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彼晨烟,亦曼于楚。
瑟彼枯杨,策策其语。
良辰几何,亦既徂暑。
溥彼郊原,有禾有黍。
凄风夕兴,雁鹜如雨。
郁彼晨烟,亦曼于楚。
瑟彼枯杨,策策其语。
良辰几何,亦既徂暑。
溥彼郊原,有禾有黍。
凄风夕兴,雁鹜如雨。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cù)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¹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yuān)(yāng)²
译文:蹙眉皱目,伤心离别,牵着手舍不得放开。整天四目相对也看不够,不能忍受这离别之苦,我们本是鸳鸯啊!
注释:¹镇日:整天,从早到晚。²只:孤独的。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薄暮¹投村驿(yì)。风雨愁通夕²。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译文:傍晚投宿在村中驿站,风雨之声令人难眠,被离愁困扰了一晚。窗外芭蕉,窗里坐着伤心人,那雨滴落在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
注释:¹薄暮:指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²通夕:整夜。

  此词是市井之辈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但并未直接描述旅途的劳顿,而是表达痛苦的离情别绪。在某种意上,这种离别之苦比起劳碌奔波是更难于忍受的,当初与家人离别时的难忘情景至此时犹令主人公感到伤魂动魄。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是与家人不忍分离的情形。从“镇日相看未足时”一句体味,很可能他们结合不久便初次离别,所以特别缠绵悱恻。蹙破眉峰,是妇女离别时的愁苦情状,从男子眼中看出;纤手重执,即重执纤手的倒文,从男子一方表达,而得上句映衬,双方依依难舍之情,宛然在目。其中当有千言万语,无可诉说,只以两个表情动作交代出来,简洁之至,亦深刻之至。柳永《雨霖铃》词的“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咽”,盖于此脱胎。以下“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是男子在分别在即所感,也是别后心中所蓄。这两句词令人想起白居易《长恨歌》所叙述的“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和柳永《西施》所评说的“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虽事有小大之殊,人有平民君主之别,其情之难堪,却无二故。

  所同的是欢情未足而变故突生,而又不同的,是此词中的“相看”二字,写所“未足者”仅此,不借外物增饰助情,一心只在眼前这个“人”;其次是不专从男方一己之“未足”落笔,而是两个人互相的看个不够,写新婚夫妇浓情蜜意如画。这是平等的爱情,平民的爱情,比君王的那一份有本质的不同,以相互无华的语言表出也是恰如其分。——正是此“时”,“鸳鸯”分手了。南朝陈代的徐陵在《鸳鸯赋》中曾说过:“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双鸳鸯。”而现在鸳鸯不双而“使只”。“使”字下得好,谁为为之?孰令致之!也是南北朝作家的庾信有诗云:“青田树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教)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代人伤往》),真是慨乎言之,在男主人公心中,也当有这样的叹恨了。

  离别的情形是主人公在旅宿之时的追忆,词的下片才抒写现实的感受,因为这次离别是他为了生计之类的逼迫忍心而去,故思念时便增加了后悔的情绪,思念之情尤为苦涩。“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一方面道出旅途之劳苦,另一方面写出了荒寒凄凉的环境,旅人为赶路程,直至傍晚才投宿在荒村的驿店里,一副寒伧行色表明他是社会下层的民众,在这荒村的驿店里,风雨之声令人难以入寐,离愁困扰他一整个夜晚。“愁”是全词基调,紧密联系上下两片词意。风雨之夕,愁人难寐,感觉的联想便很易与离愁相附着而被强化。

  “窗外芭蕉窗里人”本不相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主体的感受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此种苦涩之情,令人伤痛不已。结尾两句既形象,又很有情感的分量。在上片结句词情达到高峰之后,又出现了一次高峰,词意充实,词情不衰,结构美妙而完整。文人词中也常将雨声与愁苦之情相联系,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民间词的“分明叶上心头滴”,所表达的情感却更为强烈,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更进一步体味,雨水分明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滴在心头。“分明”的幻觉是情感过于强烈所造成,在句中起着非常有力的表现作用。这结句即与唐宋文人作品比较,也可称之为名句。

  这首小词抓住一点羁旅离情表达得充分完满。它以自我抒情方式倾泻趋势强烈的内心情感,按照情感发展的顺序一气写下,善于层层发掘,直至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作者能切实把握富于特征性的细节,整个艺术表现手法相互而简洁。这些成功的艺术经验可能也是柳永曾经悟到的。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或曰:子常以丈夫功业自许,今则肆情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州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何如,吾赋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以示之。
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¹焉。盖遁(dùn)²乎深山,自幽而著。以为贵重所知,花则何遇³焉?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quē),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qìn)¹⁰。今则自禁闼(tà)¹¹(jì)¹²官署,外延士庶¹³之家,弥漫如四渎(dú)¹⁴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áo)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近代文士为歌诗以咏其形容¹⁵,未有能赋之者。余独赋之,以极其美¹⁶。或曰¹⁷:子¹⁸常以丈夫功业¹⁹自许,今则肆(sì)²⁰于一花,无乃犹有儿女之心乎?余应之曰:吾子独不见张荆(jīng)²¹之为人乎?斯人信丈夫也。然吾观其文集²²之首,有《荔枝赋》。焉。荔枝信美矣,然亦不出一果尔,与牡丹何异哉?但问其所赋之旨²³何如,吾赋(fù)牡丹何伤焉,或者不能对,余遂赋(fù)以示之。
译文:古代人谈论花,从未对牡丹加以赞许,是因为它隐避深山,独自幽静的开放,不被显贵者所知。牡丹花又是怎样遇到赏识的呢?武则天皇后的家乡西河,有很多僧、道居住的房屋,那里低洼的地方有牡丹花,它的花特别杰出。武则天皇后感叹上林苑中缺少它,便命人将牡丹移栽入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从宫中到官府衙,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处处都广为栽植,多得像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处停止。每到暮春时分,游览、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为国都洛阳的一大盛事。如今的文人墨客大都用歌或诗来吟咏牡丹的形象,从没有用赋来写它的,独自我用赋来写它,来穷尽它的美好。或许有人会问:先生常以自己有大丈夫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报负而自负,却纵情于一花,未免有些儿女情长吧?我回答他说:先生难道没有看到张荆州的为人吗?这人真是大丈夫了,但我却在他文集的开头看到了《荔枝赋》。荔枝确实很美了,然而也不过是一种水果罢了,同牡丹有什么不同呢?关键看他赋的意图怎样。我写牡丹又有何不妥呢?他也许无法对答。我于是写了这篇赋给他看。
注释:¹与:赞许。²遁:隐避。³何遇:指仕丹花如何遇到赏识的。⁴天后:即武则天,唐高宗永徽六年(年)立为皇后,参预朝政,上元元年(年)加号“天后”。⁵西河:古代指西部地区南北流向的黄河为西河,今山西、陕西界上自北而南一段。武则天家乡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地处西河。⁶香精舍:指僧人、道士烧香诵经,修炼居住之所。⁷上苑:皇家园林,又称上林苑,即隋东都西苑、唐东都上苑,唐时在洛阳府城东,以花著称。或云在今洛阳市南龙门山北花子寨村。⁸有阙:即有缺,指缺少牡丹。⁹京国:指洛阳。年武则天代唐称帝曾定都洛阳。¹⁰寖盛:渐渐兴盛。¹¹禁闼:犹禁中。闼宫中小门。古时帝王居处门禁严,不是侍御相亲信之臣不得入内。¹²洎:到。¹³士庶:指土大夫阶层和庶民百姓。¹⁴四渎:古代对四条独流人海的大川的称呼,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的合称。¹⁵形容:即形象。¹⁶极其美:尽力描写牡丹的美。极,穷尽。¹⁷或曰:有的人说。这是作者虚设之词。¹⁸子:这是对作者的尊称。¹⁹丈夫功业:古代指男子应当理功立业报效国家。²⁰肆情:纵情。²¹张荆州:指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他为人正直敢盲,后被李林甫排挤罢相,眨为荆州长史,所以后世称之为张荆州。曾作《荔枝赋》。²²文集:指张九龄的诸文集《曲江集》。²³旨:意旨,主自、意图。
圆玄瑞精,有星而景,有云而卿。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我研物情,次第而观。
圆玄¹瑞精²,有星而景³,有云而卿(qīng)。其光下垂,遇物流形。草木得之,发为红英。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mài)¹⁰,国香¹¹欺兰¹²。我研¹³物情¹⁴,次第¹⁵而观。
译文:天上的祥瑞灵气,有星才有星光,有云才有祥云的光芒。祥瑞的星云之光下射,遇万物而成为各种形状。花草树木得到它,便会开出红花;花中最红的颜色,全都是聚集在牡丹上,它远远超越同类,其国色天香更在兰花之上。
注释:¹圆玄:指天。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用“圆”作为天的代称。《淮南子·本经训》, “‘戴圆屈方’。注‘圆,天也。’”《易·坤》: “天玄而地黄。”后称天为“玄。 ²瑞精:祥瑞的灵气。古代称生成万物的灵气。³景:犹景光,指明亮的霞光。⁴卿:即卿云,—种彩云,古人以为是祥瑞之气。⁵其光:指祥瑞的星云之光。 ⁶下垂:向下流。⁷流形:流布成形。这句是说天地祥光云气流行,遇万物而成各种形体。⁸红英:即红花。⁹钟:聚集。¹⁰拔类迈伦:超出于同类(指百花)之上。迈,超过。¹¹国香: “国色天香”的省称,形容牡丹花否色可认花卉。¹²欺兰:指压倒兰花。¹³研:研究、审察。¹⁴物情:物理人情。¹⁵次第:依次。
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清露宵偃。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然盛怒,如将愤泄。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殷者如血。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者如舞,侧者如跌。亚者如醉,曲者如折。密者如织,疏者如缺。鲜者如濯,惨者如别。初胧胧而下上,次鳞鳞而重叠。锦衾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宿露宵袌。或灼灼腾秀,或亭亭露奇。或飐然如招,或俨然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如悲。或垂然如缒,或烂然如披。或迎日拥砌,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孰得而见?
暮春气极¹,绿苞²如珠。清露宵偃(yǎn)³。韶光晓驱。动荡支节,如解凝结,百脉融畅,气不可遏。兀(wù)盛怒,如将愤泄。淑色¹⁰披开¹¹,照曜(yào)酷烈。美肤腻(nì)体,万状皆绝。赤者如日,白者如月。淡者如赭(zhě)¹²,殷(yīn)¹³者如血。向者¹⁴如迎,背者如诀¹⁵。坼(chè)¹⁶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袅(niǎo)¹⁷如舞,侧者如跌。亚者¹⁸如醉,曲者¹⁹如折²⁰。密者如织,疏者²¹如缺²²。鲜者如濯(zhuó),惨者²³如别。初胧(lóng)²⁴而下上²⁵,次鳞鳞²⁶而重叠²⁷。锦衾(qīn)相覆,绣帐连接。晴笼昼熏(xūn)²⁸,宿露²⁹宵袌。或灼(zhuó)³⁰腾秀³¹,或亭亭³²露奇³³。或飐(zhǎn)³⁴如招,或俨(yǎn)³⁵如思,或希风如吟,或泫露³⁶如悲。或垂然³⁷如缒(zhuì)³⁸,或烂然³⁹如披⁴⁰。或迎日拥砌(qì)⁴¹,或照影临池。或山鸡已驯,或威凤⁴²将飞。其态万万,胡可立辩?不窥天府⁴³,孰得而见?
译文:我仔细观察,依次了解:阳春三月,地气充沛,花苞珍珠般青翠。虽经一夜露水,朝阳却把它们驱退。枝节在春风中荡漾,仿佛化解了凝固的心结。脉络融会畅通,气势不可阻遏。突然旺盛充盈,似乎将要狂泻。明媚的阳光打开花苞,照在她身上多么热烈。完美细腻的肌肤体态,万般形容都皆叫绝。红的似朝阳,白的如皓月;淡雅类素土,浓烈胜鲜血;相向犹迎娶,相背同诀别。开放的像在谈笑,含苞的像在咽噎;俯视的似有无尽愁绪,仰望的似有无限喜悦;缠绕的似在起舞,侧身的似将摔跌;靠着的如在沉醉,弯着的如受挫折;密集的似是巧织,疏离的似有亏缺;鲜艳的如经洗涤,惨淡的如相离别。隐约初看,上下错落;依次细观,鳞比层叠。如锦缎软被覆盖,似绣花罗帐连接。日受阳光笼罩熏陶,夜经甘露沐浴净洁。有的灼灼明丽,秀色可餐;有的亭亭玉立,奇特莫测。有时摇曳,像在招手;有时雅静,似在想谁。有轻风拂来,如在吟唱;有露珠滴下,如在悲切。细雨霏霏,她如珍珠挂怀;阳光灿灿,她如彩绸在披。堆砌园圃里,簇拥以迎朝日;光临清池边,倩影以比明月。或像驯养之山鸡,令人可爱;或像威仪之凤鸟,展翅将飞。形态种种,哪可立刻辨别。不游皇家林苑,谁能见得这些。
注释:¹极:协犹尽。这句是说暮春生气将尽的时候。²绿苞:指牡丹的花苞。苞,花未开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³偃:卧。⁴韶光:美好的时光,指春光。 ⁵驱,驱赶,这里是催促、催动的意思。⁶枝节:指牡丹的枝叶。⁷百脉:指牡丹的枝条叶脉。⁸ 融畅:通畅。 ⁹兀然:犹忽然。 这两句是说牡丹忽然之间花叶怒放,好象要发泄愤怒。¹⁰淑色:犹美色。 ¹¹披开:散开,指牡丹花散放开美丽的色彩。¹²赭:赤褐色。¹³殷:赤黑色。¹⁴向者:指朝看人的牡丹。¹⁵诀:长别。¹⁶坼:指花瓣裂开的牡丹。¹⁷袅者:指动摇不停的牡丹。¹⁸亚者:指低垂的牡丹。亚:通“压”。¹⁹曲者:指枝条弯曲的牡丹。 ²⁰折:折腰,弯腰行礼。²¹疏者:指枝叶稀疏的牡丹。 ²²缺:指肢体缺陷。²³惨者:指颜色暗淡的牡丹。²⁴初胧胧:指初放的牡丹色泽还是暗淡的。胧胧:暗淡的样子。²⁵上下:指或高或低地开放。²⁶次鳞鳞:指牡丹接续者开出色彩鲜艳的花朵。次:第二, 引申为“随跟着”。 ²⁷重叠:指花朵重歪叠叠地开放。²⁸晴笼昼熏:指白昼的日光笼罩和照射看牡丹。笼:笼罩,指日光如笼之罩于万物之上。 晴熏:指日光照射。²⁹宿露:隔夜的露水。³⁰灼灼:鲜明的样子。³¹腾秀:升发秀色。腾:升。³²亭亭:耸立的样子。³³露奇:显露奇姿。³⁴飐然:风吹物颤动的样子。³⁵俨然:端庄的样子。³⁶泫露:滴露。泫:水滴下的样子。³⁷垂然:形容花枝低挂的样子。³⁸缒:将东西系在绳子上坠下去。³⁹烂然:形容花色光彩鲜丽的样子。⁴⁰披:散开。⁴¹拥砌:围看台阶。拥:环抱、围着。⁴²威风:古代传说凤有威仪,即端庄的容止,所以叫威凤。⁴³天府:皇家的仓库,这里特指皇家育养花卉的内府。
乍遇孙武,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玉栏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色酡。角炫红釭,争颦翠娥。灼灼夭夭,逶逶迤迤。汉宫三千,艳列星河,我见其少,孰云其多。弄彩呈妍,压景骈肩。席发银烛,炉升绛烟。洞府真人,会于群仙。晶荧往来,金釭列钱。凝睇相看,曾不晤言。未及行雨,先惊旱莲。公室侯家,列之如麻。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恤终日,一言相夸。列幄庭中,步障开霞。曲庑重梁,松篁交加。如贮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依稀馆娃。我来观之,如乘仙槎。脉脉不语,迟迟日斜。九衢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万坐笙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乍遇孙武¹,来此教战。教战谓何?摇摇纤柯(kē)²。玉栏³风满,流霞成波,历阶重台,万朵千棵。西子南威,洛神湘娥。或倚或扶,朱颜¹⁰色酡(tuó)¹¹。角炫¹²红釭(gāng)¹³,争颦(pín)翠娥¹⁴。灼灼¹⁵夭夭,逶(wēi)逶迤(yǐ)¹⁶。汉宫三千,艳列星河¹⁷,我见其少,孰云其多。弄彩呈妍,压景¹⁸(pián)肩。席发银烛,炉升绛(jiàng)¹⁹。洞府²⁰真人²¹,会于群仙。晶荧(yíng)²²往来,金釭(gāng)²³列钱²⁴。凝睇(dì)相看,曾不晤(wù)²⁵。未及行雨,先惊旱莲²⁶。公室侯家²⁷,列之如麻²⁸。咳唾万金,买此繁华。遑(huáng)恤终日,一言²⁹相夸。列幄(wò)³⁰庭中,步障³¹开霞³²。曲庑(wǔ)³³重梁³⁴,松篁(huáng)³⁵交加³⁶。如贮(zhù)深闺,似隔窗纱,仿佛息妫(guī)³⁷,依稀馆娃³⁸。我来观之,如乘仙槎(chá)³⁹。脉(mò)(mò)不语,迟迟日斜。九衢(qú)⁴⁰游人,骏马香车。有酒如渑(shéng)⁴¹,万坐笙(shēng)歌。一醉是竞,孰知其他。我案⁴²花品⁴³,此花第一。脱落⁴⁴群类⁴⁵,独占春日。其大盈尺⁴⁶,其香满室。叶如翠羽⁴⁷,拥抱栉(zhì)⁴⁸。蕊如金屑,妆饰淑质⁴⁹。玫瑰羞死,芍药自失⁵⁰。夭桃敛迹,秾李⁵¹惭出。踯(zhí)(zhú)⁵²宵溃,木兰潜逸。朱槿⁵³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译文:忽觉疑似孙武,前来教练战列,教的都是何人?纤柔宠姬嫔妃。玉砌雕栏站满,如霞波飘逸。层层阶台遍布,不知万朵千堆。有如美女西施,有如佳人南威,有如洛河女神,有如湘江娥妃。或倚负,或扶携,个个红颜佳色。在宫殿,竞奇斗艳,争宠献媚。娇艳妖娆,缠绵徘徊。犹如那汉宫里,三千佳丽,又恰似银河中,群星争辉。这光景,我见得少;有谁说,他见多回。那真色彩纷呈,人们挨肩擦背。桌台烛光闪烁,香炉紫烟腾飞。恰似神人洞府,群仙聚会。装饰晶莹耀眼,满堂生辉。塑像凝神注目,互不理会。犹未下雨,望雨莲花早准备。公侯人家,成群结队;不惜重金,来此一会。消遣终日,异口同声赞美。庭中挂着屏帐,张开霞帏。曲折廊庑,粗壮梁柱,苍松翠竹,交相映辉。犹似豪门秀女,藏在深闺。隔着紫帐,仿佛西施馆娃,又像桃面息妫。我来观赏,如坐木筏登天河。从早到晚,无言脉脉。各路游客,乘坐骏马豪车。酒如渑水长流,万人笙歌荡回。但求一醉,哪知牡丹品格!我论花之品位,牡丹堪称花魁。超越各种花卉,独占春光明媚。体态丰盈,馨香四溢。翠叶如孔雀羽毛,层层抱拥;花蕊似金粉装饰,气质华贵。玫瑰羞得要死;芍药自失品味;妖冶桃花收了踪迹;洁白李花惭愧而去;杜鹃连夜溜走;木兰暗中逃逸;朱槿心灰意冷,紫薇屈膝败退。全被牡丹占先,怎么可能不忌恨,怎么可能能不谤毁。
注释:¹孙武:春秋时代的军事家,齐国入,著有《孙子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有孙武教练吴王阖庐的宫中美女的故事。²纤柯:指纤柔的花枝。³玉栏:指花园四周玉砌的栏杆。⁴流霞:指牡丹花色泽鲜丽,象流动的彩霞。⁵重台:层台。⁶西子:西施。⁷南威:南之威的省称。此二人传说为春秋时代的美女。⁸洛神:洛水女神。⁹湘娥,湘水女神,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听到舜南行死于苍梧,二妃南望痛哭自投湘水而死,遂成湘水之神。¹⁰朱颜:指女子美好的容貌,这里比喻牡丹花。¹¹酡:钦酒脸红。¹²角炫:较量、炫耀。¹³红釭:红灯。¹⁴翠娥:美入之眉。这里指代美女。¹⁵灼灼:形容花朵鲜明的样子。 妖妖形容姿态抚媚的样子。¹⁶逶逶迤迤:形容牡丹花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¹⁷星河:银河。¹⁸压景:压倒日光。¹⁹绛烟:白烟。²⁰洞府:道教所谓神仙居住的地方。²¹ 真人:道家称修养纯真本性的得道之人。 ²²晶荧:光亮闪烁的样子。²³金釭:古代宫殿壁带上装饰的金环。壁带是墙壁小的横木,露出墙外形状如带。²⁴列钱:指全环里面镶者玉石,排列在璧带上象一贯钱似的。²⁵晤言:对面交谈。²⁶旱莲:药草名。形容牡丹之娇美。²⁷公室侯家:泛招王侯府第。²⁸列之如麻:指陈列牡丹象麻林一样。²⁹一言:众口一词。³⁰列幄:摆列起帐篷,用来给牡丹蔽阳。³¹步障:给牡丹遮蔽风尘的一种屏幕。 ³²开霞:指步障色彩华丽像彩霞铺展。³³曲庑:捐厅堂四周的廊屋。曲:环绕。³⁴重梁:指屋梁重叠的房屋,即楼阁。³⁵松篁:即松竹。³⁶交加:指松竹的阴凉交互遮蔽在牡丹上。加:施加。³⁷息妫:春秋时代息侯的夫人,妫(guī )姓。传说楚文王灭息,虏获息妫而归,息妫因亡国之痛,与楚文王不通言语。因为她面若桃花,又称“桃花夫人”。³⁸馆娃:指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曾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³⁹仙槎:古代神话中仙游天上的木筏。槎:木筏。汉代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入曾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三)⁴⁰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⁴¹有酒如渑: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意思是有酒如渑水长流,有肉如堆成的小山冈。⁴²案:考察。⁴³花品:指花的品种与等级。⁴⁴脱落:犹脱略,轻慢,不受拘束。⁴⁵ 群类:指群花。⁴⁶盈尺:一尺多长。此指牡丹花。⁴⁷翠羽,翡翠鸟的羽毛。⁴⁸栉比:形容牡丹叶子密接相连,像梳齿般排列。⁴⁹淑质:美善的品质。⁵⁰自失:茫然无所措。⁵¹“夭桃”、“秾李”:比喻年少美貌。⁵²踯躅:是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⁵³朱槿:即扶桑花。
焕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¹乎!美乎!后土之产物也。使其花如此而伟乎,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²而大来³。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吾欲问汝,曷为而生哉?汝且不言,徒留玩以徘徊。
译文:真漂亮啊,真美丽啊!这大地所产之物,即使牡丹这样奇美,也为何以前冷清,无人问津,如今这般兴盛,大量流行?难道草木命运之门,也有时阻塞,有时打开?我想问你,为何而存在?你却不回答,只顾留恋徘徊。
注释:¹焕:鲜明、光亮,此处指牡丹花的光彩显赫。²昌然:兴盛,繁荣的样子。³来,语气助词,相当于“咧”。⁴留玩:流连,玩赏。

  舒元舆是为牡丹作赋的第一人。后世将牡丹推为国色天香、花中之魁,此赋功不可没。此赋以拟人手法,频频采用排比句式,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将牡丹的形色神韵摹写得淋漓尽致。

  全文除“序”交代作赋来由外,可分作五个大段。第一大段写牡丹集大自然之精华,具出类拔萃之美:“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作者首先描绘出静态的牡丹形象,给人关于牡丹的第一印象。写牡丹静态肖像,无非形色。但作者的手法显示了他的不凡:在时、空中为牡丹着色定位。

  第二大段是《牡丹赋》的重点,又分作四层。第一层写牡丹从含苞到盛开的情景:“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淑色披开,照曜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先写时间流动中的壮丹:暮春时节“绿苞如珠,清露宵似,韶光晓驱”,以及“淑色披开,照暇酷烈”。流动变化中的牡丹,比较概括,略显抽象;第二层以拟人手法写牡丹的形和色,连用十八个排比句,如“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将牡丹写得情态万千,栩栩如生;继而又连用十二个排比句,如“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迎风拥砌,或照影临池”,将牡丹写得情切切、意绵绵的是解语之花。接着腾出笔墨细写空间中形态。先写色:五色缤纷,七彩斑斓。再写形:各具其态,各异其趣。然后又用几乎是重复的手法加固第一次笔最给人的印象:给我们一个鲜明的牡丹群像。静态很美。动态如何?描绘牡丹如吴宫美女“闲静如娇花照水,行动似细柳扶风”。其实动态更胜于静态。一阵风来,各种色彩融为一片,灿若流霞;风搅动了香气,入鼻即醉。这风中摇摆的千万朵牡丹,在动中不唯别具情态,还给人争奇斗艳、互不相让的感觉。一个个真如画中仙子,飘然欲下,美目流盼,莺歌宛转,香汗淋漓,娇喘吁吁,可摸可触。这是第二次动态处理。以上只是牡丹的外在形态之一,是天下古今人眼中牡丹,不是唐人眼中牡丹,故作者用另副笔墨写了被唐人宠爱的牡丹:在那里,牡丹被“列恨”、“步障”、“曲庞垂梁”保护起来,还有“松幕交加”。这倒有些像宫中美人,虽无天地间的生气、却多了天地间所无的富贵、妩嫦、娴朴、纤弱。因前已有充分铺排渲染,故此处牡丹写得虚,这正符合牡丹环境,有雾中观花,隔纱望影的妙趣。第三层则用西施、南威等美女和洛神、湘娥等女神比况牡丹的风采神韵:“玉栏风满,流霞成波”,“或倚或扶,朱颜已酡。”第四层写夜间牡丹之美:“席发银烛,炉生绛烟”,“晶荧往来,金钮列钱”,“未及行雨,先惊旱莲”。

  牡丹的内在品质,是作者的最后处理。写淑质,不人化拔高,还是从它的自然形态着手。写叶、写蕊、写枝、写态,又从其它花的比较中写出它的不凡品质。这里写淑质与前牡丹的外在形态比显然要逊色得多,这恐怕与牡丹并无奇特品质可言有关:无玫瑰之长开不衰,无秋菊之凌霜怒放,更无莲花之灌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它只是以外在的富丽取胜,而外在形态在前已有足够描攀,故从旁渲染虚写。从序看,作者写牡丹是有顾虑的。有顾虑还要写,可见其对壮丹之美感受极深。作者曾感叹无人赋牡丹,其实不然,就在他的同时代,便有李德裕的 《 牡丹赋 》 。李赋明显逊于舒赋。不是功力不如,而在于态度用力不同。李赋是游戏文字,为补文坛空白(李赋序亦云无人赋壮丹);舒元舆却在牡丹中倾注着自己的人生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牡丹在唐代被发现,随之风靡京都,顺倒朝野,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就是它富丽大度的形象正吻和唐人丰满繁华的审美理想,它的形态与盛唐之气合拍,作为唐代士大夫,作者不会例外,然而更让作者动心的不是牡丹的外在形态,而是它由边鄙无人赏识的野花,一跃而身价百倍的际遇。作者对此有过思考,并且这思考和他的人生信念一致:一物一人,能否不被埋没而有所作为,不在于出身高低贵贱,而在于自身的才质:是牡丹总会被人厚爱。作者虽出身贫寒,却“自负其才,锐于进取” , “常以丈夫功业自许”,并且从写斌的当时看,作者的才能并未被充分的认识,因此,他从牡丹的际遇看到的是自己的处境与将来,他从牡丹的品质形象看到的是自身的不凡才其,他是充满激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在讴耿牡丹。因此,牡丹既是唐人眼中牡丹,又是作者心中牡丹;既是天地间一客体,又是作者感情理念的载体。这样牡丹就既有艳丽之形.又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就难怪此赋轰动一时,后来还触动得唐文宗感慨流泪了。

  第三大段写“公室侯家”和“九衢游人”观赏牡丹的盛况。第四大段中连用八个排比句写牡丹艳压群芳:“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辕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第五大段则寓物抒情,点明本赋题旨:“何前代寂寞而不闻,今则昌然而大来!曷草木之命,亦有时而塞,亦有时而开?”据《新唐书·舒元舆传》载,作者被害之后,文宗观赏牡丹,凭栏吟诵此赋,竞至泣下沾衣,亦得以见其感人至深之一斑。

参考资料:
1、 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1:468-476
2、 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隋唐五代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9,第790页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尝读六国¹《世家²》,窃³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注释:¹六国:齐、楚、燕、赵、韩、魏。²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称为世家(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儒家创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³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⁴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⁵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⁶咎:怪罪。⁷疏:粗忽。⁸势:大势、形势。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¹也,而在韩、魏之郊²;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³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注释:¹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²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³塞:阻塞,挡住。⁴冲:要冲,军事要道。⁵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⁶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收韩,收服韩国。⁷商鞅:也叫卫鞅,卫国贵族,公孙氏。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⁸“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雎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¹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²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³,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⁶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译文: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注释:¹乘:乘势攻击。²附:依附。³障:屏障。⁴委:任。⁵区区:小,少。⁶当:抵当。⁷折:损折。⁸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bìn)¹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²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³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⁵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¹⁰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注释:¹摈:排除。²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³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⁴出身:献身。⁵委:委屈,应付。⁶阴助:暗中帮助。⁷疆埸:边界。⁸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⁹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¹⁰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此文的开头,欲擒故纵,引出论题。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乃是决策者目光短浅,“不知天下之势”之故。随之,从当时的“天下之势”展开论述。

  文中反复论证秦与六国争天下,关键就在韩、魏之郊野。因为对秦来说,韩、魏首当其冲,若韩、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对山东之各诸侯国来说,韩、魏是他们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势下,韩、魏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当时起决定作用的“天下之势”。

  形势摆出之后,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引例作证。以秦来说,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韩;商鞅受秦重用,则助秦孝公收魏。当韩、魏未附秦之时,昭王出兵攻齐,范堆忧之。由此证明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当秦军越韩过魏而攻燕赵,这本身是件冒险之举,若燕赵正面迎战,韩、魏再乘机击之于后,那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人远攻燕赵,却毫无韩、魏之忧,那是因为韩、魏屈于秦之淫威而已归附它的原故。文章写到这里,再作收束,归结到“天下之势”。如此说来,韩、魏附秦是不识天下之势了;进而又为其开脱:韩、魏本身势孤力弱,面对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归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东各诸侯国“不知天下之势”而不助韩、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国都不能正视天下之势,以致秦人得以东指而“天下追受其祸”。

  末段再从各诸侯国着笔,阐明作者为其构想的“自安之计”。当时的天下之势,一方面韩、魏不能单独抗拒强秦,另一方面,山东各诸侯国又要借助韩、魏以巴秦。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山东诸国应不惜代价去“厚韩亲魏以摒秦”。这样,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秦人不敢越过韩、魏的土地远攻齐、楚、燕、赵;而齐、楚、燕、赵也就能安居后方。一旦齐、楚、燕、赵能与韩、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这确是当时拯救六国危亡的良方。末尾笔锋一转,回到冷酷的历史现实:即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势”,彼此“背盟致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突”,从而自食恶果,相继灭亡。文章截然而止,含不尽感慨。

  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参考资料:
1、 朱明伦.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苏辙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95-98
2、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35-240
3、 林永辉·三苏《六国论》分析·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549-1551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江水西头隔烟树¹。望不见、江东路²。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lán)³
译文:站在西岸向东岸眺望,视线被如烟似雾的树林隔断,看不到江东路上走来的情人。我想只有在梦中往来相会,才不东被江水阻拦。
注释:¹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林。²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³阑住:即“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灯前写了书¹无数。算²没个、人传与。直饶(ráo)³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mù)
译文:灯下写了无数封情书,但想来想去找不到传递的人。即使想托付鸿雁传信,可是已是秋末了,时间太晚了。
注释:¹书:信。²算:估量,这里是想来想去的意思。³直饶:当时的口语,犹尽管、即使之意思。⁴分付:交付。⁵秋将暮:临近秋末。

  这首词寄托了深刻的离愁和相思,表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首句开门见山,交代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在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东、江阑住。”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在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东江阑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东江阑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做。

  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画,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庸“算”、“直绕、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书写相思之情,全词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参考资料:
1、 王禹偁,雅瑟.《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wàngjiāngdōng··jiāngshuǐ西tóuyānshù--huángtíngjiān

jiāngshuǐ西tóuyānshùwàngjiànjiāngdōngliàngzhǐyǒumèngláigèngjiānglánzhù

dēngqiánxiěleshūshùsuànméirénchuánzhíráoxúnyànfēnyòuháishìqiūjiāng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小车班班¹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译文:小车斑斑响黄土扬尘时已晚,丈夫在推车,妻子在拉车。走出家门一片渺茫往哪里去呢?
注释:行:指的是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¹班班:古代手推木轮车行进的声音。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青青者榆(yú)¹疗吾饥²。愿得乐土³共哺糜(mí)
译文:青青的榆荚用来止住我的饥饿,希望得到一个使人活命的地方一家人在一起有口粥喝。
注释:¹榆:木名。其叶、荚及树皮可食。旧时北方灾年饥馑,常以充饥。²疗饥:言充饥如治疗疾病。³乐土:安乐之地。⁴共哺糜:一起喝粥,即有碗饭吃。糜,即糜子,黍之不粘者,可以做粥。
风吹黄蒿,望见垣堵,中有主人当饲汝。
风吹黄蒿,望见垣(yuán)堵,中有主人当饲汝¹
译文:那边风吹枯黄的野蒿,望得见矮矮的围墙,也许里面的主人会给你一点东西吃吧。
注释:¹饲汝:给你饭吃。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zhí)(zhú)¹空巷泪如雨。
译文:轻轻敲门不见人,屋里没有烧饭的锅主人也逃荒了,只有徘徊失望地在空巷里眼泪如雨下。
注释:¹踯躅:徘徊不去。

  这首诗通过一对灾民夫妇推小车流浪情景,生动地勾勒了一幅悲惨的明末流民图,表现诗人对灾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这首诗采用新题乐府形式,以白描手法真实而简练地刻画了一对灾民夫妇形象,悲切凄惨,哀哀动人。

  这首诗是作者导演的一幕饥民流离剧: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径通向前台,已是薄暮时分,远远望去,从黄尘纷扬的路上,出现了杂沓而来的独轮车。全台静默,只听见车轮辘辘之音由远而近,终于有一辆来到了前台——分明是一对疲惫不堪的夫妇,女的在前拉扶车把,男的在后勉力推行,车上大抵是些锅盆、铺盖之类,自然还有几个面呈菜色的小儿女,这就是开篇三句展现的景象。“班班”叙小车之多,可知流离者非止一家。向“晚”而“黄尘”未歇,正是久旱不雨所造成的。寥寥几句,展示饥民流亡景象,宛然如在目前。

  接着三句,可以视为这对夫妇的凄惶唱叹。“出门茫然何所之?”咏叹当日离家情状:瞻念前路,旱情茫茫,离家出走,又能逃往何处。“青青者榆挽吾饥”,叹息夙行夜宿,沿途竟无粒米进肚,只能采食榆叶充饥。榆叶椭圆而小,故能抵御久早。“愿得乐土共哺糜”,则暗用了两个典故:一是《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汝),适彼乐土”之语,讥刺统治者“重敛”,害得百姓纷纷逃亡,欲寻找一片“乐土”安居;二是汉乐府《东门行》,叙饥寒交迫的城市贫民铤而走险,妻子啼哭牵衣劝阻,有“他家但愿富贵,贱妻与君共哺糜”之语。诗人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句,含蓄地指明:饥民之流离,岂止旱灾所致,更有统治者横征暴敛之故。若非如此,则家存蓄积,又何惧眼前之旱。而这对夫妇所企望的“乐土”,又不过是求得一点薄粥(糜)糊口而已,可见愿望之低微。

  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喜剧”式场景:“风吹黄蒿,望见坦堵,中有主人当饲汝。”蒿而称“黄”自然也干枯了,不过,它们大约长得较高,一度挡住了视线,恰好一阵晚风吹来,终于让这对夫妇“望见”,前方竟有一带院墙。此句一本作“风吹黄蒿见坦堵”,施蛰存先生以为“有一‘望’字较佳”,大约带有无意中望见的惊喜意味,更觉传神。

  “中有主人当饲汝”,便是“望见坦堵”后的微妙对白:既是院墙,想必是村巷、人家。虽然他们也未必宽裕,但给口稀汤喂你,大约总不是奢望吧。一个“汝”字点明,说话者当是在前的妇人,而且从慈母心理上说,这“汝”亦应指车上颠簸已久、饥肠辘辘的小孩而言。全诗至此似乎透出了一线光亮,连那台上的“灯光”,也仿佛柔和了起来。

  “叩门无人室无釜”,则是整个剧情的转折。只是在舞台上,应该伴有一连串动作:先是夫妇奔到垣前,然后是怯生生地逐家“叩门”,但毫无反应;随手一推,门竞没有上栓,“吱呀”一声推开,夫妇俩踏进门槛左顾右盼,最后相顾愕然:偌大一个村巷,竟然空无一人。不仅空无一人,就连一个举炊做饭的釜锅也不存——显然他们也因绝粮,而家家户户逃亡了。这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却又意味深长。走到哪里,都是村巷空空,可见“饥民流离”状况很普遍。

  幕布是在这对夫妇“踯躅空巷泪如雨”中落下的——他们携儿带女,从“黄尘”中挣扎而来;在“望见坦堵”的时刻,也曾萌发过一线希望;而今希望全已破灭,还能到哪里。村巷空寂无声,暮色中惟闻这对可怜夫妇的呜呜涕泣之音;作为回应的,只有那身处黄蒿中小儿女的惊惶呼唤。

  这首诗,采用的是乐府民歌式的叙事体,这类叙事之作,大多篇制短小,结构却别具匠心,往往大刀阔斧删去背景,甚至也不交待来龙去脉,只截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片断或一幕场景,以传神的人物对话和细节刻画,表现惊心动魄的社会现实。

  《小车行》是陈子龙自作的“新乐府”,从精神到手法,都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于继承之中,又有创新:在表现一对夫妇的流离情状时,还注意勾勒“班班”众车的背景和氛围,这就起到了以一概百、以少见众的效果;在简略的情节发展中。也有景物描写和情节转折,便在短制中翻出了波澜;最后以“踯躅空巷泪如雨”收结,留不尽凄怆于诗外,又带有抒情诗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667-669

xiǎochēxíng

chénlóng míngdài 

xiǎochēbānbānhuángchénwǎn wéituī wéiwǎn chūménmángmángsuǒzhī 
qīngqīngzhěliáo yuàngòng 
fēngchuīhuánghāo wàngjiànyuán zhōngyǒuzhǔréndāng 
kòuménrénshì zhízhúkōngxiàngl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