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岁聿其徂。草木凋落,山川萦纡。瞻彼鸿雁,拂翼天衢。
今夕何夕,岁聿其徂。草木凋落,山川萦纡。瞻彼鸿雁,拂翼天衢。
雍雍和鸣,载悠载徐。虽无羽翰,心与之俱。华月出云,青镫在隅。
雍雍和鸣,载悠载徐。虽无羽翰,心与之俱。华月出云,青镫在隅。
歌以写怀,云何其旴。
歌以写怀,云何其旴。

hányáoèr--liú

jīnsuìcǎodiāoluòshānchuānyíngzhān鸿hóngyàntiān

yōngyōngmíngzàiyōuzàisuīhànxīnzhīhuáyuèchūyúnqīngdèngzài

xiě怀huáiyún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恰离了绿水青山那答,早来到竹篱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¹离了绿水青山那答²,早来³到竹篱(lí)茅舍人家。野花路畔开,村酒槽(cáo)(zhà)。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
译文:刚刚离开了自己居住的绿水青山之地,早早地来到竹篱茅舍人家。路畔的野花开的正旺,村头开着一家酒家。直吃得我酩酊大醉。即使喝醉了山童也不会嘲笑咱。摘下路边的菊花,在白发上乱插。
注释:¹恰:刚才。²那答:那块,那边。³早来:已经。⁴槽头:酿酒的器具。⁵欠欠答答:疯疯癫癫,痴痴呆呆。形容醉态。

chénzuìdōngfēng ·qiàle绿shuǐqīngshān

zhì yuándài 

qiàle绿shuǐqīngshān zǎoláidàozhúmáoshèrénjiā huāpànkāi cūnjiǔcáotóuzhà zhíchīdeqiànqiàn zuìleshāntóngquàn báishànghuánghuāluànch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¹原上草,一岁一枯(kū)(róng)²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注释:¹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²一岁一枯荣: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枯:枯萎。荣:茂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80-882

yuáncǎosòngbié (jiéxuǎn )

bái tángdài 

yuánshàngcǎo suìróng 
huǒshāojìn 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湿红笺纸回纹字。多少柔肠事。去年双燕欲归时。还是碧云千里、锦书迟。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南楼风月长依旧。别恨无端有。倩谁横笛倚危阑。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上片写的是曾给男子寄信诉说思念之情,却始终未见回音。“红笺”、“回纹”虽然都属词藻,具有美化与夸张的作用,但与女主人的心境都是联系密切的。“湿红笺纸”的“湿”表示流泪,而“红”字固然是笺纸的颜色,却又同时暗寓“泪尽继之以血”的极度悲伤的含义。“回纹字”既表示书信是用尽心思拟写而成,同时又暗示表示自己的愁绪是千回百转连绵不断的,且与下文的“柔和”紧密联合。女主人写了信,寄了出去,而回信却一直没来。春天,燕子北归飞去;秋天,鸿雁南飞归来;这些候鸟都是恪守信用准时不误的,而女主人企盼的回信呢?却是“还是碧事千里、锦书迟”。句前加上“去年”,加上“还是”,说明希望落空已不止一次,等待的日子已经相当的长了。下片写思妇的愁闷无聊却又无从排遣。“风月长依旧”,日常生活几年如一,沉沉闷闷,没有波澜,没有变化。“别恨”二字,点出全篇主题。女主人知道自己的愁苦来源于离别之恨,但这别恨为什么又是如此的索系缠绕,纷纭杂乱呢?自己却说不清,道不明,故而说它“无端”。这样写来,虽略嫌含混,而所抒之情却更加深入细致了。书信不来,人更未还,思妇的心情由愁而生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一种怨情又如何表达呢?说“倩谁”吹笛,是无人吹笛的意思,故而“今夜落梅声里、怨关山”也就只能是自己的心头所想了。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01-01

měirén··湿shīhóngjiānzhǐhuíwén--yàndào

湿shīhóngjiānzhǐhuíwénduōshǎoróuchángshìniánshuāngyànguīshíháishìyúnqiānjǐnshūchí

nánlóufēngyuèzhǎngjiùbiéhènduānyǒuqiànshuíhéngwēilánjīnluòméishēngyuànguānshān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¹
译文:人生在各处的相遇都是偶然的机遇,此次相聚仿佛是梦中,但你我的头上都有了白发了。
注释:¹华颠:指头发花白。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¹十五年。
译文:远离杭州许久了,这次回来又能够如醉如痴地观赏西湖的雨景,不见这雨珠跳落湖面的景象已经十五年了。
注释:¹跳珠:形容雨点落在湖面上的样子。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译文:马走了很久,征途上愈走愈难。
注释:青夷军:当作“清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驻地在今河北怀来东南。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不知边地别¹,只讶客衣单。
译文:不知道边地气候有差别,只惊讶衣服太单。
注释:¹边地别: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译文:溪水清冷泉声苦,山里空空树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莫言关塞(sài)极,云雪尚漫漫¹
译文:不要说关塞是极边,还有那云雪迷迷漫漫。
注释:¹漫漫:无穷无尽。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古镇¹青山²口,寒风落日时。
译文:居庸古镇雄踞青山口,日落时分寒风狂袭。
注释:¹古镇:指居庸关。²青山:指居庸山。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¹
译文:山石险峻鸟儿难飞,冰坚雪厚战马行走迟迟。
注释:¹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出塞应无策¹,还家赖有期。
译文:出塞征战缺乏良策,回家需要找个时机。
注释:¹策:安边之策。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东山¹足松桂,归去结茅茨(cí)
译文:东山松桂长得很茂盛,还不如回去结茅隐居。
注释:¹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登顿¹驱征骑,栖(qī)迟愧宝刀。
译文: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漂泊失意令我愧对佩带着的这把战刀。
注释:¹登顿: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岭,行路艰难。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远行今若此,微禄¹果徒劳。
译文:没想到这次求仕远行现在会这样,为了微薄的俸禄奔波结果是空自苦劳。
注释:¹微禄:微薄的俸禄。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绝坂(bǎn)¹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译文:水流冲刷着极陡的山坡接连而下,群峰皆高耸直入云霄。
注释:¹绝坂:极陡的山坡。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¹
译文: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
注释:¹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服青袍。

  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首联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累力量的行动。

  第三首诗言辞愤懑,其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全诗先写自己忙碌而无所作为,表达了对此种生活的厌倦;随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对身居卑职的无奈;连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长着诗人的这种情绪;最后诗人终于在反复思索、对比后,愤而表露出弃官而去的心志。《旧唐书》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这段记载这与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96-198页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5-96页

使shǐqīngjūnyōngsānshǒu--gāoshì

xíngjiāngjiǔzhēngzhuǎnnán

zhībiānbiézhǐdān

lěngquánshēngshānkōnggàn

yánguānsāiyúnxuěshàngmànmàn

zhènqīngshānkǒuhánfēngluòshí

yánluánniǎoguòbīngxuěkānchí

chūsāiyīngháijiālàiyǒu

dōngshānsōngguìguījiémáo

dēngdùnzhēngchíkuìbǎodāo

yuǎnxíngjīnruòwēiguǒláo

juébǎnshuǐliánxiàqúnfēngyúngònggāo

kānchéngbáishǒushìqīngp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