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行四五,朝朝行采桑。素丝络笼底,光艳大道傍。
姊妹行四五,朝朝行采桑。素丝络笼底,光艳大道傍。
去年采桑迟,今年采桑早。只愁蚕不熟,误我嫁时袄。
去年采桑迟,今年采桑早。只愁蚕不熟,误我嫁时袄。
采桑复采芝,照水湿罗衣。欢自不吞华,牵侬百丈丝。
采桑复采芝,照水湿罗衣。欢自不吞华,牵侬百丈丝。

cǎisāng--yuánhóngdào

mèixíngcháocháoxíngcǎisāngluòlóngguāngyàndàobàng

niáncǎisāngchíjīnniáncǎisāngzǎozhǐchóucánshújiàshíǎo

cǎisāngcǎizhīzhàoshuǐ湿shīluóhuāntūnhuáqiānnóngbǎizhàng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12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柳湖¹松岛²莲花寺³,晚动归桡(ráo)出道场
译文:在西湖附近的孤山上有座孤山寺,傍晚听完高僧佛经讲解划船回去。
注释:¹柳湖:西湖旁多植柳,故有是称。²松岛:孤山。³莲花寺:孤山寺。⁴桡:船桨。⁵道场:僧侣诵经礼拜之处,即佛殿。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卢橘子¹低山雨重(zhòng)²,栟(bīng)(lǘ)³水风凉
译文:因为卢橘饱含雨水,所以其果实沉重而低垂,棕出的叶子随着清风的吹动相互击打着。
注释:¹卢橘子:枇杷的果实。²重:沉重。³栟出叶:棕出的叶子。⁵战倚:交相互动。⁶凉:指水风的清爽。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烟波¹(dàn)²荡摇空碧³,楼殿参(cēn)(cī)夕阳。
译文:湖上的水气迷蒙,微波动荡,水天一色, 望湖上琼楼珠殿,参差不去,倒映在夕阳下。
注释:¹烟波:湖上的水气与微波。²澹:安静的样子。³空碧:指水天交相辉映。⁴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⁵倚:靠着,这里有映照的意思。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到岸请君¹回首²望,蓬莱宫³在海中央。
译文:回到对岸,请各位客人再回首望去,孤山寺仿佛像仙山中的蓬莱宫一样,坐落在水中央。
注释:¹君:各位客人。²回首:回头。³蓬莱宫: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而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语带双关。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这两句,虽然仅是对“西湖晚归”的一个交代,但在写法上却很见技巧。试以现代的电影摄影手法作比,先是全景:波光漪涟的柳湖。然后镜头向前推近:映出松岛、莲花寺。最后是两个分镜头:湖上,天近傍晚,撑船人正摇动“归桡”,准备接客归去;寺中,诗人正和“诸客”走出道场,准备“晚归”。这种写法,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给人以清晰明快之感。其次,这两句五处用了富有特征性的修饰词语和“借代”之法,从而增加了景物的质感和特征,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试想,如果直说“西湖孤山山上寺,晚动归舟出庙堂”,这就索然无味,不能写出孤山寺的特色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诗贵别趣,意忌直出,没有诗人的这种精心安排和恰当修饰,就不会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的。

  上二句,从大处写起,由景到人;下二句,是从小处着笔,由人观景。“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就是写诗人归路所见。卢橘即批杷,栟榈即棕榈。批杷硕果累累,金实翠叶,本来就多么令人喜爱,山雨过后,清香四溢,连果枝都被压得低垂下来;一个“重”字,写出了诗人对它的多少喜悦之情!棕榈树高叶大,俨若凉扇遮径,雨后清风,阔叶颤动,似乎它也感到了水风的清爽。一个“凉”字,透出诗人多少快感!好的画境,首先要看它能否表现出典型的物象;好的诗情,首先要看它能否把作者的精神融于画境。这两句,可以说是美景爽情的融冶,诗情画意的结合,似情似景,难解难分。

  诗人移步登舟,船行湖上,这时的情景是:在宽阔的湖面上,轻轻的寒烟似有似无,蓝蓝的湖波共长天一色,所以说“烟波澹荡摇空碧。”“澹荡”二字,使人如泛仙槎,如升青冥,写出了清爽闲适之情。回望孤山寺:“楼殿参差倚夕阳”,“参差”二字,写出了随山势高下而建筑的宇观楼殿的特有景色,从而使人想到檐牙错落、各抱地势的瑰丽情景;加之夕阳晚照,红砖绿瓦,金光明灭,真是佛地宛如仙境,因而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落笔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作品便戛然而止。孤山寺中有蓬莱阁,两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更增加了韵外味,弦外音,使孤山寺的诗情画境久久萦绕于读者的脑际。

  这首诗,短短八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读后如随诗人游踪,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幕幕湖光山色的画图。它宛如一篇优美的游记,更配有铿锵的韵致,荡起喜悦的心声,如画卷在目,如乐章在耳,给人以情景水乳交融的快感。

西wǎnguīhuíwàngshānzèngzhū--bái

liǔsōngdǎoliánhuāwǎndòngguīráochūdàochǎng

zishānzhòngbēnzhànshuǐfēngliáng

yāndàndàngyáokōnglóu殿diàncānchàyáng

dàoànqǐngjūnhuíshǒuwàngpéngláigōngzàihǎizhōngyāng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雨霏(fēi)¹江草齐,六朝²如梦鸟空啼。
译文: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江鸟哀婉啼叫。
注释:¹霏霏:细雨纷纷状。²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¹笼十里堤。
译文: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注释:¹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刘禹锡《台城》);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了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江面烟雨迷蒙,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先后衰亡,宛如南柯一梦。江鸟哀婉啼叫,听来悲悲切切。

  起句不正面描写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濒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这就为下一句抒情做了准备。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粗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经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的衰败灭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刘禹锡《台城》),但眼前这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有很深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只有台城柳树最是无情,依旧烟笼十里长堤。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盛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两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更加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此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的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采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299-1300

táichéng

wéizhuāng tángdài 

jiāngfēifēijiāngcǎo liùcháomèngniǎokōng 
qíngzuìshìtáichéngliǔ jiùyānlóngshí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霜降水痕收¹。浅碧²(lín)³(lù)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sōu)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译文: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注释:¹水痕收:指水位降低。²浅碧:水浅而绿。³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佳节若为酬(chóu)¹。但把清尊²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³。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注释:¹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²尊:同“樽”,酒杯。³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体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这与苏轼别的词中所发出的“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古今虚名”等慨叹异曲同工,表现了苏轼后半生的生活态度。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荣辱得失、富贵贫贱,都是过眼云烟;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这种进取与退隐、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双重心理,在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页

nánxiāng ·chóngjiǔhánhuīlóuchéngjūnyóu

shì sòngdài 

shuāngjiàngshuǐhénshōu qiǎnlínlínyuǎnzhōu jiǔjiànxiāofēngruǎn sōusōu màoduōqíngquèliàntóu 
jiājiéruòwéichóu dànqīngzūnduànsòngqiū wànshìdàotóudōushìmèng xiūxiū mínghuánghuādiéchóu 
刘子浮于汴,涉淮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悍而舟窣 ,宜谨其具以虞焉。”予闻言若厉。由是以窒之,灰以之,以干之。仆怠而躬行,夕惕而昼勤,景霾晶 而莫进,风异响而遄止。兢兢然累辰,是用获济。偃樯弭棹,次于淮阴。于是舟之工咸沛然自暇自逸 ,或游肆而觞矣,或拊桥而歌矣,隶也休役以高寝矣,吾曹无虞以宴息矣。逮夜分而隙潜澍,涣然阴溃 ,至乎淹箦濡荐,方卒愕传呼,跣跳登墟,仅以身脱。目未及瞬而楼倾轴垫,抵于泥沙,力莫能支也 。
刘子浮¹于汴²,涉³而东,亦既释绋,榜人告余曰:“方今湍(tuān)而舟窣(sū) ,宜¹⁰其具¹¹以虞¹²焉。”予闻言若厉¹³。由是¹⁴以窒¹⁵之,灰以之,以干之癋(jū)¹⁶。仆怠¹⁷而躬行¹⁸,夕惕(tì)¹⁹而昼勤,景²⁰(mái)²¹而莫进,风异响而遄(chuán)²²止。兢(jīng)兢然²³累辰²⁴,是用获²⁵²⁶。偃(yǎn)²⁷²⁸²⁹(zhào)³⁰,次³¹于淮阴³²。于是舟之工咸³³沛然³⁴自暇³⁵自逸³⁶,或游肆³⁷而觞(shāng)³⁸矣,或拊(fǔ)³⁹桥而歌矣,隶⁴⁰也休役以高寝⁴¹矣,吾曹⁴²无虞⁴³以宴⁴⁴⁴⁵矣。逮⁴⁶夜分⁴⁷而隙潜⁴⁸(shù)⁴⁹,涣然⁵⁰阴溃⁵¹,至乎淹箦(zé)⁵²⁵³⁵⁴,方卒⁵⁵⁵⁶传呼,跣(xiǎn)⁵⁷跳登墟⁵⁸,仅以身脱⁵⁹。目未及瞬而楼⁶⁰倾轴⁶¹⁶²,抵⁶³于泥沙,力莫能支⁶⁴也 。
译文:刘子在汴河上乘船,经过淮河往东边去。就在解船缆绳的时候,船夫告诉我说:“现在的河水湍急而这船不结实,应该小心检查每件器具以防备万一。”我听船夫说得如此危险,于是用破布旧絮堵塞船的缝隙,用灰泥涂堵船的缝隙,舀干船中的积水。仆人懒惰懈怠我就亲自动手,晚上高度警惕白天努力维护。日光昏暗就不冒然前进,风有异样就赶紧停住。战战兢兢小心地走了几天,这样才得以安全渡过。放下桅杆停住划浆,停泊在淮阴。到这个时候,船夫都自由自在地去休息和玩乐,有的闲逛于酒馆喝酒,有的拍击桥栏唱歌。仆人们休息劳工们安心睡觉,我等没什么担忧就安心休息了。到夜晚缝隙慢慢地被渐渐浸湿,封堵的地方涣散开来并且崩溃,以至于席子被淹睡垫被浸湿,这才仓促惊愕互相呼喊,赤着脚跳起来登上岸,只能是人逃脱了。眼睛还没来得及看清的瞬间,船楼就倾倒船身就下沉,坍塌于泥沙之中,再也无力支撑得住了。
注释:¹浮:乘船航行。²汴:即汴河,唐时故道在今河南荥阳县北部。³涉:渡。⁴淮: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后入江苏境内。⁵既:已经。释:解开。⁶绋:指系船用的粗大结实的缆绳。⁷榜人:摇船的人。⁸湍悍:水流湍急而猛烈。⁹宜:应当。¹⁰谨:谨慎,小心。¹¹具:船具。¹²虞:防范、准备。¹³厉:指情况危险。¹⁴由是:因此。¹⁵窒:堵塞。¹⁶癋:舀水。¹⁷怠:松懈。¹⁸躬行:自己亲身实行。¹⁹惕:小心谨慎。²⁰景:这里指日光。²¹霾晶:霾,通“埋”;晶,指光亮。这里是说天色昏暗。²²遄:迅速。²³兢兢然:小心谨慎的样子。²⁴累辰:连续过了一段时间。²⁵获:得到。²⁶济:渡过。²⁷偃:放倒。²⁸樯:(船的)桅杆。²⁹弭:停止。³⁰棹:船桨。³¹次:停留,停靠。³²淮阴:即淮阴郡,在今江苏淮安市。³³咸:都。³⁴沛然:走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说船工们都很快地去自由放松了。³⁵暇:无事可做,空闲。³⁶逸:安闲,安乐。³⁷肆:铺子。³⁸觞:古代对酒杯的一种称呼,这里指喝酒。³⁹拊:拍。⁴⁰隶:指仆人。⁴¹高寝:高枕而卧,这里指放松警惕。⁴²吾曹:代词,我们这些人。⁴³虞:担心,忧虑。⁴⁴宴:安乐,安闲。⁴⁵息:休息。⁴⁶逮:等到。⁴⁷夜分:半夜。空。⁴⁸潜:暗暗地。⁴⁹澍:名词,指及时的雨。这里用做动词,指浸湿。⁵⁰涣然:离散的样子。⁵¹阴溃:指用来堵塞缝隙的东西被水冲得溃散了。⁵²箦:竹席。⁵³濡:湿。⁵⁴荐:草席。⁵⁵卒:通“猝”,突然。⁵⁶愕:发呆,发愣。⁵⁷跣:光着脚。⁵⁸墟:这里指岸上的高地。⁵⁹脱:脱离危险。⁶⁰楼:即船楼。⁶¹轴:指船尾插舵处。⁶²垫:船往下沉。⁶³抵:抵达。指船沉于江底。⁶⁴支:支撑,支持。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予兢惕也,汩洪涟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白公厉剑子西哂,李园养士春申易,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哉!呜呼!祸福之胚胎也,其动甚微;倚伏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已。”
刘子缺然自视而言曰:“向¹予兢惕也,汩²洪涟³而无害;今予宴安也,蹈常流而致危。畏之途果无常在哉 !不生于所畏而生于所易也。是以越子膝行吴君忽,晋宣尸居魏臣怠¹⁰,白公厉剑子西哂(shěn)¹¹,李园养士春申易¹²,至 于覆国夷族,可不儆(jǐng)哉!呜呼!祸福之胚胎¹³也,其动¹⁴甚微;倚伏¹⁵之矛盾也,其理甚明。困而后儆,斯弗及¹⁶已。”
译文:刘子遗憾地自言自语道:“先前我小心在意,在大浪中航行也没事;如今我安心休息,处在寻常的水流中却陷入危境。危险的情况的确没有确定的地方啊!不发生在害怕发生的地方却发生在平静的地方。所以越王勾践下跪爬行使得吴王夫差忽视了他,司马懿装病成所谓“尸居余气”的等死样子使得曹爽麻痹懈怠,白公胜终日磨剑等待机会报仇而子西却蔑视地讥笑他,李园豢养武士矢志杀春申君而春申君却毫不防备,他们最终招致了亡国灭族的大祸,这不值得警醒吗?唉,祸福在萌芽的时候,它的动静是细微的;偏激傲慢、俯就谦卑是一对矛盾,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陷于困境后才引起警惕,那就来不及了。”
注释:¹向:以前。²汩:疾行貌。³洪涟:巨大的水浪。⁴常流:平静的水流。⁵常在:固定的地方。⁶畏:令人感到畏惧。⁷易:忽略,不重视。⁸是以:所以。⁹越子膝行吴君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勾践对夫差“膝行顿首”,愿为虏臣,以示顺服,夫差因此丧失警惕,后为勾践所灭。¹⁰晋宣尸居魏臣怠:晋宣,指司马懿。据《晋书·晋宣帝纪》载,三国后期,魏国太傅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争权,懿装病以迷惑曹爽。爽派人去刺探实情, 去的人受到蒙骗,回来报告说:“司马公尸居馀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爽信以为真,于是放松警惕,终被司马懿伺机夺了兵权,身死敌手。¹¹白公厉剑子西哂: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载,春秋末期,楚公子白公胜对楚国的宰相子西怀恨在心,终日磨剑,扬言要杀死他,子西认为他是以卵击石,自不量力。怎料,后子西果被白公胜杀死。¹²李园养士春申易: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战国时期,食客李园让其妹与春申君通,待有孕后,又将其送给楚考烈王,后产下一子,立为太子。后李园得势,怕春申君泄密,遂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但春申君知道后毫不介意,终被李园派人刺死。¹³胚胎:指事物的开始。¹⁴动:变化。¹⁵倚伏:语出《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了祸福的相互依存与转化的道理。¹⁶弗及:来不及。
雉子,班如此。之于雉梁。无以吾翁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止,黄鹄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羊蜚从王孙行。
(zhì)¹,班²如此。之³于雉梁。无以吾翁孺(rú),雉子。知得雉子高蜚(fēi)止,黄鹄(hú)蜚,之以千里,王可思。雄来蜚从雌(cí),视子趋一雉。雉子,车大驾马滕,被王送行所中。尧(yáo)¹⁰蜚从王孙行。
译文:幼雉的毛羽色彩斑斓,它飞到了可以觅食的稻粱之处。老雉叮嘱它要小心被人类捉了,不要不懂得知足,因贪食而忘了危险。老雉知道幼雉被捉就飞来了,但它们没有黄翁那样强壮有力,它们真羡慕黄翁能够高飞,如果在这个时候能有力高飞,那就可以救救幼雉了啊!可惜它们没有那样的才能。见幼雉被捉,母雉和公雉都赶来救自己的孩子,但猎人已经将幼雉捉住,驾上车,猎人的马已经迅速跑起来了,幼雉将被活捉到猎人的住处。老雉仍依依不舍地跟着猎人的车飞行,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雉子:指幼雉。²班:同“斑”,指幼雉毛羽色彩斑斓。³之:一作“至”,到的意思。⁴梁:一作“粱”,指有稻粱之处。⁵翁孺:指人类。⁶得:这里指被抓住。⁷王:与“旺”相通,强壮有力的意思。⁸滕:一作“腾”,跑的意思。⁹王:一作“生”,活捉的意思。¹⁰尧羊:翱翔。
这是一首寓言诗。写老雉目睹幼雉被捕的生离死别之情。《乐府解题》曰:“古词云:‘雉子高飞止,黄翁飞之以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若梁简文帝‘妒场时向陇’,但咏雉而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