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夏五月,碧树始鸣蜩。维时集群彦,觞咏共逍遥。
城南夏五月,碧树始鸣蜩。维时集群彦,觞咏共逍遥。
凭高望大海,俯见万里潮。藻翰发奇思,华筵激流飙。
凭高望大海,俯见万里潮。藻翰发奇思,华筵激流飙。
献酬各有礼,既醉复长谣。岁月忽已迈,聚散若云飘。
献酬各有礼,既醉复长谣。岁月忽已迈,聚散若云飘。
佳期阻良觌,关河怅迢迢。白鸥恋近渚,黄鹄慕层霄。
佳期阻良觌,关河怅迢迢。白鸥恋近渚,黄鹄慕层霄。
寄迹凌浩荡,游神思廓寥。习池应不远,折简会相招。
寄迹凌浩荡,游神思廓寥。习池应不远,折简会相招。

yànshījuǎn--kuí

chéngnánxiàyuèshùshǐmíngtiáowéishíqúnyànshāngyǒnggòngxiāoyáo

pínggāowànghǎijiànwàncháozǎohànhuáyánliúbiāo

xiànchóuyǒuzuìzhǎngyáosuìyuèmàisànruòyúnpiāo

jiāliángguānchàngtiáotiáobáiōuliànjìnzhǔhuángcéngxiāo

línghàodàngyóushénkuòliáochíyīngyuǎnzhéjiǎnhuìxiāngzhāo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常经绝脉塞(sài)¹,复见断肠流²
译文: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注释:¹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²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译文: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lǒng)¹子半雨,边草夏先秋。
译文: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注释:¹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万里长城¹寄,无贻(yí)²汉国³忧。
译文: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注释:¹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²无贻: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³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朕命不易。榦不庭方,以佐戎辟。
奕奕¹梁山²,维³禹甸之,有倬(zhuó)其道。韩侯受命,王亲命之:缵(zuǎn)¹⁰祖考¹¹,无废朕¹²命。夙夜¹³匪解¹⁴,虔共(gōng)¹⁵尔位,朕命不易。榦(gàn)¹⁶不庭方¹⁷,以佐戎辟(bì)¹⁸
译文: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交通大道开辟成。韩侯来京受册命,周王亲自来宣布:继承你的先祖业,切莫辜负委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职恭虔又谨慎,册命自然不变更。整治不朝诸方国,辅佐君王显才能。
注释:¹奕奕:高大貌。²梁山:宣王时韩国境内山名。所在地诸说不一。据现行政区划,当在北京市通县之西,固安县之东北。³维:发语助词。⁴甸:治。传说大禹治水开辟九州。⁵倬:长远。⁶侯:姬姓,周王近宗贵族,诸侯国韩国国君。历史上周朝封建的韩国有两个,始封国君都是周武王的儿子。一在今陕西韩城县南,世袭到春秋时并入晋国。一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北,与燕国接近,即此诗中的燕国。⁷受命:接受册命。周制,封建诸侯爵位有等,其国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别。周宣王为加强北方防务,增强韩国作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韩城,增加常备军,发挥政治和军事作用。⁸王:周宣王,西周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国王,力图振兴趋于没落的周王朝。⁹缵:继承。¹⁰戎:你。¹¹祖考:先祖。¹²朕:周王自称。¹³夙夜:早晚。¹⁴匪解:非懈。¹⁵虔共:敬诚恭谨。共,通“恭”。¹⁶榦:同“干”,安定。一说解为纠正。均通。¹⁷不庭方:不来朝觐的方国诸侯。周制,方国诸侯应定期朝觐天于纳贡,不来朝庭朝觐,称为不庭,被作为对周王不忠顺的罪状,应予讨伐。¹⁸辟:君位。
四牡奕奕,孔脩且张。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绥章,簟茀错衡,玄衮赤舄,钩膺镂鍚,鞹鞃浅幭,鞗革金厄。
四牡¹奕奕,孔脩(xiū)²且张。韩侯入觐(jìn)³,以其介圭,入觐于王。王锡韩侯,淑旂(qí)绥章,簟(diàn)(fú)错衡,玄衮(gǔn)¹⁰赤舄(xì)¹¹,钩膺(yīng)¹²镂鍚(yáng)¹³,鞹(kuò)(hóng)¹⁴¹⁵(miè)¹⁶,鞗(tiáo)¹⁷金厄¹⁸
译文:四匹公马高又壮,体态雄壮又修长。韩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恭行觐礼拜周王。周王赏赐给韩侯,交龙日月旗漂亮;竹篷车子雕纹章,黑色龙袍红色鞋,马饰繁缨金铃装;车轼蒙皮是虎皮,辔头挽具闪金光。
注释:¹牡:公马。²孔脩:很长。³入觐:入朝朝见天子。⁴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礼,王册封诸侯赐予介圭作为镇国宝器,诺侯入觐时须手执介圭作觐礼之贽信。这是觐礼礼仪之一。⁵锡:同“赐”,赏赐。⁶淑旂:色彩鲜艳绘有交龙、日月图案的旗子。⁷绥章:指旗上图案花纹优美。⁸簟茀:竹编车篷。⁹错衡:饰有交错花纹的车前横木。¹⁰玄衮:黑色龙袍,周朝王公贵族的礼服。¹¹赤舄:红鞋。¹²钩膺:又称繁缨,束在马腰部的革制装饰品。¹³镂鍚:马额上的金属制装饰品。¹⁴鞹鞃:包皮革的车轼横木。¹⁵浅:浅毛虎皮。¹⁶幭:覆盖。¹⁷鞗革:马辔头。¹⁸厄:通“轭”。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韩侯出祖¹,出宿于屠²。显父³饯之,清酒百壶。其肴维何?炰(páo)(biē)鲜鱼。其蔌(sù)维何?维笋及蒲。其赠维何?乘(shèng)路车。笾(biān)有且。侯氏燕胥¹⁰
译文:韩侯祖祭出发行,首先住宿在杜陵。显父设宴来饯行,备酒百壶甜又清。用的酒肴是什么?炖鳖蒸鱼味鲜新。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笋嫩蒲香喷喷。赠的礼物是什么?四马大车好威风。盘盘碗碗摆满桌,侯爷吃得喜盈盈。
注释:¹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²屠:地名,可能是岐山东北的杜陵。³显父:周宣王的卿士。父,是对男子的美称。⁴炰鳖:烹煮鳖肉。⁵蔌:蔬。⁶笋:笋。⁷乘马:一乘车四匹马。⁸路车:辂车,贵族用大车。⁹笾豆:饮食用具,笾是盛果脯的高脚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脚、盘状陶器。¹⁰燕胥:燕乐,燕通“宴”。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韩侯取妻¹,汾王²之甥,蹶(jué)³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qiāng)锵,不(pī)其光。诸娣(dì)从之,祁(qí)¹⁰如云。韩侯顾¹¹之,烂¹²其盈门。
译文:韩侯娶妻办喜事,厉王外甥作新郎,蹶父长女嫁新郎。韩侯出发去迎亲,来到蹶地的里巷。百辆车队闹攘攘,串串銮铃响叮当,婚礼显耀好荣光。众多姑娘作陪嫁,犹如云霞铺天上。韩侯行过曲顾礼,满门光彩真辉煌。
注释:¹取妻:同“娶妻”。²汾王:郑笺:“厉王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³蹶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为氏。⁴迎止:迎亲。止,同“之”。周时婚礼新郎去女家亲迎新娘。⁵百两:百辆。⁶彭彭:盛多貌。⁷鸾:通“銮”,挂在马镳上的铃,每车四马八銮。⁸不显:不,通“丕”,大;丕显,非常显耀。⁹诸娣从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诸侯嫡长女出嫁,诸妹诸侄随从出嫁为妾媵。¹⁰祁祁:盛多貌。¹¹顾:回头看;或谓“顾”为“曲顾”之礼。¹²烂:光采明耀。
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
蹶父孔武¹,靡²国不到。为韩姞(jí)³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xū),鲂(fáng)(xù)甫甫,麀(yōu)鹿噳(yǔ),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¹⁰,韩姞燕誉¹¹
译文:蹶父强健很勇武,足迹踏遍万方土。他为女儿找婆家,找到韩国最心舒。身在韩地很快乐,川泽遍布水源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处。有熊有罴在山林,还有山猫与猛虎。喜庆有个好地方,韩姞心里好欢愉。
注释:¹孔武:很勇武。孔,甚。²靡:没有。³韩姞: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韩侯为妻,故称韩姞。⁴相攸:观察合适的地方。相,视;攸,所。⁵訏訏:广大貌。⁶鲂鱮:两种鱼名,今名鳊、鲢。⁷甫甫:大貌。⁸麀:母鹿。⁹噳噳:鹿多群聚貌。¹⁰令居:美好居所。¹¹燕誉:安乐高兴。
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pǔ)¹彼韩城²,燕师³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mò)。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¹⁰实壑¹¹,实亩¹²实藉¹³。献其貔(pí)¹⁴皮,赤豹黄罴。
译文:扩建韩城高又大,太平盛世修筑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辖所有蛮夷人。王对韩侯加赏赐,追族貊族听号令。北方各国都管辖,作为诸侯的首领。筑起城墙挖壕沟,划分田亩税章定;珍贵貔皮作贡献,赤豹黄罴也送京。
注释:¹溥:广大。²韩城:韩国都城。³燕师:平安时候的人众。周制,各诸侯国都城建筑面积、城垣高度等规格及其常备军人数,据爵位高低而定。韩侯受命为北地方伯,故扩建韩城。⁴时:犹“司”,掌管、统辖。⁵百蛮:古时对异族土著部落统称蛮、夷,百是概数,言其多。⁶追、貊:北方两个少数民族名称。⁷奄:完全。⁸伯:诸侯之长。⁹实:是,乃。¹⁰墉:城墙,此作动词。¹¹壑:壕沟,此作动词。¹²亩:田亩,此作动词,指划分田亩。¹³籍:征收赋税,正税法。¹⁴貔:一种猛兽名。

  全诗六章,章十二句,为整齐的四言体,每章内容各有重点,按人物的活动依次叙述,脉络连贯,层次清楚。

  首章从大禹开通九州,韩城有大道直通京师起笔,表明北方本属王朝疆域。通过周王亲自宣布册命和册命的内容,说明受封的韩侯应担负的重要政治任务以及周王所寄予的重大期望;任务和期望的根本之点,是作为王朝的屏障安定北方。

  第二章叙述韩侯觐见和周王给予赏赐,而这一切都依据礼法进行。呈介圭为贽表明韩侯的合法地位,周王的赏赐表示韩侯受到的优宠。周代以“礼”治国,“礼”就是法律和制度,按制度,周代贵族服饰车乘的质料、颜色、图案、式样、大小规格都有规定,不能僭越。周王赏赐的交龙日月图案的黑龙袍、红色木底高靴、特定规格的精美车辆,都是诸侯方伯使用的。由周王赏赐,类似后世的“授衔”和公布享受何种等级的待遇,它表明受赐者地位、权利的提高:年轻的韩侯一跃而为蒙受周王优宠、肩负重任的荣显人物。

  第三章叙述韩侯离京时由朝廷卿士饯行的盛况。出行祖祭是礼制,大臣衔命出京,例由朝廷派卿士在郊外饯行,这也是礼制。祖祭后出行,祭礼用清酒,所以饯行也“清酒百壶”,这仍是礼制。一切依礼制进行,又极尽宴席之丰盛。这些描写继续反映韩侯政治地位的重要及其享受的尊荣。

  第四章叙述韩侯迎亲。这一章铺陈女方高贵的出身家世和富贵繁华的迎亲场面,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再现了贵族婚礼的铺张场景和风习,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荣贵显耀。

  第五章重点叙述韩国土地富庶,河流湖泊密布,盛产水产品和珍贵毛皮。这些叙述从蹶父选婿引起,以韩姞满意作结,虽然叙述重点转移,却与上章紧紧钩连,不显突兀,收过渡自然之妙。

  第六章叙述韩侯归国,成为北方诸侯方伯,建韩城,施行政,统治百国,作王朝屏障,并贡献朝廷,与首章册命遥相呼应。

  全诗的主题是颂扬韩侯,颂扬他接受王国重要政治使命,肩负作为王国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现周王的优宠和倚重,公卿对他的尊慕和礼敬,诗中渲染的他的富贵荣华以及他的权威,都与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没有他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这是一篇歌颂接受国家重任的大臣的颂歌。其中,饯宴、迎亲的场景描写,是诗中的插部,用以烘托主人公的高贵荣显,并使全诗波澜迭兴,有张有弛,有明有暗,有庄有雅。相映成趣。

  此诗颂美一个荣显的诸侯,却没有溢美之辞,而只是叙述事实,铺陈事物,或正面描述,或侧面烘托,落笔庄重大方,不涉谄谀,也不作空泛议论,这在颂诗中是特出的。

  全诗六章,各章重点突出,但前后钩连,结成一体;内容相对集中,而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无割裂枝蔓之累,其结构亦可资借鉴。

  此诗的语言风格也变化多姿。首章叙述周王册命,其语言如《尚书》用语般典重古奥;第二章叙述周王赏赐,铺陈华丽,以见恩宠之隆;第三章以下间用叠词、口语,描写有声有色,写得生动活泼。一诗之中,语言风格三易,即俗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621-626

hán

míng xiānqín 

liángshān wéidiànzhī yǒuzhuōdào hánhóushòumìng wángqīnmìngzhī zuǎnróngkǎo fèizhènmìng fěixiè qiángōngěrwèi zhènmìng gàntíngfāng zuǒróng 

 kǒngxiūqiězhāng hánhóujìn jièguī jìnwáng wánghánhóu shūsuízhāng diàncuòhéng xuángǔnchì gōuyīnglòuyáng kuòhóngqiǎnmiè tiáojīnè 

hánhóuchū chū宿 xiǎnjiànzhī qīngjiǔbǎi yáowéi páobiēxiān wéi wéisǔn zèngwéi shèngchē biāndòuyǒuqiě hóushìyàn 

hánhóu fénwángzhīshēng guìzhī hánhóuyíngzhǐ guìzhī bǎiliǎngbāngbāng luánqiāngqiāng xiǎnguāng zhūcóngzhī yún hánhóuzhī lànyíngmén 

guìkǒng guódào wèihánxiāngyōu hán kǒnghán chuān fáng yōu鹿 yǒuxióngyǒu yǒumāoyǒu qìnglìng hányàn 

hánchéng yànshīsuǒwán xiānshòumìng yīnshíbǎimán wánghánhóu zhuī yǎnshòuběiguó yīn shíyōngshí shíshí xiàn chìbàohuáng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明明在下¹,赫(hè)²在上³。天难忱(chén),不易王。天位(yīn)(dí),使不挟¹⁰四方¹¹
译文:皇天伟大光辉照人间,光采卓异显现于上天。天命无常难测又难信,一个国王做好也很难。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终又让他失国丧威严。明明:光采夺目的样子。
注释:¹在下:指人间。²赫赫:明亮显著的样子。³在上:指天上。⁴忱:信任。⁵斯:句末助词。⁶易:轻率怠慢。⁷维:犹“为”。⁸位:同“立”。⁹适: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纣王。¹⁰挟:控制、占有。¹¹四方:天下。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zhì)¹²氏任,自³彼殷(yīn)商,来嫁于周,曰嫔(pín)于京。乃王季,维德之行
译文:太任是挚国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来自殷商。她远嫁来到我们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张。
注释:¹挚:古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任姓。²仲:指次女。挚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³自:来自。⁴嫔:妇,指做媳妇。⁵京:周京。⁶乃:就。⁷及:与。⁸维德之行:犹曰“维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¹任有身²,生此文王³。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上帝,聿(yù)怀多福。厥(jué)德不回¹⁰,以受¹¹¹²国。
译文:太任怀孕将要生儿郎,生下这位就是周文王。这位伟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谦让。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天,带给我们无数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业做国王。
注释:¹大:同“太”。²有身:有孕。³文王:姬昌,殷纣时为西伯(西方诸侯),又称西伯昌.为周武王姬发之父,父子共举灭纣大业。⁴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⁵昭:借作“劭”,勤勉。⁶事:服事、侍奉。⁷聿:犹“乃”,就。⁸怀:徕,招来。⁹厥:犹“其”,他、他的。¹⁰回:邪僻。¹¹受:承受、享有。¹²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国国主。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天监¹在下²,有命既集。文王初载³,天作之合。在洽(hé)之阳,在渭之涘(sì)
译文:上天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文王迎亲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儿渭水河岸边。
注释:¹监:明察。²在下:指文王的德业。³初载:初始,指年青时。⁴作:成。⁵合:婚配。⁶洽:水名,源出陕西合阳县,东南流入黄河,现称金水河。⁷阳:河北面。⁸渭:水名,黄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肃渭源县,经陕西,于潼关流入黄河。⁹涘:水边。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文王嘉¹²,大邦³有子。大邦有子,伣(qiàn)天之妹。文定厥(jué)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译文:文王筹备婚礼喜洋洋,殷商有位美丽的姑娘。殷商这位美丽的姑娘,长得就像那天仙一样。卜辞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亲迎来到渭水旁。造船相连作桥渡河去,婚礼隆重显得很荣光。
注释:¹嘉:美好,高兴。²止:语末助词。一说止为“礼”,嘉止,即嘉礼,指婚礼。³大邦:指殷商。⁴子:未嫁的女子。⁵伣:如,好比。⁶天之妹:天上的美女。⁷文:占卜的文辞。⁸梁:桥。此指连船为浮桥,以便渡渭水迎亲。不:通“丕”,大。⁹光:荣光,荣耀。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zuǎn)¹女维莘(shēn)²。长子³维行,笃生武王。保右,燮(xí)大商。
译文:上天有命正从天而降,天命降给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来莘国姒家姑娘。长子虽然早早已离世,幸还生有伟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袭击讨伐那殷商。
注释:¹缵:续。²莘:国名,在今陕西合阳县一带。姒姓。文王又娶莘国之女,故称太姒。³长子:指伯邑考。⁴行:离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为殷纣王杀害。⁵笃:厚,指天降厚恩。一说为发语词。⁶保右:即“保佑”。⁷命:命令。⁸尔:犹“之”,指武王姬发。⁹燮伐:即袭击讨伐。燮:读为“袭”。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殷商之旅,其会(kuài)¹如林。矢²于牧野³,维予。上帝临,无(èr)¹⁰尔心。
译文:殷商调来大批的兵将,军旗就像那树林一样。我主武王誓师在牧野,他说只有我们最兴旺。上天监视你们众将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注释:¹会:借作“旝”,军旗。²矢:同“誓”,誓师。³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县一带,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⁴予:我、我们,作者自指周王朝。⁵侯:乃、才。⁶兴:兴盛、胜利。⁷临:监临。⁸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领的将士。⁹无:同“勿”。¹⁰贰:同“二”。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洋洋,檀(tán)¹煌煌,驷(sì)(yuán)²彭彭³。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zhāo)¹⁰清明。
译文:牧野地势广阔无边垠,檀木战车光彩又鲜明,驾车驷马健壮真雄骏。还有太师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飞雄鹰。他辅佐着伟大的武王,袭击殷商讨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注释:¹檀车:用檀木造的兵车。²驷騵:四匹赤毛白腹的驾辕骏马。³彭彭:强壮有力的样子。⁴师:官名,又称太师。⁵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因姓吕。名尚,字子牙。年老隐钓于渭水之上,文王访得,载与俱归,立为师,又号太公望,辅佐文王、武王灭纣。⁶时:是。⁷鹰扬:如雄鹰飞扬,言其奋发勇猛。⁸凉:辅佐。《韩诗》作“亮”。⁹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¹⁰会朝:会战的早晨。一说黎明。

  此诗与《大雅·生民》《大雅·公刘》《大雅·緜》《大雅·皇矣》《大雅·文王》诸篇相联缀,俨然形成一组开国史诗。从始祖后稷诞生、经营农业,公刘迁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王季继续发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灭纣,可以说是把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写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们看作一组周国史诗,只是《诗经》的编者没有把它们按世次编辑在一起,而打乱次序分编在各处。朱熹说它和《大雅·文王》那篇一样,“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其实此诗很难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难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总观这组六篇诗文,不过是周王朝统治者为歌颂祖先功德,追述开国历史的显赫罢了。

  全诗八章。历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这里是根据诗意确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来,颇有参差错落之美。

  首章先从赞叹皇天伟大、天命难测说起,以引出殷命将亡、周命将兴,是全诗的总纲。次章即歌颂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写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不国”。四章又说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写他于渭水之滨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说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与首章遥相照应。七章写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敌军虽盛,而武王斗志更坚。最后一章写牧野之战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辅佐之下一举灭殷。全诗时序井然,层次清楚,俨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发展史。

  诗篇以“天命所佑”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继为基本线索,集中突现了周部族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灭商,是此诗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现的重大历史事件,写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过是说明周家奕世积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诗人著笔,历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应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不的。因此,尽管诗意变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诗虽然笼罩着祀神的宗教气氛和君权神授的神学色彩,其内在的历史真实性一面,还是有认识价值的。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它并不平铺直叙地叙事。文王两次迎亲的描述,生动具体;牧野之战的描绘,更显得有声有色。“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一连三个排比句子,真可谓把战争的威严、紧迫的气势给和盘托出了。“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虽然写出了敌军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师,更显得坚强和有力。“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虽然仅仅描写了一句,也似乎让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详有略、前呼后应的表现手法,更使诗篇避免了平铺、呆板和单调,给人以跌宕起伏、气势恢宏而重点突出的感觉。这些,在艺术上都是可取的。诗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很强的活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0-524
2、 吴雪飞.《诗经·大雅·大明》“燮伐大商”句新证. 史学史研究,2013,12

mí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míngmíngzàixià zàishàng tiānnánchén wéiwáng tiānwèiyīn shǐ使jiāfāng 

zhìzhòngshìrèn yīnshāng láijiàzhōu yuēpínjīng nǎiwáng wéizhīxíng 

rènyǒushēn shēngwénwáng wéiwénwáng xiǎoxīn shàoshìshàng huái怀duō juéhuí shòufāngguó 

tiānjiānzàixià yǒumìng wénwángchūzǎi tiānzuòzhī zàizhīyáng zàiwèizhī 

wénwángjiāzhǐ bāngyǒu bāngyǒu qiàntiānzhīmèi wéndìngjuéxiáng qīnyíngwèi zàozhōuwéiliáng xiǎnguāng 

yǒumìngtiān mìngwénwáng zhōujīng zuǎnwéishēn zhǎngwéixíng shēngwáng bǎoyòumìngěr xièshāng 

yīnshāngzhī huìlín shǐ wéihóuxīng shànglín èrěrxīn 

yángyáng tánchēhuánghuáng yuánbāngbāng wéishīshàng shíwéiyīngyáng liàngwáng shāng huìcháoqīngmíng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父老争看乌角巾¹,应缘曾现宰(zǎi)²身。
译文: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注释:¹乌角巾:隐士之冠。²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译文: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这首诗描写诗人处境的寂寞。组诗的前一首从寂寞写到热闹,这一首则从热闹写到寂寞。起二句说诗人出门时,有许多“父老”围着看他。他此时虽然像隐者、普通书生那样戴着“乌角巾”,但“父老”们知道他是一个曾经做过“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隐士们喜戴的头巾,屡见于《晋书》记载。乌是黑色,杜甫《南邻》诗有“锦里先生乌角巾”之句。“现宰官身”,语出《法华经》,宰官,泛指官吏,用典无痕。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打击,屡受贬谪,但他才名极大,贬谪时经常有人欢迎他。他在黄州时如此,在惠州时也是如此,他诗中就有“到处聚观香案吏”、“父老相携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争观”,不只是“曾现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气节之名,也略传到海南中来。父老的亲近足以自豪,但诗人说“缘”(因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这二句写的是热闹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凉。后二句专写寂寞,弥见悲凉。一阵的热闹过去之后,“路人”少到可“数”,环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诗人闲着无事在“数”这些“路人”,加以“斜旧”、“古路”,只身“独立”,显得悲凉之至。但诗句只写物象,不着议论,不抒情感,不露“寂寞”与“悲凉”的字样,而寂寞与悲凉自在物象中见出。一个才高一世,在文坛、政坛都能大显身手的苏轼,落到这种境地,就其自身来说,是不幸,就国家来说,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诗人却不自嗟叹,而用自我欣赏、自我回味的心境来对待它。他的旷达胸怀盖着内心的不平,但这种旷达只会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长久。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是能用恬淡的笔触,不露痕迹地来反映悲凉情境,蕴蓄着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高情远韵,余味悠然,而客观上却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同情和为之产生愤慨。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59-460
2、 韩林元.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20-21

zòngsān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lǎozhēngkànjiǎojīn yīngyuáncéngxiànzǎiguānshēn 
biānsānchàkǒu xiéyángshǔguòrén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一身从远使¹,万里向安西。
译文: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注释:¹从远使:指在安西都护府任职。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汉月¹垂乡泪²,胡沙费³马蹄(tí)
译文: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注释:¹汉月:汉家的明月。借指故乡。²乡泪:思乡的眼泪。³费:一作“损”。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寻河¹愁地尽,过碛(qì)觉天低。
译文: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注释:¹寻河:借汉代通西域穷河源的故事表明自己到极边远的地区。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送子军中饮,家书¹醉里题。
译文: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注释:¹家书:家人来往的书信。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说自己在天宝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所在,不少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个遥远荒凉的地方。 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颔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在夜中行进,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接着,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这一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上句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层层转接,对万里西行的铺叙、描写,最后终于写到了给李判官送行,“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这最后的送行绝没有悲切之语,而是在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诗人也没有写旅途珍重之语,因为此诗前三联已经叙述了自己西行时的种种情形,而李判官的东归,也是顺着这一条路线,在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暗含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这里无须再作赘语了。诗人此时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远在长安的家人。他万里西行之后,那久已蕴蓄于心的深切乡思,此时一经李判官返京的触发,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饮酒酣之时,在军帐中作书,将心中的万语千言写出,托李判官带回长安家中。“家书醉里题”,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在醉中仍然没有忘记家乡和亲人,足见乡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能自休的情景。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融注在全诗的字句中,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8-329

西tóusòngpànguānjīng--céncān

shēncóngyuǎn使shǐwànxiàngān西

hànyuèchuíxiānglèishāfèi

xúnchóujǐnguòjuétiān

sòngzijūnzhōngyǐnjiāshūzu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