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海上来,惠我锦字书。开缄挹光采,字字明月珠。
客从海上来,惠我锦字书。开缄挹光采,字字明月珠。
藏之怀袖间,鱼目安能如。相见一何晚,相望一何远。
藏之怀袖间,鱼目安能如。相见一何晚,相望一何远。
迢迢河汉流,双星隔清浅。
迢迢河汉流,双星隔清浅。

wànbǎi--kuí

cónghǎishàngláihuìjǐnshūkāijiānguāngcǎimíngyuèzhū

cángzhī怀huáixiùjiānānnéngxiāngjiànwǎnxiāngwàngyuǎn

tiáotiáohànliúshuāngxīngqīngqiǎn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¹问曰:“齐桓(huán)、晋文²之事可得闻乎?”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注释:¹齐宣王:田氏,名辟疆,齐国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²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对曰:“仲(zhòng)¹之徒无道²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³,则王(wàng)乎?”
译文:孟子回答说:“在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注释:¹仲尼:孔子的字。²道:述说,谈论。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³无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讲。⁴王: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译文:(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保¹民而王,莫之能御(yù)²也。”
译文:(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注释:¹保:爱护。²莫之能御:没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译文:(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曰:“可。”
曰:“可。”
译文:(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臣闻之胡龁(hé)¹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²?’对曰:‘将以衅(xìn)³。’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hú)(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¹⁰?”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注释:¹胡齕:齐王的近臣。²之:往,到…去。³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⁴觳觫:恐惧颤抖的样子。⁵若:如此。⁶就:接近,走向。⁷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⁸易:交换。⁹识:知道。¹⁰诸:“之乎”的合音。
曰:“有之。”
曰:“有之。”
译文:(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曰:“是¹心足以王(wàng)²矣。百姓皆以王为爱³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注释:¹是:代词,这种。²足以王:足够用来王天下。³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¹。齐国虽褊(biǎn)²,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译文:(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注释:¹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诚:的确,确实。²褊小:土地狭小。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曰:“王无异¹²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³?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无异:莫怪,不要感到奇怪。²于:对。³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怎,如何。⁴隐:哀怜。⁵何择:有什么分别。择:区别,分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¹²百姓之³谓我爱也。”
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注释:¹宜:应当。²乎:在这里表示感叹。此句是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曰:“无伤¹也,是乃仁术²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³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注释:¹无伤:没有什么妨碍,此处译为没有什么关系。²仁术:指仁爱之道,实施仁政的途径。³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王说¹,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duó)²之。’夫子之谓也³。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释:¹说:同“悦”,高兴。“《诗》云”二句: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测它。²忖度:揣测。³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说的就是……。⁴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有复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²,而不足以举一羽;明³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xīn)。’则王许之乎?”
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注释:¹复:报告。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³明:眼力。⁴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⁵舆薪:一车薪柴。⁶王许之乎:大王相信吗?许:相信,赞同。
曰:“否!”
曰:“否!”
译文:(齐宣王)说:“不相信。”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¹?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yú)(xīn)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²,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³,不为也,非不能也。”
译文:(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注释:¹“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话,省去“曰”字,表示语气急促。²见保:受到保护或安抚。见:被。³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第二个王是动词。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¹,何以异²?”
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注释:¹形:具体的外在区别和表现。 ²异: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曰:“挟(xié)¹太山²以超³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¹⁰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¹¹,然后知轻重;度(duó)¹²,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¹³之!”
译文:(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注释:¹挟:夹在腋下。²太山:泰山。³超:跳过。⁴北海:渤海。⁵枝:枝同“肢”。一说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说替长者攀摘树枝。皆指轻而易举之事。⁶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⁷运于掌:运转在手掌上,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办到。⁸“《诗》云”句:见于《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妻子作好榜样,推及兄弟,以此德行来治理国家。刑:同“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国家。⁹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孟子总结这三句诗的意思,就是说把你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罢了。¹⁰大过:大大超过。¹¹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用秤称重。¹²度:用尺量。¹³度:思量,揣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抑¹王兴甲兵,危²士臣,构怨³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译文:“难道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注释:¹抑: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²危:使……受到危害。³构怨:结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译文:(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王笑而不言。
王笑而不言。
译文: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为肥甘¹不足于口与?轻暖²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án)(bì)³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译文:(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注释:¹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²轻暖:轻柔暖和的衣裘。³便嬖:国王宠爱的近侍。⁴岂:难道。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否,吾不为是也。”
译文:(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然¹²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³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四夷也。以¹⁰¹¹所为,求若¹²所欲,犹缘木而求鱼¹³也。”
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注释:¹然:这样。²则:那么。³辟:开辟,扩大。⁴朝:使……称臣(或朝见)。⁵莅:居高临下,引申为统治。⁶中国:指中原地带。⁷而:表并列。⁸抚:安抚,使……归顺。⁹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¹⁰以:凭借。¹¹若:如此。¹²若:你。¹³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不可能达到目的。
王曰:“若是其甚与?”
王曰:“若是¹其甚²与?”
译文: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注释:¹若是:如此。²甚:厉害。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殆(dài)¹²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注释:¹殆:不定副词,恐怕,大概。²有:同“又”。
曰:“可得闻与?”
曰:“可得闻与?”
译文:(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邹¹人与楚²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注释:¹邹:与鲁相邻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县。²楚:南方的大国。
曰:“楚人胜。”
曰:“楚人胜。”
译文:(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¹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蓋²亦反其本³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gēng)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注释:¹集:凑集。这句说,齐国土地合起来约有一千个平方里。²蓋,通“盍”,何不。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来,指回到王道仁政上来。 反通返。本,指仁政王道。⁴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推行仁政。⁵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⁶涂:通“途”。⁷疾:憎恨。⁸赴诉:前来申诉。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王曰:“吾惛(hūn)¹,不能进²³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译文: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注释:¹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²进:前进。³于:在。⁴是:这。⁵敏:聪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曰:“无恒产¹而有恒心²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chǐ)³,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g)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岁身饱,凶年¹⁰免于死亡;然后驱¹¹而之¹²¹³,故民之从之也轻¹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¹⁵,奚¹⁶(xiá)¹⁷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蓋(hé)¹⁸反其本矣;五亩之宅¹⁹,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²⁰²¹矣;鸡、豚(tún)²²、狗、彘(zhì)²³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²⁴,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²⁵(xiáng)²⁶之教,申²⁷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²⁸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bó)食肉,黎民²⁹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注释:¹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²恒心:安居守分之心。³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⁴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⁵制:规定。⁶畜:同“蓄”,养活,抚育。⁷妻子;妻子儿女。⁸乐岁:丰收的年头。 ⁹终:一年。¹⁰凶年:饥荒的年头。¹¹驱:督促,驱使。¹²之:往,到。¹³善:做好事。¹⁴轻:容易。¹⁵赡:足,及。¹⁶蓋:通“盍”,何不。¹⁷暇:空闲时间。¹⁸盍:何不。¹⁹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²⁰衣:穿。²¹帛:丝织品。²²豚:小猪。²³彘:大猪。²⁴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²⁵谨:重视,谨慎地对待。²⁶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²⁷申:反复教导。²⁸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²⁹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huánjìnwénzhīshì

mèng xiānqín 

    xuānwángwènyuē  huán jìnwénzhīshìwén  

    mèngduìyuē  zhòngzhīdàohuánwénzhīshìzhě shìhòushìchuányān chénwèizhīwén  wáng  

    yuē  wáng  

    yuē  bǎomínérwáng zhīnéng  

    yuē  ruòguǎrénzhě bǎomínzāi  

    yuē    

    yuē  yóuzhī  

    yuē  chénwénzhīyuē wángzuòtángshàng yǒuqiānniúérguòtángxiàzhě wángjiànzhī yuē  niúzhī  duìyuē  jiāngxìnzhōng  wángyuē  shězhī rěn ruòzuìérjiù  duìyuē  ránfèixìnzhōng  yuē  fèi yángzhī  shíyǒuzhū  

    yuē  yǒuzhī  

    yuē  shìxīnwáng bǎixìngjiēwángwéiài chénzhīwángzhīrěn  

    wángyuē  rán chéngyǒubǎixìngzhě guósuībiǎnxiǎo àiniú rěn ruòzuìérjiù yángzhī  

    yuē  wángbǎixìngzhīwángwéiài xiǎo zhīzhī wángruòyǐnzuìérjiù niúyángyān  

    wángxiàoyuē  shìchéngxīnzāi fēiàicáiérzhīyáng bǎixìngzhīwèiài  

    yuē  shāng shìnǎirénshù jiànniúwèijiànyáng jūnzhīqínshòu jiànshēng rěnjiàn wénshēng rěnshíròu shìjūnyuǎnpáochú  

    wángyuè yuē   shī yún  rényǒuxīn cǔnduózhī  zhīwèi nǎixíngzhī fǎnérqiúzhī xīn yánzhī xīnyǒuyān xīnzhīsuǒwángzhě   

    yuē  yǒuwángzhěyuē  bǎijūn ér míngcháqiūháozhī érjiànxīn  wángzhī  

    yuē  fǒu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ránzhī wéiyòngyān xīnzhījiàn wéiyòngmíngyān bǎixìngzhījiànbǎo wéiyòngēnyān wángzhīwáng wéi fēinéng  

    yuē  wéizhěnéngzhězhīxíng   

    yuē  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 rényuē  néng  shìchéngnéng wéizhǎngzhězhézhī rényuē  néng  shìwéi fēinéng wángzhīwáng fēixiétàishānchāoběihǎizhīlèi wángzhīwáng shìzhézhīzhīlèi lǎolǎo rénzhīlǎo yòuyòu rénzhīyòu tiānxiàyùnzhǎng  shī yún  xíngguǎ zhìxiōng jiābāng  yánxīnjiāzhūér tuīēnbǎohǎi tuīēnbǎo zhīrénsuǒguòrénzhě yān shàntuīsuǒwéiér jīnēnqínshòu érgōngzhìbǎixìngzhě  quán ránhòuzhīqīngzhòng duó ránhòuzhīzhǎngduǎn jiērán xīnwéishèn wángqǐngduózhī  

     wángxīngjiǎbīng wēishìchén gòuyuànzhūhóu ránhòukuàixīn  

    wángyuē  fǒu kuàishì jiāngqiúsuǒ  

    yuē  wángzhīsuǒ wén  

    wángxiàoéryán 

    yuē  wéiféigānkǒu qīngnuǎn wéicǎishì shēngyīntīngěr pián便shǐ使lìngqián wángzhīzhūchénjiēgōngzhī érwángwéishìzāi  

    yuē  fǒu wéishì  

    yuē  ránwángzhīsuǒzhī  cháoqínchǔ zhōngguóér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yóuyuánérqiú  

    wángyuē  ruòshìshèn  

    yuē  dàiyǒushènyān yuánqiú suī hòuzāi ruòsuǒwéi qiúruòsuǒ jìnxīnérwéizhī hòuyǒuzāi  

    yuē  wén  

    yuē  zōurénchǔrénzhàn wángwéishúshèng  

    yuē  chǔrénshèng  

    yuē  ránxiǎo guǎzhòng ruòqiáng hǎinèizhī fāngqiānzhějiǔ yǒu  zōuchǔzāi fǎnběn jīnwángzhèngshīrén shǐ使tiānxiàshìzhějiēwángzhīcháo gēngzhějiēgēngwángzhī shāngjiēcángwángzhīshì xíngjiēchūwángzhī tiānxiàzhījūnzhějiēwáng ruòshì shúnéngzhī  

    wángyuē  hūn néngjìnshì yuànzhì míngjiào suīmǐn qǐngchángshìzhī  

    yuē  héngchǎnéryǒuhéngxīnzhě wéishìwéinéng ruòmín héngchǎn yīnhéngxīn gǒuhéngxīn fàngxiéchǐ wéi xiànzuì ránhòucóngérxíngzhī shìwǎngmín yānyǒurénrénzàiwèi wǎngmínérwéi shìmíngjūnzhìmínzhīchǎn shǐ使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bǎo xiōngniánmiǎnwáng ránhòuérzhīshàn mínzhīcóngzhīqīng jīnzhìmínzhīchǎn yǎngshì  suìzhōngshēn xiōngniánmiǎnwáng wéijiùérkǒngshàn xiázhìzāi wángxíngzhī fǎnběn zhīzhái shùzhīsāng shízhě  tún gǒu zhìzhī shīshí shízhěshíròu bǎizhītián duóshí kǒuzhījiā jǐnxiángzhījiào shēnzhīxiàozhī bānbáizhědàidào lǎozhěshíròu mínhán ránérwángzhě wèizhīyǒu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黯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qiáo)¹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有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黯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译文:平凡的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为人清廉的人,(他们)大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君子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注释:¹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piǎo)¹(qiè)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²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译文:《论语》记载齐景公(虽然)有四千匹骏马,还是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评论长短(意思不能相提并论,比不上首阳山饿死的人)。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至今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雍容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的追名逐利而生、忧思劳神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蝇营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既然这样,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称离开沉静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高而明亮的位置。(他们)竟不知道自己与眼前蝇营狗苟的奴仆、差役、贪官、奸商即将一同消尽,且没有丝毫的差别。难道不可悲吗?
注释:¹首阳饿莩:指伯夷、叔齐。²污行贾竖:称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译文: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信送给我,让我给它作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予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kàn)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事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kūn)耀者哉?予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译文:过去周代末年,庄生怜悯天下的士人深陷于势力,被毁谤和荣誉所扰乱,所以告诫人们隐晦、沉默,藏起锋芒,如所称许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多次表达这个意思。而扬雄也说道:“旺盛的火必灭,隆隆雷声终究消失。富贵的人,鬼神窥探他的盛衰。”君子的原则是,在心里自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饥饿寒冻不足够仰事父母,俯蓄妻儿,却没有怨言。不被整个世上的人了解却不愁闷。自己认为晦暗是世上最光亮的。像那些在辉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结、意兴阑珊,追求像寻常贫贱的人的生活却不能得到,哪里能看到值得称作辉煌的呢?我替他详备地陈述晦暗的原因,希望让孟容的志向坚定;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zhēn)¹声住,蛩(qióng)韵切²,静寥(liáo)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què)³,秋愁雁堞(dié),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译文:捣衣的砧声已住,蟋蟀的叫声急促。静悄悄紧闭房门掩住了凄清的秋夜。心愁国事,身在异地秋愁怎样排解。奔波劳碌,时光飞逝,常有人生如梦的感觉。仰望今夜驿站上空的明月,是它牵起我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而迫切。
注释:泊罗阳驿:泊,暂住,寄宿。驿,驿站,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罗阳,地名,故址不详。¹砧:捣洗衣服的垫石。²蛩韵切:蟋蟀的叫声急促。蛩,蟋蟀。³凤阙:原为汉代的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这里指京城,朝廷。⁴雁堞:堞,城墙上的矮墙,雁堞即城墙上雁阵状的墙垛。这里代指城池。⁵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说明作者人生如梦的感觉。⁶邮亭:即驿站。

  这首小令写秋夜寄居驿站时的感触和情思。小令以物动显景静,以景静衬心乱,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游子脉脉不忘的乡情。全曲清丽静谧,意境深邃。

  起首两句没有直接写秋,却通过两种秋声给人营造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古代妇女为给丈夫及家人裁制冬衣,常在秋天捣衣。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语码”,不仅点明季节,同时也给人许多联想,杜甫“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便是如此。“砧声住”,砧声已停,说明妇女们已回家歇息,已近夜深。“蛩韵切”,蛩鸣常用来指代秋声,蟋蟀的叫声越发凄切,使人更感哀愁。此刻,只有因思乡而未眠之人,才会注意蟋蟀的叫声,在他听来,这叫声使自己更加愁肠百结。人声消歇,虫声渐响,这两种声音一停一起,衬托出深夜的空寂无声。作者旅途寂寞,独坐驿馆,“门掩”二字突出孤寂之感。

  接下来作者连用三个秋字开头的排比句,将他告别帝都踏上归程时的满腹幽怨倾泻而出,言说自己愁肠百结,难以释怀。“秋心凤阙”,利用巧妙的拆字法,点明自己心忧朝廷。“秋心”即为“愁”字,此处愁凤阙,是指自己虽身处异地,但却担心国事。下旬“秋愁雁堞”与“愁凤阙”意义相近,均指国事多艰,边防堪忧。“秋梦蝴蝶”用庄周梦蝶典故,表达作者的人生如梦之感。诗人为功名生计四处奔走,多年坎坷,但却一无所获,恍如一梦。在科举和仕途失败者的队伍中,这是一种普遍心态。结尾二句读之令人肠断,诗人将自己的漂泊之感,思乡之心都寄与一轮明月,看似平淡,实则感慨良深,情感容量极为丰富。

参考资料:
1、 墙峻峰注评,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206页

qìngdōngyuán··luóyáng驿--zhàoshànqìng

zhēnshēngzhùqióngyùnqièjìngliáoliáoményǎnqīngqiūqiūxīnfèngquēqiūchóuyàndiéqiūmèngdiéshízàixiāngxīnyóutíngyu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雨过一蝉噪(zào)¹,飘萧²松桂秋。
译文: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注释:¹蝉噪:指秋蝉鸣叫。²飘萧:飘摇萧瑟。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青苔满阶砌(qì)¹,白鸟²³迟留
译文: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注释:¹阶砌:台阶。²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³故:故意。⁴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ǎi)¹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译文: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注释:¹暮霭:黄昏的云气。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谁知竹西路¹,歌吹²是扬州。
译文: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注释:¹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曰竹西亭,或称歌吹亭。²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84-1685页

yángzhōuchánzhì

 tángdài 

guòchánzào piāoxiǎosōngguìqiū 
qīngtáimǎnjiē báiniǎochíliú 
ǎishēngshēnshù xiéyángxiàxiǎolóu 
shuízhīzhú西 chuīshìyángzhōu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孔子曰:“导¹之以政²,齐³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¹⁰;下德¹¹不失德¹²,是以无德¹³。”“法令滋章¹⁴,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¹⁵是言¹⁶也!法令者治之具¹⁷,而非制治¹⁸¹⁹²⁰之源也。昔²¹天下之网²²尝密矣然奸伪²³萌起²⁴,其极²⁵也,上下相遁²⁶,至于不振²⁷。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²⁸,非武健²⁹严酷³⁰,恶³¹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³²矣。故曰“听讼³³,吾³⁴犹人³⁵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³⁶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汉兴,破觚(gū)³⁷而为圜(yuán)³⁸,斫(zhuó)³⁹⁴⁰而为朴(pǔ)⁴¹,网漏于吞舟之鱼⁴²,而吏治⁴³(zhēng)⁴⁴,不至于奸,黎民艾(yì)⁴⁵。由是观之,在彼⁴⁶不在此。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这不是假话。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注释:¹导:引导。《论语》作“道”,通“导”。²政:政令。³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⁴免:免于死罪。⁵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⁶老氏:指老子李耳。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⁷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⁸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⁹是以:因此。¹⁰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¹¹下德:道德低下的人。¹²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¹³无德:没有实际的德。¹⁴滋章:越发严酷。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¹⁵信哉:可信啊。¹⁶是言:这些话。¹⁷具:工具。¹⁸制治:管理政治。¹⁹清:政治清明。²⁰浊:政治污浊。²¹昔:从前。此指秦朝。²²网:法网。²³奸邪:奸邪欺诈。²⁴萌起:不断产生。²⁵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²⁶遁:欺瞒。²⁷振:振作。²⁸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按“救火”是负薪救火。“扬沸”。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²⁹武健:强健有力。³⁰严酷:指严厉的法令。³¹恶:何。³²溺其职:丧失其职。³³听讼:判案。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³⁴吾:孔丘自称。³⁵犹人:与别人相等。³⁶下士:愚蠢浅陋的人。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觚:古代有梭角的酒器。³⁸圜:通“圆”。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³⁹斫:砍削。⁴⁰雕:指雕刻的花纹。⁴¹朴:本。此指本来的状态。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⁴²吞舟之鱼:指大鱼。此句言汉法宽疏。⁴³吏治:官吏的治绩。⁴⁴烝烝:纯厚盛美。⁴⁵艾安:太平无事。艾,通“乂”。⁴⁶彼:指宽厚。⁴⁷此:指酷刑。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