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写嫣然玉一枝,金衣公子立多时。曾知斥鴳蓬蒿下,不识长安挟弹儿。
谁写嫣然玉一枝,金衣公子立多时。曾知斥鴳蓬蒿下,不识长安挟弹儿。

hǎitánghuángniǎo--kuí

shuíxiěyānránzhījīngōngziduōshícéngzhīchìyànpénghāoxiàshízhǎngānxiédànér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别纸¹累幅²过当,老病废忘,岂堪³英俊如此责望。少年应科目英,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¹⁰,才尘忝(tiǎn)¹¹,便被举主¹²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¹³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¹⁴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¹⁵。又别作¹⁶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¹⁷,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¹⁸,与涉猎者¹⁹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²⁰之术。可笑可笑。
译文:上次你的来信中,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力辅助。只是我认为年轻人做学问,每读一本书都应精读几遍才算读完。世上书多得如大海,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读完它们,只能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因此希望求学的人每读一遍书,都要确定一个目标,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比如想探求古今国家的兴衰存亡以及圣人贤人所发挥的作用,就单独去探求这一个方面,不要生发其他的念头,以免分散精力。另外再读一遍,探求人物事迹、历史旧事、典制掌故,也采用这个办法。探求其他方面都可以效仿这种做法。这种读书法看起来虽然迂阔笨拙,但是有一天学业有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与那些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钻研的人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远不是速成的方法。我的这些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注释: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¹别纸:指王庠来信中的附笺。²累幅:几页文字。³堪:担当,承当。⁴英俊:气概才能不凡的年轻人,指代王庠。⁵责望:期望,要求。⁶邪:同“耶”。⁷应:参加。⁸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指为了应科举必须死记的一些东西。⁹少:少数。¹⁰节目文字:指应考英难度较大的文章。节目,原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文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引申为难度较大的。¹¹才尘忝后:指科举制度被录取。才尘,才能低下、微小。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谦词。¹²举主:主考官。¹³得:成功。¹⁴卑意:我的意思。卑,用以自称的谦词。¹⁵余念:多余的念头。¹⁶别作:另外。¹⁷迂钝:迂阔蠢笨。¹⁸八面受敌:指可以应付各种情况。¹⁹涉猎:这里指泛览群书而不作深入地钻研。²⁰速化:速成的方法。

  这是苏轼晚年回答其侄女婿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文笔简练,语气谦逊,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作者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用语十分谦虚虚,对王庠的赞语认为“过当”,“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谈自己的看法时用“卑意”一词,最后又用“可笑可笑”作结。苏轼是欧阳修以后的北宋文坛的第一人,他不但对宋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就,而且在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文坛巨匠,在青年学子面前却如此谦虚,完全是一个谦谦君子,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也表现了他的长者风范。

  苏轼在信中就读书方法谈了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是反对死记硬背。苏轼认为“少年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不值一提,自应举时的“节目文字“亦无用。这就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苏轼的作文原则,他主张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表达了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艺主张。

  二是认为求学无捷径,“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青年人往往急于求成,希望走捷径,惟有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在实践中摸索求学之道。

  三是求学要讲究方法。这其中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求学不能贪多。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他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也就是要有所选择。第二层指出读书要钻研得深。苏轼认为“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即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能集中研究一个问题。“勿生余念”,研究其他问题也是这样,这不是浏览速成的读书法所能奏效的。这些读书方法是苏轼一生治学的经验之谈,在后世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胡俊华.《又答王庠书》助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4(5):17-18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¹山上松,瑟(sè)²谷中风。
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注释:从弟:堂弟。¹亭亭:高耸的样子。²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一何¹盛,松枝一何劲!
译文: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注释:¹一何:多么。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冰霜正惨凄¹,终岁常端正。
译文: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注释:¹惨凄:凛冽、严酷。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岂不罹(lí)凝寒¹?松柏有本性。
译文: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¹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橘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参考资料:
1、 刘义钦,史言喜,梁文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上),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2,第177页

zèngcóng ·èr

dōnghàn·liúzhēn liǎnghàn 

tíngtíngshānshàngsōng zhōngfēng 
fēngshēngshèng sōngzhījìng 
bīngshuāngzhèngcǎn zhōngsuìchángduānzhèng 
nínghán sōngbǎiyǒuběnxìng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虚怀何所欲,岁晏聊懒逸。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云翼谢翩翻,松心保贞实。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风秋景气爽,叶落井径出。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陶然美酒酣,所谓幽人吉。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自当轻尺璧,岂复扫一室。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安用簪进贤,少微斯可必。
全诗六联十二句,首联写虚怀若谷,没有什么欲求,一年到头都在闲适中度过。第二联写飞鸟搏击长空、鹏程万里,松木心亦,忠贞不二,以此喻为人应有凌云之志,要赤胆忠心。第三联写出金秋景色,秋风劲吹,天气爽朗,树叶飘飘洒落在井边小径上。第四联反映出来的内容是,愉快地品尝着美酒,这正是隐士之士最堪高兴的事情。第五联是说,人自然要以尺壁之玉为轻,珍惜大好光阴充实自己;自然不能只整饬自己的居室,而应该以整饬天下为己任。最后一联是说,贤人名士何须达官贵人推荐呢,只需做到像博学的处士一样隐居山林,迟早会收召见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在一些比较高的士大夫中,倒是相当流行,相当普遍。
参考资料:
1、 聂鸿白.历代趣味诗词: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65-68

xīngmíngshī--quán

怀huáisuǒsuìyànliáolǎn

yúnxièpiānfānsōngxīnbǎozhēnshí

fēngqiūjǐngshuǎngluòjǐngjìngchū

táoránměijiǔhānsuǒwèiyōurén

dāngqīngchǐsǎoshì

ānyòngzānjìnxiánshǎowēi

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
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
译文:月光已经照到树梢,月亮就要升起,秋夜的露水已经沾湿了人的衣赏。
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馀光照水飞。
微萤¹不自知时晚,犹抱馀光照水飞。
译文:那些微小的萤火虫尚不知季节已经很晚了,还抱着一点点的余光照着水面飞行。
注释:¹微萤:微小的萤火虫。

qiūwǎnèrjuéèr--zhōuzhī

yuèxiànghánlínshàngshícóngqiūhòuzhānwēiyíngzhīshíwǎnyóubàoguāngzhàoshuǐfēi

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
春来何处不归鸿¹,非复羸(léi)²牛踏旧踪。
译文:春天到来,任何地方都是鸿雁的归处,不再是瘦弱的牛来脚踩这旧时的踪迹。
注释:¹鸿:鸿雁。²羸:瘦弱。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
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wèng)¹里不相逢。
译文:希望老师透明澄澈的思想如皎洁的明月,把清辉洒满大地,使每户人家都能够通过水瓮而与老师相逢。
注释:¹瓮: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