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去庄生邑,还临孔父乡。
仍闻旧隐处,近在武夷傍。
道气年长度,儒风日以光。
何时看解组,归去事仙方。
适去庄生邑,还临孔父乡。
仍闻旧隐处,近在武夷傍。
道气年长度,儒风日以光。
何时看解组,归去事仙方。
徐铉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 4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别来半岁音书¹绝,一寸离肠²千万结³。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译文:分别半年你我音书断绝,短短的一寸离肠也郁结着万千愁情。相见很难,分别却很容易,转眼又到了千楼繁华似雪的时节。
注释:¹书:《全唐诗》作“信”。²离肠:犹离情。³结:谓离愁郁结。⁴玉楼:即闺楼。⁵花似雪:梨花如雪一样白。指暮春时节。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暗相思,无处说,惆(chóu)(chàng)¹夜来烟月²。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³(yuè)
译文:暗暗相思,无处诉说,抑郁所带来的心绪直到月夜远照,空中一片烟云暮笼。伤心的眼泪不停流淌,打湿红色衣袖。
注释:¹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²烟月:指月色朦胧。³红袖:妇女红色的衣袖。⁴黦:黑黄色。此指红袖上斑斑点点的泪痕。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韦庄“留蜀后思君之辞”,跟他的另一首《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的命意相同。而韵文学专家羊春秋认为,这首词乃别后相思之词,不必过于求深。把爱情词都连到君国上面来,是难免穿凿附会之讥的。

  此词上片写远行人离肠百结的相思之情。“别来”一句写别离时间半年而书信全无,故尤思念。“一寸”句写思念而痛苦的情状,“一寸”何其小,“千万”何其多,“思念”这一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通过千万结的寸寸离肠,表现得具体可感了。“难相见,易相别”一句,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李句舒缓,韦词急促,读来如倾如诉。“又是”句,以景触情,倍增伤怀。

  下片从对面写来,写居者在春光里,无日无夜不在思念远人。“暗相思,无处说”,似直而纤,含义有三:一是相思无地方可以诉说;二是本不想说,但闷在心中更难受,还是说出来,说出来又无人理会,则更增相思;三是这种相思是用语言表达不了的。“无处说”将相思、烦恼、零乱的心情和盘托出。“惆怅”三句,由现实到回忆,再又回到现实,凄苦之情自见。

  这首词直接倾吐真情,毫无掩饰。语虽浅直,而情实郁结。

yīngtiāncháng ·biéláibànsuìyīnshūjué

wéizhuāng tángdài 

biéláibànsuìyīnshūjué cùnchángqiānwànjié nánxiāngjiàn xiāngbié yòushìlóuhuāxuě 
ànxiāng chùshuō chóuchàngláiyānyuè xiǎngshíqíngqiè lèizhānhóngxiūyuè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梁鸿)家贫而¹²节,博览³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shǐ)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¹⁰,延¹¹及他舍¹²。鸿(hóng)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¹³之。其主¹⁴¹⁵以为少。鸿曰:“无他¹⁶财,愿以身居作¹⁷。”主人许¹⁸之。因¹⁹为执勤²⁰,不懈(xiè)²¹朝夕。邻家耆(qí)²²²³鸿非恒²⁴人,乃共责让²⁵主人,而称鸿长者²⁶。于是,始敬鸿,悉还²⁷其豕。鸿不受而去²⁸
译文: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
注释:¹而:表顺连,不译。²尚:崇尚、推崇。³览:阅览。⁴通:通晓。⁵不为章句:为,著述;不死记硬背一章一句。⁶毕:此指读书结束。⁷牧:放养牲畜。⁸豕:猪。⁹上林苑:古宫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¹⁰曾误遗火: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¹¹延:蔓延。¹²舍:房屋,住所。¹³偿:偿还。¹⁴其主:其,其中。¹⁵犹:还。¹⁶他:别的。¹⁷愿以身居作: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¹⁸许:允许,同意。¹⁹因:于是。²⁰执勤:执守做工。²¹懈:松懈。²²耆老:老人,耆,老。²³见:看见。²⁴恒:平常,普通。²⁵责让:责备批评。²⁶称鸿长者: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²⁷还:归还。²⁸去:离开。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选自南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译文: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惜颜色 一作:好颜色)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¹落花长叹息。
译文:洛阳城里亭亭玉立的女子,因为看见那飘零的桃花不禁发出感叹。
注释:¹坐见:一作“行逢”。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译文: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已见松柏摧(cuī)为薪(xīn)¹,更闻桑田变成海²
译文: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注释:¹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²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译文:古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译文: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译文: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译文: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译文: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光禄(lù)¹池台文锦绣²,将军³楼阁画神仙。
译文: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注释:¹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²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³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译文: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宛转蛾(é)¹能几时?须臾(yú)²鹤发³乱如丝。
译文: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注释:¹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²须臾:一会儿。³鹤发:白发。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但看古¹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译文: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注释:¹古:一作“旧”。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惜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28

dàibēibáitóuwēng

liú tángdài 

luòyángchéngdōngtáohuā fēiláifēiluòshuíjiā 
luòyángéryán zuòjiànluòhuāchángtàn  (yánzuò hǎoyán )
jīnniánhuāluòyángǎi míngniánhuākāishuízài 
jiànsōngbǎicuīwéixīn gèngwénsāngtiánbiànchénghǎi 
rénluòchéngdōng jīnrénháiduìluòhuāfēng 
niánniánsuìsuìhuāxiāng suìsuìniánniánréntóng 
yánquánshènghóngyán yīngliánbànbáitóuwēng 
wēngbáitóuzhēnlián hóngyánměishàonián 
gōngwángsūnfāngshùxià qīngmiàoluòhuāqián 
guāngchítáiwénjǐnxiù jiāngjūnlóuhuàshénxiān 
zhāobìngxiāngshí sānchūnxíngzàishuíbiān 
wǎnzhuǎnéméinéngshí luàn 
dànkànlái wéiyǒuhuánghūnniǎoquèbēi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楚山¹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译文: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注释:¹楚山:楚地之山。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译文: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剑留南斗¹近,书寄北风遥。
译文: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色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色方而不能北回。
注释:¹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为报空潭(tán)¹,无媒寄洛桥²
译文: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注释:¹潭橘:吴潭的橘子。²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这首作品里江南景色是一种意象中的景色,全诗仿佛都出于大概统一这样的视角。像“楚山不可极”,就将背景的广阔简洁得说明了;“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其实也是一种大概的描绘。不过诗里也有细节刻画,诗人主要用细节刻画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对乡邻的牵挂,旅行中见到的优美景色固然不俗,那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得很殷切。比如用星象和季风来说明远离故乡羁绊在外的情况,为后一句的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来寄送橘子做了一个铺垫,心中的乡愁之浓烈可见是真实的。

  江南烟雨名扬天下,但是江南临海,海岸线很长,这固有的广阔风光却历来少有写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就恰恰是江南山川广袤的景致。说祖咏是一位心思巧妙的诗人,确实如此。

  从感情色彩上分析这首诗,诗人的表达还是很含蓄的。也许放在今天,如果做同样的事情会显得很做作,甚至有些婆婆妈妈,但是放在诗人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找不到捎东西回家乡的人而苦恼就是一种思乡情怀的自然流露。

  对于诗中用到的来描绘景色的素材,大致上把江南既婉约又壮阔的秀丽山川写给了后人,也许里面有着些许豪气,但是豪气是藏在字句里的,不让读者有被气势所迫的感觉。在祖咏的《江南旅情》中,江南实在少了些脂粉气,多了些清爽。

jiāngnánqíng

yǒng tángdài 

chǔshān guīdànxiāotiáo 
hǎiqíngkàn jiāngshēngtīngcháo 
jiànliúnándǒujìn shūběifēngyáo 
wèibàokōngtán méiluòqiáo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¹白日曛(xūn)²,北风吹雁雪纷纷。
译文: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¹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²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¹不识君²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注释:¹谁人:哪个人。²君:你,这里指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2-393

biédǒngèrshǒu··--gāoshì

qiānhuángyúnbáixūnběifēngchuīyànxuěfēnfēn

chóuqiánzhītiānxiàshuírénshí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