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水,清泱泱,津吏伐鼓声镗镗。主当渡河吏乃醉,女娟操舟赎父罪。
河之水,清泱泱,津吏伐鼓声镗镗。主当渡河吏乃醉,女娟操舟赎父罪。
持楫中流发棹歌,津吏酒醒女渡河。鸳鸯双飞可奈何。
持楫中流发棹歌,津吏酒醒女渡河。鸳鸯双飞可奈何。

èrshǒuèr--kuí

zhīshuǐqīngyāngyāngjīnshēngtāngtāngzhǔdāngnǎizuìjuāncāozhōushúzuì

chízhōngliúzhàojīnjiǔxǐngyuānyāngshuāngfēinài

胡奎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 ▶ 15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译文:亲手种的桃李树不是没主人,村野老人的院墙虽低也像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恰似¹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译文:而现在春风竟然也来欺欺凌,晚上的春风吹折几枝桃李花。
注释:¹恰似:正是。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现在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景,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juémànxīngjiǔshǒu ·èr

 tángdài 

shǒuzhòngtáofēizhǔ lǎoqiángháijiā 
qiàchūnfēngxiāng láichuīzhéshùzhīhuā 
云淡风高叶乱飞,小庭寒雨绿苔微,深闺人静掩屏帷。
云淡风高叶乱飞,小庭寒雨绿苔(tái)¹,深闺人静掩屏帷(wéi)
注释:¹绿苔微:绿色的苔藓稀微。
粉黛暗愁金带枕,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
粉黛(dài)¹暗愁金带枕²,鸳鸯空绕画罗衣,那堪辜负不思归!
注释:¹粉黛:以妇女的妆饰借代为妇女。²金带枕:精美的枕头。
这首词写闺情。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深人静的景象。下片写女子见到了罗衣上的鸳鸯绣图,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孤单,深感自己所怀念的男子辜负了她的一片深情。

huànshā··yúndànfēnggāoluànfēi--xiòng

yúndànfēnggāoluànfēixiǎotínghán绿táiwēishēnguīrénjìngyǎnpíngwéi

fěndàiànchóujīndàizhěnyuānyāngkōngràohuàluókānguī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yè)¹学楚吟²,病骨³伤幽素
译文:“咽咽”地效法楚辞吟咏着哀怨的诗句,我多病的身躯经受不住幽冷的侵袭。
注释:¹咽咽:呜咽哀切之声。²楚吟:指楚辞那忧愤深广的长吟。³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⁴幽素:幽寂,寂静。
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
秋姿¹白发生,木叶²啼风雨。
译文:年轻的躯体益现出衰飒白发早生的“秋姿”,只见风雨中残枝败叶纷纷飘落。
注释:¹秋姿:犹老态。²木叶:树叶。
灯青兰膏歇,落照飞蛾舞。
灯青¹兰膏²歇,落照³飞蛾舞。
译文:灯油将尽的灯焰闪朔着宛如鬼火的青光,飞蛾在扑打着燃焰将熄灭的残光。
注释:¹灯青:谓灯焰显出低暗的青蓝色。²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成的用来点灯的油脂。³落照:夕阳的余晖。
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古壁(bì)生凝尘¹,羁(jī)²梦中语。
译文:背后古旧的墙壁上积满厚厚的尘灰,我这羁旅客之魂在幽梦中还喃喃自语。
注释:¹凝尘:积聚的尘土。²羁魂:客死者的魂魄。”

  在诗人生命的历程中,也许是伤心的经历太多、太长,也许是伤心的程度太深、太重,这首以“伤心”为题的短歌并不专写哪一件伤心之事,他既没写伤心经历之“实”,又不写伤心情怀之“虚”,而只写眼下自己的景况与周围的环境。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八句可分为上下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先以三句写自身形象。首句“咽咽”是状写悲吟之声。全句写自己“咽咽”地学习效法楚辞,咏吟着忧怨哀愤的诗句;第二句写自己多病的身躯经不住幽冷清寂的侵袭;第三句写自己早生华发,年轻的躯体现出衰飒的“秋姿”。第四句“木叶啼风雨”,转入环境景物,写风雨中纷纷飘落的残枝败叶。这一句环境景物的描写,既是对自身的悲凉境况加以烘托,也具有强化自身形象的比喻象征意味——诗人自身的“病骨”、“秋姿”就像“风雨”中的“木叶”。同时,这句写景又引出以下第二层身边琐屑景物的描绘,使诗歌从第一层向第二层自然地过渡,确乎是“一石三鸟”,言短而意深境阔。

  后四句是第二层。先以三个诗句写身边景物。眼前灯油将尽,灯焰闪着阴阒宛如鬼火的青光,飞蛾在扑打着燃焰将熄的残光;背后,古旧的墙壁上积满厚厚的尘灰,就在这鬼气森森的环境中,末句写李贺这羁旅之客一缕诗魂在幽梦中依然喃喃自语。这后四句先写周围景物,残灯、落照、飞蛾、凝尘,最后以羁魂夜语的形象对周围琐屑景物加以点染。这点染加重了全诗阴暗、悲凉的氛围;深化了诗人“病骨”、“秋姿”的枯寂凄伤情怀,类乎颊上添毫,倍见丰神;同时它又与诗歌首句“咽咽学楚吟”首尾相呼应、相补充,诗人那漂泊的羁魂即使在幽渺的梦幻中仍得不到解脱,依旧在咽咽楚吟。这最后一句确乎又是一石三鸟,言短而意深境阔。

  总观这一首《伤心行》,全诗四十言不露一个“伤心”字样,但在自身形象与周围景物的相融相生之中,字字句句都明显地外现出诗人内心那难言难述、繁久深重的伤心之意,从而也外现了震颤于诗人躯体中那颗已经伤透了的心,也表现出一位年轻且卓有才华的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里,生活得多么艰难、多么不幸。

  清人黎简评长吉诗“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长吉诗集评》)李贺诗确实多不大注意章法,《伤心行》这首五言古诗,虽则八句,却绝不沿袭律诗起、承、转、合的层次结构。但从上述对全诗的剖析来看,《伤心行》前后两层把自身景况与周围景物自然熨贴地交揉在一起,当属于黎简所谓“细心寻绎始见”其“井然”章法之作。诗人通过独具匠心的章法布局,把伤心的主题表现得那样浓重、那样沉郁、那样深幽。

  李贺诗向以想象丰赡、设色瑰奇而著称。明人许学夷评长吉诗“调婉而词艳,然诡幻多昧于理。”(《诗源辩体》卷二十六)但《伤心行》写自身景况与周围环境,故而多用实笔,极少虚诞想象;多用白描,极少浓彩设色;含情含理,绝无诡幻谲妄。诗中所写的景况都是真实的写照,即使“羁魂梦语”也非虚拟,而是诗人现实形象的反照。至于周围环境,无论大景小景,可能均系眼前实景,即使并非实景而是诗人借助想象而构成的种种意象,但它却更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所处现实境遇的凄冷、阴寂。这“实”与“朴”的特色,缩短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强化了艺术上“真”的感染力。全诗在实笔、白描之中,也偶或闪现出新奇造语的火花,如用“秋姿”写自己形貌,更见其衰飒枯槁;用“凝尘”写壁上灰土,更见壁之残古、尘之积铸;用“落照”借指残灯弱焰,更见其无可挽救的衰竭。如此新奇造语增加了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度。正是这种种情况,形成《伤心行》独有的格调:古淡质实之中,蕴涵着李贺特有的凄伤色泽。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31-735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¹
注释:¹溅瀑叠城鼓:飞溅起的水堆叠成鼓起的城墙。瀑:喷起的水。鼓:凸起;涨大。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¹
注释:¹高下普:从高处普降下来。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¹
注释:¹春玉饮酡(tuó)乳: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酡,饮酒脸红。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江吴夸七蹋¹,足茧腰背偻。
注释:¹七蹋:整天用人力踏的水车。蹋同踏。七:旧时分一昼夜为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卯至酉为昼,共七个时辰,此处引申为一整天。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永州山清水秀,溪流纵横。宋代,各地便盛行筑坝拦水,出现了以腾涌之水为动力,以竹编叶扇带动装水竹筒的筒车车水灌田地,以至梗稻如云。诗人游永州,见到以后,惊叹之余,大加赞赏,写下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筒车车水的奇观、功力和丰收在望的农家乐图。以江浙一带的脚踏水车比较,赞赏了永州丰富的水利资源,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xiāngzhúchēshuǐjīngdàoyúnshūnéngrényuàn--zhāngxiàoxiáng

xiànglónghuànyīngzhúlóngxíng

liánmiánshíchēbǎizhōu

zhuǎnlúnjiùhànsuì

héngjiāngsuǒshíjiàndiéchéng

shényùngāngāoxià

lǎonóngyòngzhīshùnleqiān

bàosūndàihuángdànkàncuìlàng

jǐngjiùchūnyǐntuó

jiāngkuājiǎnyāobèilóu

shūwèizhīguīdāngjiào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下武¹维周,世²有哲王³。三后在天,王于京。
译文:后能继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灵在天,武王配天居镐京。
注释:¹下武:在后继承。下,后;武,继承。²世:代。³哲王:贤明智慧的君主。⁴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⁵王:此指武王。⁶配:指上应天命。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¹。永言²配命³,成王之孚(fú)
译文:武王配天居镐京,德行能够匹先祖。上应天命真长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注释:¹求:通“逑”,匹配。²言:语助词。³命:天命。⁴孚:使人信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成王之孚,下土¹之式²。永言孝思³,孝思维则
译文:成王也令人信服,足为人间好榜样。孝顺祖宗德泽长,德泽长久法先王。
注释:¹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间。²式:榜样,范式。³孝思:孝顺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举一以概之。⁴则:法则。此谓以先王为法则。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mèi)¹兹一人²,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³哉嗣(sì)
译文:爱戴天子这一人,能将美德来承应。孝顺祖宗德泽长,光明显耀好后进。
注释:¹媚:爱戴。²一人:指周天子。³昭:光明,显耀。⁴嗣服:后进,指成王。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
昭兹¹来许²,绳³其祖武。於(wū)万斯年,受天之祜。
译文:光明显耀好后进,遵循祖先的足迹。基业长达千万年,天赐洪福享受起。
注释:¹兹:同“哉”。²来许:同“后进”。³绳:承。⁴祖武,指祖先的德业。武:足迹。⁵於:感叹之词。⁶斯:语助词。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受天之祜(hù)¹,四方来贺。於万斯年,不遐有佐。
译文:天赐洪福享受起,四方诸侯来祝贺。基业长达千万年,那愁没人来辅佐。
注释:¹祜:福。

  《毛诗序》云:“《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郑笺云:“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陈奂《诗毛氏传疏》补充说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宋代自吕祖谦、朱熹以后,释《下武》另有说法,如严粲《诗缉》、戴溪《续吕氏家塾读诗记》,或以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为下。清代的经学家解此诗,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戴震《诗经补注》、胡承珙《毛诗后笺》等均坚守毛、郑之说,而翁方纲《诗附记》、桂馥《札朴》等则赞同宋儒之说。按验诗歌文本,毛、郑之说不误,“不尚武”、“以武为下”云云,过于迂远,不可信。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此诗如非史臣之笔,则为贺者之辞。”其说出自陆奎勋《陆堂诗学》。陆氏以《尚书》等经文印证此诗,谓“‘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故继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顾命》所云‘命汝嗣训,临君周邦’也;‘绳其祖武’,即所云‘答扬文武之光训’也;‘四方来贺’,即《康王诰》所云‘诸侯皆布乘黄朱,奉圭兼币’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也”。陈氏以为其所析“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篇章结构非常整饬严谨,层层递进,有条不紊。第一章先说周朝世代有明主,接着赞颂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赞颂武王,下二句赞颂成王,第三章赞颂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赞颂康王能继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诸侯来贺作结,将美先王贺今王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修辞上,此篇特别精于使用顶针辞格,将顶针格的效用发挥到了极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顶针勾连,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顶针勾连,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顶针勾连,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与第五章的首句“昭兹来许”意思相同,结构也相同,可视为准顶针勾连。《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顶针修辞,但比起《下武》那样精工的格式,不及远矣。而且此篇以顶针格串联的前三章组成的赞颂先王的述旧意群,与同以顶针格(或准顶针格)串联的后三章组成的赞颂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过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维系,有如连环。这种刻意经营的巧妙结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其韵律节奏流美谐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庙堂文学歌功颂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审美负效应,使读者面对这一表现《大雅》《周颂》中常见的歌颂周先王、今王内容的文本,仍能产生一定的审美快感。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的论断,确实,形式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决不容低估,有时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读完《下武》,读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诗中“哲王”“世德”“配命”“顺德”之类赞颂之词,但对它章法结构的形式美则将记忆犹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6-549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15-618

xià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xiàwéizhōu shìyǒuzhéwáng sānhòuzàitiān wángpèijīng 

wángpèijīng shìzuòqiú yǒngyánpèimìng chéngwángzhī 

chéngwángzhī xiàzhīshì yǒngyánxiào xiàowéi 

mèirén yīnghóushùn yǒngyánxiào zhāozāi 

zhāolái shéng wànnián shòutiānzhī 

shòutiānzhī fānglái wànnián yǒuzuǒ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