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繁杏千红蕊。醲笑东风里。恰如歌院晓妆迟。簇簇娇娆同步、出深闺。
风流莲幕莺花主。持送花深处。花多莫便著情偏。一一淡匀深注、总堪怜。
一枝繁杏千红蕊。醲笑东风里。恰如歌院晓妆迟。簇簇娇娆同步、出深闺。
风流莲幕莺花主。持送花深处。花多莫便著情偏。一一淡匀深注、总堪怜。
管鉴

管鉴

管鉴字明仲,龙泉(今属浙江)人,徙临川(今江西抚州)。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制置四川后东归,道经峡州,时管鉴为峡州守,见范成大 《吴船录》 。淳熙十三年(1186)任广东提刑,改转运判官,官至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词题所署干支,最迟者为甲辰生日,盖淳熙十一年(1184)。有 《养拙堂词》 一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¹钟将(qiāng)²,淑水汤(shāng)³,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不忘。
译文: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注释:¹鼓:敲击。²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³汤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⁴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⁵怀:思念。⁶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喈(jiē)¹,淑水湝(jiē)²,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³
译文: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注释:¹喈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²湝湝:水流貌,犹“汤汤”。³回:邪。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伐¹(gāo)²,淑有三洲³,忧心且妯(chōu)。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译文: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注释:¹伐:敲击。²鼛:一种大鼓。³三洲:淑河上的三个小岛。⁴妯: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⁵犹:已。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鼓钟钦(qīn)¹,鼓瑟鼓琴,笙(shēng)(qìng)²同音。以³以南,以籥(yuè)不僭(jiàn)
译文: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注释:¹钦钦:象声词,犹“将将”。²磬: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³以:为,作,指演奏、表演。⁴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⁵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⁶籥: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⁷僭: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会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其实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zhōng

míng xiānqín 

zhōngqiāngqiāng huáishuǐshāngshāng yōuxīnqiěshāng shūrénjūn huái怀yǔnwàng 

zhōngjiējiē huáishuǐjiējiē yōuxīnqiěbēi shūrénjūn huí 

zhōnggāo huáiyǒusānzhōu yōuxīnqiěchōu shūrénjūn yóu 

zhōngqīnqīn qín shēngqìngtóngyīn nán yuèjiàn 

承乐世,董逃;
承乐世¹,董逃²
译文:趁着太平乐世,董逃;
注释:¹承世乐:承受一世的快乐,指董卓尽情享乐。²董逃:原是乐曲中的衬音,故每唱一句,必唱一句“董逃”或“董桃”,最初并无实义。后出董卓,民众憎恶,无实义的“董桃”,便暗喻“董卓必败而逃”。
游四郭,董逃。
游四郭¹,董逃。
译文:多多游游四郊,董逃。
注释:¹游四郭:指董卓在京都洛阳城里城外游玩。郭,外城。
蒙天恩,董逃;
蒙天恩¹,董逃;
译文:承蒙皇天恩宠,董逃;
注释:¹蒙天恩:承蒙天子的厚恩。
带金紫,董逃。
带金紫¹,董逃。
译文:金印紫绶戴牢,董逃。
注释:¹带金紫:指董卓穿着金蟒紫袍(皇帝的服装)。以上四句写董卓显赫一时,纵情享乐。
行谢恩,董逃;
行谢恩¹,董逃;
译文:一边拜谢恩德,董逃;
注释:¹行谢恩:即将辞去天子的厚恩,指董卓遭到关东诸侯的声讨而焚烧洛阳准备逃往长安。
整车骑,董逃。
整车骑(jì)¹,董逃。
译文:整顿车马上道,董逃。
注释:¹整车骑:整治车驾。
垂欲发,董逃;
垂欲发¹,董逃;
译文:刚刚准备出发,董逃;
注释:¹垂欲发:即将出发。指从洛阳出发逃往长安。垂,即将。
与中辞,董逃。
与中辞¹,董逃。
译文:又回宫中辞行,董逃。
注释:¹与中辞:与城内辞别。中,指洛阳城内。
出西门,董逃;
出西门¹,董逃;
译文:车马走出西门,董逃;
注释:¹出西门:指往西面逃跑(长安在洛阳之西)。
瞻宫殿,董逃。
(zhān)宫殿¹,董逃。
译文:不停瞻望皇宫,董逃。
注释:¹瞻宫殿:指回顾朝廷的宫殿。
望京城,董逃;
望京城¹,董逃;
译文:远远眺望京城,董逃;
注释:¹京城:指京都洛阳。
日夜绝,董逃。
日夜绝¹,董逃。
译文:日夜所剩无几,董逃,
注释:¹绝:指食物断绝。
心摧伤,董逃。
心摧伤¹,董逃。
译文:无比伤悲心碎,董逃。
注释:¹心摧伤:心肝被摧折一样伤心、难受。

  这是一首讽刺东汉末年权臣董卓的民谣。

  起首两句“承乐世”,“游四郭”,写董卓生於承平安乐的时代,由此他能够飞黄腾达,悠游四郭,而无所顾忌。暗指董卓拥有重兵,所以没有顾忌。接下去“蒙天恩”,“带金紫”两句,指董卓由于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与信任,所以能够佩带金印紫绶、富贵显达。下面两句“行谢恩”、“整车骑”,主要写董卓曾以罪被免职,但是皇帝很快赦免了他,并授予他前将军,并州牧,又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车马成群结队,显赫一世,耀武扬威。同时也蕴寓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时,车马浩浩荡荡的意思。前六句是此诗的第一层,主要写董卓的发迹和显赫,也含有对汉桓帝、灵帝、献帝信任奸佞董卓的讽刺与揭露。

  诗的后七句为第二层。“垂欲发”,“与中辞”,写董卓由于被袁绍、孙坚讨伐,决定迁都长安,抛弃了东汉都城洛阳。以下五句“出西门"、“瞻宫殿"、“望京城"、“日夜绝’’、“心摧伤”则主要写洛阳人民被董卓虏掠往长安的忧苦心情。《后汉书·董卓列传》载:“于是尽徒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连圭苑中,恶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这一层说京城百姓即将辞别洛阳,被驱赶到长安去,心思沉重。出了西门,回望洛阳的官殿城苑,已经废毁不堪,到处残垣断壁,墙颓宫倾,人烟尽绝,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人们没日没夜被驱赶着行路,心里极度的悲伤。最后一句“心摧伤”,如按照《汉书·五行志》所说,似乎应指人们对董卓终被灭族下场的悲伤,其实不然。因为“董恩歌”主要是讽刺董卓从洛阳恩到长安这件事的,且董卓活着时,就因发现了这首歌谣而被牵连受害的有千数人,董卓还曾将“董恩”二字改为“董安”,说明董卓在世时,此歌已广泛流传。且京都人们对董卓早已深恶痛绝,对他的死自是拍手称快的,绝不会感到悲伤。所以这是从洛阳被迁到长安的人们,在路上遭受驱赶和抢掠、颠沛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怆哀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622-1623页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坛边松在鹤巢(cháo)¹,白鹿闲行旧径中。
译文:花坛边的老松尚在,仙鹤的巢却已空空如也。白鹿在旧日里的羊肠小道中悠闲地行走。
注释:¹鹤巢空:典故,驾鹤西归,委婉地表达“逝去”的含义。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手植红桃¹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译文:故人(指薛道士)亲手种的千万株红桃树,花朵已经开满了山坡,而它们的主人却不在了,只能任凭春风吹拂。
注释:¹白鹿、鹤、桃树:这里都是“隐士”,“出世”的象征,诗中它们的主人薛道士已经与世长辞,所以这三种仙物也就无所寄托了。

shāngtáoyuánxuēdàoshì--liú

tánbiānsōngzàicháokōngbái鹿xiánxíngjiùjìngzhōng

shǒuzhíhóngtáoqiānshùmǎnshānzhǔrènchūnfēng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¹欲转²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³。闻天语,殷(yīn)问我归何处。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注释:¹星河:银河。²转:《历代诗余》作“曙”。³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⁴天语:天帝的话语。⁵殷勤:关心地。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我报路长嗟(jiē)¹日暮,学诗谩(màn)²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³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我回答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载着我的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¹嗟,慨叹。²谩:空,徒然。³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⁴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⁵吹取:吹得。⁶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蓬莱,又称蓬壶。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 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 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 ”、“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78-1180

jiāào ·tiānjiēyúntāoliánxiǎo

qīngzhào sòngdài 

tiānjiēyúntāoliánxiǎo xīngzhuǎnqiānfān fǎng仿mènghúnguīsuǒ wéntiān yīnqínwènguīchù 
bàochángjiē xuéshīmànyǒujīngrén jiǔwànfēngpéngzhèng fēngxiūzhù péngzhōuchuīsānshān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

  诗的后半则是写诗人处于“新境”,叙述他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

  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读者读了前四句,会联想到江楼、圆月的景象和诗人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

jiānglóuyuè--bái

jiālíngjiāngjiāngchímíngyuèsuītóngrénbié

xiāoguāngjǐngqiánxiāngliǎngyīnqíngyuǎnzhī

shuíliàojiāngbiān怀huáizhèngdāngchípànwàngjūnshí

jīncháogòngfāngtónghuǐjiěduōqíngxiāns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