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荒如许,迁来得几时。江通夔子国,潮打武侯祠。
城郭荒如许,迁来得几时。江通夔子国,潮打武侯祠。
六代馀封在,三分故里疑。焉知深谷底,不有万山碑。
六代馀封在,三分故里疑。焉知深谷底,不有万山碑。

jiāngbēngchéng--yuánhóngdào

chéngguōhuāngqiānláishíjiāngtōngkuíziguócháohóu

liùdàifēngzàisānfēnyānzhīshēnyǒuwànshānbēi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 12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piāo)(miǎo)¹危楼²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译文:高楼缥缈在紫绿双色之间,良辰与乐事都凑齐全,从古至今,着实很难。感时怀旧,独自凄然。
注释:¹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貌。²危楼:高楼。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bì)月琼枝¹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译文:圆月和玉树只闪现于夜夜,菊花与人貌却经行在年年。不知来年,我将跟谁一道赏观。
注释:¹璧月琼枝:玉璧似的明月,玉树的枝条。

  作品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以乐景写愁情。开端“缥缈危楼紫翠间”一句,写紫气升腾的青山中间隐约可见的高楼,这种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饯别宴会的自然背景(略带人文色彩),然而“感时怀旧独凄然”,词人在这离别的时刻,禁不住感叹时光的流逝,怀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独自伤心起来。显而易见,这是以乐景写愁情。词人面对使人快乐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见离别时悲伤情绪的浓重,是收到了双倍的艺术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这首小词就有三处表现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乐事古难全”一句,实际意思是说,天下良辰(美好的时光)、美景、赏心、乐事,这四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同时存在的。这里“良辰”涵盖“美景”,上承起句而言;“乐事”涵盖“赏心”,转出下句悲伤之意。虽有现成出典,却从词人的亲身体验出发,表达了自然与人生的高度和谐的境界(具有共时性)不可多得这样的感喟,还是耐人寻味的。第二是过片“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两句,写对别后岁月的想象,同样运用了有关语典。前一句以“璧月琼枝”状写美的境界,以“夜夜”形容时间的漫长,而由于不能与友人相聚,佳境也无法共赏,词人用一“空”字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深深遗憾;后一句以“菊花”与“人貌”对举,其实是“岁岁相似”与“年年不同”相形,或者说是以花开依旧来反衬人貌已非,从而深化了词人的人生感慨。第三,是篇末推想“不知来岁与谁看”。这里的“来岁”应指来年今日,所“看”的对象则包括开头所写的自然美景,也包括过片写到的“璧月琼枝”这种美的境界。而冠以“不知”二字,便传写出人生无常(由时间的推移引起人事的变化)、佳期难再的唱叹,

  总之,这首小词在抒写离愁别绪的同时,也写下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而又不失诗的韵味;虽然调子低了一些,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迹,能给人以丰厚的启示。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250-252页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伯乐¹向前看,旋毛²在腹间。
译文:伯乐走到跟前一看,这是千里马哪,旋毛就长在它腹间!
注释:¹伯乐:古之善相马者,相传为春秋秦穆公时人。 ²旋毛:蜷曲的马毛。
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
只今¹(póu)²白草³,何日蓦(mò)青山?
译文:如今却克扣它的草料,什么时候它才能够腾飞跨越青山?
注释:¹只今:如今。²掊:克减,克扣。³白草:牛马爱吃的一种草。⁴蓦:超越,跨越。

  此诗为李贺组诗《马诗》二十三首的第十八首。诗中说,有匹生着旋毛的千里马,庸人们认不出,于是克减草料,且虐待备至,导致它缺食少力;善于相马的伯乐一看,才认出是匹千里马。诗人以倍受摧残的骏马作比,表达了对良才受到压抑和虐待的愤慨。

  刘辰翁谓“赋马多矣,此独取不经人道者。”盖李贺此二十三首皆借马以抒感。王琦谓“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言马也而意初不征马矣。”二人所论皆是。此诗就是设为伯乐叹息良马不遇爱马之主,无从显其材,可为咏物诗之规范,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于此诗中可以明见。

shīèrshísānshǒu··shí--

xiàngqiánkànxuánmáozàijiān

zhǐjīnpóubáicǎoqīngshān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白头灶户¹低草房,六月煎盐²烈火旁。
译文:酷热的六月,头发苍白的灶户在低矮的草房中,站在熊熊烈火旁熬盐。
注释:¹灶户:旧时称熬盐为业的人家为灶户。²煎盐:煮盐,熬盐。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¹一刻是乘凉。
译文:跑到门前站在烈日下,便是难得的乘凉时刻。
注释:¹偷闲:挤出空闲的时间。

  这是一首描写以煮盐为生的穷灶户的诗。诗的首二句描写灶户居室之陋和夏日煎盐之苦,末二句写与煎盐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闲就可以看作是乘凉了,通过对比,深切地表现了灶户之苦。全诗真切易懂,朴素自然。

  首句“白头灶户低草房”,描写劳苦一生的已经白发苍苍的灶户居室之陋;第二句“六月煎盐烈火旁”,描写夏日煎盐之苦,概括了灶户们的无限辛酸,也包括了诗人的无限辛酸。《如皋县志》对灶民的生活有所记载,可以参看。他们的居处是“缚草堤坎,数尺容膝,寒风砭骨,烈日铄肤”;他们夏天煎盐的情况是“暑日流金,海水百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这些记载,可为此诗首两句作注。据吴嘉纪诗最早的刻本(康熙初周亮工所刻赖古堂本),白头句作“场东卑狭海氓房,六月煎盐如在汤”,可以参看。白头句造语更为平易朴实,近乎白描,似胜于原来的场东句。以平易之语,写惊心之情,更能表现吴嘉纪诗的特点。

  读完首两句,已可想见灶民之苦。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即不满足于一般的艺术效果,而要求充分的能够震撼人心的效果。三、四两句出人意外:和煎盐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闲就可以看作是乘凉了。人们不一定有煎盐的经验,但在烈日下流汗的经验是有的。两相比照,就可以更深地体会到灶户之苦,诗人所要求的艺术效果也就达到了。

  吴嘉纪写过不少反映灶户和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但一首绝句,只能选取最有特征的断面,写出诗人最深的感受。这首诗只集中在夏日煎盐一点,加以独特的处理,如三、四两句是一般诗人想不到写不出的。这是这首诗的成功处,也是诗人的高明处。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等编,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第1467页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古之学者¹为己,以²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³能说(shuō)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¹⁰,春玩¹¹其华¹²,秋登¹³其实¹⁴;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¹⁵,秋实也。
译文: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他人炫耀夸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即推行自己的主张,为社会谋利;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即提高自己的学问修养,以谋取官位。学习就像种树,春天观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述、谈论文章,这就好比观赏春花;修身养性为社会谋利,这就好比收获秋天的果实。
注释:¹学者:求学的人。学:求学。²以:用来。³但:只是。⁴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shuō)自己的才学。⁵行道:实行主张。⁶利世:造福社会。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⁷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⁸进:进仕,做官。⁹犹:好比,好像。¹⁰者······也:表判断(夫学者犹种树也)。¹¹玩:赏玩。¹²华:同“花” 花朵。¹³登:同“得” 摘取。¹⁴其实:它的果实。其,它的,代树的。实:果实。¹⁵行:实行主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¹,长成已²后,思虑³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¹⁰今日,十年一理¹¹,犹¹²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¹³,便至荒芜¹⁴矣。然¹⁵人有坎壈¹⁶,失于盛年,犹当晚¹⁷学,不可¹⁸自弃¹⁹。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mí)(dǔ),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mì)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wù)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²⁰而学者,如²¹日出之光,老²²而学者,如秉烛²³²⁴²⁵,犹贤²⁶²⁷瞑目²⁸而无见者也。
译文: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以学改变,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帝、袁遗,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仍闻名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正在读《春秋》,因此就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易、论对;皇甫谧二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都成了大学,这些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啊。世人婚冠没有学习,就称为迟晚,利用沿面墙,也为我了。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来学习的人,就像拿着蜡烛走夜路,但这也比闭着眼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注释:¹专利:专一而敏锐。²已:同“以”,以后。³思虑:思想。⁴散逸:分散。⁵固:通“故”,所以。⁶早:尽早。⁷机:时机。⁸诵:背诵。⁹《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¹⁰至于:到。¹¹理:梳理,整理,此指温习。¹²犹:仍然,还。¹³废置:搁置。¹⁴荒芜:荒废。¹⁵然:然而。¹⁶坎壈:困顿,坎坷。¹⁷晚:在晚年。¹⁸不可:不能。¹⁹自弃:自暴自弃。²⁰幼:在幼年时。²¹如:像。²²老:在老年时。²³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秉,持。²⁴夜:在晚上。²⁵行:行走。²⁶贤:胜过。²⁷乎:于,比。²⁸瞑目:闭上眼睛。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稻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dài)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yìn)、刘瓛(huán)、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稻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yè)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chī)(zhuō),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zhé)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¹设教²,但明练³文,粗通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¹⁰义,燕寝讲堂¹¹,亦复何在?以此得胜¹²,宁有益¹³¹⁴?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¹⁵;必¹⁶能兼美¹⁷,吾无间¹⁸焉。
译文:学校的兴废,随着社会地位。汉代贤良俊,都以一经弘扬圣人之道,上第二天时,下该人的事,以此获得卿相的多了。世俗以后就不再是这样,空守章句,但背诵老师说,实施的社会,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所以士大夫的子弟,都以博览为贵,不肯专心读书。梁朝皇孙以下,总橐的年,一定要先去学习,观察他的志向,出身以后,就从文史,几乎没有完成学业的人。帽子是这的,那么有何胤、刘斌、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只是讲道理。洛阳也听到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到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喜欢经方法,也因为文才博学闻名。像这样的贤士,所以为上品,用外大多乡间闲人,语言鄙陋,风拿起粗鲁笨拙,共同垄断,没有什么能够,问一句就回答几百,词不达意,也许没有要领。邺下有谚语说:“博士昊买驴,书券三张纸,不能有驴字。”让你把这当老师,让人气愤。孔子说:“傣禄在其中矣。”现在努力没有益处的事,恐怕不是职业的。圣人的典籍,是用来实施教育的,只要明了熟习经义,大致理解注释的含义,常使言行有所收获,也就可以很好地做人了;何必为了“仲尼居”就是要两张纸的注解,把“居”解释为燕寝还是讲堂,争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一点上取胜了,又有什么益处呢?光阴似箭,应该珍惜,它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应当博览经典著作,以成就功业;如果能两全其美,那样我也就没有必要再批评什么了。
注释:¹所以:用来的。²设教:实施教育。³明练:通晓,熟悉。⁴经:儒家经典。⁵粗通:略知。注:注解经书的文字。⁷使:让。⁸有得:有所帮助。⁹为人:做人。“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¹⁰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¹¹“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¹²以此得胜:因此取得胜利。以:因为。得胜:取得胜利。¹³益:好处,益处。¹⁴宁……乎:难道……吗。宁:难道。光阴:时间。可惜:值得珍惜。可:值得。譬诸:好像。博览:广泛阅览。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济:成就,完成。¹⁵功业:功名事业。功:功名。业:事业。¹⁶必:如果。¹⁷兼美:同时完善。¹⁸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长风霾云¹莽千里,云气蓬蓬²天冒³水。
注释:¹霾云:阴云。²蓬蓬:茫茫覆盖貌。冒:覆盖。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¹
注释:¹敛容:改变容颜。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¹
注释:¹冯夷宫: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¹
注释:¹“此时”二句:骊龙,黑色的龙。《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二句意为这时潜伏深处的骊龙,因为眼花缭乱,不能浮游上来衔珠长吟了。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¹
注释:¹“巨鱼”二句:腾踔(chuō):跳跃。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¹从偶然得。
注释:¹翻:反。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镜面横开十余丈”、“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句;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如“冯夷宫”、“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呈献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内容,此诗则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同类题材之诗的佼佼者。

  诗人无论是在表现新题材、开掘新境界,还是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都是颇见功力,整首诗没有出奇制胜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凿的痕迹,足见诗人艺术功夫的深厚。结尾“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带动读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审美观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雄浑恢宏,豪放空灵,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鲜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贴合对象本身的语言,诗人从语言形式内容方面都对诗歌作了生动的革新,见证了诗人《涿州过渡》中“自笑年来诗境熟,每从熟处欲求生”的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

zhōngqiūdòngtíngduìyuè

zhāshènxíng qīngdài 

chángfēngmáiyúnmǎngqiān yúnpéngpéngtiānmàoshuǐ 
fēngshōuyúnsànzhàpíng dàozhuǎnqīngtiānzuò 
chūkànluòchénhóng yuèshēngtiānliǎnróng 
zhōurénhuíshǒujìndōngwàng tūnzàipínggōng 
xīnshàng jìngmiànhéngkāishízhàng 
yuèguāngjìnshuǐshuǐjìntiān pàikōngmínghuídàng 
shílóngqiánzuìshēn xuànxiánzhūyín 
zhīzuòténgchuō línjiǎdòngqiānhuángjīn 
rénjiānjìngzhīnán kuàifāncóngǒurán 
yáowénchànglái shǐjuézhōngqiūshì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