鹭鸟鼓的进谏者,他们究竟是要对皇帝吐露真情,直言进谏呢,还是把有些言语自己咽下去,不说给皇帝听呢?
注释:¹鱼以乌:指鹭鸟吃鱼,但吃掉鱼后又想吐。²路訾邪:表声音,无义。³食茄下:这句说的是鹭鸟在荷茎下进食。茄,荷茎。⁴问诛者:诛,一作“谏”。意思是问进谏者。
古代朝廷上树立一面大鼓,上面装饰有一只红色的鹭鸟。这面鼓,就是面谏皇帝时用的。朝臣向皇帝进谏时,就要先击鼓。此诗假借咏鼓,以勉励进谏者要敢于向皇帝尽情吐露忠言。
长空降瑞,寒风剪,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长空降瑞¹,寒风剪²,淅淅³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yǐ)(lǐ)渐下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
译文:辽阔无垠的天空降下瑞雪,洁白的雪花如同寒风剪出一般,淅淅沥沥,如同玉花倾洒。纷纷飘落在寺院之中,密密地洒落在了歌楼,一路飘洒,渐渐覆盖了鸳鸯瓦。正是渔人披着蓑衣返航的时候,傍晚的江面,风景如画。整个长安酒楼的酒价开始高涨,生意兴隆。x
注释:《望远行》:唐教坊曲名,令词开始于韦庄,慢词始于柳永。《乐章集》注“仙吕调”。¹降瑞:降下瑞雪。²寒风剪:洁白的雪花如同寒风剪出一般。³淅淅:象声词,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⁴瑶花:即瑶华,玉白色的花,有时借指仙花,这里指的是雪花。⁵迤逦:慢慢走的样子,这里指的是雪花缓缓落下的样子。⁶鸳瓦:鸳鸯瓦。⁷江上:引化用郑谷诗义而顺及之,并非指真的江上。⁸长安:这时柳永在华州做官,所以这样说。⁹旗亭:酒楼。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泛小棹、越溪潇洒。皓鹤夺鲜,白鹇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幽雅。乘兴最宜访戴¹,泛小棹(zhào)²、越溪³潇洒。皓(hào)鹤夺鲜,白鹇(xián)失素,千里广铺寒野。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xiè)。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
译文:幽静清雅的雪夜,最适合像王徽之一样,雪夜剡溪泛小舟,潇洒访戴逵,乘兴而行,兴尽而归。纵使拿白鹤及白鹇来与雪花比较,都显得没那么洁白了,白雪铺满了千里寒冷的原野。应该相信,这个季节虽然没有春兰夏云那样的景观,但是却有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的奇观。让一轮明月的光辉与这清静夜晚里的雪光交相辉映吧。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¹吹行路难。
译文: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注释: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¹偏:一作“遍”。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回首 一作:回向)
(qì)¹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²月中³看。
译文: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¹碛: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²回首:一作“回向”。³月中:一作“月明”。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2-713
2、 朱德才 杨燕.唐宋诗词(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35

cóngjūnběizhēng

 tángdài 

tiānshānxuěhòuhǎifēnghán hèngpiānchuīxíngnán 
zhēngrénsānshíwàn shíhuíshǒuyuèzhōngkàn  (huíshǒuzuò huíxià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