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黎山风雨多,长江不定驻惊波。翠榕叶底闻鹦鹉,自此无如客思何!
秋入黎山风雨多,长江不定驻惊波。翠榕叶底闻鹦鹉,自此无如客思何!

bīnlángzhài--fànpēng

qiūshānfēngduōzhǎngjiāngdìngzhùjīngcuìróngwényīng

范梈

范梈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 5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瘦影亭亭¹不自容²,淡香杳(yǎo)³欲谁通
译文:盛开在夏季的莲花到了秋天经受不住风霜的侵袭而渐渐凋萎了,淡淡的香气飘得很远,是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注释:秋莲: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爱莲说》,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高洁的志趣。¹亭亭:耸立的样子。²不自容:形容荷茎细弱不能自持。³杳杳: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香气飘得很远。⁴欲谁通:想同谁人通消息呢?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不堪¹翠减红销(xiāo)²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译文:在江清月冷中,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秋莲的花叶已经败落了。
注释:¹不堪:不能忍受。²翠减红销:指秋天红花凋残,绿叶飘零。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nǐ)¹欲青房²全晚节,岂知白露³已秋风。
译文:本来还以为莲蓬成长起来可以保持秋莲的晚节,哪里知道白露之时秋风已经刮起。
注释:¹拟:打算。²青房:指莲蓬。³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盛衰¹²眼依然在,莫放³(piān)酒易空。
译文: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变化一样,盛衰都在我的老眼中历历分明,还是不要让小船上的酒杯空着,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
注释:¹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²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³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⁴扁舟:小舟。

  孟浩然诗有“看取莲税净,应方不染心”之句;周敦颐谓。莲,花之君于者也”,极赞其。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莲花便是人们心圆中高洁品性的象征,诗家墨客每每称叹颂美,寄情写意,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然而,刘因这首《秋莲》却独脱旧制,不是正面歌颂莲花之洁美形质,而是以深沉抑郁的笔调伤惋秋后莲花之凋萎衰残。诗旨所在,是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也是自己坎坷身世、苦闷心绪的写照,别具一番情味,别呈一种意趣。

  首联开笔于“瘦影”二字,写出了“秋莲”枯衰的躯形,虽然仍是“亭亭”竖起,却瘦弱乏力,难以自持。“影”固如此,“香”更微淡,杳杳飘散之时,不知欲与谁相通消息。“不自容”,已见立身极其不易,随时均有倒下的可能;“欲谁通”,又显寂寞无朋,四周寻不到足以互慰的同伴,自怜、自叹、孤立、怅惘,种种辛酸情绪在两句中流露无遗。

  颔联进一步针对。秋莲’的遭遇与严酷的环境作了具体描述,当日盛开的花朵凋谢了,碧绿的叶子枯萎了,正是不堪忍受的“翠减红销”之际。尤有甚者,眼前的环境,江水清凉,月色冷漠,更增添了寒惨凄苦的气息。如果说前两句写了“秋莲”萎顿落寞的状态,那么,这两句则点明造成此种状态的原因是大自然消长生杀的基本规律所致,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

  颈联笔意转深,谓“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欲留得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净尽。显然无论往日的花开得何等鲜艳,无论它的本质何等洁美,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衰亡的命运是不可逃脱的。

  至此,这三联六句,字面上是句句写“秋莲”,但实际上却是处处写诗人自己。联系刘因的身世,他是南宋入元的遗民,作为元初的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在不少诗作中表露了对宋朝的追忆和怀恋、对当代政治与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感伤。这首诗正是以象征的手法,借咏“秋莲”来寄托感慨,诗中所写“秋莲”的一切情状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遭遇。因此,尾联两句,便明确点出世道、人生的盛衰变化,在自己眼中依然历历分明,还是聊且逍遥自乐,不要令小船上的酒杯空着。于愁闷之时想到了酒,希望在“醉乡”中逃避现实、自我完善,这是古代历遭磨难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采用的一种“解脱”手段;就诗歌作品中的此类内容而论,所造成的感情韵味,则宛如发出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律诗以四分之三的笔墨吟咏秋莲,笔触细腻入微,既写了此花在特定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泽、花实,又写了江、月、风、露等与之同时并存的自然景物。其中以“瘦影亭亭”对“淡香杏杏”、“翠减红销”对“江清月冷”(此为句中对)。“青房全晚节”对“白露已秋风”,均见工巧贴切,独开新意。至于末两句的抒情,可谓真挚沉痛,寓旨幽深,为读者留下了品味回思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王坤.《中华古诗文精品导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295

qiūlián--liúyīn

shòuyǐngtíngtíngróngdànxiāngyǎoyǎoshuítōng

kāncuìjiǎnhóngxiāogèngzàijiāngqīngyuèlěngzhōng

qīngfángquánwǎnjiézhībáiqiūfēng

shèngshuāilǎoyǎnránzàifàngbiǎnzhōujiǔkōng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¹人悲屈原²,千载意未歇³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注释:¹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²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³歇:停止,休止。《说文》:歇,息也。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精魂¹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译文: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注释:¹精魂:精神魂魄。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至今沧(cāng)¹上,投饭²救饥渴³
译文: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注释:¹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沧,水深绿色,通“苍”。²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³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译文: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屈原古壮士,就死¹意甚烈。
译文: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注释:¹就死:赴死。就,即也。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世俗安得知,眷(juàn)¹不忍决²
译文: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注释:¹眷眷:依恋反顾貌,带不舍之意。²决:别也。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南宾¹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译文: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注释:¹南宾:忠州南宾县,如今的四川丰都。当时诗人侍父入京做官,途经此地。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应是奉佛人,恐子¹就沦灭²
译文: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注释:¹子:指屈原,屈原的精魂。²沦灭:消亡,消失。沦,没也。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此事¹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译文: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注释:¹此事:指诗人猜测造塔原因这件事。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¹²
译文: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注释:¹考:老,长寿。²折:断,指死亡。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译文: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大夫¹知此理,所以持死节²
译文: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注释:¹大夫: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怀王信任担任三闾大夫。²死节:为了保全气节、节操赴死。《楚辞九章》:或忠信而死节兮。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yuán

shì sòngdài 

chǔrénbēiyuán qiānzǎiwèixiē 
jīnghúnpiāochù lǎokōnggěng 
zhìjīncāngjiāngshàng tóufànjiù 
fēngchéngjìng āijiàochǔshānliè 
yuánzhuàngshì jiùshènliè 
shìānzhī juànjuànrěnjué 
nánbīnjiùshǔchǔ shānshàngyǒu 
yīngshìfèngrén kǒngjiùlúnmiè 
shìsuīpíng qiè 
rénshuí jiàokǎozhé 
míngshēngshíqióng guìzàn 
zhī suǒchíjié 
起早残灯在,门关落日迟。
起早残灯在,门关落日迟。
译文:在家悠闲,早上天未亮就起床,残灯犹在;傍晚早早关门,日犹未落。
雨来蝉小歇,风到柳先知。
雨来蝉小歇,风到柳先知。
译文:阵雨来前,蝉暂时停止了鼓噪;和风刚至,那柳枝就像有知觉一般先摆动起来。
借病常辞客,知非又改诗。
借病常辞客,知非¹又改诗。
译文:我经常借病推辞蝉人来访,所觉悟而知昨日之非,又再次删改我的诗作。
注释:¹知非:《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谓有所觉悟而知昨日之非。
蜻蜓无赖甚,飞满藕花枝。
蜻蜓无赖¹甚,飞满藕花枝。
译文:你看院里的蜻蜓多么顽皮可爱,一齐飞集在荷花枝梗上。
注释:¹无赖: 这里是顽皮之意。辛弃疾词: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早觅(mì)¹为龙去,江湖莫漫²游。
译文:早日寻求化身成龙离去,江河湖海中切莫随意逗留。
注释:¹觅:寻求。²漫:随意,随便。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
须知香饵¹下,触口是铦(xiān)²
译文:要知诱人的香饵之下,张口就是锋利的钓钩。
注释:¹香饵:诱饵。²铦钩:锋利的钓钩。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中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难能可贵之作。

  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运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鳣鲤出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另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寻觅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世界。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接着以“江湖莫漫游”句,须承而下。“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性,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江湖之中呢?这就自然无迹地引发了下文:“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奔注,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告诫的声态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要,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担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动而巧妙。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这诗抒写的是放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绘中,寄寓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寄意深远。其特色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这一寻常事物,但诗人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余响无穷,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际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濬《说诗札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语,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旨。

参考资料:
1、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吉林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9年01月第1版:第134页

fàng

qún tángdài 

zǎowéilóng jiāngmànyóu 
zhīxiāngěrxià chùkǒushìxiāngōu 
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
东君¹(kē)²响珊珊³,青驭(yù)多时下九关
译文:司春之神东君身上佩戴着的珂做的玉佩,发出轻盈舒缓的响声,东君的座驾带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过了多时才到九关之下。
注释:¹东君:此处指司春之神。²珂佩:珂制的佩饰;比喻雨点。³珊珊: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也指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⁴青驭:神话传说司春之神东君的座驾。⁵九关:此处指九重天门或九天之关。
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方信玉霄(xiāo)¹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译文:这才明白天界距离人间有着几千万里,春风此时还未到达人间。
注释:¹玉霄: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