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逢黄石公,归从赤松子。汉家四百年,功在圯桥履。
出逢黄石公,归从赤松子。汉家四百年,功在圯桥履。

qiáojìn--kuí

chūfénghuángshígōngguīcóngchìsōngzihànjiābǎiniángōngzàiqiáo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检校停云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风吹去,末章因及之。
检校停云¹新种杉松,戏作。时欲作亲旧报书,纸笔偶为大欲吹去,末章因及之。
译文:巡视在停云刚种下的杉树时,游戏之作。本来给亲旧朋友回信的,然而纸笔被大风吹走,唯有写下这首词。
注释: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¹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铅山居所的西北隐湖山上修建的一处建筑,按陶渊明诗意,取名为停云。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投老¹空山,万松手种,政²³(kān)叹。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古来池馆,云烟草棘(jí),长使后人凄断。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lán)酒空人散。
译文:叹老来唯以料理空山为事,满山松杉,亲手栽种。何日才长大成阴,我还能有几年,好似见晚生的儿孙成人。古来多少水榭楼馆,转眼成了荒草荆棘,长使后人凄凉断魂。想当年良辰美景烟消云散,空成遗恨无限。
注释:¹投老:将老,临老。²政:通”正”。³尔:如此,这般。⁴阴:同“荫”。指松树何时长大成材。⁵凄断:凄伤断肠,伤感。⁶夜阑:深夜。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梦觉东窗,聊复尔耳¹,起欲题书简。霎时欲怒,倒翻笔砚(yàn),天也只教吾懒。又何事²,催诗雨急,片云斗暗³
译文:站在停云高处,谁知我老来投闲惟静,不问世间万事。梦醒东窗,闲居无聊,起身欲给亲友写信。片刻间,风怒号,倒翻纸笔,似天亦教我偷懒。可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来催诗。
注释:¹聊复尔耳:聊且如此而已。²何事:为何。³斗暗:突然昏暗。

  本词最显眼之处是其题目长达三十字,像一段叙说缘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词的主要内容是由新种杉树和修书未成引起的感慨,题虽为“戏作”,却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词人在刚落职闲居时的不满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这些长身直立的植物变成像自己一样一心报国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挥这些部众去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梦想。但事实是词人此时再次被排挤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时的处境:临老之时遭人陷害,落职闲居,只得于深山中种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气跃然纸上。

  借事抒情,起笔即照应词前小序中所说的“检校停云新种杉松”,借此抒发面对世间沧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兴废,宫阙池馆都湮没于黄土,“夜阑酒空人散”,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体现。“政尔堪叹”,叹的是自己年岁渐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荫的一天,更是感叹古来繁华皆成荒芜,历来欢娱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伤怀而已。两层感叹,结合了古今物人,涵盖十分宽泛,作者这样的感叹,也为下片作了铺垫。下片承接上文,作者发誓归隐之后誓不再理会闲事。寄希望于“万事不关心眼”,欲以超然物外来摆脱落职闲置的愤懑难平和百无聊赖。“梦觉东窗”以后,又想起陶渊明《停云》之诗,使词人开始思念亲戚故旧,于是想援笔作书以报之。无奈天气突变,似不欲让其写信,却又似在催其作诗,不知何意。作者心态彷徨,思绪纷乱,实际上是因其不甘寂寞,报国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当时词人正在战场上指挥千万抗金志士进行北伐恢复的大业,就不会生此闲愁了。

  这首词虽云“戏作”,但格调低沉,风味特别。 上片起韵一面顺承“检校停云新种杉松”之意,一面又叹老嗟衰。其下一叹自己年老,二叹古来兴废盛衰、世事无常。过片一韵,借用陶渊明停云诗,写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点题,借风吹纸笔暗用杜甫诗意,嘲讽“天心莫测”。从中折射出被迫“伏枥”的烈士暮年的真实状态。

参考资料:
1、 汪华光编著.辛弃疾在铅山 词作地名寻踪:金城出版社,2011.01,:第86-87页

yǒng··tóulǎokōngshān--xīn

jiǎnxiàotíngyúnxīnzhǒngshānsōngzuòshízuòqīnjiùbàoshūzhǐǒuwèifēngchuīzhāngyīnzhī

tóulǎokōngshānwànsōngshǒuzhǒngzhèngěrkāntànchéngyīnniányǒushìjiànérsūnwǎnláichíguǎnyúnyāncǎozhǎng使shǐhòurénduànxiǎngdāngniánliángchénhènlánjiǔkōngrénsàn

tíngyúngāochùshuízhīlǎoziwànshìguānxīnyǎnmèngjuédōngchuāngliáoěrěrshūjiǎnshàshífēngdàofānyàntiānzhǐjiàolǎnyòushìcuīshīpiànyúndòuàn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离恨如旨酒¹,古今饮皆醉。
注释:¹旨酒:美酒。旨,美好。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伊余¹非此辈,送人空²把臂(bì)³
注释:¹伊余:犹我。伊为助词,无实义。²空:犹祇。³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他日再相逢,清风¹动天地。
注释:¹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柳叶鸣蜩(tiáo)¹绿暗,荷花落日红酣(hān)²
译文:浓密的柳叶深处,蝉儿正在鸣叫,落日映照下的莲花颜色更加红艳夺目。
注释:¹鸣蜩:鸣蝉。²酣:浓透。“柳叶”二句:一作“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六陂(bēi)¹春水²,白头想见江南。
译文:看着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春天。
注释:¹三十六陂:池塘名,在汴京附近。陂:池塘。江南扬州附近也有三十六陂,故诗中云“想见江南”。²春水:一作“流水”。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¹我东西。
译文: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带领着我看遍此处风景。
注释:¹持:携带。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译文: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往事踪迹却只有一片迷离。

  这组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上。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具有动人的意味。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鸣蜩,就是正在鸣叫的知了(蝉)。“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见于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形,只闻其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

  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还是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读完“白头想见江南”,还应该再读“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就“柳叶”“荷花”写夏景之美,用了“绿暗”“红酣”一类的字面,色彩十分浓艳美丽。这“红”与“绿”是对照的,因对照而“红”者更红,“绿”者更绿,景物更加动人。第四句的“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也是对照的,但这对照在“白头”人的心中却引起无限波澜,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诗由真入幻,触景生情,语意简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

  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比“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楼感旧》)之类的写法表现了更多的内容。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读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21-223
2、 高克勤 等.王安石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5-36
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秋心如海复如潮¹,惟有秋魂²不可招。
译文:我忧心忡忡,宛如江潮拍岸,我悲凉的心情,像海水涌上胸膛;秋风落叶啊,知心的朋友已经故亡,你那白玉一样的灵魂,飘向何方?
注释:¹“秋心”句:形容苍凉萧瑟之心情。²秋魂:《楚辞》有《招魂》篇,这里寓有作者悼念亡友、自伤身世的双重意思。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漠漠郁金香在臂¹,亭亭古可佩当腰²
译文:手腕上的郁金香,散发出微醉清香,朋友的灵魂,在清香中永远地生长;腰间佩带的古玉佩,闪闪发着光亮,朋友的美好品德,就如白玉发光。
注释:¹“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²“亭亭”句:用《礼记·可藻》中“古之君子必佩可”句意,喻意同上。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译文:如今烽火燃烧在西北边疆,有谁为了报国亮出利剑的寒光?百姓怨声载道在富庶的东南,有谁能够吹出箫声清亮?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shāo)¹
译文:凭栏遥望,满天的星斗如春花烂漫;我怀念已逝去的朋友,你今在何方?月亮坠入深林,我的心底涌上惆怅和悲伤。
注释:¹“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太行¹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shuò)²
译文: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高耸在万里晴空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野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
注释:金桥:地名。唐属潞州,在今山西长冶市西南。事: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李军势如破竹,昭宗被迫于大顺二年(891)二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罢张浚官。¹太行:山名。即太行山。²朔风:北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饮马¹早闻临渭北,射雕²今欲过山东³
译文:李克用早有饮马黄河自立为王的野心,因此他一定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打过太行山东。
注释:¹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²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³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百年徒有伊川叹¹,五利宁无魏绛(jiàng)²
译文:唐王朝灭亡的日子即将到来,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注释:¹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²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jiā)¹一曲戍(shù)²中。
译文: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心中悲痛到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注释:¹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²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首联“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的意思是: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9:第1337-1338页
2、 邓诗萍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4: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5:第195页

jīnqiáogǎnshì--róng

tàixíngxuědiéqíngkōngèryuèjiāoyuánshàngshuòfēng

yǐnzǎowénlínwèiběishèdiāojīnguòshāndōng

bǎiniányǒuchuāntànníngwèijiànggōng

zhǎngtíngzhèngchóujuéāijiāshùyān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