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畏别离,况逢多病转相思。夜深风雨满高竹,自起挑灯读寄诗。
人到中年畏别离,况逢多病转相思。夜深风雨满高竹,自起挑灯读寄诗。

怀huái使shǐjūn--xiàoguāng

réndàozhōngniánwèibiékuàngféngduōbìngzhuǎnxiāngshēnfēngmǎngāozhútiāodēngshī

李孝光

李孝光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 34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qiú)¹如濡(rú)²,洵(xún)³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译文:穿着柔软光泽的羔羊皮袄,为人忠信正直又美好。他是这样一个人啊,舍弃生命也不改变节操。
注释:¹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²濡: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³洵:信,诚然,的确。⁴侯:美。⁵其:语助词。⁶舍命:舍弃生命。⁷渝:改变。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豹饰¹,孔武²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³
译文:穿着豹皮装饰袖口的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他是这样一个人啊,国家的司直能够主持正义。
注释:¹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²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³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羔裘晏(yàn)¹兮,三英²(càn)³兮。彼其之子,邦之彦(yàn)兮。
译文:羔羊皮袄既光洁又鲜艳,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他是这样一个人啊,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能俊才。
注释:¹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²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³粲:光耀。⁴彦:美士,指贤能之人。

  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讽刺现实之作,一说是赞美正直官吏之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诗人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作为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62-164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9-161

gāoqiú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gāoqiú xúnzhíqiěhóu zhī shěmìng 
gāoqiúbàoshì kǒngyǒu zhī bāngzhīzhí 
gāoqiúyàn sānyīngcàn zhī bāngzhīyàn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下苑(yuàn)¹他年未可追²,西州³今日忽相期
译文:在曲江林苑往年不可回忆,在西州今天忽然相互盼望。
注释:¹下苑: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²追:回忆。³西州:地名,指安定郡。⁴相期:期待;相约。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水亭¹暮雨寒犹在,罗荐(jiàn)²春香暖不知。
译文:水边亭台幕天大雨春寒之气还存在,丝罗褥子春天散香虽温暖让人没感知。
注释:¹水亭:临水的亭子。²罗荐:丝绸褥子。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帷。
舞蝶殷(yīn)¹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帷(wéi)²
译文:飞舞的蝴蝶专注采收落花之粉,美人在远处忧愁地卧在帷幕中。
注释:¹殷勤:情意恳切。²“佳人”句:此句以花拟人,用美人怅卧遥帷的情状来形容牡丹为雨所败后花事已阑。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章台¹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译文:长安章台街里还有其他花朵为伴,暂且问您牡丹花如楚宫女的细腰在风雨后又减损多少枝?
注释:¹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浪笑¹榴花²不及春,先期³零落更愁人。
译文:不要笑石榴花盛开迟而赶不上芳春,牡丹春过早地凋落更是愁人。
注释:¹浪笑:漫笑。²榴花:石榴花。³先期:约定日期之前;在事情发生或进行之前。⁴零落:凋谢。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玉盘¹(bèng)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pín)
译文:它那花冠如洁白的玉盘,泪珠飞溅,伤心屡屡;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破梦频频。
注释:¹玉盘:指牡丹花冠。似为白牡丹。据《洛阳花木记》记载,牡丹有叫玉盘妆的。玉盘也可能仅指形状。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万里重阴非旧圃(pǔ)¹,一年生意属流尘²
译文:万里阴云密布,已不是过去花圃,一年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注释:¹旧圃:指往日曲江之花圃。²流尘:飞扬的尘土。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前溪舞罢君回顾¹,并觉今朝粉态²新。
译文:在前溪舞歇歌残后您若再回头看看,定会感觉到今朝风雨里牡丹的娇美姿容正奇新。
注释:¹“前溪”句:前溪村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²粉态:娇美的姿容。

  第一首诗起联谓牡丹往年植于曲江苑圃之繁华情景已不可复追,今日乃忽于此西州风雨之中相值,喻往岁进士登第、曲江游赏、得意尽欢之盛况已不可再,今日竟沦落寄此泾州也。三承二,四承一,谓今日处此西州水亭暮雨之中,所感者惟有寒意,而当年置身曲江苑圃时罗荐春香之暖,竟已恍如隔世,不可想望矣(“不知”正应上“未可追”)。五六正写“败”字,谓蝶舞翩翾,似有意惜花,殷勤欲收落蕊,然牡丹为雨败后,花事已阑,有似佳人之怅卧遥帷,意兴阑珊,精采全无矣。末联诸家多从何焯、冯浩之说,谓指在京同袍之失意者。此解固似可通,然细按亦觉可疑。盖此二章专写“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处处以曲江下苑与西州回中相对照,以见沦落天涯之恨。既云“章台街里芳菲伴”,则彼等固身处京华,春风得意者,岂有沦落之恨?然则“且问宫腰损几枝”者,谓其日日舞于春风之中,恐不免瘦损宫腰也。“宫腰损几枝”非言其失意,乃谓其得意也。姚培谦谓“失意者失意,得意这未尝不得意也”(《李义山诗集笺注》)似得其情。

  第二首诗首联谓榴花开虽不及春,然不及牡丹之先期零落更令人伤心。三四写牡丹为雨所败,言玉盘之上,雨珠飞溅,似频流伤心之泪;急雨打花,如锦瑟惊弦,声声破梦(《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有“雨打湘灵五十弦”之句)。“伤心”“破梦”均就牡丹言。而牡丹之伤心破梦亦即作者之情怀遭遇。五六写环境与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生意,已付流尘。上六句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末联则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联系应宏博试被黜情事,此诗之感遇性质自不待言。

  这两首诗是李商隐众多咏物诗中的优秀作品。其格调比《安定城楼》更为凄凉、哀婉,与后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风格一致。前一首以奇特的联想写牡丹,由牡丹想到遥卧的美人,用惆怅的美人写败落的牡丹,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且意象丰富,诗境优美,冷艳,表达精致婉曲。后一首则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其风格已大不似前。而这样托物寄情的咏物诗却大量出现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每一首都那样哀伤、凄艳。这组诗对他以后的咏物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真正形成。

huízhōngdānwéisuǒbàièrshǒu

shāngyǐn tángdài 

xiàyuànniánwèizhuī 西zhōujīnxiāng 
shuǐtínghányóuzài luójiànchūnxiāngnuǎnzhī 
diéyīnqínshōuluòruǐ jiārénchóuchàngyáowéi 
zhāngtáijiēfāngfēibàn qiěwèngōngyāosǔnzhī 

làngxiàoliúhuāchūn xiānlíngluògèngchóurén 
pánbènglèishāngxīnshù jǐnjīngxiánmèngpín 
wànchóngyīnfēijiù niánshēngshǔliúchén 
qiánjūnhuí bìngjuéjīnzhāofěntàixīn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五岭¹麦秋²残,荔子初丹³。绛(jiàng)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译文: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绛紫纱皱里,装一水晶丸。可惜,老天让它生的远,不靠近长安。
注释:¹五岭:位于湖南与广州交界处的大余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²麦秋:指麦子收获的季节,农历四月。秋:此处指谷物成熟。³丹:变红。⁴绛纱:红纱,此指荔枝红色外壳。⁵水晶丸:指荔枝果肉莹白如水晶。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往事忆开元¹,妃子²偏怜。一从魂散马嵬(wéi)³,只有红尘无驿(yì)使,满眼骊(lí)
译文:回忆天宝时往事,贵妃特别爱荔枝。一旦香消马嵬驿,依旧红尘新丰道,不见驿使送荔枝,满眼所见,郁郁葱葱一骊山。
注释:¹开元:唐明皇李隆基所用年号。²妃子: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³马嵬关: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⁴骊山:在陕西临潼,唐时为避暑胜地,唐明皇于此地造华清池,常与杨贵妃休憩于此。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借鉴和启迪。

  本篇集中笔墨,单就杨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囊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囊,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囊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的“偏”与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làngtáoshā··lǐngmàiqiūcán--ōuyángxiū

lǐngmàiqiūcánzichūdānjiàngshānángshuǐjīngwántiānjiàoshēngchùyuǎnjìnzhǎngān

wǎngshìkāiyuánfēizipiānliáncónghúnsànwéiguānzhǐyǒuhóngchén驿使shǐmǎnyǎnshān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千里潇湘挼(ruó)¹浦,兰桡(ráo)²昔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曾不动,冷浸一天星。
译文:千里潇湘之上,渡口水色青青,屈原的兰舟曾驶过。明月高挂中天,清风渐渐停息,玉露清莹,微波不兴,漫天星斗映寒水。
注释:¹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挼蓝,古代按取蓝草汁以取青色,同“揉蓝”。²兰桡:兰舟,船的美称。桡,桨,借代为船。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独倚危樯(qiáng)¹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²。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译文:独倚高高桅杆,心中无限忧思,远远传来凄清的瑟声,低低诉说着千古幽情。一曲终罢人不见,江上青峰孤耸。
注释:¹危樯:高高的桅杆。危,高。²遥闻妃瑟泠泠:听到远处湘灵鼓瑟的声音。

  起两句总叙,写词人泊舟之处,用的是倒装手法。《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这里用“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词人和骚人,通过“千里潇湘”这一今古长流的中介,白然联系起来。从一开始,词中就引入了楚骚的意境与色调。

  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 结尾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却用得自然妥帖,仿佛是词人自己的创作。它写出了曲终之后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也透露了词人高洁的性格。

  这首词和作者以感伤为基调的其他词篇有所不同,尽管偏于幽冷,却没有显得气格羸弱。全篇渗透楚骚的情韵,这在秦词中也是特例。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著.古典文学名篇鉴赏:黄山书社,2008:265-266
2、 李麟主编.诗词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176-177

línjiāngxiān··qiānxiāoxiāngruálán--qínguān

qiānxiāoxiāngruálánlánráocéngjīngyuègāofēngdìnghuáqīngwēichéngdònglěngjìntiānxīng

wēiqiángqíngqiāoqiāoyáowénfēilínglíngxīnshēnghánjǐnjīnqíngzhōngrénjiànjiāngshàngshùfēngqīng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
秋风立马越王台¹,混混蛇龙²最可哀。
译文:秋风猎猎,立马在越王台上,想起历史上的人物,龙蛇混杂,真是悲哀。
注释:¹越王台:一名粤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是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治事处的遗迹。²混混蛇龙:意谓龙蛇混杂,贤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难以区分。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
十七史¹从何说起,三千劫²几历轮回³
译文:十七史从何说起,在这无穷无尽的时间里,人间经历了多少欢欣和苦难的轮回。
注释:¹十七史:宋时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合称十七史。²劫:佛教名词,劫难。³轮回:佛教语,意为流转。佛教沿用罗门教的说法而加以发扬,认为众生一直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生死相续升沉不定,有如车轮的旋转不停,故称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
腐儒心事呼天问¹,大地山河跨海来。
译文:腐儒满腹愤藏的心事欲呼天发问,壮丽的大地河山跨海迎面扑来。
注释:¹天问:《楚辞》有《天问》,为屈原心怀愤懑向天发问所作,提出宇宙问题、历史问题、人生问题等。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临睨(nì)¹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译文:向远方眺望天外的飞云,难道当今之世就没有倚剑长啸的英雄人才!
注释:¹临睨:从高处向远方眺望。

  诗中描写登临越王台所见风云变幻,并由此联想到历经浩劫的国运时局,呼唤当今之世也能出现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手握长剑,力挽狂澜。诗作气势磅礴、风格雄健,体现了康有为独特的艺术个性。

  诗“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两句凸现了一个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风猎猎,立马高冈,目接混茫,心潮澎湃。诗中“混混蛇龙”,亦寓有嗟叹世道陵夷,混浊纷乱,英雄埋没草莽之意。

  “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哀回。”两句则是反思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大气包举,涵融古今。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说起,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十七史”是泛言,实则着眼的是有清一代的盛衰,“从何说起”,言外有不堪闻问之意。自康乾盛世、道成以降迄于光绪季世,国运始如日丽中天,垣赫鼎盛,终至白日西倾,沧海横流。“三千劫”,将佛教语的一个绵亘久远的时空观念浓缩到一个短暂的历史瞬间——特指鸦片战争以来民族蒙耻的历史。灾难如此频繁,浩劫如此惨重,竟然使人感到仿佛经历了三千次劫火的焚烧,堕入酷烈的生死哀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句慷慨悲歌,直抒孤愤。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被现代文明所吞没,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腐儒”,诗人自指。康有为诗学杜甫、龚自珍。杜甫即常以“腐儒”自称,以表白自己特立独行、不徇世媚俗的个性,“大地山河”,叹息祖国锦绣江山,本自龙蟠虎踞,雄睨一世;惜哉金瓯已缺,列强觊觎,坚舰利炮连同现代文明跨海而来,顿时惊破天朝残梦。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力挽狂澜的爱国情怀,而尤为可贵的是诗人的时代敏感,表现出了一位先觉者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与飞云俱远。不可能坐并观天,老死户牖,而不思雄飞寰宇。末句交织着郁勃和激越的情怀,慨叹堂堂中华旧邦,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

  此诗以悲壮昂扬的基调,透露出砰訇的新潮音,表现了诗人愿为时代弄潮儿的神圣使命感。

参考资料:
1、 赵小文编著.中华古诗词鉴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04:第394-395页

qiūdēngyuèwángtái--kāngyǒuwèi

qiūfēngyuèwángtáihùnhùnshélóngzuìāi

shíshǐcóngshuōsānqiānjiélúnhuí

xīnshìtiānwènshānkuàhǎilái

línfēiyúnhéngbiǎojiàntànxióngc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